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李慧凈
松花硯,作為中國石硯的一種類型,其生產(chǎn)始于明代,在清代特別是康雍乾時期,不管是開采用量,還是制作工藝,均達到了高峰。這種通體布滿各色條紋的石材,取自于長白山下松花江邊的松花石,因此得名。由于石材產(chǎn)地為長白山,其在滿清政府具有崇高的政治地位。松花石的開采,也只能由滿清政府根據(jù)實際需求,設(shè)立專業(yè)機構(gòu)負責(zé)。也由于其產(chǎn)地的特殊性加之材料優(yōu)良,使得清王朝對松花硯推崇有加,傾國家之力加以利用,成為宮廷御硯,庶民不可使用。
從康熙朝開始,設(shè)置松花硯作,成立專司衙門,從事松花硯的設(shè)計、制作與保管??滴趸实墼?jīng)御筆題寫“松花石制硯作”;并御題硯銘:“壽古而質(zhì)潤,色綠而聲清,起墨益毫,故其寶也?!睆目滴醭_始,松花硯成為帝王獨享的文房用具,當時帝王多參與松花硯的設(shè)計與制作;康熙朝所刻的款多為“康熙年制”四字楷書,璽印見“體元主人”乾坤雙龍圓印、“萬幾余暇”方印和“康熙宸翰”方印。硯銘為“壽古而質(zhì)潤,色綠而聲清,起墨益毫,故其寶也”和“以靜為用,是以永年”兩種。硯銘之后加“康熙”、“御銘”兩方印。
雍正朝所刻款“雍正年制”四字篆書款。硯銘為“以靜為用,是以永年”,“雍正年制”方篆璽,置于所刻御制硯銘之后。乾隆朝所刻款“乾隆年制”。硯銘為“出天漢,勝玉英,琢為研,純粹精,勒幾搞藻,屢省成”和“以靜為用,是以永年”兩種,璽印有“乾隆年制”方印,“乾隆”圓、方印,出現(xiàn)最多的是“比德”與“朗潤”兩方印,另外還有“幾暇怡情”方印。后代因循,刻款均為帝王年號款,硯銘逐漸變得簡潔。
清宮自康熙朝開始雕琢松花硯,歷經(jīng)雍、乾,制硯數(shù)百方。嘉慶以后,不再采石,也很少制硯,即使偶爾制作,也是用當年遺留下來的松花石材。據(jù)統(tǒng)計,目前北京故宮藏有80多方,臺北故宮藏有100多方,兩地故宮收藏之松花石硯,多為康、雍、乾三朝制作。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康熙御銘款松花硯,原名“綠蕉端硯”,經(jīng)李華新、薛寶辰、王志成等人先后收藏。1958年,原陜西省博物館李長慶從王志成處收購,現(xiàn)藏陜西歷史博物館。以下就硯匣、材質(zhì)、造型、銘文等予以考辨。
一、硯匣與裝飾
硯匣為內(nèi)外兩層,子母口,紫檀。外盒為長方形,長24.3厘米,寬16厘米,厚5厘米;蓋深,底厚;底內(nèi)中心凹陷,與內(nèi)裝盒外形相同,余處浮雕如意形云頭紋,層層疊壓,飽滿靈動,富貴吉祥。內(nèi)裝盒與硯臺同形,子母相扣,長15.5厘米,最寬處11.3厘米;底淺,內(nèi)置硯臺凸出;蓋較深,面鑲嵌兩塊玉飾,上下排列。
第一塊鑲玉,為青白玉,作半圓弧狀,底邊平直,似“桃形”。雙層鏤雕,底枝干,上“福祿”與花葉。“福祿”圖設(shè)計巧妙,圓圈內(nèi)草書“?!?,其下臥鹿回首觀望,與“?!毕鄬?,取其諧音,喻“福祿”雙全。第二塊嵌玉,白玉,長方形,雙層鏤雕,下如意云紋,上龍紋。上層紋飾錯落有序,周邊雕刻四朵纏枝花,中心區(qū)域菱形花。菱形花內(nèi),翔龍盤繞,成“S”形。龍頭大,上顎長,張嘴瞠目,鬃鱗俱全。四腳對稱,分布于龍體的四個方位。四爪,作風(fēng)車狀。菱形花與“S”形龍紋組合。內(nèi)盒蓋之嵌玉,內(nèi)涵豐富,不管是雕工,還是紋樣都具有明代典型玉之特征。龍體刻劃形象,眼睛、牙齒、鬃毛、鱗甲、腳趾等一絲不茍。以如意云、纏枝花、菱花形內(nèi)纏枝等多種紋樣,烘托盤旋飄游的龍體,結(jié)構(gòu)緊湊,紋樣繁密。以雕琢技法及龍紋特征,此硯內(nèi)盒蓋所嵌玉飾為明代中期之作。
二、寶硯與用材
硯體成不規(guī)則橢圓形,長13.6厘米,最寬處9.5厘米(圓面之徑),厚約1.5厘米。質(zhì)細膩光潤。色綠,局部土黃、紅。黃色如膏,綠色如嫩芽,紅色如霞光。硯面、背滿布金黃、藍綠、淺綠等相間的豎向條紋,深淺不一,粗細不同,如絲如縷,依次蔓延。硯臺琢制巧妙,日月同輝,又祥云繚繞。以彎曲上翹之月牙作池,以圓形的太陽作研(研磨)。余部祥云卷曲飄浮,起到襯托“日月”、修飾隨形石材的作用。依形而作,日為面,月為池,邊沿飾以祥云,最大限度地展示材質(zhì)美,即所謂的“工就料”。對此,硯背銘文也有精彩的描述,在此不再贅述。因使用的關(guān)系,月牙池內(nèi)墨色沉積,硯面可見點狀墨痕。明代吉祥圖案,喜用太陽、祥云、仙人等構(gòu)圖,體現(xiàn)祥和,崇尚自由。此硯日、月組合,巧雕浮云,讓人深思。館藏松花硯,質(zhì)嫩、色柔、紋麗,間以金黃等色條紋,紅色暈帶,塊狀“黃膘”等,集精妙于一體,甚為珍貴。難怪“包裝”珍重華貴。
