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老子》第五十六章
兌:孔洞,穴竅。
堵塞欲望之竅,關閉鉆營之門;挫去鋒芒,解脫紛擾;蘊藏光彩,混同塵俗。這就達到了與道合一的境界。
在老子看來,圣賢之人與世間尋常人在表現(xiàn)上沒有差別,即使是圣賢,也不應該光彩四射、令人仰視。因此他提出上述觀點,指出圣賢之人如果能放低自己,做到“挫銳”“解紛”“和光”“同塵”,那么人我之別、地位之別、知識之別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世界就會實現(xiàn)“玄同”。老子所追求的這種境界,帶有人人平等的意味。
每個人不論身份高低、財富多少、學問深淺、年齡大小,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那些自視甚高,自以為高人一等之人,首先在道德素質上就已經(jīng)輸人一等,何論其他。人與人之間應該收斂鋒芒,以平和、平靜、平等的心態(tài)交往、相處。這句話通常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平等相待的處世之道。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論語·季氏》
不擔心少,而擔心分配得不均衡;不擔心生活貧苦,而擔心社會動蕩不安。
總的來說,儒家強調等級、貴賤、長幼,其影響下的傳統(tǒng)中國也被稱為差序社會,但這并不代表儒家就不討論、不重視平等問題。這句話集中反映了儒家關于平等的基本看法。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在談論平等時,立足點是以民本為基礎的,即反對因貧富懸殊導致百姓不安、社會不寧。事實上,不論是講等級還是談平等,在儒家看來,這些都是手段而非目的,目的是為了使百姓安樂。因此,不能將這句話簡單理解為平均主義。
今天,我們需要賦予這句話新的內涵。例如,發(fā)展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發(fā)展的成果不能全民共享,促進平等,反而造成貧富懸殊,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不均”的發(fā)展一定程度上比“寡”還令人“不安”!這句話常用來強調平等的重要性。
人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告子下》
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像堯舜一樣的圣人。
儒家對平等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德性上的平等,孟子最早闡述了這一問題?!睹献印芬粫蟹磸蛷娬{,“人皆可以為堯舜”,“圣人與我同類”,“堯舜與人同耳”。就是說,即使是圣人如堯舜,他們與普通人在天性、本性上都沒有不同;或者說,普通人也具有“仁義禮智”四端,經(jīng)過砥礪磨練,都能夠在德性上與圣人達于一致,具有像堯舜一樣的道德高度。
孟子強調內修、“盡心”、“養(yǎng)性”、“養(yǎng)浩然之氣”,通過“內圣”達致“外王”的思想,在今天仍有著積極意義。正是由于德性平等的存在,普通人經(jīng)過堅持不懈的道德錘煉,也能夠達到圣人的境界,這對于在紛紛擾擾的萬事萬物中時常迷失心靈的現(xiàn)代人來說,不恰是一劑清醒藥嗎?這句話強調了人在道德上的平等性。
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禮記·檀弓下》
嗟來之食:嗟,文言嘆詞。原指憫人饑餓,呼其來食。后多指侮辱性的施舍。
廉明的人不會接受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春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fā)生了嚴重的饑荒,莊稼顆粒無收,許多人外出逃荒乞討。一位名叫黔敖的財主,舍糧熬粥,施舍給過路的饑民。饑民們一個個都餓得受不了,見黔敖施舍粥飯,都對他千恩萬謝,黔敖也有些飄飄然起來。這時又走來一名餓漢,黔敖便得意地對那人叫道:“喂,過來吃吧!”不成想,那餓漢對鍋里的粥飯看都不看一眼,揚起臉對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輕蔑的施舍,才餓到這般地步的!”說完堅決不吃黔敖的粥飯,最終餓死在街頭。
人格平等是一切平等的基礎,是社會上人與人和諧相處的前提?!班祦碇场钡墓适卤砻?,施惠者與受惠者在人格上應該是平等的,為追求平等,有時甚至連生命都可以犧牲。這句話充分說明了人格平等的重要性。
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賞罰》
獎勵時要平等對待,懲罰時也要一視同仁。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攻打北魏,任命愛將馬謖鎮(zhèn)守街亭。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叮囑:街亭雖小,關系重大。它是通往北魏的咽喉要道,一旦失守,蜀軍必敗。并告誡馬謖要靠山近水安營扎寨,以免被敵軍包圍。但馬謖擅作主張改變駐地,拒不聽從副將王平的勸諫,致使街亭失守,蜀軍大敗。諸葛亮雖與馬謖私交深厚,且愛惜馬謖的才能,但為嚴明軍紀、賞罰分明,最終揮淚將馬謖斬首,同時獎賞了勸諫有功的王平。
組織機構中的獎懲機制,要遵循人人平等的原則,不應因人的貴賤、親疏而有所差異。在平等的前提下運用正、負激勵手段,才能達到鼓勵先進、鞭策后進,從而幫助實現(xiàn)工作目標、維護管理體系。這句話闡明了獎懲機制的關鍵在于平等對待、一視同仁。
