韻曉雁
紡織是一種服務于人類穿著的手工行業(yè),紡紗織布,制作衣服,遮丑飾美,御寒避風,防蟲護體,大約便是紡織起源發(fā)展的重要動機。
關于中國紡織歷史的起源,歷史學家尚無一致的定論,有一種說法將其追溯到10萬年前,認為原始先民們用植物纖維或動物腸子制成網狀,將磨制石球裝在里面,采用投石索的手段來獵取獵物;另一種說法認為中國的紡織起源是從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的,依據是眾多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紡專等遺物。這兩種說法被認為有拔高和斷代過于謹慎的嫌疑,但可以肯定的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有了骨針等紡織工具和最為原始的織造手段。而新石器時代開始,遠古先民們利用紡專、骨針、骨椎或腰機等原始紡織工具,將葛麻、蠶絲、羊毛等纖維原料,通過紡、搓、績、編、織等手段進行織造,形成織物,至此,原始紡織雛形形成并達到較高的程度。
關于原始紡織起源問題的探討是多方面的。我們主要從紡織原料、紡織工具及技術、織物的染色和紋樣、蠶神的原始信仰和祭祀行為等方面進行闡述。
首先,早在上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可以稱之為紡織原料的大概就是隨處可見的樹葉和獵取的獸皮等。后來的人們慢慢可以利用葛藤、大麻、苧麻等植物纖維,經過敲打、劈、搓、績后,進行簡單的經緯編織,制成可以御寒遮體的衣物。在距今約6000年的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和浙江錢山漾遺址,就出土了葛和苧麻纖維織成的織物殘片。河南滎陽青臺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不少以大麻纖維為原料的麻紗、麻繩和麻布織物,同時期的鄭州大河村遺址還發(fā)現(xiàn)了很多大麻種子。從而可以看出,葛、麻稱得上是中國最古老的紡織纖維原料,所以素有“國紡源頭,萬年衣祖”之稱。
大概在4000~5000年前,也就是傳說中三皇五帝的黃帝時期,黃帝正妃嫘祖看到野蠶吐絲的現(xiàn)象,并發(fā)現(xiàn)蠶絲可以用來織成織物,比葛麻等植物纖維制成的衣物更加舒適順滑。雖然嫘祖始蠶只是一個遠古傳說,但的確在那個時期,人們開始有意識地收集野蠶進行培育,中國逐漸進入漫長的栽桑養(yǎng)蠶,利用蠶的動物纖維原料取絲治絲的時代,開啟了漫長而恢宏的幾千年中國絲綢文明史,成為名副其實的“絲國”。
此外,中國也是世界上毛紡織生產發(fā)展比較早的地方,西部游牧民族地區(qū)的遠古居民很早就掌握了利用羊毛纖維加捻搓繩的技術,并進而可以進行簡單而粗糙的毛紡織品的織造。這樣,紡織原料大家庭中,葛、麻、蠶絲、羊毛纖維和獸皮等就已基本齊備了。各種原料在紡織技術萌芽,形成,不斷發(fā)展和成熟的過程中被廣泛運用,并不斷優(yōu)化,紡織原料發(fā)展史也成為中國紡織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遠古時期的紡織技術主要是針對葛藤、苧麻、漢麻等古老的纖維原料來嘗試探索的,先民們最初是用石塊敲打葛麻等纖維使之變軟,以易于撕扯成縷,然后用以搓繩或結網。此外還創(chuàng)造了績、紡等早期原始的麻紡織技術,《淮南子》中就有“伯余之初作衣也,淡麻索縷,手經指掛,其成猶網”的記載。
紡織工具在原始紡織技術的發(fā)展過程中應運而生。從上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石紡輪、骨針、骨椎等原始紡織工具可以看出,遠古的人們很早就可以利用磨制和打制的工具改善生產效率了。在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就曾經出土了不少石制,陶制、木制,骨質的原始紡織工具和木制的織機部件,以及刻有編織紋和蠶紋的骨盅,同時期的中國其他遺址也有紡織遺物和遺跡被發(fā)現(xiàn)。從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陶缽底部有明顯的織物痕跡,可以看出是利用原始織機織就的。而在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遺址中,更是發(fā)現(xiàn)了更加精致的玉質紡專和整套原始腰機玉質部件。這種原始腰機是一種水平式踞織機,應該是最古老的織機。它以人的身體作為機架,織軸用腰背或腰帶縛于織者腰上,故稱為腰機。它已經具備了最基本的紡織織造功能,實現(xiàn)了經緯紗縱橫交織,展示了構成織物的基本原理,是超越編織技術的一大飛躍,這也是新石期時代原始織機中最為完整的發(fā)現(xiàn)。
原始社會茹毛飲血,但遠古先民們的審美意識蒙昧初開,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就發(fā)現(xiàn)了利用礦物染料染色的痕跡。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們也已懂得利用天然的赤鐵礦粉末和朱砂將麻布染成紅色。此外,史前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織物中不僅有常見的平紋織物,還出現(xiàn)了羅紋織物等。可以說,賦予紡織品豐富的色彩和各種紋樣是遠古人類審美意識的真實體現(xiàn)。
除此之外,關于紡織起源的傳說,如嫘祖始蠶、伏羲作布化蠶、馬頭娘的故事也流傳已久。這其中關于嫘祖始蠶的流傳最為廣泛。后世因為感念嫘祖“養(yǎng)天蟲以吐經綸,始衣裳而福萬民”,自此,“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而天下無皴瘃之患”的功德,將其奉為“先蠶”,即民間的“蠶神”進行祭拜。到今天,在養(yǎng)蠶治絲的主要產區(qū)還延續(xù)著祭祀先蠶,祈禱豐收的各種習俗活動。不僅如此,很多文化遺址的歷史遺存也佐證了這個現(xiàn)象,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刻有編織紋和蠶紋的骨盅等。
隨著文化遺跡的不斷發(fā)現(xiàn)和考古研究的深入,關于中國紡織起源的發(fā)展脈絡不斷且清晰可見,我們不僅可從中一窺中國紡織是如何在開天辟地后起源的,還可從中領會紡織文明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像地球上任何一個文明一樣,與紡織科技史相伴隨產生的是有著深刻內涵和豐富積淀的紡織文化史,成為古老中華民族5000年悠久歷史文化長河中不可磨滅的華麗篇章,不僅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同時也開啟了中國農耕文化的先河,奠定了中國以農為本的基本思想,從此,男耕女織的中國農耕社會模式悄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