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宇(遼寧省地質礦產調查院, 沈陽 110031)
遼西地區(qū)貢屯銅鉬礦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姜春宇
(遼寧省地質礦產調查院, 沈陽 110031)
摘 要:貢屯銅鉬礦產于虹螺山-五指山多金屬成礦帶的北東段,是遼西地區(qū)重要的成礦部位。銅鉬礦受花崗斑巖雜巖體、到NE向斷裂構造控制,具有典型的斑巖型銅鉬礦的蝕變類型,由此可知其成因類型為斑巖型。找礦標志為花崗斑巖雜巖體、斷裂構造、硅化、鉀化。
關鍵詞:礦床成因;找礦標志;斑巖型銅鉬礦;貢屯
地層以長城系高于莊組,薊縣系霧迷山組、楊莊組,青白口系景兒峪組最為發(fā)育;其次有太古界建平群大營子組,寒武系下部灰?guī)r和白云巖以及白堊系義縣組。
區(qū)域內發(fā)育的巖漿有太古代為綏中花崗巖;元古代二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以及二長花崗巖;中生代黑云母閃長巖、中粗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以及斑狀中粗粒二長花崗巖。
早元古代早期進入地臺發(fā)展階段以來,經歷多期構造旋回,在構造運動發(fā)展和更替中,老的構造不斷遭受改造,新的構造在老構造骨架上生成并形成構造的迭加,使區(qū)域構造更為復雜。由于區(qū)域上要路溝~錦西EW向殼斷裂及西平坡~錦西殼斷裂的通過,造成區(qū)域上構造體系的次級斷裂比較發(fā)育,其斷裂控制著本區(qū)的構造格局和中生代侵入體的分布。區(qū)內構造格式主要為東西向,次為北東、北西向。東西向為主要的控礦構造。
(1)地層。礦區(qū)內出露的地層以中元古界長城系高于莊組、大紅峪組地層為主;其次有發(fā)育于礦區(qū)北部的中生界白堊系地層。地層從新到老特征如下:
白堊系義縣組(K1y):主要巖性為安山巖、凝灰質角礫巖、安山集塊巖,不整合覆于長城系地層和太古代侵入巖之上。
長城系:高于莊組(Chg)僅出露于營盤屯南山,巖性為燧石條帶狀灰?guī)r、石英砂巖,灰?guī)r局部蝕變形成大理巖;大紅峪組(Chd)出露于貢家屯北山,與東側高于莊組相接,巖性為石英巖、長石石英砂巖。
(2)侵入巖。本區(qū)巖漿活動頻繁強烈,巖性復雜,巖漿巖分布廣泛,為本區(qū)巖石主體,主要為太古代和中生代侵入巖。
太古代侵入巖以綏中花崗巖為主,分布于礦區(qū)南部、為本區(qū)的結晶基底。
中生代侵入巖主要為花崗斑巖雜巖體、呈巖株狀。根據(jù)巖漿演化以及同化混染作用,可將巖體分為似斑狀花崗巖(γπ52-1)、花崗閃長斑巖(γδπ5
2-3)、斜長花崗斑巖(γπ52-4)以及二長花崗斑巖(ηγπ5
2-2)。其中花崗閃長斑巖、二長花崗斑巖蝕變強烈,是含礦的主要母巖。
(3)構造。礦區(qū)以斷裂構造為主、皺褶構造較為簡單。
皺褶構造在本區(qū)僅為一單斜構造,砂巖、大理巖走向EW、傾向N、傾角40-50°。
斷裂構造主要為EW、NE、NW向。EW向斷裂構造主要表現(xiàn)在礦區(qū)西北部的矽卡巖帶上但形跡不明顯;NE向斷裂構造有三條(F3、F4、F5),總體走向15-35°,上下盤巖石廣泛發(fā)育有片理化、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斷裂長度2-3km,其中F4斷裂多是花崗閃長斑巖與似斑狀花崗巖的接觸部位;NW向斷裂構造走向320~340°,傾向南西,傾角40-50°,多為張性,斜切東西向構造,并多被閃長巖脈、花崗斑巖脈和煌斑巖脈充填。
