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人俊
天然橡膠是關系一個國家國計民生的重要戰(zhàn)略物資,它與鋼鐵、石油、煤炭并列為現(xiàn)代社會四大工業(yè)原料。解放前,舊中國沒有天然橡膠事業(yè)。只有少數(shù)華僑從東南亞國家移種橡膠樹到我國華南熱帶雨林地區(qū),創(chuàng)建私人橡膠園。舊中國所需的天然橡膠,歷來都靠從國外進口解決。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領導解放軍部隊配合科技人員從零開始自己的天然橡膠事業(yè)。幾十年來,一步一個腳印,創(chuàng)造了輝煌業(yè)績。
在數(shù)十年的艱難奮斗歷程中,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陳云、葉劍英、王震、蕭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傾注了大量心血,留下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斯大林念念不忘天然橡膠,毛澤東同意兩國合作在中國開展天然橡膠生產
1949年12月,毛澤東率領代表團訪問蘇聯(lián),目的是向老大哥學習建國經驗、相互結盟、尋求支持和援助,同時處理解決蘇聯(lián)與過去國民黨政府遺留的歷史關系問題。
有一次雙方商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有關問題時,斯大林突然離開主要話題,興趣濃濃地問毛澤東:“毛澤東同志,我聽說你們那里有生長橡膠樹的地方,是嗎?”
毛澤東答道:“是的,斯大林同志,你說的那些橡膠樹生長在海南島?!?/p>
斯大林接著試探問:“有多少?我們是不是可以合作起來多種些?”
毛澤東說:“斯大林同志,你是知道的,那個地方現(xiàn)在還不在我們手里。”
斯大林“哦”了一聲,明白了海南島還沒有解放。當時斯大林顯然有些尷尬,他不便繼續(xù)沿著橡膠問題交談,只好獨自抽著大煙斗香煙沉默不語……
盡管如此,但斯大林對合作種植橡膠樹的興趣,一直沒有減退。后來,周恩來每次到莫斯科商談朝鮮戰(zhàn)爭的軍援問題時,斯大林總要在話題中不斷提及橡膠問題。
當時,我軍四野的部隊已進入雷州半島地區(qū),解放海南島的各項準備已經充分,軍隊蓄勢待發(fā)。善于將毛澤東的意圖變?yōu)閷嶋H行動的周恩來,當即指示葉劍英與林彪加緊渡海作戰(zhàn)訓練,選擇氣象好、潮汐漲落的有利時機,盡快解放海南島,以便拿下海南島那塊寶貴的熱帶雨林區(qū)。
海南島解放后,斯大林舊話重提,再次熱情關注合作種植橡膠問題。
1951年初,海南島剛剛解放,斯大林馬上派遺蘇聯(lián)農業(yè)部長率專家組,深入到中國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島考察。專家組返回后,立即向斯大林詳細匯報,認為中國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島不但能種膠,而且適合大面積種植。
在下屬面前歷來一本正經,表情嚴肅、沉穩(wěn)的斯大林,當時竟表現(xiàn)出少見的興奮、激動,而且情不自禁地站起來,在辦公室來回走動,連連擊掌表示高興。因為,他深知橡膠是國際上的稀有之物,中國需要橡膠,蘇聯(lián)對橡膠的需求更大。無論是蘇聯(lián)在二戰(zhàn)中膨脹起來的軍事工業(yè),還是蘇聯(lián)戰(zhàn)后急待恢復的經濟建設,都需要大量橡膠。
蘇聯(lián)原先用的橡膠,除了花巨大成本從石油中提煉外,幾乎全部是從西方國家通過各種渠道、拐彎抹角想辦法進口的。
新中國成立前,斯大林曾在1948年委托我黨利用我在東南亞各國華僑,幫他們代購數(shù)量高達上萬噸的橡膠,以解決蘇聯(lián)軍事和經濟建設的緊急需要。
