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海南地域文化的歷史構成、發(fā)展與特性

2015-06-23 16:23:18符和積
關鍵詞:海南島黎族海南

符和積

(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省地方志辦公室,海南???70203)

海南地域文化的歷史構成、發(fā)展與特性

符和積

(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省地方志辦公室,海南海口570203)

海南省以海南島為主體,與三沙市轄域的西、南、中沙群島及眾多島礁和周圍海域,構成了有別于其他區(qū)域的自然風貌和歷史人文景觀,產(chǎn)生了獨具海南特色的地域文化。海南是以漢族為主體,包括黎、回、苗族等多民族的移民社會。海南地域文化由此而具有包容多種文化成分的多元特征,形成以漢族移民文化為主調(diào),以黎族民族文化為特色的多元化體系。其文化亮點還包括了緣于南海而生成的海洋文化,緣于歷史文化積淀的民間文藝、技藝,緣于全國唯一的熱帶大島而產(chǎn)生的名勝古跡。海南地域文化在其歷史構成、發(fā)展過程中,呈現(xiàn)北承南納的兼容性、居閑隨分的寬松性和文化發(fā)展的可塑性等文化特性,顯示出海南地域文化是一種具有濃厚的人文特質(zhì)的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珍貴財富。

海南;地域文化;歷史構成

海南省,簡稱瓊,古稱珠崖(儋耳)、瓊州,近稱瓊崖,別稱瓊臺。

海南省地處太平洋經(jīng)濟帶中段,位于中國最南端,是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太平洋、非洲以至歐洲各國交往的海上交通要沖,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小、海域面積最大的熱帶海洋島嶼省。海南省在浩瀚的南海上,以海南島為主體,與三沙市轄域的西沙、南沙、中沙群島及眾多島礁和周圍海域,構成了有別于其他區(qū)域的自然風貌和歷史人文景觀,產(chǎn)生了獨具海南特色的地域文化。

漢代以前,海南黎族先民在這片熱土上,默默地編寫著百越古風遺俗的原始氏族農(nóng)耕漁獵文化,開辟了海南歷史的先途;西漢在海南開疆立郡,卻又視之為“霧露氣濕,多毒草蟲蛇水土之害”,“棄之不足惜”①《漢書·賈捐之傳》卷六十四下,中華書局1962年版。之島,形成了蠻荒文化論調(diào),使海南島自漢以后孤懸海外五百多年;梁、陳、隋、唐時期,嶺南百越族首領冼夫人及其子孫在海南治理長達上百年,譜寫了民族文化融合的歷史篇章;唐、宋時期,海南成為大批重臣名士的貶謫流放之地,出現(xiàn)了謫寓和流放文學,成為唐宋流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期間,大量移民在海南催生了南腔北調(diào)的“移民文化”。南遷入瓊的中原文化與原始氏族文化相融合,隨后容納回、苗等民族文化,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海南文化,成為中華文化中一支奇葩。

從宋代開始,海南文化開始由文化輸入的同時有了文化輸出。在這塊史稱地極盡頭的天涯海角,走出了宋代道教南宗五祖,詩、書、畫“三絕”的白玉蟾,走出了元代因吸收海南文化而名貫神州的紡織改革家黃道婆,走出了“遙從海外數(shù)中原”[1]3864,在世界上首創(chuàng)勞動決定價值論的明代經(jīng)濟學家、著名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丘濬,走出了清代名蜚海內(nèi)外的書法家潘存……,為海南文化寫下了光輝的篇章,也為中華文化寶庫增添了珍貴的遺產(chǎn)。

一、孕育海南文化的地理環(huán)境與民族構成

海南省陸地面積約3.5萬平方公里,僅占中國陸地面積的0.36%。在全省島嶼中海南島最大,面積為3.4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陸地的97%,僅次于臺灣島,是中國的第二大島。其周圍沿海眾星伴月般分布著230個島嶼、礁石和沙洲,總面積為19.43平方公里。海南島位于海南省的西北部,地處北緯18°10'~20°10',東經(jīng)108°17'~111°03',處于熱帶北緣,是中國唯一的熱帶大陸島。

海南島原與雷州半島相連,后因地質(zhì)斷陷與大陸分離,成為大陸島。根據(jù)地質(zhì)研究,距今約50萬年前,在新構造運動作用下地質(zhì)斷裂,使海南島與大陸分離;距今約七千年前,由于海平面上升,形成今天的瓊州海峽,海南成為海島①中科院南海研究所:《華南沿海第四紀地質(zhì)調(diào)查研究報告》第243頁,1976年印。。在此之前,是海平面下降時期,據(jù)C14測定,南海諸島大部分島嶼露出水面的時間距今約五千年[2],大陸或南洋一些地區(qū)的原始人類往來,有可能陸行或使用獨木舟進入海南島。

