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素婷?オ?
[摘要]古今很多作品都會涉及“生命”的主題,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可以嘗試著把這類相似主題的作品放在一起來進行延展性閱讀。就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生命意識做了個閱讀范例,嘗試著從同類作品中去發(fā)現(xiàn)和探究“生命之憂”,然后又回到文本中去解開這些“生命之憂”,以此來帶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帶領(lǐng)學生積極聯(lián)想和思考。
[關(guān)鍵詞]生命主題延展性閱讀探憂解憂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040007
千百年來,文學作品的主題基本都能概括為生命、死亡、愛情、戰(zhàn)爭、母愛、思鄉(xiāng)、離別、懷遠等,很多作品都在同一個主題上有過類似的表達,因此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們就可以把同類主題的作品放在一起來做延展性閱讀的嘗試,不僅是在看書的行動上,更是在思維的延展上,讓學生跟著教師一起動起來。
一、在閱讀教學中發(fā)現(xiàn)探究點
最近,筆者在進行高中語文新課程必修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一文的教學時,發(fā)現(xiàn)王羲之有一個與常人不同的思考:在這樣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之下的流觴曲水活動中,王羲之卻發(fā)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
為什么會由美好的聚會想到生死呢?于是我把這作為一個探究點,決定與學生一起繼續(xù)去發(fā)現(xiàn)教材或其他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的類似生命主題,探究其中的“生命之憂”,然后從另外一些生命主題的作品中去尋找一些“解憂”的途徑或方法。下面是筆者就這個問題和學生一起做的一個延展性閱讀嘗試。
二、尋找同類作品中出現(xiàn)的“生命之憂”
一朵鮮花,有開就有謝;一次聚會,有聚就有散;一次出游,天大地大,萬物永恒,卻感人生蜉蝣。這些都是生命的不同形態(tài),有生存,有死亡,有永恒,有短暫,很多人由此而產(chǎn)生無限“生命之憂”的感慨。憂從中來,何以解憂?說不定換一種心態(tài),換一種思考,就能釋然開懷。
問題是從文本中來的,答案就回到文本中去尋找吧!于是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一些與此內(nèi)容相關(guān)的延展性閱讀篇目或書目,以及重點要關(guān)注的問題。
1.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和史鐵生的《我與地壇》
關(guān)注點:兩篇文章都寫到了對“花開”的感受和理解。
2.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和曹雪芹的《紅樓夢》
關(guān)注點:王羲之和《紅樓夢》中的林黛玉都寫到了人生的聚散觀。
3.蘇軾的《赤壁賦》
關(guān)注點:夜游赤壁看到美景后引發(fā)對人生渺小、短暫的悲嘆,但是又從清風明月中獲得慰藉和解脫。
4.馮友蘭的《人生的境界》
關(guān)注點:什么樣的人生境界能幫我們從“生命之憂”中走出來?
三、探討“生命之憂”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不僅要熟讀相關(guān)作品,更要體會文本所傳達出的一些生命意識。為了減輕大家的閱讀量,為了把閱讀做到細致,也為了學習成果的共享,這部分可以分小組來閱讀,開展讀書報告會。筆者把學生分為四組,兩組“探憂”,兩組“解憂”。以下是師生對這些主題相近的文本共同完成的讀書感悟。
“探憂”組一:花開——吹響“葬禮的號角”
原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中寫道,在熱海的旅館凌晨四點醒來,發(fā)現(xiàn)海棠花未眠?!傲璩克狞c凝視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彼У牟皇腔▋旱默F(xiàn)在,而是花兒怒放之后的下一步走向——花的凋謝。這本是自然規(guī)律,繁華過后,必定迎來落幕。如果把生命看做一條線段,最美麗的時刻在線段的中間,前段部分是生命的孕育和蓬勃階段,那么后段部分就是生命的衰頹和謝幕階段,它的每一步前進,都是更接近生命的終點。
由這篇延展到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第七節(jié)中對牽?;ㄒ嘤蓄愃频拿枋觯骸爱敔颗;ǔ蹰_的時節(jié),葬禮的號角就已吹響?!币贿吺菭颗;ㄅ畈馁澑?,一邊卻是謝幕葬禮的哀鳴!
