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超
【摘 要】20世紀末期,在現代化與全球化相契合的大背景下,公民教育一躍成為學術界和社會關注的重要領域。21世紀伊始,在國際國內兩個層面,公民教育更是獲得廣泛關注。從2001年開始,新一輪課程改革也已全面開展了十多年,近年來不斷涌現的各類社會問題,催逼社會各界不得不回過頭來反思,在新課改背景下,這些年公民教育在美好藍圖的規(guī)劃下究竟實施得怎么樣?
【關鍵詞】公民教育 ? ?新課程改革發(fā)展
當下,中國已正式進入社會發(fā)展現代化和改革開放深入化的“雙化”時期,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上的作用顯得尤其重要。而公民教育更是擔負著人才培養(yǎng)在思想和行為上的雙重重擔,面臨這個“雙化”時期的機遇和挑戰(zhàn)。積極的、參與式的公民,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迫切需求的公民。
一、公民教育的歷史背景、內涵及其在我國的發(fā)展歷程
公民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背景,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在那時,公民教育主要是傳播個性自由發(fā)展的理念和平等精神,培養(yǎng)城邦政治生活中的合格公民。到了古羅馬時期,公民教育則是指在復雜精致的共和制的背景下,培養(yǎng)具有強烈的民主共和精神的公民。而中國,從清朝末期開始,我們的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就遠落后于西方國家,中國的近代史就是一部不斷向西方學習、取經的歷史。毫不例外,西方的“公民教育”作為西學東用的一個內容逐漸被我們國家的政治家、教育家所接受并倡導,并曾經一度倡導“公民教育”代替我們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
關于公民教育的內涵,我國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見解。著名教育家檀傳寶先生認為,我國的公民教育應該是從三個方面理解的教育。首先,公民教育應是“造就公民的教育”,從這個維度出發(fā),我們要把握好兩條線索,一是我們的公民教育目標,再就是我們的教育方法。其次,公民教育是“對公民的教育”。即公民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學校里面對兒童的教育,應該和時下終身教育理念相吻合,讓每個學生把公民教育的學習納入到終身學習的范疇里面來。再次,公民教育應該是“通過公民(生活)的教育”,也就要求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公民必須能夠積極去參與社會生活,而不僅僅是成為一個具有一國國籍身份的公民。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的實際情況和政策不斷變化,公民教育雖然幾經波折,不過終究取得良好發(fā)展。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黨決定停止使用 “以階級斗爭為綱” 的口號,確立了要進一步擴大人民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方針,為公民教育的恢復與發(fā)展提供了指導思想,并為其發(fā)展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2001年,中共中央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提出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民道德規(guī)范,強調公民主張自我權利和承擔社會責任的統(tǒng)一,并且堅持公民先進性要求和廣泛性要求相結合的原則。
2007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在報告中明確要求“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這是“公民意識”一詞首次出現在黨代會的報告中。十七大報告為我國公民教育課程的未來發(fā)展規(guī)定了方向。
由此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民主、法制理念的不斷推進,公民教育日益?zhèn)涫荜P注。從20世紀80年代的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到十八大的全民守法,再到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全民樹立法制信仰,公民教育迎來了其發(fā)展的大好勢頭。
二、新課程改革以來公民教育實施情況
2001年,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開始,公民教育也迎來了其發(fā)展的關鍵期。從實施方面來看,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巨大改變。分別是公民教育內容的重新整合、形式的多樣和教學方法的更加靈活。
(一)義務教育階段,小學的思想品德課形式上打破了原來的單一一科的局面,改成了由小學低段的《品德與生活》和小學高段的《品德與社會》組合而成的公民教育形式。初中階段,則開設了綜合社會課程——《歷史與社會》。首先,內容上一改過去“口號式”的寬泛內容,和學生的生活更加貼近;其次,在教學方法上,由原來教師一貫使用的“權威填鴨式”教學,變成了現在教師對學生的引導,與學生的互動為主;再次,教學地點也由原來小小的教室拓寬到社區(qū)、街道等更廣闊的空間,讓孩子們在實際活動中體驗課程內容,這也和教育中應“以孩子為主體,重孩子的體驗”的宗旨相吻合??偠灾?,受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影響,中小學的公民教育課程內涵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新的中小學公民教育課程確立了公民知識、公民技能與公民價值觀一體化的課程目標,與新一輪課程改革“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理念相契合。
(二)高中階段,思想政治課一改傳統(tǒng)課程中只有必修課的模式, 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大模塊; 最重要的是,和生活聯系得更加緊密了。教材打破以前的“一肩挑”,現在分別以“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版塊呈現。打破了傳統(tǒng)模式,體現了以生活為基礎的宗旨。同時在教學實踐上,也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門,進入社區(qū)、敬老院等社會場所,加強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社會的聯系,讓他們在實際體驗中深刻感受公民教育的實質。高考錄取更是把同學們在學校期間走出校門、服務社區(qū)、服務社會的內容記入他們的個人檔案,作為高校錄取的依據之一,體現了公民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的受重視程度正在加大。