(4)圍巖蝕變。區(qū)內面型圍巖蝕變發(fā)育。與成礦關系密切的熱液蝕變有硅化、鉀長石化、絹云母化,伊利石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及透閃化、碳酸鹽化、矽卡巖化等。大體可分為四個帶,硅化帶:主要見于花崗閃長斑巖體的中心,硅化呈脈狀和細脈狀,脈寬1~10mm,分布不均,含脈率最高25條/米,脈內含輝鉬礦、黃銅礦及黃鐵礦,為主要含礦類型;鉀長石化帶:與硅化帶迭加,其范圍大于硅化帶;石英絹云母化帶:主要分布在花崗閃長斑巖體的外接觸帶上,局部絹云母化較強,形成絹云母巖;青盤巖化帶:主要分布在斑巖體的外接觸帶,銅礦化體與其關系密切。
3.1 礦體形態(tài)、產狀及規(guī)模
銅鉬礦體主要產于斑巖中,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礦體走向EW,傾角近水平。見鉬礦(化)體15層,其中鉬礦體4層(條),厚度2.0~4.0m。經統(tǒng)計,礦化體累計總垂厚53.65m,品位在0.033~0.05%。
礦層賦存在安山玢巖上部的強硅化蝕變巖及蝕變巖上部的角礫巖中。蝕變巖原巖為花崗閃長斑巖、二長花崗斑巖或花崗斑巖,經強硅化后巖石呈淺灰色強硅化斑狀蝕變巖。蝕變巖與下部的安山玢巖接觸面界線清晰,產狀平緩,總體西北傾,傾向275~295°,傾角5~15°。蝕變巖厚5~6米,其上部為角礫巖,為不規(guī)則接觸。角礫巖成分復雜,有斑巖、花崗巖及砂巖和安山玢巖,有時見石英脈在角礫中,角礫巖為花崗巖膠結。
礦化主要為輝鉬礦化、黃鐵礦化。輝鉬礦主要存在蝕變巖及角礫巖中,在蝕變巖中存在于巖石內或裂隙面中,巖石中鉬較少,裂隙面上呈薄膜狀,含量相對較高,但含鉬裂隙稀疏。鉬在角礫巖中主要分布在石英脈中或其邊部,在角礫巖中呈膠結物的花崗巖中也可見有輝鉬礦,且局部含量較高,但分布不均。黃鐵礦為細粒(1~2mm)浸染狀分布,較普遍。
3.2 礦石特征
礦石的金屬硫化物主要有輝鉬礦、黃銅礦、黃鐵礦等。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鉀長石、斜長石、黑云母、角閃石、綠泥石等。
礦石結構構造:礦石呈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細脈狀、細脈浸染狀構造,脈寬1~2mm,浸染狀構造不發(fā)育。
3.3 成礦階段
通過對以往工作資料的綜合分析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認為本礦區(qū)的成礦階段為:
(1)石英脈(白色)—輝鉬礦階段,有少量黃鐵礦。(2)石英脈(灰色)—輝鉬礦、黃銅礦階段,以輝鉬礦、黃銅礦為主,有少量黃鐵礦。(3)石英黃鐵礦階段,主要為黃鐵礦。
(1)礦床成因。貢屯銅鉬礦發(fā)育于花崗斑巖、二長花崗斑巖內且二者是銅鉬礦的主要成礦母巖,同時銅鉬礦又具有明顯的斑巖型鉬礦的圍巖蝕變分帶特征,所以初步確定貢屯銅鉬礦成因類型為斑巖型銅鉬礦床。
(2)找礦標志。斷裂構造控制的花崗閃長斑巖和二長花崗斑巖為成礦母巖,其硅化帶和鉀化帶是礦體的成礦有利部位。巖體蝕變強烈地段是重要的找礦標志。
參考文獻:
[1]趙鴻志.某鉬礦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04):44-45.
[2]王元平.論繁峙縣后峪銅鉬礦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J].華北國土資源,2013(05):72-7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