朝鮮戰(zhàn)爭一打響,西方國家意識到橡膠是極端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馬上對我國實行禁運和經濟封鎖。東南亞和香港華僑原有的這些渠道,立刻因西方國家的嚴密封鎖而中斷。斯大林深感無路可走,焦急萬分。他從戰(zhàn)略角度出發(fā),考慮必須趕快尋找生產橡膠的新路子。
斯大林也知道,盡管蘇聯(lián)和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幅員廣闊,地域很大,但都地處嚴寒地區(qū),從西到東,從北到南,那些土地不是高山,就是靠近寒冷的波羅的海,沒有任何一塊土地屬于熱帶雨林區(qū)域,根本不能種植橡膠。
所以,斯大林一直熱切期望新中國能在華南熱帶雨林地區(qū),趕快開發(fā)生產軍事上急需的天然橡膠。起初,蘇聯(lián)曾想花錢在海南島租用我國一些土地種植天然橡膠。但是領土問題歷來屬于政治原則問題,國家之間不容交易談判。斯大林剛剛提出這一想法,就遭到毛澤東婉言拒絕。此路顯然不通。
隨后,斯大林決定改變思維,建議通過以兩國合作的方式,共同發(fā)展天然橡膠生產。蘇聯(lián)還提出愿意提供資金、物資、技術援助,換取橡膠開割后每年獲得的橡膠產品作為回報。毛澤東權衡利害關系后,同意了這一方案。
當時,斯大林與毛澤東二人確實都把兩國合作發(fā)展天然橡膠,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共同大事對待。盡管當時雙方在合作協(xié)議條文上也出現(xiàn)了一些爭執(zhí),但總的說來,會談協(xié)商進程還是順利成功的。
如一次雙方商訂橡膠協(xié)定會談時,斯大林總是希望我國盡快種植、提供數(shù)量很多的天然橡膠,而且要求越快越多越好。周恩來則坦率地說:“斯大林同志,在短時間內你要我們種植那么多橡膠,每年要給你們1.5萬到2萬噸的成品膠,我們確實有點困難,很難做到?!彼勾罅謩t毫不含糊地說:“這是必須的。要知道我們給你們生產的那些卡車、大炮,需要用很多的橡膠??!”周恩來說:“我擔心,如果我們提供不了那么多橡膠,你們是不是會認為我們違反了協(xié)議?!彼勾罅终f:“當然如此,那時候我們只好減少給你們一些大炮、汽車和輪胎。”權衡利弊,周恩來隨即答應:如果我國提供的橡膠不夠,那我們只有承諾用某些蘇聯(lián)緊缺的礦產品頂替了。
合作發(fā)展天然橡膠的協(xié)議簽訂后,周恩來很快委托政務院第一副總理兼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陳云,在中南海主持召開政務院會議研究執(zhí)行方案。1951年8月底,政務院會議通過了《關于擴大培育橡膠樹的決定》,決定加快培植橡膠樹的進度,盡快履行中蘇協(xié)議。
毛澤東完全清楚此項任務的嚴肅性、緊迫性、艱巨性,但是究竟選擇誰來擔當如此艱巨的歷史使命,頗傷腦筋。經過中央研究后,毛澤東對周恩來說:“這件事就讓陳云和葉劍英一起去干吧!”
早在1950年9月,葉劍英就想到我國必須建設橡膠生產基地。為此,他曾指示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和農林廳,趕快組織有關專家組成考察團,專程趕到海南島等地,展開歷時兩個多月的橡膠資源調查;同時抓緊時機通過愛國華僑,從海外引進一批橡膠新品種,搶先在海南島的儋縣、雷州半島的徐聞及廣州市郊燕塘地區(qū)開始試種。
1950年10月,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中央撥出一筆專款資助海南島發(fā)展私營橡膠園,這是黨中央很有遠見的一種戰(zhàn)略決策措施,為進一步種植橡膠拉開了序幕。
成立華南墾殖總局,局長葉劍英“把橡膠事業(yè)的發(fā)展同國防建設結合起來”的建議受到黨中央重視
1951年8月,黨中央在中南海開會,確定在華南熱帶雨林地區(qū),大規(guī)模秘密建設橡膠生產基地。會議明確此項任務由陳云牽頭,葉劍英就地統(tǒng)一指揮、組織實施這一宏偉計劃。會議同時確定天然橡膠生產的方針是:“一要有,二要多,三要快。”
此后,陳云就開始在北京、廣州之間來回奔忙。工作相當緊張忙碌,局外人不知內情,陳云的家人也蒙在鼓里,不知他忙些什么。
