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玥文
第一章 前言
腦外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是指由于受到鈍擊傷、穿透傷或加/減速力而引起的顱腦創(chuàng)傷,并進而引起相應的癥狀如意識水平或神志清醒程度降低、記憶缺失或遺忘、其他神經病學或神經心理學異常、甚至死亡等。腦外傷多累及青年人和老年人。30歲以下的青年人,尤其是男性占了腦外傷的絕大多數(shù)。腦外傷屬于最常見的嚴重致殘性神經系統(tǒng)傷病,是重要的社會問題。腦外傷后遺癥的功能障礙包括運動障礙、疼痛、感知和認知障礙、精神/心理障礙、膀胱與腸功能障礙、性功能障礙、神經內分泌功能障礙、言語障礙、吞咽障礙、視力障礙、睡眠障礙、生活自理能力障礙、人際溝通和交往能力障礙、就業(yè)障礙等。并且腦外傷最重要和最困難的是對認知、情感和行為功能障礙的認識和處理,這些障礙往往難以診斷和定性,更難治療。腦外傷患者,尤其是損傷較輕時,常見運動障礙不明顯,而有明確的意識和行為障礙,從而明顯影響個體的功能執(zhí)行能力。由于對認知和行為的治療問題重視不夠,這些障礙往往被忽略,也往往不在醫(yī)療保險的范疇。認知、精神和行為障礙往往不僅是醫(yī)療問題,也是社會問題。這些障礙的處理不僅要強調院內,也要高度重視在社區(qū)層面的服務,包括康復、教育、職業(yè)訓練等。這些障礙的恢復時間很長,往往需要數(shù)月到數(shù)年,因此康復醫(yī)療的連續(xù)性需要得到高度的重視。通過神經訓導治療技術引導患者采用“突發(fā)”方式將信號快速發(fā)放到目標肌肉,此舉的目的是集中優(yōu)勢力量攻其一點,一伙的較好效果。堅持采用的計數(shù)方法抗阻,目的旨在讓患者的腦在找到信號發(fā)放目標的基礎上,用技術者一明確的量化指標指導患者完成訓練量,以較好的開發(fā)患者的神經潛能,對腦外傷患者下肢對比的情況和結果提供科學支持。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選用病例為腦外傷患者一人(車禍)。
表2-1 患者基本情況
對象 人數(shù) 年齡 身高 體重
病人 1 29 172 65
2.研究方法
2.1實驗方法
采用電子信號接收裝備,在肌肉部位的皮膚表面接受用六步法中醫(yī)引導術引導患者做伸膝動作時、皮質運動中樞發(fā)放到參與該動作的股四頭肌和腘繩肌的運動程序信號的強度和比例,并以數(shù)字化曲線形式顯示在屏幕上。在溫暖安靜和基本避聲避光的室內,患者端坐在顯示器前。美國Therapeutic Aliances公司生產的Neuroeducator Ⅲ生物反饋儀,配有3M牌Ag-AgCL表面電極。治療師采用WENRU六步法中醫(yī)引導技術,在適當抗阻情況下,鼓勵患者盡力主動做坐位伸膝、站立式伸膝和行走伸膝動作各15min。將采集到的運動中樞初次發(fā)放到股四頭肌和腘繩肌的最高信號為初始數(shù)據,并以此為基點做2條標線。導引術引導患者努力使下一次的股四頭肌信號強度超過基線水平。治療中當信號強度快要達到最高點時,治療師采用使患者如身臨險境的語言刺激,以使股四頭肌信號盡可能多的超過基線高度,同時注意降低或不增加腘繩肌信號強度。而后在以新的最高點為基線,同法引導患者努力使新的股四頭肌信號超出新的基線水平,腘繩肌信號進一步低于新的基線水平,以此類推。
研究結果
神經訓導 肌電信號隨時間變化的曲線
未加阻力申膝、足背屈、足外翻隨時間變化
神經訓導 肌電信號隨時間變化的曲線
加阻力伸膝、足背屈、足外翻隨時間變化
結論與建議
1.結論
通過圖表可以看出使用神經訓導治療技術配合訓導治療儀,患者下肢伸膝、足背屈、足外翻有了明顯的改善,增加了肌肉收縮力和彎曲度數(shù),減少了下肢運動的廢用、誤用及過用綜合征及各種并發(fā)癥。使腦外傷偏癱病人病而不殘、殘而不廢,能盡早回歸家庭、回歸社會,減輕對家庭和社會帶來的不良負擔。
2.建議
安全護理對腦外傷患者非常重要。如果患者發(fā)生二次損傷,如骨折、肌肉損傷或再次腦損傷等,將直接影響偏癱的康復,是殘疾加重,甚是導致死亡。
【參考文獻】
[1]王建莉,金國良,俞學斌,等.分類和回歸樹分析預測閉合性重型顱腦損傷預后的研究[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07,23:167-170
[2]朱鏞連.神經病學-神經康復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1:498-500.
[3]楊修,盧靖。腦外傷早期康復預防偏癱患者并發(fā)癥煩人治療體會[J].中國臨床康復,2002,6(8):2735.
[4]金俏,黃茜。急性腦卒中患者早期綜合康復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6,16(22):3444-3446
[5]趙文汝,趙海紅,張學敏,等.中醫(yī)導引反饋康復技術機制和臨床應用研究.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9,24(6):526-529
[6]趙文汝,曹效,趙海紅,等.下肢人體潛能開發(fā)訓練裝置的 研制和臨床適應癥,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10):92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