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元駿
南朝劉宋時,王僧虔之子王慈年方八歲,外祖父江夏王劉義恭擺放了很多珍寶,聽任他選取。王慈只選擇了素琴、石硯兩種,得到了劉義恭的贊賞。這個故事真實(shí)性如何,難以考證,但是琴與硯被并列提出,作為文人精神世界的象征,長久以來都占據(jù)著崇高的地位。宋代以來,伴隨著手工藝的繁榮進(jìn)步與文人的熱情參與,文房用具形式日益多樣化,趨于雅致精巧。
硯
“硯為文房最要之具?!蔽娜四腿杖张c硯相伴,因而有“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一生最相親傍”之說。文人愛硯之癖由來已久,以蘇子瞻、米元章最廣為人知。自唐至宋,硯式型制已不下幾十種,如有圭樣、龍眼樣、瓜樣、瓢樣、琴樣硯等。北宋唐積《歙州硯譜》錄入歙硯造型四十多種,“琴式硯”名列其中。南宋《端溪硯譜》亦載有“琴樣硯”。從實(shí)物來看,宋代就有了琴樣硯,且造型多樣,形態(tài)各異。其材質(zhì)有端石、澄泥、洮石等。從琴樣硯形狀看,設(shè)計巧妙,不飾琴弦,簡潔而含蓄。宋硯的經(jīng)典造型不是具體地描摹實(shí)物,而是以實(shí)物為基礎(chǔ),經(jīng)過概括提煉后,刪繁就簡,從而為人們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1964年廣東佛山市瀾石鎮(zhèn)鼓顙崗墓葬出土
宋代琴式端硯即為一例,石色蒼灰微帶紫,長18.4、寬6.4、高2.6厘米。一端雕琢凸起的粗線條勾畫出岳山和五根琴弦,外側(cè)鑿有5個下凹的小圓孔,示意琴弦于此處穿過琴面;另一端減地淺刻出琴尾的冠角。中部鑿出橢圓形的硯堂和硯池,作研墨之用。硯底四足,簡樸古拙(圖1)。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fēng)寒。古調(diào)雖自愛,今人多不彈?!鼻俾曘鲢雠c松風(fēng)、流水相和,其意境是何其高雅深遠(yuǎn)。而文人斗室之內(nèi),布置書法名畫、古琴名硯,又是另一番雅趣?!坝赀^軒窗,涼生幾案,不覺翰墨生香,而琴聲含韻?!鼻宕T彥紀(jì)曉嵐《題端石琴硯銘》作:“濡筆激吟,如對素琴。弦外有音,凈說余心”,“無弦琴,不在音。仿琢硯,置墨林。浸太清,練余心。”更是將琴式硯看作素琴的化身,將揮毫當(dāng)做了操琴,石琴無弦,然而即便“無弦”依然具有神奇的力量,能輕松扣響文人的內(nèi)心。
明清時期,琴式硯造型更趨具象和精細(x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明末端石琴式硯,長8.5、寬3.7、高1.6厘米。硯面內(nèi)凹,硯池和硯堂相通。硯背面有四小足,底刻“河?xùn)|君研”,署“錢謙益題”。其下題詩:“‘《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笨钭R為“崇禎壬午年”、“因亦柳隱錄”。此硯石質(zhì)細(xì)膩,造型小巧,實(shí)用與鑒賞完美統(tǒng)一。隨硯形配有紅木盒,盒面鑲嵌竹刻《還硯圖》,并題:“丁未初夏,戲作還硯圖,以應(yīng)竹亭一兄。清玩。”其下署名“程庭鷺”(圖2)。河?xùn)|君即著名歌妓才女柳如是,她與江南文宗錢謙益“白發(fā)紅顏”的愛情故事廣為流傳,近代學(xué)者陳寅恪專門撰寫《柳如是別傳》,影響很大。程庭鷺(1796—1858)為清代畫家、篆刻家,初名振鷺,改名庭鷺,字序伯,號蘅鄉(xiāng),嘉定(今屬上海)人。與吳縣潘曾瑩、杭州錢杜、嘉興郭容光、常熟蔣寶齡等為詩畫友。
