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摘要】成語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相沿成習且具有豐富書面語色彩的固定短語。成語的來源極其廣泛,主要來自于神話寓言、歷史故事、詩文語句和口頭俗語。在這些成語中,涉及到動物的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中又以“馬、牛、羊、雞、豬、狗”為代表的成語居多。對涉及六畜的成語進行研究,可以反映中國文化的一些特征,揭示漢語中蘊含的民族心理。
【關鍵詞】成語 六畜 中國文化 民俗
在我們國家,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動物當屬十二生肖中的動物。十二生肖又稱十二屬相,它的起源與我國先民的動物崇拜有關,將十二地支分別配以一種動物,構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戍狗、亥豬”,使十二地支形象化。而傳統(tǒng)的“六畜”,即“馬、牛、羊、豬、雞、狗”,占了十二生肖中動物的一半;“六畜”在成語中也有豐富的表現,為我們研究成語的來源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六畜”最早出現在《三字經》中:“馬牛羊,雞豬狗;此六畜,人所飼?!倍凇度纸洝び栐b中》更是對“此六畜”做了更進一步的解釋:“牛能耕田,馬能負重致遠,羊能供備祭器”、“雞能司晨報曉,犬能守夜防患,豬能饗宴速客”。
古人把“馬”作為十二屬相與“六畜”之一,應該與馬在人類歷史中的重要作用相關。在古代社會,馬是農業(yè)生產、交通運輸以及兩軍交戰(zhàn)的主要工具,因此歡快忙碌的田野、血雨腥風的戰(zhàn)場,都會看到它矯健的身影,就連春風得意的游園、歌舞升平的節(jié)日也總會有它們輕捷的蹤跡。
作為“六畜”之首的馬,可以說是人類忠誠的戰(zhàn)士:戰(zhàn)場上縱橫馳騁,沖鋒在前,為帝王奪取天下建立了不朽的功勛,所以有“馬革裹尸”、“厲兵秣馬”、“金戈鐵馬”、“馬首是瞻”、“汗馬功勞”、“一馬當先”、“招兵買馬”、“老驥伏櫪”、“鞍馬之勞”、“鞍前馬后”、“鞍馬勞頓”、“千軍萬馬”等成語。這些成語從不同的方面描寫了馬與戰(zhàn)爭的關系。
此外,馬又是人類得力的助手,由人驅使,任勞任怨。馬作為交通運輸工具在我國已經有著悠久的歷史,良馬能夠日行千里,不僅速度快,而且力氣大。成語“一日千里”、“老馬識途”、“馬不停蹄”、“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馬不解鞍”、“路遙知馬力”、“快馬加鞭”等就是馬的這一特征的充分體現。
“六畜”中的第二位是牛,這或許與我國古代是傳統(tǒng)的小農經濟的經濟體制是分不開的。傳統(tǒng)的小農經濟講求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在過去生產力極其不發(fā)達的封建社會里,除了利用一些用石器打磨成的工具以及后來發(fā)明的青銅器、鐵器來輔助耕作外,吃苦耐勞、甘于奉獻、體健力大的牛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當時的生產力,因此在古代生產勞動中出現了鐵器和牛耕相結合的動人場面。反映到成語中,就有了“初生牛犢不怕虎”、“九牛二虎之力”、“九牛一毛”、“牛高馬大”、“汗牛充棟”等成語。
另一方面,對于渺小的人來說,??梢运闶驱嬋淮笪锪?,因此人們對于牛有了充分的聯想,如“牛頭馬面”、“牛鬼蛇神”,用來泛指各種各樣兇惡的人和妖魔鬼怪;“氣壯如?!薄ⅰ巴僚D抉R”比喻雖有其名但卻讓人覺得笨拙的東西。除此之外,還有“寧為雞口,不為牛后”、馬牛襟裾”等成語。