三、銘文與考辨
硯背正中八字行書“以靜為用,是以永年”,下鈐“御銘”篆印。行文大氣秀美,宛若天成。字體筆劃剛勁有力,包漿光滑,與周邊的石材色澤一致,為常年把玩使用所致,為制硯時的舊刻。后刻楷書跋文,結(jié)構(gòu)拘謹,行文一致,所刻之筆畫發(fā)白。跋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二十五字,刻于八字行書的右側(cè)?!叭罩毓?,月重輪,卿云縵宏。一人先皇遺翰來玉,宸奎章,景鑠墨”?!耙蝗恕绷艨?,與上下文拉開,是古代的一種行文方式,表達對“先皇”的尊畏。語言精煉,采用“卿云”、“宸奎”、“景鑠”等專用詞語,對硯臺的造型、八字行書、硯材來源等進行了甄別與評述。其意:硯形宏偉,雕琢精致,日月同輝,祥云繚繞。八字真言是“先皇”的御書。硯材似玉,從地方奉送而來。御書,舒暢優(yōu)美,磅礴浩大。以刻書內(nèi)容,此硯赫然,稱為“寶硯”,當之無愧。
第二部分刻文七十二字,于硯背上部及御書左側(cè)。曰:“華新我友,貽我稀世。肌理細膩,綠蕉文。我寶此研,逾琳珉。丁甲護呵,壽千春。李君香亭貽予此研,有銘,凡八字,下又有一‘御銘小印,恭審為純朝御書。敬藏,以為家寶?!甭淇睿骸耙椅创?,臣薛寶辰銘?!薄俺肌弊州^小,體現(xiàn)君臣之禮。大意為:好友李華新送給我這塊稀世之寶。細膩潤澤,有綠蕉紋路。我當寶貝一樣地珍藏,比美玉還要貴重。天神守護,永保千年。李君(李華新)于香亭贈我此硯。此館藏御銘松花硯之所以稱之為“綠蕉端硯”,應(yīng)來自銘文“綠蕉文”及清代人們對松花硯的俗稱“綠端”。因康熙帝的推崇,松花硯被推向了極致,堪比端硯,故民間又有“綠端”之稱。
跋文為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春,薛寶辰所記。其內(nèi)容完整,涉及硯的造型、質(zhì)地、紋理、御書、印鑒、硯材、來源、價值以及流傳等。薛寶辰(1850-1926年),原名秉承,陜西長安人,歷經(jīng)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至民國。光緒十五年(1889年),薛寶辰參加光緒乙丑年科殿試,登進士二甲92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六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宣統(tǒng)時,升遷至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和咸安宮總裁。光緒二十一年春,友人李華新贈送寶硯。此時,薛寶辰為翰林院編修,以編修的身份,能夠親見歷代帝王手書,對于甄別御書不是一件難事,且有“御銘”篆印佐證,故有“純廟御書”之定論?!耙造o為用,是以永年”八字行書,字體灑脫,收放自如,具有康熙帝書法之風(fēng)格。根據(jù)御書,此硯為康熙朝之物。另外,江西省清江市博物館藏一方松花石硯,硯體長方形,圓角,覆手鐫行書銘文“以靜為用,是以永年”八字,分兩行置于中央,左署鈴寶二方,為“康熙”、“御銘”,一陰一陽,小篆筆法工整遒勁。此硯流傳有序,原系乾隆帝賞賜漕運總督楊錫紱?!肚迨ブ鲗嶄洝酚涊d了康熙朝用松花硯賞賜近臣及功臣的史實。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一次就賞賜給翰林院67人,每人一方,所賞賜之松花硯,以銘“以靜為用,是以永年”為最多。
綜上所述,此硯確為康熙朝御用賞賜之物,由李華新轉(zhuǎn)贈,薛寶辰及其后人寶藏,并被文博前輩李長慶發(fā)現(xiàn)。松花硯在清代具有極其鮮明的政治意義,康熙皇帝為了表達自己對于漢族文化的熱愛,同時消弭滿漢對立的社會矛盾,通過親自指導(dǎo)松花硯的制作,以及對臣下大量賞賜御制松花硯的行動,來表明皇帝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御制松花硯不僅僅是具有實用價值的文房用具、觀賞價值的藝術(shù)品,同時還成為表現(xiàn)清代文化之標的物流傳后世。(責(zé)編: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