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希
五月綻放的除了花朵新葉,還有大大小小、國內海外的博覽會,還有嗎?或許還有誰誰誰的心情,當然,還有本期展評里的:
“玫瑰”與 “美食” —吳思蓉的《藝術不是裝滿唯美安慰的桶》評價備受矚目的女性藝術家馬琳·杜馬斯在泰特美術館的個展,只不過這是一只冷冽的“玫瑰” ,劉睿的《食物作為感官誘惑的當代藝術》則從臺北市立美術館的“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出發(fā),思考以感官刺激的視覺藝術為前提下是否也反映著當代在消化藝術文化的模式正在朝向“誘惑”的狀態(tài)傾斜。
還有“槍火”與“眼淚” —張嘉夢在《微塵的留影》里對納爾遜藝術博物館的“美國士兵”展心有戚戚,這是場著力展示戰(zhàn)爭對于情感和心理的影響并引人反思的展覽,陶大珉的《樹的眼淚:布拉德福德的疊加與剝除》,則是關于藝術家在外灘美術館的亞洲首次大展,指出在新資本主義洛杉磯大都會的當下語境里,馬克·布拉德福德延續(xù)了“解構拼貼”手法這種利用和去除現成紙張的顛覆性行動。
本期同時“綻放”的,還有六個關于新近展覽的短評,力爭短而準,評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