“羊”在十二生肖中排第八位,是一種本性溫順的動物?!度纸洝分姓f道:“人之初,性本善”,其中“善”字從羊,體現了古人對羊的性格的充分理解與認識,而在成語中羊也多表現為一種被欺負的形象。如“如狼牧羊”、“虎入羊群”、“順手牽羊”、“替罪羊”、“十羊九牧”等。
而除此之外,漢代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注釋到:“羊,祥也。”古代和許多的民間藝術中,也多以羊代表吉祥,成語中則表現為“三羊(陽)開泰”、“愛禮存羊”等。
對于“雞”,古人通常將其視為鳳凰的前身,《爾雅》郭璞注說鳳凰“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因此在成語中,涉及雞的成語也大多數為好的形象。例如,“聞雞起舞”、“三更燈火五更雞”等成語,用來勸誡世人應該勤學苦讀,意志堅定,不懈怠,成就一番大作為。而成語“金馬碧雞”則是漢朝時用來祭祀金馬神和碧雞神,看來,在漢代時,“雞”甚至上升到了神的地步。諸如此類的成語還有“雞尸牛從”、“金雞獨立”、“雞犬升天”等。除此之外,“雞”由于身體弱小,因此不少成語體現了其被宰殺的命運,如“牛鼎烹雞”、“殺雞為黍”、“殺雞嚇猴”、“殺雞取卵”、“殺雞焉用牛刀”等。
有關“雞”的成語在民間還體現在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吉祥的含義。如成語“石上大吉”、“冠上加冠”、“雄雞一唱天下白”等。
“豬”在成語中出現的次數比較少,而在我國古代,豬多寫做“彘”、“豕”、“豚”等。如,“行同狗彘”,指人無恥,行為和豬狗一樣;“豕突狼奔”,像豬那樣沖撞,像狼那樣奔跑,形容成群的壞人亂沖亂撞,到處騷擾;“豕交獸禽”,像對待豬那樣打交道,像對待禽獸那樣不尊敬,比喻對人不禮貌,不尊敬;“狗彘不若”,形容品行卑劣到連豬狗都不如的程度;“信及豚魚”,信用及于小豬和魚那樣微賤的東西,比喻信用非常好。可見豬在成語中的形象并不是很好,大多是包含消極或貶義的色彩?,F代漢語中,“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死豬不怕開水燙”、“怕得老虎喂不得豬”等俗語,依然表現出人們對豬的不好的印象。
“狗”在現代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但它雖有忠誠的美名,在古代成語中它的地位卻并不高。如常見的有“雞鳴狗盜”,指偷偷摸摸的行為;“狗仗人勢”比喻壞人依靠某些勢力欺負別人;“狼心狗肺”比喻心腸像狼和狗一樣殘忍歹毒;“蠅營狗茍”比喻為了追逐利益,不擇手段,像蒼蠅一樣的飛來飛去,像狗一樣的不知羞恥;“痛打落水狗”比喻繼續(xù)打敗已經失敗的壞人;“狗血噴頭”指大肆辱罵,言辭刻毒,形容罵得痛快淋漓;“狐朋狗友”比喻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狗尾續(xù)貂”用狗尾頂替貂尾,比喻用不好的東西續(xù)在好的東西后面前后二者不相稱;“聲色犬馬”指那些公子哥的生活方式;“鼠竊狗盜”比喻小偷小摸或小規(guī)模的搶劫。
綜合以上得知,“六畜”與成語的結合并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而是植根于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之中。在遠古時代,人類的祖先根據自身生活的需要,選擇了馬、牛、羊、雞、豬、狗等動物進行飼養(yǎng)和馴化,經過漫長的時間的積淀,這些動物逐漸成為家畜,進而成為人類的朋友。六畜的各有所長,為閉塞的農業(yè)社會里的人們提供了基本生產動力和生活保障,他們的存在也充實了我國的成語,為成語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內容,更為中國文化的繁榮增色添彩。
【參考文獻】
[1]孫宏.古老的聲音[M].天津:百花出版社,2011.
[2]焦玉琴.漢語成語的意義世界[M].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