墨
明清兩代,徽墨獨(dú)領(lǐng)風(fēng)騷,除卻品質(zhì)優(yōu)良外,模刻精工、造型美觀、裝潢華麗的精鑒墨、集錦墨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琴式墨首創(chuàng)者汪鴻漸,字儀卿,明代休寧派的后起者,署名又玄室。其墨傳世較多,質(zhì)色俱佳,被后世藏墨家所珍重。
清嘉慶汪節(jié)庵造“懋齋清玩”琴式墨一對,造型模仿古琴,惟妙惟肖,以描金勾畫七根琴弦和十三徽位。墨背陰刻填金“懋齋清玩”、“玉壺仌(冰)”、“其德愔愔”、“函璞齋造”(圖3)。汪節(jié)庵,名宣禮,字蓉塢,安徽歙縣人,清代四大墨家之一。其制墨店號“函璞齋”與曹素功“藝粟齋”、汪近圣“鑒古齋”相頡頏。此墨為民國著名收藏家何澄灌木樓舊藏,現(xiàn)藏蘇州博物館。
琴式墨不僅作為單件鑒賞墨,還出現(xiàn)在成套的集錦墨中,如清康熙年間吳天章造龍賓十友集錦墨(蘇州博物館藏),甚至整套集錦墨都以琴式墨為主題。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清康熙年間吳吳生(注6)(澄碧齋)、王麗文(漱芳齋)、胡星聚(寶笏齋)、開泰(姓氏待考)四家所制什錦套琴墨,均為傳世佳品。這些琴墨按其題材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依照斫琴的程序設(shè)計,如王麗文制什錦琴式墨(圖4)與吳吳生制什錦套琴墨。吳吳生制什錦套琴墨外裝黑地漆匣作琴形,匣面隸書涂金“理琴開寶匣,中有太古聲”十字,下署“澄碧齋墨”四字。嵌以螺鈿徽識,凡十三。匣內(nèi)貯納墨九錠,首尾兩錠為長方形,其余七錠均作琴形。依次為:梧桐木琴材(第一錠)→形體略具、尚未雕制的琴(第二錠)→琴體剛剛漆成,通體漆衣(第三錠)→將琴面徽識制好,涂金標(biāo)出,仍待繼續(xù)加工(第四錠)→鐫刻一弦,面隸書陰文涂金“一聲已動物皆靜”七字(第五錠)→七弦畢具,琴已做成(第六錠)→準(zhǔn)備納琴入囊,囊飾云紋涂金,琴頭尚露(第七錠)→琴已入囊,通體卍字花紋涂金,不見琴身(第八錠)→一面填涂金綠,中間鐫王維《竹里館》詩意;一面填涂金藍(lán),中間楷書陰文涂金“深山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十字(第九錠)。
一種是依歷代名琴式樣設(shè)計,例舉胡星聚制什錦套琴墨(圖5),其漆匣亦黑色,匣面隸書涂金“紫璚清角,振古所珍;隃麋克肖,允伴才人”十六字,下署“曹畬”款。嵌以螺鈿徽識,凡十三。匣內(nèi)貯墨九錠,仿自“太古遺音”、“檀閣”、“怡神”等名琴。
臂擱
臂擱的出現(xiàn)與古人的書寫用具和書寫方式有密切關(guān)系。古人書寫時從右向左,為防止手腕或衣袖沾墨,就發(fā)明了枕臂之具——臂擱。枕上臂擱也會使腕部感到舒適,抄寫蠅頭小楷時尤甚。臂擱(或曰臂格)的出現(xiàn)約當(dāng)北宋,時稱“筆幾”。傳世實(shí)物中,最早的臂擱是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宋代官窯天青釉臂擱,形如半剖的竹段,雖是一件瓷器,卻以竹子的形象示人。