海南島史前為熱帶雨林覆蓋的森林之島,原始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各類型的森林延伸至海邊,沿海及沿海河口、港灣則布滿紅樹林[3],是一塊充滿原始色彩的處女地。這里林莽遍地,灌木叢生,草萊蔽野,猛獸襲人,自然環(huán)境既嚴酷惡劣,又有豐富多樣的資源,為人類的活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海南島地貌酷似千年壽龜,北狹南寬,中部隆起,四周低緩,比較大的河流大都發(fā)源于中部山區(qū),形成向四周輻射的水系。全島獨流入海的河流共有154條,其中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為海南島三大河流,流域面積共占全島面積47%。由于島上有眾多的獨自發(fā)源入海而流程短促的河流,坡降不大,流域內(nèi)的盆地、坡地成為海南早期人類居住和發(fā)展原始農(nóng)業(yè)的地區(qū)。海南島是中國最具熱帶海洋氣候特色的地區(qū),全島暖熱,光照時間長,雨量充沛,干濕季節(jié)明顯,常風較大,熱帶風暴、臺風頻繁,氣候資源多樣。由于受五指山隆起的地形影響,島內(nèi)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存在明顯的差別,自然植被也表現(xiàn)出鮮明的地區(qū)差異性。東南部降水豐富,西北部降水偏少,水熱條件結合不均,給歷史上海南土地開發(fā)先后和利用形式帶來影響,形成“東路椰子檳榔,西路米糧”,即熱帶經(jīng)濟作物和糧食作物區(qū)劃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布局。由于光、熱、水等條件優(yōu)越,生物生長繁殖速率比溫帶和亞熱帶為優(yōu),農(nóng)田終年耕種,不少作物每年可收獲2-3次。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優(yōu)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既為古代先民在海南這塊沃土上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人類的文明提供了適宜的空間,又為海南地域文化獨特特色的形成提供了客觀的條件。

圖1 舊石器時代“三亞人”使用的骨鏟、骨錐等工具

在此熱帶大陸島上,海南地域文化由多民族世代積累和交流融匯而形成。歷史上多次的民族遷徙浪潮,開發(fā)了海南島,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了海南的地域文化,其社會人文群體,來源于多民族多區(qū)域,主要由黎、漢、回、苗等民族構成②海南省現(xiàn)有民族三十個,黎、漢、回、苗為世居民族,其他多為1950年海南解放后的移民。。同時,也吸收了飄洋而入的南洋群島的一些人文元素。

黎族源自于古代中國南方百越中的駱越,早在4000年以前就分批先后進入海南島。據(jù)考古發(fā)掘,海南島至今已發(fā)現(xiàn)的二百多處石器文化遺址,有其獨特的規(guī)律,即從沿海至內(nèi)地以至中部五指山區(qū)域,新石器文化遺址的時代,顯示出愈深入內(nèi)地的年限愈晚,年限較早者大多分布在沿海各縣市,年限較晚者則集中在島內(nèi)中心地帶,如瓊中、保亭、五指山等市縣。這表明黎族先民最早在沿海地區(qū)生活,后來才逐漸向內(nèi)地遷移,形成一個遍及全島的人文布局。黎族先民以石器作為生產(chǎn)工具,過著原始農(nóng)業(yè)、狩獵、捕撈和采集的生活,在茹毛飲血的熱帶雨林中,創(chuàng)造了原始文化,為海南人類社會文化和文明的發(fā)展,開辟了歷史的先途,栽育了海南地域文化最早的根系。

圖2 清代畫家筆下的黎族居住風俗

在兩千多年前,中華民族的主干成分漢族的移民,繼黎族之后遷徙海南。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武帝在海南建置珠崖、儋耳兩郡,標志著中原文化向海南氏族文化流動的開始,揭開了漢族進入和開發(fā)海南島的新篇章①秦漢之交,古百越之一支,與今壯族同源的臨高人遷入海南,后與漢族同化。。海南社會進入了黎漢文化并存的歷史階段。

