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衛(wèi)增
廬山,是世界級名山,是我國“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地處江西省北部,風景區(qū)總面積382平方公里,山體面積282平方公里,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東偎鄱陽湖,南靠南昌滕王閣,西鄰京九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雄奇險秀,剛?cè)岵?,形成了世界上所罕見的壯麗景觀,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巒、噴雪鳴雷的銀泉飛瀑、瞬息萬變的云海奇觀、俊奇巧秀的園林建筑,一展廬山的無窮魅力。
歷史造就廬山,文化孕育廬山,名人喜愛廬山,世人贊美廬山。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數(shù)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蘊育了廬山無比豐厚的內(nèi)涵,從司馬遷“南登廬山”,到陶淵明、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1500余位文壇巨匠登臨廬山,留下4000余首詩詞歌賦。李白寫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秀峰馬尾瀑,白居易寫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廬山大林寺,蘇軾寫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廬山云霧,均是詩景交融、名揚四海的絕境。廬山也成為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之一。山水詩在廬山大放光彩,山水畫亦在廬山一展風流,閃爍出耀人的光輝。東晉畫家顧愷之創(chuàng)作的《廬山圖》,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幅獨立存在的山水畫,從此歷代丹青大師以廬山為載體,以繪畫藝術(shù)形式對廬山賦予美感境界的表述,沈周、唐寅、荊浩等大師都有廬山山水畫流傳于世。近現(xiàn)代文人瓷畫興起,景德鎮(zhèn)陶瓷藝術(shù)家們常常到廬山寫生,尋找素材,并巧妙地結(jié)合陶瓷的質(zhì)感和美感,融入對廬山的眷戀和鐘情,創(chuàng)作了一幅幅精美的廬山山水風景瓷畫,“蒼潤高逸,秀出東南”,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觀之有如身臨其境。
王云泉彩繪《廬山飛瀑圖》瓷板畫 高110厘米 寬31厘米
此瓷板為條屏,畫面繪峻崖峭壁、蒼松秀木及飛瀑。山崖勾皴有章,層次明朗,以青綠色渲染,講究冷暖變化,樹木勾染細膩,深濃淺淡,濕潤華滋,瀑布一瀉千里,回旋有勢,近崖與遠山之間云煙繚繞,谷壑回聲,氣象萬千。畫面左上題款為:“廬山飛瀑,戊寅年(1998年)秋月翥山王云泉寫于景德鎮(zhèn)?!庇≌聝擅稙椋骸巴跏稀?、“之印”四字。
王云泉(1916-1998年),江西省樂平市人。11歲時,讀私塾3年,并自習民間畫譜,學人物畫,兼習山水、花鳥。15歲時,父親病逝,承襲父業(yè)賣藝求生。1936年春天,經(jīng)人指點,徒涉景德鎮(zhèn),考入江西瓷業(yè)公司陶業(yè)學校從學陶瓷美術(shù)。三年后幫人畫“春爐”,能熟練掌握瓷畫性能,技藝逐精。1961年,王云泉被授予景德鎮(zhèn)“陶瓷美術(shù)家”稱號,系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江西分會會員。王氏有深厚的傳統(tǒng)山水畫技巧,運筆細密嚴謹,講究層次,色彩填染翠雅潤逸,鮮明沉穩(wěn),冷暖搭配生動自然。進入上世紀六十年代,畫風轉(zhuǎn)入氣勢磅礴。
張松茂彩繪《廬山秀色圖》瓷板畫
高77厘米 寬45厘米