三、公民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反思
進入21世紀,我們的公民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由于“公民教育”是一個外來詞,沒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加上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各種復雜因素不斷摻加進來,使得我們的公民教育課程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公民教育課程內涵界定不明確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中小學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課程承擔了整個公民教育的內容。
但是在1978年之前,我們的公民教育目的局限在服從政治權威,服從黨的領導,簡單銘記一些愛國口號上面,著重強調公民教育的政治內容,弱化甚至泯滅了公民教育另外兩大主題內容,即公民教育的身份意識和法制意識。而這恰恰是當下國家和社會最為重視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民樹立法制信仰就是最好的表征。
(二)公民教育的課程目標模糊
從公民教育在我國的發(fā)展歷程中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教育目標從培養(yǎng)“合格公民”到培養(yǎng)“四有公民”到培養(yǎng)“新型公民”,一直沒能有個準確的標準闡述,比如說什么樣的公民才是合格公民?具體要達到哪些標準?目標不明確將直接影響公民教育課程目標設計的連貫性和準確性。所以,當前亟須給公民教育一個明確的課程教育目標,否則就只能是各種內容拼湊的一個目標不明確的學科。
(三)公民教育課程內容“包羅萬象”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和社會民主的不斷發(fā)展,原來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課程包羅萬象,造成公民教育內容的急速膨脹。作為一門專業(yè)的學科,公民教育必須有明確的內容界定,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因此,在以后的公民教育實踐中,必須明確公民教育的內容,不能無所不包。
(四)公民教育課程開發(fā)設計的不均衡性
雖然目前從小學到高中,公民教育課程儼然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明確的課程體系,但是仔細分析可以發(fā)現,在內容設計的深度和廣度上不夠均衡。社會日益發(fā)展,公民教育內容必然會隨著社會的演變而變得內容更加豐富,但是深度和廣度怎么樣達到均衡是需要課程設計者們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
筆者認為,在課程設計上,隨著學生身心的不斷發(fā)展,可以從“涉及面”到“涉及深度”逐漸加強。小學階段,主要讓學生從宏觀上感受、理解公民教育的大致內容,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公民身份,重在體驗。初中階段,讓學生開始從微觀上切入進去,了解公民教育究竟有哪些主要的方面,并從每個方面試著著手去理解自己作為一個公民起碼的職責和義務。高中階段,每個同學必須明白,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除了了解自己的公民身份,了解自己的權利與義務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怎樣積極參與到這個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的公共生活之中。這也是公民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重要方面。
四、公民教育的發(fā)展愿景
縱觀整個中國教育歷史過程,我們不難發(fā)現,中國是一個有著長時間“灌輸式教育”歷史背景的國家,公民教育也不例外。因此要想全面開展學校公民教育行動研究,提高公民教育的實效,公民教育必須擺脫“灌輸式教育”歷史背景的束縛。因為,公民教育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性課題。新課改以來,義務教育階段從“課堂內”到“課堂外”的學習實踐方式,到高中階段學生進社區(qū)服務,再到大學把高中公民教育實踐檔案作為錄取的標準之一,都體現了公民教育正在往實踐方向前進。只有讓民主的準則運用到實踐中去,才能談新課改下的公民教育,否則就還是“紙上談兵”。
【參考文獻】
[1]黃甫全.樹立共同教育理想,培養(yǎng)“四有”新型公民——學習鄧小平同志和江澤民同志關于培養(yǎng)公民的論述[J].學術研究,2002.
[2]程教材研究所. 關于中學、師范學校設置政治課的通知(1957)[G]. 課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要匯編:思想政治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課程教材研究所.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1988)[G]. 20 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要匯編:課程 (教學) 計劃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1.
[4]課程教材研究所. 全日制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大綱(1986)[G]. 20 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要匯編:思想政治卷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課程教材研究所. 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教學大綱(1986)[G] . 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要匯編: 思想政治卷[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6]國家教委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幾點意見 [R/OL] .1990-04-13(2007).
[7]黃崴. 公民教育: 責權主體的教育[J].現代教育論叢, 1997( 2).
[8]黃甫全. 自我意識的發(fā)展與公民教育的基本策略[J]. 學術研究, 1999 ( 2).
[9]檀傳寶. 通過公民生活 實現公民教育[J].生活自由線, 2006( 1).
[10] 葉飛. 公民教育與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 兼論公民教育在學校德育中的實施[J].思想理論教育, 200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