1951年9月,陳云和3個蘇聯(lián)專家以及我國政政府有關部門領導人,突然集體乘專列趕到廣東。在廣州市,他會同葉劍英召開大會。會上,陳云代表黨中央莊嚴宣布:根據(jù)國際形勢變化和國計民生、國防建設的需要,中央政治局決定在華南地區(qū)大規(guī)模建立橡膠生產基地。為了圓滿完成這項任務,黨中央決定由我和葉劍英同志共同承擔這一使命,我抓總,總攬全局;葉劍英擔任總指揮,具體負責統(tǒng)一組織實施。為加強領導,黨中央決定在廣州組建華南墾殖總局,任命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葉劍英兼局長,廣西省委書記陳漫遠(當時尚未成立自治區(qū))、中南財經委員會副主任易秀湘、海南軍區(qū)司令員馮白駒兼副局長,調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秘書長李嘉人、西北軍政委員會農林部長惠中權、解放軍一五六師師長鄧克明、東北國營農場管理局局長顧紹雄為副局長。
從名單上可以看出,這個班子陣容強大,人才濟濟,既有領兵作戰(zhàn)的將帥,又有足智多謀的領導骨干。干部力量配備極為雄厚。許多人都是中央信得過、敢于打硬仗、善于搞生產的能手。
陳云宣布黨中央任命名單后,特別補充說:“發(fā)展橡膠生產是一場封鎖與反封鎖的斗爭;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樁大事。中央很重視這項事業(yè),有劍英同志領導,我們一定能把這項事業(yè)辦好。”
經過充分討論研究,當天會議還作出了行動計劃,確定:在廣東雷州地區(qū)、廣西合浦地區(qū)、海南島的宜膠地帶,建立橡膠墾殖場群;根據(jù)中央的決定,立即調配人員組成華南墾殖總局;擬在高(州)雷(州)、海南、廣西設立下屬機構,組織領導那里的橡膠墾殖工作;要求華南地區(qū)各級黨委和政府,全力支持橡膠墾殖工作的開展;調集科技人才建立橡膠科研隊伍,與墾殖工作同步建立橡膠科研基地開展科研工作……所有工作宜早不宜遲在當年初冬展開。
會后,葉劍英給黨中央起草報告,提出:“雷(州)高(州)、華南等處土壤肥沃,荒地多,可以大力發(fā)展橡膠種植業(yè)。在這些地區(qū)經營幾百萬畝橡膠林,是可以在數(shù)年內做到的。海南、雷高地處國防前線,發(fā)展橡膠必須有足夠的國防力量加以保護。因此,要把橡膠事業(yè)的發(fā)展同國防建設和其他經濟建設事業(yè)結合起來……”
毛澤東讀了葉劍英的報告后極為高興,特別欣賞“要把橡膠事業(yè)的發(fā)展同國防建設結合起來”的觀點,立即將報告批給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和總參謀長聶榮臻諸同志閱。
不久,中央軍委下令抽調兩個師的部隊,直接編為橡膠墾殖部隊。與此同時,駐華南地區(qū)的海、陸、空三軍部隊,也奉命為橡膠墾殖大軍提供必要的支援。大規(guī)模開荒種植天然橡膠的計劃正式實施。
1952年春節(jié)剛過,按中央軍委的命令,從華南地區(qū)抽調的2萬多人組成的兩個林業(yè)工程師和一個獨立團,相繼趕到指定地點。師長王昌虎奉命指揮林業(yè)工程一師橫渡瓊州海峽,進軍海南島建設海南橡膠基地;師政治委員陳文高帶領林業(yè)工程二師進軍雷州半島湛江地區(qū)安營扎寨,創(chuàng)建另一個橡膠生產基地。
在植膠部隊中,搜集橡膠種子是一項特殊使命,由于種植數(shù)百萬畝橡膠,所需種子數(shù)量驚人,種子來源靠到老橡膠園采集。種子極為珍貴,所以當時的口號是“一粒種子,一兩黃金”。為采集種子,植膠部隊指戰(zhàn)員往往晝夜輪流蹲守在橡膠母樹下,一旦聽到種子成熟爆裂的聲響,大家立即在荒蕪的草叢中四處尋找種子,細心包好,緊急護送到橡膠育苗基地。為了以最快的速度將采集的種子運送到育苗基地,空軍動用過飛機,海軍動用過快艇。在育苗基地,當種子發(fā)芽后,指戰(zhàn)員們又用自己的衣服覆蓋幼苗,精心保護,讓其免受風寒侵害。
“人在種子在”“人在幼苗在”,是當時大家的共同誓言。
這批善于吃大苦、勇于耐大勞的指戰(zhàn)員,后來逐步成長為我國天然橡膠事業(yè)的骨干和專家。