畫面以濃料重彩繪廬山秀色。近處是大片松樹,松干矯健,見筆見料,中部樹虛,云霧料色輕靈,有濃淡層次和遠近分明的藝術(shù)效果。以工整挺拔的線描刻畫的樓房及汽車,質(zhì)感很強。畫面天空云山相連,景象真實自然。作者以兼工帶寫的手法,用特制的乳香油調(diào)黑色珠明料繪樹木、樓房的輪廓,再以染、擦、勾、繪的運筆方式,用厚薄不同的珠明料表現(xiàn)松樹的結(jié)構(gòu)明暗、遠近關(guān)系,以淡料染遠處的山巒。作者對珠明料及油料性能運用自如,粉彩技法嫻熟,繪畫功力深厚,將中國畫的山水技法及西畫中的素描關(guān)系,融入景德鎮(zhèn)傳統(tǒng)粉彩山水技法之中。瓷板畫右側(cè)題款:“廬山,時在一九七三年秋月松茂寫?!笨钕骡j“寫生”和“張”字二方印。此圖為作者中年所畫,筆法俊秀,形象寫實,畫風渾厚樸實,有較強的時代特征。
張松茂,生于1934年1月,江西波陽人。號“芝山松茂”,室名“雅月齋”。1954年進入輕工業(yè)部陶瓷研究所,從事陶瓷美術(shù)研究設計;1959年榮獲“陶瓷美術(shù)家”稱號;1986年被評為高級工藝美術(shù)師;1988年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稱號;1994年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同年張松茂之家被評為“陶瓷世家”。張松茂是我國陶瓷美術(shù)界的全能畫師,擅長人物、山水、花鳥等以中國畫為主的陶瓷彩繪藝術(shù),尤工釉上粉彩。師法自然、堅持寫生、藝趣廣泛、造詣精深,達到了“集眾家之長,成一家之法”的藝術(shù)境界。粉彩雪景瓷板畫《三顧茅廬》,以150萬元成交,創(chuàng)當代藝術(shù)瓷高價紀錄。
鄒國鈞彩繪《廬山水電站圖》瓷板畫
高41.5厘米 寬26.3厘米
畫面構(gòu)圖豐滿充實、布局平穩(wěn)。近景山腳以濃料重彩,大筆皴染山石嶙峋的質(zhì)感,以小筆觸點繪繁密的樹木。中景部位以硬挺的線條勾繪電站建筑物及設施。以淺淡的珠明料作山巒層疊、云霧彌漫的遠景。筆法遒勁,色彩豐富。畫風樸實渾厚。瓷板左下題款:“廬山水電站,一九七五年,鄒國鈞。”款下鈐一方印章。
鄒國鈞(1913-1996年),江西樂平人。15歲起受其恩師“珠山八友”之一的汪野亭言傳身教,勤學苦練,擅長粉彩山水,并潛心國畫、書法研習,曾與畢淵明等聯(lián)袂舉辦個人畫展。建國前,先后在廠前(御窯遺址前)畢家上弄創(chuàng)辦“鄒國鈞畫寓”;建國后,先后擔任建國瓷廠、藝術(shù)瓷廠陶瓷美術(shù)設計師,景德鎮(zhèn)書畫院畫師,中國工藝美術(shù)協(xié)會會員。構(gòu)圖深求意境,層次力求深遠,氣勢磅礴,運筆多變,擅于中鋒用筆,筆力遒勁,質(zhì)感鮮明,色彩優(yōu)雅。
彩繪《飛云攬勝圖》瓷板畫
高62厘米 寬25.8厘米
秀美的廬山一直是山水畫家創(chuàng)作的素材。這幅瓷板畫就是20世紀60年代在毛澤東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發(fā)表后,瓷繪家創(chuàng)作的自然寫實瓷畫作品。構(gòu)圖空曠,意境深遠,用小斧劈皴作山石,以遠山淡云為襯景,松樹蒼翠勁挺,山石幽靜而蘊含險境。畫面以景傳情,詩情畫意相映相襯,詩意與景象融為一體,是一幅畫風凝重渾厚、填色潤澤雅致、有深沉的思想性、有“文革”時代特征的粉彩山水畫。瓷板畫上抄錄毛澤東詩詞:“暮色蒼??磩潘?,亂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甭淇顬椋骸熬翠浢飨娫~于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景德鎮(zhèn)瓷廠革委會?!笨钭髠?cè)鈐“景瓷”、“敬錄”印章。
鄧必浩彩繪《廬山老母亭圖》瓷板畫 高34.5厘米 寬55厘米
圖繪廬山老母亭一景,山石峭立,結(jié)構(gòu)清晰;樹木挺拔,郁郁蔥蔥。史料記載,山頂之上有一亭,號“老母亭”,因為廬山民間又叫黎山,傳說是黎山老母修行的地方。此亭也稱聚仙亭。亭旁為拜月臺,又名文殊臺,臺為石木結(jié)構(gòu),兩層,下層為石室五楹,有門窗,可充住室。登臨頂端,眼前峰巒聳立,田疇錦繡,遠處青山在望,平地渺渺,仰觀白云藍天,泛媚雅然,俯視翠谷清澗,深深幽幽,富有野趣。此處既是觀賞云海佳地,又是偶然可看到佛光之理想去處。瓷板左下落款為:“廬山老母亭,一九六零年秋月,鄧必浩畫?!庇≌聻榧t色白文“印”字。
