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6日晚,海南康芝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稱,公司在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qū)人民法院對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提起訴訟。據了解,雙方此次將對簿公堂,緣于一則在微信朋友圈中盛傳的兒童退燒藥“致死”信息。
事實上,康芝藥業(yè)的遭遇并非孤例。面對日益普及的微信等社交媒體,網友所謂的健康資訊也越來越多地來源于此,殊不知,形形色色的“健康提醒”有些卻是“偽健康”知識。專家指出,現在微信上很多熱傳的所謂健康養(yǎng)生知識,看上去很有道理實則錯誤百出。公眾不具備相關專業(yè)知識,很難辨別真?zhèn)?,如照本宣科可能會走彎路甚至影響健康?/p>
醫(yī)藥謠言引發(fā)訴訟戰(zhàn)
令康芝藥業(yè)大光其火的謠言內容為:“真心的呼吁有小寶貝的朋友,小孩發(fā)熱不要用尼美舒利顆粒退熱治療,商品名瑞芝清,工作以來已經遇見五例這樣的病人,發(fā)生瑞氏綜合癥,四個搶救無效死亡!今夜又一個小天使離開,希望告訴有寶寶的朋友們,此藥已禁止十二歲以下的兒童使用,再不要到私人藥店、診所聽那些蹩腳醫(yī)生的意見給孩子使用?!?/p>
康芝藥業(yè)表示,2014年7月26日發(fā)現大量針對公司生產的“瑞芝清”尼美舒利顆粒產品的不實信息,隨后該不實信息被微信等網絡媒體大量轉載轉發(fā),在互聯(lián)網上迅速擴散,對“瑞芝清”的商品聲譽造成了嚴重損害。隨后經公安機關調查,上述信息內容不真實;而不實信息的首發(fā)者也于2014年11月3日向原告出具了《道歉書》,并表示愿意積極配合澄清事實,盡量消除不實信息產生的負面影響,還藥品和生產廠家一個清白。
此前不久,中國首例微信反謠訴訟案剛剛結案。一微信公眾賬號因刊登兩篇造謠文章,其賬號運營者被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告上法庭。案件最終審理結果是賬號運營者在其微信公眾賬號發(fā)布道歉信,并向安利公司支付1元賠償金。
在首例微信反謠訴訟案中,涉及的兩條謠言也是生活健康類的。其一稱“安利紐崔萊蛋白粉使用轉基因大豆”,但實際上安利紐崔萊蛋白質粉原材料為非轉基因大豆,并獲得國際權威認證機構SGS的認證;另一條則聲稱“安利老板死了,才56歲,吃了一輩子紐崔萊”,更是子虛烏有,安利公司的創(chuàng)辦人理查·狄維士現年87歲,最近還出了新書。
健康謠言肆虐朋友圈
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網絡謠言也相伴而生,尤其是微信被廣泛使用之后,微信謠言的密度顯得更大?!安灰儋I這個菜了!因為它100%致癌!”“您每天刷牙就是在吸毒!不看則罷,一看冒汗!趕快換吧!”類似消息充斥微信朋友圈,它們多數都是謠言。
據微信公眾平臺有關負責人分析,微信謠言造謠成本低,風險小,且微信傳播相對封閉,具有一定的私人交往色彩,隱蔽性較強。因此傳謠者往往基于好友間信任或抱著將信將疑的心態(tài)隨手轉發(fā),致使謠言越傳越廣。
騰訊方面提供給記者的資料顯示,目前,微信每天會收集到關于謠言的投訴達1~2萬單,這些謠言涉及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用戶舉報類型來看,目前微信上存在的謠言主要是醫(yī)療健康類、科學常識類以及社會新聞類較多。
