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聽我父母說,五十年代提倡移民的時候,我們一家京西人差點兒成了甘肅人。如果走了那條路,我們家離黃河就近了,離永定河就遠了;離敦煌莫高窟近了,離天安門就遠了;離百花山遠了,離六盤山就近了;離北京猿人遺址遠了,離相傳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的誕生地天水就近了。進一步說,那樣的話,離那家比我年齡還大的《飛天》雜志就近了。但后來我們家沒走那條移民的路,因此,甘肅對我就永遠是個遙遠的地方了。
說來我和《飛天》的馬青山算是有緣分的人。是在十年前的那個秋天,我的好朋友紅孩給我打電話,他們魯院那期高研班學員想到順義來轉轉,讓我給安排一下。我就求了好幾個人,最后求到時任傻大方學校校長的彭沛福頭上,這位老弟痛快地答應了??上В谖覍戇@篇文章之前的幾個月,不足五十歲的彭沛福校長,已經(jīng)因病離開了人世。彭校長是個熱心人,那次活動他安排得不錯,都是他一個人掏的銀子。那天是我負責去那個大轎子車上接站,那一車小五十個男男女女,都是作家或副主編以上的角色。記得介紹來賓的時候,有一位看似儒雅、秀氣、平易近人、白白凈凈的書生模樣的人站了起來,很年輕的樣子,他就是馬青山。我很喜歡馬青山這個名字,有詩意和陽剛之氣。但馬青山似乎又不像一匹馬,起碼不是烈馬,不張揚,更不張狂,很文靜的樣子。我記得那次讓作家們題詞,他寫了一幅字,“霜葉紅于二月花”,后來我在電話里說起此事,他說那字不是他寫的,那就是我記錯了。但馬主編真的是個有個性的書法家。我在報刊上和圖書上,都看到過他的書法,很是令人愛不釋手。
在那次活動中,彭校長安排我們去一個葡萄園里摘葡萄,大伙兒都摘了一串又一串紫色的紅色的黑色的白色的綠色的葡萄,馬主編自然也摘了葡萄。后來就去吃飯。記得馬主編的酒量還是不小的,臉喝得紅太陽似的,讓秋日更多了一份暖意。后來又去焦莊戶地道戰(zhàn)參觀,他從這邊的地道里鉆進去,又從那邊的地道口鉆出來,那風度還有點兒像個文靜的八路軍呢。在順義的時間很短,后來我就把他們送上車走了。他們來了也就來了,那天我沒和任何一個人要地址;他們走了也就走了,后來我也沒和任何一個人聯(lián)系。
是在不少年后,有一位好心的編輯給我打電話,說是你有稿子可以給《飛天》的馬青山寄過去。后來我先是訂閱了他們的刊物,再后來就給馬青山寄了幾回稿子。沒有任何回音,我就不寄了。
是前年的事,大前年,我妻子不知想起什么來,把我剛寫完的一篇小說,居然同時寄給了兩家刊物。她的意思是,反正大多稿子也是石沉大海,就一稿多投吧,東方不亮西方亮。不料,時隔不久,我接到了《飛天》雜志編輯的一條短信,讓我把那篇小說的電子版發(fā)到他們的詩歌郵箱里,還說讓把個人照片和簡介也發(fā)給他們。而就在那天下午,我又接到《天津文學》編輯的一個電話,也是說讓我把那篇小說的電子版發(fā)給他們,他們要用。這很讓我為難,也很讓我高興。一篇小說兩家刊物都采用了,看來這小說不錯。到底給哪發(fā)呢?后來一想畢竟和馬青山主編有過一面之交,也打過電話,而《天津文學》的張映勤主編,是實實在在沒有見過面的,也沒聽到過他的聲音。于是就把電子版發(fā)給了《飛天》,向《天津文學》作了解釋,說是以后有稿子再給他們吧。這么著,那篇叫《麻梨煙袋楊春來》的短篇小說就飛到《飛天》上去了。
