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佳
前些天,我在網(wǎng)易看到了一則圖片新聞,大概內(nèi)容是:女孩克勞蒂和家人獲邀出席在白宮舉行的逾越節(jié)晚宴,結果她很不給面子,竟當著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的面大發(fā)脾氣,并死命地趴在地上。站在旁邊的奧巴馬不僅沒有任何不開心,還做足表情舉起雙手擺姿勢和小女孩合照,米歇爾則在一旁笑。
看過這條新聞,不少人也許會認為這個小女孩任性并且目無尊長,敢在這樣的場合做出這種“無禮”的舉動,實在有失禮儀。如果換成中國家長,也許會對孩子來一場暴風驟雨式的批評教育。我女兒在四五歲的時候,遇到不太熟悉的人怎么都不肯打招呼。有幾次碰見一位女鄰居,女兒都不肯開口跟她打招呼,后來有一次我從這位鄰居的表情和眼神感到了她對我女兒的某種看法:這孩子真沒禮貌,說嚴重一點就是沒教養(yǎng)。那一刻,我想起鄰居十多歲的女兒每次見到我都很熱情地跟我打招呼。這么一想,我一下子就火了,一進家門,就怒不可遏地訓起女兒。她被這突如其來舉動嚇蒙了。
再說回到那條圖片新聞,如果大人不及時制止像克勞蒂這樣的行為,孩子長大后會不會就成了沒有禮貌沒有教養(yǎng)的人?在一開始想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自己一下子很難給出確切的回答。但是,當腦海中蹦出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講述的他自己的一個家庭教育故事時,我茅塞頓開:
多年以前我也犯過同樣的錯誤。我趕回家參加女兒三歲生日的派對,結果剛進門就發(fā)現(xiàn)女兒在前廳角落里,挑釁般地抓著所有的禮物,不讓其他小朋友玩。我的第一反應是,在場那么多家長都在目睹女兒的自私表現(xiàn),這讓我十分難堪。在一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勸說后,女兒依然不肯把玩具給其他孩子。最后我只好采取強硬手段,從她手里搶過一些玩具分給其他小朋友:“孩子們,玩吧?!焙髞恚也胖?,這件事讓女兒很受傷。
現(xiàn)在想來,如果我當年能多一份冷靜,先帶孩子們做個有趣的游戲,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在解除女兒的心理壓力后再跟她談分享的話題,效果就會好很多。
對于孩子成長過程中某些階段的表現(xiàn),家長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而不應該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換而言之,當孩子出現(xiàn)反常舉動時,我們在如何應對這個問題上,首先應該想到的是孩子當時的感受,而不是我們大人自己的感受。
奧巴馬沒有把克勞蒂“不給面子”的舉動當作一回事兒,不僅僅是他顧及自己總統(tǒng)的身份,也是他尊重孩子感受的一種表現(xiàn)。我們做父母的更應該有這樣一種胸懷:孩子當眾表現(xiàn)不佳時,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要想避免類似尷尬情況的發(fā)生,家長完全可以在孩子冷靜之后,再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這樣孩子會更容易接受你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