絢麗璀璨的生和凋零毀滅的死如此人工地近距離聯(lián)系起來,不由得我們不感到憂從中來。
“探憂”組二:聚會——感慨“死生亦大”
王羲之《蘭亭集序》中,一次多么高端的聚會,一次多么高雅的流觴曲水活動,這里有歡聲笑語,有詩詞歌賦,有良辰美景,有賞心樂事。如此愉快的聚會中,王羲之提筆感慨,“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死生亦大矣”。本是無限歡快的聚會,瞬間讓人無限留戀,無限憂傷,聚和散、生和死是如此接近,如此天壤之別!
由課內(nèi)遷移到課外,無獨有偶,因聚會而想到散場的還有后來的曹雪芹,他的“聚散觀”在《紅樓夢》中借林黛玉之口表達出來了:“人有聚就有散,聚時歡喜,到散時豈不冷清?既清冷則傷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開時令人愛慕,謝時則增惆悵,所以倒是不開的好?!?/p>
聚會是難得的交流機會,而因為聚會想到的散場、冷清、生死,雖是辯證思考,但也不免帶給我們一番對生命的憂思。
四、從同類作品中尋找“解憂”的途徑
同樣是面對大自然,無論是花還是山,同樣是聚會,無論是與人聚還是與物聚,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認知,我們可以從豪放派蘇軾、從參透禪意看人生或從哲學的高度來看待這些“生命之憂”。于是筆者帶領(lǐng)另外兩組學生來為之前“探憂”的學生“解憂”。
“解憂”組一:享用眼前的自然寶藏
被貶謫到黃州的蘇軾,此時只能與魚蝦麋鹿為友,難免也發(fā)出了心底的悲音:他悲一世之雄今不再,何況自己乃漁樵之夫;他悲自己身如蜉蝣寄天地,滄海一粟天地間;他悲生命須臾不可驟得,不似長江綿綿無絕期。這是有志之士的生命感慨,又是凡夫俗子的生命悲嘆。
文章會在這里戛然而止嗎?如果真的這樣,那就不會是人人都欣賞的蘇軾了!他一定會用他的樂觀曠達、超然物外來讓自己的心情與這美麗的夜晚相得益彰。果然他在第四段中就這樣來慰藉自己和客: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耳聞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大自然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寶藏,它們是可以無限享用的,那就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慷慨饋贈吧!
蘇軾對生命發(fā)出的悲音,他從大自然中得到了慰藉,找到了心靈的出口,很快就讓我們跟著他一起走出了這種生命弱小、渺小、短暫的悲情局面。
“解憂”組二:“看山還是山”的自然心態(tài)
佛家說,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p>
聚會、開花而體現(xiàn)出來的悲觀的生命意識,只能說作者還處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第二重境界,這時候看到的確實很前瞻,但也過于暗淡;而蘇軾的夜游赤壁,卻給我們“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第三重最高境界,也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一重最簡單的境界,簡單的也就是快樂的。萬事萬物的盡頭處縱然使人悲傷,但是只要未到盡頭處,沿途都有美景!在生活勞頓或不如意之時,懷著一顆簡單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心靈,哪怕是給我們的生活披上暫時的霞光,也要一路唱著歌兒,去贊嘆那份上天賜予的美好。這種心態(tài)下看到的就是自然的本來面目,而不是深層次的想象之境。
“解憂”組三:擁有一份“天地境界”
馮友蘭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把人生分為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蘇軾是在自然的清風與明月當中慰藉自己對生命短暫渺小的悲嘆,他達到了哪種境界呢?他不是馮友蘭說的“自然境界”,因為自然境界是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的,而蘇軾此時已經(jīng)非常明白自己現(xiàn)在的處境,他能從哲學的角度來思辨生命如水如月般的永恒,能用宿命的觀點來告訴自己物各有主,命中無時不強求,能有意識地去大自然中尋求無禁不竭的賞心悅目的寶藏,所以他達到了馮友蘭說的“天地境界”。他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置于宇宙之內(nèi),在自覺地進行內(nèi)心的調(diào)節(jié),這已經(jīng)超乎自然超乎功利超乎道德之上,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