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
——《六祖壇經(jīng)·行由品》
雖然人有南方和北方的地區(qū)差別,但人的佛性卻沒有南方和北方的不同。
作為禪宗的宗經(jīng)寶典,《六祖壇經(jīng)》在中國佛教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是絕無僅有的一本被稱作是“經(jīng)”的由中國僧人撰述的佛典。經(jīng)中認為眾生皆有佛性,所以應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平等理念論述最多的要屬佛家,佛家對平等的定義也十分廣泛,核心就是“眾生平等”。眾生既包括有感情的生命體,如人與動物;也包括植物、微生物乃至山川海岳等沒有情識的物體。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中的積極成分也應為當今社會所汲取?!氨娚降取钡睦砟羁梢酝蒲莸饺粘I畹母鱾€層面,既強調人與人沒有等級尊卑之分,要平等相待;也強調國家與國家不論富強還是貧弱,都應和平相處、平等對話;還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不能以破壞、掠奪自然環(huán)境為代價求得發(fā)展。這句話常用來強調平等的
觀念。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資治通鑒·唐紀十四》
自古以來的帝王都重視中原民族,而輕視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只有我對他們一視同仁。
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歷時十九年編成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旨在總結歷代政治經(jīng)驗,供北宋統(tǒng)治者借鑒。書中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在與大臣們討論施政得失時,總結出五條成功的經(jīng)驗,其中一條就是推行“華夷一家”的民族政策,對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平等看待、一視同仁。唐太宗在民族政策上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開創(chuàng)了民族平等的先聲。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極大地緩和了民族間的矛盾,為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注入了活力,也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
民族平等,作為當今社會的普遍共識,既是我國憲法確立的立國原則,也是黨和國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總依據(jù),更是我國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發(fā)展的基本保障。唐太宗這句話用來闡釋民族平等的重
要性。
夫婦,人之始也。
——明·李贄《夫婦論》
夫妻關系是人倫關系的開始。
明代后期,隨著工商業(yè)的發(fā)展,物質和文化生活得到極大提高,思想界也出現(xiàn)了巨大變革。以“異端”形象出現(xiàn)的李贄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從各方面提出了與傳統(tǒng)儒學“三綱五?!卞漠惖挠^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提出男女平等的主張。這句話即強調了夫妻關系乃人倫關系的初始,他甚至說“夫婦正,然后萬事無不出于正”。
李贄男女平等的思想是受其老師王襞(bì)的影響,王襞曾說:“人心自善,本之天性,而甚靈且巧者也。此靈此巧,豈獨丈夫為然,婦人女子亦同有是理也?!崩钯椷M一步發(fā)展了這一思想,并付諸實踐,他認為女性也應該有受教育的權利,于是身體力行教授女學生。今天看來,李贄的這些觀點和行為具有很大的革命性和進步意義。這句話常用來體現(xiàn)男女間的平等地位。
天地之道故平,平則萬物各得其所,及其不平也,此厚則彼薄,此樂則彼憂。
—— 明末清初·唐甄《潛書·大命》
天地運行的規(guī)律是平等的,平等了萬物就各得其所,一旦出現(xiàn)不平等,有人富裕,就會有人貧窮;有人快樂,就會有人憂傷。
明末清初,統(tǒng)治者極力鉗制思想,這時出現(xiàn)了一批反抗專制、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家,唐甄就是杰出的代表?!稘摃窔v時三十年而成,匯集了唐甄言學、言治各項主張,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據(jù)濃墨重彩的一筆。他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倡導社會平等,這些思想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具有進步的歷史作用。
這句話集中反映了唐甄的經(jīng)濟主張。唐甄一方面提出富民立國,只有人民生活豐裕,國家才可能長治久安;另一方面強調貧富之間要達到平衡,富人所得實際上是窮人所失,如果厚薄不均、樂憂不等,這樣的狀態(tài)難以維系持久,必將導致動亂。這些思想,對于我們今天治理社會、發(fā)展民生,仍有著極大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