我捧著樣刊,在路燈下看了很久,回家又看了很久。我的作品下面有我的一張照片,是在越南和廣西交界的那一道大瀑布前照的,多少還有點兒帥氣的樣子,穿著白襯衫,胳膊上搭著紅西服,背景是垂流直下不到三千尺的瀑布。說來,我以前也沒少發(fā)所謂的作品,但有人說我和報屁股太親,總是愛發(fā)一些短平快的東西,似乎今天寫出來,明天就發(fā)表了才合適哪。我僅在《北京晚報》、《京郊日報》就發(fā)表過四五百篇詩文。而真正發(fā)中短篇小說,卻是不多的。應該說,在《飛天》發(fā)的那篇小說,對我來說也算是可圈可點的小說了。這篇小說是我以一個老光棍為原型寫的。當年他狂熱地挖麻梨煙袋,且終生未婚。后來馬主編在電話里透露,說是這小說寫得確實不錯。我不得不佩服馬主編的眼光。同時我也不得不佩服《天津文學》張映勤主編的眼光。他們同時都看上了這篇小說,可見他們都是獨具慧眼的;如果埋怨編輯有眼無珠,那可就很不應該了。但我又想,即便小說寫得好,也見好就收吧,就別再給馬主編稿子了。畢竟人家是一家有影響的老字號期刊,想在那上邊發(fā)稿子的人,想往《飛天》上“飛”的人,肯定不少。所以我就不好意思再給他們稿子了。
而前年的六月份,我意外地又接到了他們雜志社一位編輯、也是一位很有名的女作家趙劍云的電話,說是讓我把《花為誰開一米路》的電子版發(fā)過去。我有點半信半疑,我說我沒有給他們投過這篇稿子呀!我還多余地給馬主編打了個電話,問是怎么回事。馬主編回答說,稿子是一位文友推薦過去的,他們看著不錯,八期就要用。這著實又讓我高興了一陣子。趕緊吩咐兒子,把照片和作者簡介發(fā)過去。趙劍云這位女編輯還真是挺認真的樣子,對我發(fā)過去的照片不大滿意,說是最好再發(fā)一張,后來就又發(fā)了一張。她也許還不太滿意,但后來也就湊合了。這張照片是我在廣西北海開冰心散文獎頒獎會的時候,拿著一個話筒直眉瞪眼發(fā)言時別人給抓拍的,帶點兒傻氣,但這傻氣的照片很快就登在《飛天》上,人模狗樣地與讀者見面了。《花為誰開一米路》也是一個短篇小說,發(fā)表后也有不少人說寫得不錯,挺有意思的。這回我真是想就此打住,不想再麻煩馬主編給我發(fā)小說了??蓻]想到的是,今年的早春二月,我又接到了馬主編親自發(fā)來的一條短信:把《鴿子伴隨仕途》的電子版發(fā)過來。
怎么,我又要在《飛天》發(fā)小說了?在羊年的春節(jié)前,這自然是難得的一條喜訊。于是又有勞兒子,挑了一張照片,發(fā)了過去。我之所以幾次提到照片的事兒,是覺得這年頭文學不景氣,作家想出個名兒、露個臉兒,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兒。再好的文字,想讓讀者如饑似渴地讀下去,像低頭讀手機那樣,也是很難的。如果在文章前面配發(fā)一張照片,那對作者的知名度,就提高了不少;怕費眼讀小說的讀者,也許會與那照片有那么幾瞬間的相看兩不厭的時光。所以我對作品配發(fā)照片,還是挺感興趣的。這次發(fā)去的照片,是在云南石林拍的,算得上全身像,西服革履的,不協(xié)調的是,西服下面是一雙休閑鞋,但那張照片,有人看了還說是挺俊氣挺神氣的,頂天立地的,夠精神。這樣一張照片,讓那么多人看到了,我不從心里感謝《飛天》雜志,我感謝誰呀?
《飛天》,真正是一本大氣大度的雜志啊。三五年之內給我發(fā)了三篇小說,且這后一篇是一部三萬多字的中篇小說。發(fā)出來的題目叫《徘徊的鴿子》。應該說,這是一部寫官場或是帶點反腐的小說。根據(jù)我以前投稿的經(jīng)驗,我的心里也還是有所平衡的,感覺馬主編不是那號照顧稿子的人、照顧關系的人,因為我和他也沒什么關系,雖說原來有一面之交,可并沒有說幾句話。我這人一直就不大善于交際,也不會強人所難,所以說,這篇稿子能夠發(fā)表出來,肯定也還是他們看上了,如果看不上,他們肯定是會大筆一揮,把稿子砍掉的。
一不留神,有可能我的文章又要上《飛天》了。但愿《飛天》繼續(xù)伴隨著我,在文學的路上飛得更高更遠。《飛天》不在空中,而在地上,《飛天》是懷揣著作家夢的作者的一片綠洲,一個平臺。想起它,我的心中總會泛起一些溫情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