臂擱的材質(zhì)多種多樣,有竹、黃楊木、紫檀、紫砂、紅木、象牙等材料,其中以竹子的最為常見。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云:“臂擱,有以長樣古玉為之者,甚多,而雕花紫檀者,亦常有之,近有以玉為臂擱,上碾螭文、臥蠶、梅花等樣,長六、七寸者;有以竹雕花巧人物為之者,亦佳。而倭人黑漆臂擱如圭,圓首方下,闊二寸余,肚稍虛起,恐惹字墨,長七寸,上描金泥花樣,其質(zhì)輕如紙,此為臂擱上品?!痹谙娜绽铮瑫鴮憰r使用竹制臂擱,既可防汗水洇紙,又能借助竹子性涼的特性祛暑,因而文人將竹臂擱戲稱為“竹夫人”。
南宋人林洪在《文房圖贊》一書將臂擱喚作“竺可馮”:“竺秘閣字可馮,號無弦居士?!薄榜T”是“憑”的古字,“憑”意為依著、靠著。此竹可憑,清楚地交代了臂擱的用途和功能。配圖中的“竺可馮”恰為琴式,修長秀美,小巧可愛(圖6)。北宋謝薖有詩云“小琴承臂筆縱橫,章草真行隨所欲”及“琴不安弦制奇古,可憐不入文房譜。鼠須龍尾玉蟾蜍,與汝俱成會心侶”,所詠之物便是琴式臂擱。
玉雕
明代后期撫琴之風(fēng)盛行,工藝品中大量出現(xiàn)攜琴訪友、撫琴圖等圖案。常熟博物館藏清乾隆御題“碧峰館”詩青玉山子(圖7),正面主題為攜琴訪友:樓閣巍然,兩位高士閣邊閑談;蒼松掩映的山徑上,一童子前面引路,老翁扶杖拾級而上,一仆童抱琴跟隨。層次分明,從取景、布局,到層次排列都體現(xiàn)著文人畫的章法與意匠。上端正中平面陰刻乾隆帝《御題碧峰館》七絕詩一首:“蕓館崔嵬倚碧峰,分明樹背玉芙蓉。只疑阿那云深處,應(yīng)有佺喬錬藥蹤?!眰瑏缗c王子喬的合稱“佺喬”,皆傳說中的仙人。 無獨(dú)有偶,常熟博物館收藏有一件翡翠雕古琴,長11.1、寬2.7、高1.1厘米。玻璃翠質(zhì)地,半透明,表面油潤亮澤,翠色純正濃艷。整體呈長條形,外形輪廓仿照仲尼式,琴額上的“岳山”、“承露”部分略作凸起,以七個凹圓孔代表穿弦的弦眼。琴面上端刻一排13個小圈,表示古琴的徽位,背面隨外形輪廓向內(nèi)深挖為空心。
筆筒
竹刻人物筆筒高15.6、口徑15厘米,兩端以紅木鑲嵌,底座雕出五小足。筆筒正面居中為一圓形開光,開光之內(nèi)門扉半開,屋檐下竹簾卷起,花格窗前一年輕男子頭戴儒巾,端坐撫琴,身后有一童子陪侍。圓形開光以外,鐫刻山石層疊、松竹掩映,刻畫出環(huán)境的優(yōu)雅寧靜。左側(cè)邊湖石假山旁、柳蔭之下,站立兩位少女,似為一主一仆,被琴聲所吸引。丫環(huán)回首而望,在前引導(dǎo),小姐身形婀娜,衣裙輕飄,款款走向男子。筆筒背面鐫刻行書四列:“文心卻被琴心引,盡在潛身不語中。景行齋?!辩澘逃∥娜剑骸耙乖挕薄ⅰ扒濉?、“玩”(圖9)。
檢索資料,近代收藏家沈能毅有“景行齋”之齋號。沈能毅(1894—?)又名沈?qū)W仁,浙江桐鄉(xiāng)人,畢業(yè)于上海南洋公學(xué),后從事新聞報業(yè)工作,曾任北平《新中國報》記者,上?!缎律陥蟆?、《國語日報》及《時報》營業(yè)部部長。1930年后任財政部北平印刷局局長,兼東北邊防軍司令官公署秘書。暇時雅好收藏,居滬時與吳湖帆、陳巨來、蔣榖孫、龐萊臣等相契,其所鈐收藏印鑒有“景行齋珍藏印”。此件竹筆筒是否與沈能毅有關(guān),值得探究。
上述之外,琴式文房用具還有不少,如墨床、鎮(zhèn)紙(圖10)等,或繁或簡,皆具匠心。五柳先生曾云:“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蹦脕硇稳萑诤狭斯徘僭氐奈姆坑镁咭鄬儋N切,雖無音律,惟得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