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東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這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句俗語。從宏觀意義來說,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從微觀意義來認真分析,這句話也有點武斷。因為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是一分為二的,都是在不斷改革變化著。古往今來沒有任何事情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所謂“規(guī)矩”,就是在特定的時間內(nèi),對某種事物制定的規(guī)章制度。有的執(zhí)行了,有的沒有執(zhí)行,也有的經(jīng)過“試行”發(fā)現(xiàn)根本行不通。即使是那些經(jīng)過人們認可、執(zhí)行了的規(guī)矩,也是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完善和變化著,這就是有史以來事物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有趣的是:唯一帶著“天圓地方”標志的各朝代古錢,在鑄造的形狀和錢體與記值的大小上,也出現(xiàn)了一些滑稽的、讓人莫名其妙的現(xiàn)象。今天把它展示出來,是想告訴年輕的藏友,在古錢收藏上,不要循規(guī)蹈矩。當然,這幾種錢幣所出現(xiàn)的反?,F(xiàn)象,使它們增添了許多神秘的色彩,也曾引起泉友們無限的遐想。在博大精深的泉識海洋中,人們對那些難解的奧秘,也只能根據(jù)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分析、想象和猜測。筆者本來就泉識淺薄,只能采取“戲說”的形式,使大家在鑒賞這些別致的古錢中“拾趣”。
一、“腆肚子”的特大型“半兩”
戰(zhàn)國時期,秦統(tǒng)一了六國之后,也統(tǒng)一了貨幣,以“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鑄造了方孔圓錢。在漢高祖滅秦得天下之后,承襲了秦朝的幣制,繼續(xù)鑄用秦代貨幣“半兩”錢。由于秦、漢兩個朝代都使用相同文字的貨幣,給我們分辨區(qū)別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前些年多以文字高突、粗放的作秦錢;以文字規(guī)整、平坦的作漢錢。但從近幾年出土的實物看,秦“半兩”也有文字較平、筆劃清秀的,漢“半兩”也出現(xiàn)了文字高挺,筆跡粗放的。盡管如此,有些專家還是找到了另辟蹊徑的鑒定方法,即“半兩”的“兩”字上橫短的為秦,長的為漢。筆者對“半兩”缺乏研究,不知此說對否。
憑什么斷定是漢代特大型“半兩”?這可真是按圖索驥的結(jié)果。在華光普先生編著的《中國古錢大集》的174頁上,收錄了兩枚特大型“半兩”拓圖,其中一枚直徑51毫米、一枚直徑48毫米,是漢代早期的錢。筆者藏品直徑50毫米,不僅直徑在一個范疇,而且文字形態(tài)也基本相同,只是拓圖看不到文字是否隱起。筆者這枚藏品“半兩”二字上下都是隱起,中間部分文字深度達3毫米以上。它屬于隱起文,但不同于我們常見的隱起文,它挺著腰身、腆著肚子,就像一位威風凜凜的將軍,向人們昭示著當時西漢的強大。華先生將它定性為鎮(zhèn)庫或者開爐專鑄,筆者也贊同這個觀點,因為它彰顯了威嚴不可侵犯的豪邁氣勢!
二、“面小背大”的“咸豐通寶”
眾所周知,在清代咸豐年間,政府在錢幣鑄造方面,作了很詳細的規(guī)定,即:平錢稱“通寶”,大錢稱“重寶”和“元寶”。其中當四、當五、當八、當十、當二十、當三十、當四十、當五十等不足百文的稱“重寶”;當百、當二百、當三百、當五百、當千等超過百文的稱“元寶”。凡是錢幣背面有記值的是大錢,錢幣背面沒有記值的是小平錢。
然而,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就是上述這樣明確的規(guī)定,卻在面世的“咸豐”錢中讓筆者遇到了使人瞠目結(jié)舌的錢品:正面是小平錢“咸豐通寶”(不是重寶),背面卻出現(xiàn)了折當——當五(大錢的形制)。
這種錢品是在寶浙局出現(xiàn)的,雖是個例,但也從側(cè)面暴露了咸豐年間幣制混亂的局面。
該錢品直徑30毫米,重量10.9克。在華光普先生編著的《中國古錢大集》的1597頁,有一幅與筆者藏品直徑數(shù)據(jù)和文字特點基本相同的拓圖,在拓圖的右側(cè)標注了“試樣”二字,圖下有“一級,60000元”的文物級別和當時的市場參考價。當年未被采納的“試樣”,今天成了收藏家的珍寶。
三、小皇帝的大“通寶”
“小皇帝”指的是清代晚期的光緒皇帝,他不僅當皇帝時的年齡小,而且輩份小,和祖母慈禧太后一起執(zhí)政;最主要的是權力小,在大政方針的決策上,還是慈禧一手遮天。他雖是“天子”,但天被遮住,他也無可奈何。就是這樣一個弱勢的小皇帝,怎么會在至高無上的、非常強勢的祖母面前鑄一枚清代塊頭最大的大錢呢?是慈禧為他在大臣面前助威?是他想在慈禧面前示威?還是他和慈禧想對外國人掩蓋當朝經(jīng)濟的空虛呢?這件事準會有人編出故事。
這枚”光緒通寶“直徑59毫米,厚度7毫米,重量136克。華光普先生編著的《中國古錢大集》的1781頁有拓圖,錢體和字體與本品相同,在拓圖的右側(cè)標注:“開爐大錢”。
在清代的平錢“通寶”一族中,此錢可稱“孩子王”。
上述這些有違常規(guī)的古錢,在當初鑄造的時候,一定都有特殊的歷史背景。只因史書沒有記載,加上年代已經(jīng)久遠,實物能留給人們的只有難以探索的奧秘。面對這些難解之謎,筆者只有用猜測、想象和戲說的辦法,引起大家的關注。
文中介紹的幾枚古錢,因都是開門見山之品,就未對其銅質(zhì)、銹蝕和包漿等做詳細介紹。(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