蘇聯(lián)履行協(xié)議,周恩來派李強赴蘇提交所需物資設備清單
我國決定創(chuàng)建天然橡膠生產基地后,當時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各國極為關注,紛紛認為這填補了社會主義國家天然橡膠生產的空白,并作為與美英帝國主義較量的籌碼,先后為我國加油和給予支持,以求給社會主義增光添彩。蘇聯(lián)盡管沒有種植橡膠的經驗,但仍然按照當初簽訂的協(xié)議,派出林業(yè)專家顧格寧帶領顧問組和一些林業(yè)機械設備趕往華南湛江地區(qū),為荒野林區(qū)實行機械化施工提供各種條件。
那時,在湛江地區(qū)參加挖掘野林和平整荒山的蘇聯(lián)機務專家總共有數(shù)十人,他們都是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中的坦克兵,操作的是新式大馬力斯大林—100型挖掘機。他們冒著炎熱酷暑干活,辛勤的汗水流在華南熱帶雨林里,每天高唱莫斯科電臺播送的歌曲《斯大林——毛澤東》。他們的汗水澆灌著新中國的膠林園。
由于華南植膠面積大,任務重,加之自然壞境和條件惡劣,施工難度太大,因此效率不高,工程進度不快。華南墾殖總局的領導和蘇聯(lián)專家顧問組集體研究后認為,必須立即改變作業(yè)方式,加大機械施工的力度。凡是能使用機械作業(yè)的地方,盡可能使用機械作業(yè),減少勞動強度和體力消耗,提高勞動效率。為此特派華南墾殖總局計劃處長赴京匯報施工情況和問題,同時將開發(fā)橡膠生產基地所需的動力機械、運輸工具等物資清單列表,直接呈報陳云、薄一波兩位副總理。兩位副總理馬上作為急件專報周恩來審定。周恩來迅即批轉經貿部,指示“李強同志明天去蘇聯(lián),請他帶往莫斯科”交蘇聯(lián)政府,請求幫助支援。
蘇聯(lián)政府馬上按照我們開列的物資清單,將各類拖拉機、挖掘機、采伐機、運輸機等準備齊全,斯大林指示有關部門迅速通過西伯利亞鐵路進入我國境內,然后沿我國鐵路運抵華南橡膠墾殖基地交付使用。時效之快令葉劍英極為高興。為了發(fā)揮機械化的優(yōu)勢,他也立即指示從我軍部隊抽調一些坦克兵來到橡膠生產基地,會同蘇聯(lián)的坦克兵一起學習使用挖掘機、拖拉機、采伐機、運輸機,掀起施工熱潮,果然大大加快了植膠進度。
葉劍英非常尊重“老大哥”。每當蘇聯(lián)來一批專家,他都要用我國南方的水果熱情款待。有一次,蘇聯(lián)專家看到木瓜不認識是什么水果,好奇地詢問。翻譯說是木瓜,蘇聯(lián)人不理解,誤認為是木頭上長出來的瓜。葉劍英聽了哈哈大笑,幸好他會俄語,馬上用俄語給對方作了一番解釋,蘇聯(lián)專家才弄懂,一時間大家哄然大笑,其樂融融。
那個年代,是艱苦戰(zhàn)斗的年代,也是毛澤東倡導“一邊倒”、中蘇友好的年代。當時,由10萬轉業(yè)官兵為主體、吸收大批知識青年和支邊青年組成的華南30萬墾荒植膠大軍,分布在廣東、海南、云南莽莽的熱帶雨林里。他們冒著高溫酷暑,披荊斬棘,墾荒植膠,創(chuàng)建膠園。最初16年,他們就在廣東、海南迅速建成了100多個橡膠農場,植膠樹199萬畝;在云南建設了32個橡膠農場,植膠樹32萬畝。
盡管那時環(huán)境十分惡劣,條件極端艱苦,但是墾荒大軍始終斗志昂揚,政治熱情高漲。正是這種政治熱情,鼓舞大家在熱帶雨林里勇往直前,創(chuàng)建新中國的橡膠生產基地。斯大林曾經感動地對周恩來說:“你們出兵支援朝鮮幫了我們一個大忙,大規(guī)模開辟橡膠生產基地是你們幫了我們的另一個大忙?!?/p>
加強橡膠生產科研,黨中央指示組建橡膠科研隊伍
葉劍英覺得,發(fā)展新中國橡膠事業(yè),光有數(shù)十萬整建制轉業(yè)官兵,日夜奮戰(zhàn)在荒山野嶺,出大力、流大汗還遠遠不行。還必須當機立斷,趕快組織創(chuàng)建一支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拼搏、善于動腦、頑強奮斗的科學研究隊伍和科研機構,這是關鍵的關鍵。于是,他立即寫報告給黨中央提出建議。