近日,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微信等合作推出微信謠言分析第1期,對2014年11月3日至11月20日期間被微信用戶舉報為“詐騙和虛假信息”最多的255篇公眾號文章進行文本分析。調研數據顯示,其中65%都圍繞著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養(yǎng)生這三大主題,其中食品安全類占38%,疾病養(yǎng)生類占16%。
“很多謠言披著科學養(yǎng)生的外衣,使許多網友特別是中老年網友深信不疑,并借助微博、微信等平臺傳播,造成了許多潛在的社會問題。”果殼網主編徐來表示,事件性的、突然發(fā)作的謠言比往年有所減少,當下的謠言多集中在生活、健康方面,而且大都是反復出現的老謠言。
有專家指出,面對日益普及的微博和微信,網友所謂的健康資訊也越來越多地來源于二者,大家在熱衷轉發(fā)和傳播這些信息的時候,很少有網友去求證其真實性與科學性,也很少有專家集中去針對性地解答,貌似科學的實驗或者結論都影響著人們的健康觀念甚至生活觀念,同時也給標榜健康的流言創(chuàng)造出機會。
面對微信朋友圈流傳著的大量“養(yǎng)生帖”,網友小薇就成了養(yǎng)生秘笈的鐵桿粉絲。聽說檸檬水能抗癌減肥,她就天天只喝檸檬水,期待自己在檸檬的幫助下成功瘦身;在朋友圈看到“蘋果早上吃是金子,中午是銀子,晚上吃便是砒霜”就很是后怕。而在她周圍,喜歡轉發(fā)微信養(yǎng)生帖的同事也不在少數,一看到類似“空腹不能喝牛奶”以及“教你怎么吃變白”等帖子就轉發(fā)。
健康謠言長啥樣?
有網友表示,現在微博微信上很多熱傳的所謂健康養(yǎng)生知識,看上去很有道理,公眾不具備相關專業(yè)知識,很難辨別真?zhèn)?。那么,微信上的健康謠言有啥特征?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進行的調研顯示,微信上的傳謠文章都喜歡用“100%”、“第一”這樣夸大性詞語,例如《不要再買這個菜了!因為它100%致癌!》、《這些普通的東東,卻能讓你增加30年壽命!》等。另外還會配有大量圖片來喚起恐懼情緒,統(tǒng)計發(fā)現,謠言平均每篇附帶3.56張圖片,令大家誤以為“眼見為實”。
據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介紹,這些謠言中有33%包含死亡喚起,比如,“毀容”“有毒”“致癌”“身亡”等相關詞會被經常使用。其中有48%會引起讀者恐慌,面對如此嚴重的后果,人們往往會采用“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保守心理,不敢輕易忽略或否定這樣的消息。
而針對如何分辨這些謠言的問題,有專家指出,主要看這些帖子是否為老帖,同時要看消息源是否可靠。這類謠言具有重復性傳播的特點,一些陳年舊帖隔一段時間就會被不同的人稍加修改再次傳播。上述調研顯示,在那些被舉報的謠言中,大多來自一些段子手賬號,其一貫的發(fā)帖內容都比較水。對這些謠言頻次較高的微信公眾號,網友在閱讀其發(fā)布的文章時要格外小心。
而信息源的可靠性往往是判斷謠言的重要標準。廣州某三甲醫(yī)院醫(yī)生表示,作為醫(yī)生,在看一篇科普文章時,是非常重視信息來源是否權威的。而微信健康謠言要么不講信息來源,要么自己編造一個信息來源。此外,還要看其專業(yè)定位是否與消息主題相匹配,一般來說經常發(fā)心靈雞湯的賬號,在醫(yī)學問題上就不如醫(yī)療專門號來得可靠。對于健康養(yǎng)生知識的文章,還是要相信通過機構認證(即帶V的賬號),如媒體公眾號、醫(yī)院公眾號等。
細心的網友可能會發(fā)現,一些健康謠言通常都會推薦一個公眾微信號,甚至有些還附著養(yǎng)生項目的地址和電話。這是一些營銷公司用作營銷、推廣盈利的工具,利用人們對養(yǎng)生信息的關注而推廣傳播,在看到類似信息時,如果有很明顯的信息置入或者前后背景,不要輕易相信。(據《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