鄧必浩,江西新建人,生卒年月不詳。曾供職于景德鎮(zhèn)市工藝美術(shù)合作社、景德鎮(zhèn)藝術(shù)瓷廠,擅長青綠山水、雪景山水瓷畫。鄧必浩山水無論從厚厚的粉料堆積法上看,還是從山石樹木的構(gòu)圖上來看,都嚴謹?shù)刈裱恕爸樯桨擞选敝坏暮卧S人之法度。所見作品底款有“景德鎮(zhèn)陶瓷??茖W校出品”、“景德鎮(zhèn)藝術(shù)瓷廠出品”、“景德鎮(zhèn)重興瓷廠出品”等。
彩繪《一山飛峙大江邊圖》瓷板畫 高62厘米 寬25.8厘米
國畫形式的構(gòu)圖,景觀深遠,以披麻皴和小斧劈皴相結(jié)合的手法作山石,以輕靈細膩的筆法作山間煙云和遠景,以蒼勁挺秀的筆法作崖上青松。畫家以滿腔的熱情,抒情的筆調(diào)描繪廬山景象,表現(xiàn)了毛澤東《七律·登廬山》詩詞的氣魄和博大的胸懷。瓷板畫右側(cè)題云:“敬錄毛主席七律登廬山: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落款:“一九六九年五月景德鎮(zhèn)瓷廠革命委員會?!笨钕骡j“景瓷”印章。這是一幅粉彩技法嫻熟、筆墨蒼勁、畫風渾厚俊秀、政治思想內(nèi)容嚴肅、具有鮮明的“文革”時期烙印的粉彩山水瓷板畫。
謝寶謨彩繪《廬山烏龍?zhí)秷D》、《廬山姊妹石圖》瓷板畫一對 高22厘米 寬31厘米
《廬山姊妹石圖》瓷板畫,圖繪近景山坡,坡上樹木茂密,中景繪姊妹石右上左下并立,遠景繪山巒起伏、連綿?!稄]山烏龍?zhí)秷D》瓷板畫,近景繪潭水,淡彩渲染而成,中景繪山石堅實硬挺,瀑布飛瀉,遠景繪翠綠的樹木及高聳的山峰。瓷板落款分別為:“廬山姊妹石,謝寶謨畫?!薄皬]山烏龍?zhí)?,謝寶謨畫?!眱蓤D畫面主題突出,整體感強,畫風清新明快,是兩塊精美的直面生活、師法自然的山水瓷板畫。
關(guān)于這兩處風景,有書中描寫其:“更為神奇秀美的是凌空兀立于峭壁之上的姊妹石。遠遠望去,宛如從天上飄然而至的仙女,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神韻飄逸,使你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薄盀觚?zhí)对扇齻€大小不一的潭淵組成,烏龍?zhí)斗踩叮?、上兩潭皆高?shù)十百丈,下潭稍平夷。至今,只見一潭。潭水分五股從巨石隙縫中飛揚而下,短而有力,像是一把銀鍛的豎琴,在日夜撥動著琴弦?!?/p>
謝寶謨,生卒年不詳,為民國時期粉彩山水畫家。
余正青彩繪《廬山身崖圖》瓷板畫 高40厘米 寬25.8厘米
身崖,又名舍身崖,亦稱龍首崖。圖繪一崖拔地千尺,下臨絕壑,一石橫亙其上,恰似蒼龍昂首飛舞天外,崖下扎根石隙的幾棵虬松,恰似龍須。構(gòu)圖空曠疏朗,用筆老辣,以斧劈皴畫山石,堅挺雄奇。染色濃淡相濟,明暗突出。遠處山巒層疊,云煙繚繞。右下題款為:“廬山身崖,余正青畫”。
余正青,生卒年不詳,活躍于民國末期到解放初期。擅長山水瓷畫,清白傳家一圖稱得上“景鎮(zhèn)一絕”。與余翰青、余竹青、余松青并稱為“余家四青”。常見作品底款為:“江西余正青出品?!?/p>
彩繪《廬山觀音橋圖》瓷板畫 高39厘米 寬26厘米
此圖近景繪潺潺溪水自山上直流而下,中景繪一座石橋橫跨高崖,即著名的千年古橋——觀音橋,橋上游人駐足觀賞,遠景秀林蔥翠,景色如畫,林中傍山矗立著石造小亭。
觀音橋又名棲賢橋或三峽橋,建于北宋初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它是一座石造單孔橋,長24.4米,寬4米,橋面鋪以大石,兩側(cè)砌有石欄,橋孔內(nèi)圈由七行長方形石首尾相銜,凹凸榫結(jié),漸彎呈弓形。在橋孔正中石塊上刻有當年造橋的能工巧匠的名字:“……江洲匠陳智福、弟智汪、智洪。”
觀音橋,被譽為“南國橋梁建筑上的一顆明珠”,千百年來任憑橋下“銀河傾瀉,起蟄千雷”的三峽澗水狂奔撞擊,橋身卻安然無恙,至今經(jīng)受汽車重壓仍巋然不動。難怪游人觀賞古橋,遙想當年陳氏兄弟憑著雙手凌空飛架巨橋,無不拍手稱贊:“神施鬼設,巧奪天工”。
“春如夢、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廬山風景構(gòu)成一幅幅充滿魅力的立體天然山水畫。陶瓷藝術(shù)家們以精湛的繪畫技巧,或以自然寫實,或以概括的表現(xiàn)手法寫意,取景構(gòu)圖非常巧妙,將奇秀的廬山風景躍然瓷上?!岸攵肟飶]山,渺渺江湖間”,這些瓷板畫氣勢磅礴,筆意縱橫,意境深邃,頗為廬山傳神,給人以高潔情操的熏陶,也顯示了瓷繪家們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