黨中央同意和支持他的報告,并且指示中央組織部在1952年2月發(fā)出通知,要求北京、南京、武漢、南昌、浙江等地的農林院校,動員一大批師生到達廣州參加組建橡膠科學研究隊伍。周恩來還特地和林業(yè)部部長梁希商量,指名調該部特種林業(yè)司司長何康到華南擔任橡膠研究所所長兼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院長。何康帶領一大批師生深入墾區(qū)農場配合植膠部隊,研究解決橡膠生產中遇到的種種難題。
盡管壞境十分惡劣,墾區(qū)周圍野林里,既有國民黨特務和游勇散兵時不時深夜放冷槍、照明彈干擾破壞,甚至搞武裝襲擊,又有野外虎狼蛇豹的偷襲干擾、驚嚇。但這些惡劣的環(huán)境無形中卻鍛煉和造就了我國一大批科研人才,壯大了新中國橡膠生產的科研隊伍,促進了我國橡膠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我國天然橡膠的一大批科研成果,也因此在艱難困境中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廣東歸國華僑徐廣澤,從馬來西亞回國后起先在中山大學任教,后來響應黨中央號召,參加海南橡膠考察團,投身橡膠事業(yè)研究。經過一個多月的現(xiàn)場考察,他整理了大量調查資料,為橡膠種植的科學決策提供了可靠依據(jù)。有一次,葉劍英提出:橡膠種子是種植橡膠的關鍵,沒有好種子,實施種植橡膠計劃都是空話。為此,他指示建立采種指揮部。徐廣澤馬上帶領5名農林專業(yè)的學生,鉆進海南老膠園里,通過普查活動,精心選擇了900株橡膠高產母樹,并用芽接法培育良種。1952年,當海南島拉開墾荒種植橡膠序幕時,徐廣澤又帶領7名學生第三次進入海南,對全島幾十個老膠園的優(yōu)良母樹全部進行精細鑒定,同時指導植膠人員播下了800多畝良種。他通過艱苦學習摸索,終于成為我國第一個選育橡膠良種的著名專家,并編寫了我國該領域第一部院校教科書《橡膠育種》。
為加快實現(xiàn)橡膠良種化,徐廣澤還通過各種關系積極引進國外優(yōu)良品種,并以“一代多次”增殖法代替“一代一次”繁育法,從而使橡膠繁育速度加快了3倍。在他的組織和指導下,海南墾區(qū)首先繁育了抗風、耐寒、高產良種“海墾1號”,為我國突破國際禁區(qū),在北緯17°以北大面積成功種植天然橡膠,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他曾經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在海南島運用適當密植,增加膠園每畝株數(shù),應對臺風頻繁襲擊,確保膠樹減少損失。墾區(qū)推廣后,果然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我國云南西雙版納的小氣候環(huán)境極為復雜,俗稱“十里不同天”。在那里種植橡膠,生產技術上有其復雜性和特殊性。然而,云南熱帶作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不負重托,經過反復科學研究和認真實驗,終于總結出一套適合當?shù)貧夂蛱攸c的抗寒植膠科技措施,使云南高海拔、高緯度地區(qū)也能夠大面積種植橡膠,而且實現(xiàn)了大面積高產豐收。
我國華南熱帶作物科研隊伍,是一支歷來只知奉獻、不求聲張和宣揚的優(yōu)秀團隊。盡管他們科研成果累累,貢獻巨大,然而他們一直低調處事,從不張揚。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在北京全國農墾工作會議上,農墾部的領導突然宣布我國天然橡膠科研成果獲得歷史性突破,新華社記者任澤勵從會議材料里搜集到種種成績和事跡后,馬上趕寫了一篇報道在《人民日報》顯著位置發(fā)表,這才產生了轟動效應,引起國內外廣泛注意。
國家科委聞訊后拍案叫好,認為如此重大的成果早就應該獲獎了。隨后,國家科學發(fā)明一等獎的獎狀和獎杯,終于伴隨著鮮花和掌聲,送到了我國長期埋頭苦干的橡膠科研工作者手中。這是我國科研領域內的最高獎賞和榮譽。國際橡膠界對我國橡膠事業(yè),也由此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