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慶
當我收拾好書包,正準備回家的時候,耳邊傳來同桌的聲音:“親愛的,我爸爸來接我了,麻煩你幫我把垃圾倒下?!薄斑馈冒??!逼鋵?,我想說:我媽媽也在門口等著了。
上次室友生病,我?guī)退蛄?天的熱水,之后好像我?guī)退蛩兊美硭斎涣恕!坝H愛的,我今天著急去找老師答題,幫我打個水喲!”“親,我急著趕作業(yè),可以幫我打下水嗎?”其實,我正在生理期,肚子痛到只想就地躺下,也希望有人幫我打個熱水呀!可是,我還是習慣性地答應下來。因為她順口說了句:“我就知道你是個好人!”
……
上面這位同學的郁悶估計很多人都體會過。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因為不會拒絕別人,甚至對別人有求必應,而成了“老好人”。如果自己不計較也就算了,可偏偏心里又各種別扭。有時候還因為開不了口拒絕別人,干擾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甚至造成嚴重的后果:比如,有些“損友”會邀請你一起去做一些“損事”甚至違法的事情,比如考試的時候要求抄一下答案,打架的時候邀請你一起去湊個人數(shù)等等。你明明知道這是不對的,但就是不會拒絕。一旦造成嚴重后果,那真是后悔莫及。
那么,你會拒絕別人么?是朋友眼中的“老好人”嗎?下面讓我們來做個小測試吧!
1. 你的朋友說今天來找你玩,并提議一起去吃頓大餐。朋友遠道而來,你覺得自己應該請客??捎捎谡窃碌?,你身上僅剩一點“喝粥錢”,你會:
A. 借錢請朋友吃大餐。
B. 向朋友提議在學校附近吃點有特色的小吃,價格也合理。
2. 周末的晚上你正在趕作業(yè),這時你的朋友打電話說要你上線陪他玩,你會:
A. 和他玩一會兒,然后拼命趕作業(yè)。
B. 告訴他你沒有時間,下次再約。
3. 你正在安排和一群朋友一起去度假。在商量時間的時候,別人很明顯都比你愿意早出發(fā)幾天,但你這幾天恰巧有個約會,這時你會:
A. 很不情愿錯過你的約會,但最終你還是選擇了和別人一起出發(fā)。
B. 告訴他們不能錯過重要約會,你就不和他們一起去度假了。
你選了幾個A和幾個B呢?如果你的選擇是3個A,說明你很難拒絕別人,并且通常為這種“考慮別人”的心態(tài)而付出代價;如果你的選擇是2個A和1個B,說明盡管你會考慮自己的需求,但多數(shù)情況下你還是接受了別人的請求,把別人的需求放在了自己的前面;如果你的選擇是1個A和2個B,說明當你的確有必要拒絕別人的時候,你不會害怕說“不”。你可以很好地平衡自己與別人的需求;如果你的選擇是3個B,我相信你可以毫無困難地說“不”。你在自己認為可以接受和不可以接受的事情中間畫了一條非常清晰的界線,雖然有時會讓對方感到你不近人情。
不會拒絕,明明想說“不”卻說成了“不謝”,這到底是因何而起呢?一種觀點認為是“面子”心理在作祟。這種心理要求你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要顧忌自己的面子,并且給足別人的面子,考慮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以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即使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代價,人們常說“死要面子活受罪”就是這個道理。而往往有這種“面子”心理的人其“里子”的自尊心水平會比較低,因此只有在對別人的“討好”中才能充分感到自我的存在和價值。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是“偷換概念”導致了這種境況。對于拒絕的意義,正確的理解是“我不要”,而在那些難以拒絕別人的人看來,則意味著“我不能”。一字之差,但二者在心理上引起的反饋卻截然不同。具體來說,“我不要”給出的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反饋,它是指“我作出了‘不的選擇”,是對我們拒絕某一件事情的決心的肯定;而“我不能”這個詞語表明你在強迫自己做某樣你不想做的事情,體現(xiàn)的是一種比較消極的反饋。這兩種不同的反饋自然會導致我們不同的行為?!断M者研究》曾經(jīng)發(fā)表過一篇文章,研究者試圖用巧克力棒誘惑兩組先前受到不同訓練的人群,其中一組在之前接受的是“我不要”訓練,而另一組在之前接受的是”我不能”訓練,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我不要”組中大多數(shù)人都拒絕了巧克力棒,而“我不能”組中大多數(shù)人都接受了巧克力棒。回想一下,你在對別人的需求作出回應前,心中想的到底是“我不要”還是“我不能”呢?
有求必應并不能用來刷存在感,刷的只是一張好人卡。在你被貼上“老好人”標簽的那一刻,你同時也喪失了說“不”的權(quán)利。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學會說“不”,擺脫“老好人”的形象呢?或許下次當你的“不”被別人的請求消音時,你可以暫緩回應,三思而后行。比如你可以告訴對方“我稍后給你答復”。此外,我們需要設定并堅守自己的界線?!坝辛巳司€,才有好同桌”,學會說“不”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要在學習和生活中劃定自己的界線,并且要明確告知他人。最后,學會說“不”,先從拒絕朋友圈或者QQ空間里各種整蠱游戲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