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民間俗語
《弟子規(guī)》有云:“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意思是說:“受人恩惠要常常記在心里,時時想著報答。別人有對不起自己的事情,應該寬大為懷把它忘掉。如果不小心和人結(jié)了怨,應盡力請求他人的諒解。怨恨的事情不要停留太久,過去就算了,耿耿于懷只能對不起自己,那又何苦呢?至于別人對我們的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記不忘、常思報答。”由此可見,古人對“恩”的理解是多么透徹呀!
下面,且看“恩”字的演變過程:
“恩”是一個形聲字,字從心,從因,因亦聲?!靶摹敝笎坌摹⒋葠?。觀圖可知,篆文的“恩”是由很形象的“心”“口”“大”組成,涵義深遠。其中,“口”是象形文字,表示基址;“心的基址”指的就是心地,其本質(zhì)是人善良的本性,其量如同大地般,能承載世間萬物。含藏在心地中的“大”,意味著本善的心性,能無限地延展。
由此可推出“恩”的本義是:愛心的承啟和轉(zhuǎn)推,即累世傳承的慈愛。隸書的“恩”從篆文演變過來,已有了初步的形體,變得規(guī)范起來,一直沿用至今。
這一生有恩于我們的,不知凡幾,想想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國家賦予我們的安定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人類之間互幫互助之恩,這四種恩情,究竟我們感恩、回饋過多少呢?
如果我們遵循著《弟子規(guī)》中關于“恩”的這條教義去施恩布德,相信我們定會收獲更加和睦溫暖的社會關系以及與天地萬物共存共榮的安穩(wěn)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