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
電影音樂
這期推薦的影片《蝴蝶》,兩位一老一少的主角在最后演唱了片尾曲la papillon(蝴蝶),小編知道這首歌是大學時代的法語老師在課堂上推薦的,后來又看了這部同名電影, 如同歌曲一樣的歡快溫馨, 處處流露著人性的關懷。
這首歌麗莎與朱利安的一問一答,將那些雋永清新的人生哲理做了淺顯而通透的闡述。看似天馬行空的提問和不太著邊際的回答實則蘊含著樸素的真理,充滿了趣致, 聽一次樂一次,怎么都聽不膩。
la papillon(蝴蝶)歌詞
「為什么雞會下蛋?」
因為讓蛋孵出小雞
「為什么情侶們要親吻?」
因為鴿子們咕咕叫
「為什么漂亮的花會凋謝?」
因為那是魅力的一部分
「為什么會有魔鬼又會有上帝?」
是為了讓好奇的人有話可說
「為什么木頭會在火里燃燒?」
是為了溫暖我們的心
「為什么大海會退潮?」
是為了讓人們說:「再來」
「為什么太陽會消失?」
為了裝飾地球的另一邊
「為什么會有魔鬼又會有上帝?」
是為了讓好奇的人有話可說
「為什么狼要吃小羊?」
因為要好好汲取養(yǎng)料
「為什么有龜兔賽跑?」
因為光跑沒什么用
「為什么天使會有翅膀?」
為了讓我們相信有圣誕老人
「為什么會有魔鬼又會有上帝?」
是為了讓好奇的人有話可說……
豆瓣優(yōu)秀影評
看完法國電影《蝴蝶》的晚上,許久不肯閉上眼睛。仿佛眼瞼一合,那些影像便要淡去,世界將重又歸于嘈切、繁囂。不會再有天籟般的童聲一記記問詢,仿若幼嬰的耳語。
《蝴蝶》像一組清新的田園詩,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一點點滲入眼耳。那片屏幕,穿過蝴蝶斑斕的羽翼,給我一座驚艷府邸,如此寧馨,靜美。
蔚藍晴空下,一望無際碧綠的草原,微風中搖曳的金色麥浪,草原上爛漫的野花和撲蝶的小女孩。大自然的靜美與生命的動感,在這部影片里,融合得如此無缺。
《蝴蝶》沒有跌宕迂回的劇情,也沒有刻意做秀的煽情,只是一場平淡的講述。八歲的小女孩麗莎是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媽媽未婚先孕生下了她,卻又不知該如何照顧她。孤單的麗莎只能與心愛的藍球為伴,在母親失約或晚歸的時候,一個人坐在咖啡廳里、或者電話亭邊的長椅上無助地等待。直到有一天,失去兒子的孤寡老人朱利安把麗莎領進了他的家,麗莎第一次接觸到了蝴蝶這種生物,并跟隨著酷愛收集蝴蝶的朱利安一起,去尋找全歐洲最罕見、也最美麗的蝴蝶“伊莎貝拉”。
口齒伶俐、思維敏捷的麗莎在與朱利安同行途中,不停地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并與固執(zhí)嚴肅的朱利安斗嘴。一老一少在不斷地爭執(zhí)與妥協(xié)中,漸漸親近。這一趟旅程,變成了尋找愛與親情的路途。
法國優(yōu)美的鄉(xiāng)村風光和老少之間諧趣的對話,使得整部片子看來心曠神怡。
這部79分鐘的影片,其實涉獵了相當廣泛的內(nèi)容。親情、友誼、愛情、戰(zhàn)爭、金錢、命運、人生等等??雌饋硭坪跏菢O深奧的話題,本片卻以簡單的對話和簡潔的鏡頭語言做了近乎完美的闡釋。
比如,當那只美麗的鹿倒在偷獵者的槍聲里,朱利安沒有去擋住孩子的眼睛,他讓她知道了什么是“偷獵者”。當朱利安爺爺把捉到的蝴蝶放入盛有藥物能致蝴蝶于死地的瓶中時,麗莎冷冷地吐出了“偷獵者”三個字,這是一種意味深長的諷刺。成人的世界,太多的理由和解釋,但在孩子的眼中,并沒有實質(zhì)的不同。
比如,麗莎與朱利安在山上看到一對情侶,男孩要求女孩為了證明愛情,勇敢地和他一起跳傘。
朱利安告訴麗莎,這對情侶的愛情只靠著一根繩索維系著。通常人們要求對方做些什么來證明他們的愛情時,就表示不信任對方,沒有信任,愛情就撐不住。
再比如,在一次富人的聚會上,麗莎問朱利安怎么樣才算是富有。朱利安告訴她:最好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喜歡朱利安用手影給麗莎講故事一幕。個人感覺,它是整部影片中最匠心獨具的表達。
麗莎入睡前要聽故事。朱利安于是藏身于床單后,就著昏黃的燈光,用手影的方式,惟妙惟肖地講了動物界及整個人類世界生存的殘酷。上帝的手,同時制造了美丑與善惡,似乎臨到末日審判那一日,誰都是一具待罪之身。
這個隱喻,生動又驚心。三屆法國凱撒獎影帝得主米歇爾塞侯飾演的朱利安,在此將他人生經(jīng)驗中的睿智與曠達表述得淋漓盡致。
朱利安與麗莎借宿農(nóng)家的時候,聽男主人訴說政治與民生的利益對沖,戰(zhàn)爭的殘酷及對人性的摧殘。男主人的老母親仿如蠟像般凝固的身影也帶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震憾。
也是在此,朱利安終于說出,他如此癡迷于尋找“伊莎貝拉”,是為了要滿足兒子的臨終遺愿。他的患重度抑郁癥的兒子,臨死前惟一的愿望,是想看一眼傳說中最美麗的蝴蝶伊莎貝拉。
親情的主題,在這里被濃墨重彩地渲染開來。雖然朱利安敘述得不動聲色,而內(nèi)里蘊含的深沉情感卻教人動容。他其實深愛著兒子,卻從不曾對他說出“我愛你”三個字,當兒子英年逝去,所有的遺恨都已來不及彌補。
在野外的時候,“伊莎貝拉”因為麗莎的莽撞被驚飛,老人帶著小小的遺憾返家,但導演卻在尾聲掀起了一個小高潮。老人和孩子費盡心機尋找的“伊莎貝拉”蝴蝶其實就在家中。她最初的形象,只是一只丑陋的蝶蛹。
原來,他們一心想追尋的東西,其實就在自己身邊,只是被忽略了而已。
這是片中會讓人發(fā)出會心微笑的鏡頭:下了課的小女孩每天飛快地穿過街區(qū),跑上樓梯,氣喘吁吁敲開朱利安的家門,只為了能夠親眼看到一只蝴蛹蛻變成蝴蝶的過程。
導演給了長達4分鐘的鏡頭,用來表現(xiàn)伊莎貝拉破蛹而出的畫面。伊莎貝拉在燈光下緩緩打開翅膀,那一刻,美麗震懾人眼,仿佛所有的疼痛都被忽略。
似乎也在那一刻,聽到麗莎內(nèi)心的蛻殼聲。
我們?nèi)松心切╇y捱的辰光,那些對疼痛與苦難的隱忍,就像一只蝶蛹,等待蛻變的過程。從丑陋的蝶蛹到美麗的蝴蝶,是生命中經(jīng)歷成長蛻變的最好隱喻。
片子里的最后,麗莎放飛了“伊莎貝拉”。末尾的點睛之筆,是小女孩神秘兮兮地貼著朱利安的耳朵說:我媽媽的名字,也叫伊莎貝拉。
朱利安抬起頭對她微笑:那我們都找到了它。
這是影片中又一觸動人心的溫情點,也是影片的主旨所在。身兼編劇與導演兩職的菲利普.穆樂擅長處理家庭喜劇,在本片中,他舉重若輕,將深厚涵義融化于輕松溫情,使得整部片子充滿幽默感,人情味十足。劇本里的對白及導演鏡頭語言的運用,講究對內(nèi)心忠實,對情感忠實,所以每一個觀看的人,都能從中找到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