唐天寶(742—756年)以前,漢族進入海南島的移民主要來源于中原各地。這些中原移民的成份,有因戰(zhàn)亂南遷的士族世家,歷代舉家赴瓊的朝廷命官,戍邊駐瓊的將官和從征兵勇,也有貶官謫宦和貿(mào)易山客,他們率先帶來了中原文化,將封建生產(chǎn)關系楔入海南。漢至唐代,是中國封建生產(chǎn)關系和君主集權政治的發(fā)展時期,也是中華民族漢文化高峰迭起的上升階段,尤其是盛唐,其繁盛的漢文化影響深入邊疆地區(qū),對海南影響亦為深遠,它不僅成為海南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隨著封建制度在海南的擴展,朝著成為海南地域文化的主導方向發(fā)展。漢文化通過儒學教育在海南傳播,正是從唐代開始的,盡管史無詳載,但從方志中可見端倪。明正德《瓊臺志·風俗》卷七《宋進士題名記》曰:“瓊筦古在荒服之表,歷漢及唐,至宣宗朝,文化始洽。”其儒學教育也涉及黎族:唐貞觀(627—649年)末年,吉安(今昌江縣境內(nèi))縣丞王義方,召集黎族各峒首領,商議教化,“稍選生徒,為開陳經(jīng)書,行釋奠禮,清歌吹笛,登降跽立,人人悅順”②《新唐書·王義方傳》卷一百十二,中華書局1975年版。。唐代的儒學教育,對海南漢文化主導地位的確立,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而以唐代李德裕,宋代李光、李綱、趙鼎、胡銓、蘇軾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貶官謫宦及士族、職官,在海南傳播了儒學的精英文化,不但促成了唐宋時期海南文化的初興,而且對建構海南文化的儒學精神內(nèi)核起了先導的歷史作用。

宋代海南漢族移民地出現(xiàn)了南移傾向,主要來源于湖廣和閩南等地,海南漢文化加進了南方色彩。特別是明、清兩代,漢族移民大批南遷,移民人口迅速增長,其成分主要來自閩南和兩廣,使海南漢文化打上了深刻的嶺南文化烙印。海南形成以瓊州語(俗稱海南話)為主的區(qū)域性多方言,是其突出表現(xiàn)之一,反映了海南漢文化中的嶺南思維意識和文化特色。但是,海南漢文化的主流仍系中原文化,以宋明理學為其精神核心,這是由于明代海南文化發(fā)展的興盛而確立起來的。明代海南島文運興盛、才賢匯興,形成一個以宋明理學為其教育內(nèi)容的遍布全島的文教局面。宋明理學是中國儒學文化系統(tǒng)全面成熟的標志,造就了明代海南島的一代名賢,諸如丘濬、邢宥、薛遠、唐胄、鐘芳、海瑞、廖紀等,使海南社會呈現(xiàn)出一派文化繁榮興旺的景象。

海南社會歷史人文構成,還包括回族和苗族。

現(xiàn)居三亞市鳳凰鎮(zhèn)等地的回族,是宋、元時期穆斯林在海南的后裔。唐以來,海南島是西域波斯和阿拉伯與中國東南沿海進行海航貿(mào)易的必經(jīng)之地,穆斯林主要是對南中國進行海外貿(mào)易時,因臺風假泊和海盜劫掠而落居海南島的,故早在唐代穆斯林就來到海南島。穆斯林落居海南,還源自異族壓迫和戰(zhàn)亂。據(jù)明萬歷《瓊州府志·風俗》卷三載:番民,本占城人,“乃宋元間因亂摯家而來,散泊海岸,謂之番村、番浦”。又據(jù)《方輿記》載: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間(1264—1294年),元軍征占城,“納蕃人降,并其父母妻子發(fā)??谄?今海口市)安置,立營籍為南蕃兵”。上述宋、元穆斯林的落籍,成為今海南回族的先民,其文化習俗世代相承,延續(xù)至今,構成海南地域文化的組成部分。

海南苗族,見之方志記載者,系明嘉靖、萬歷年間,從廣西調(diào)征兵勇而落籍海南③據(jù)調(diào)查,海南苗族先民有一些不同姓氏的苗胞,分別從云南、貴州、福建遷移而來。,古稱“苗黎”。“苗黎乃數(shù)百家,常徙移于東西黎境姑偷郎、抱扛之間,性最恭順”。明代苗兵后裔流徙游居,聚居僻處,落處高山大嶺,雖生產(chǎn)方式落后,刀耕火種,其山地向黎漢山主租佃,已納入封建生產(chǎn)關系軌道。

在海南島這塊土地上,來源于多民族多區(qū)域的歷史人文,構成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移民社會。移民社會的基本特性是具有較大的包容性。海南地域文化由此而具有包容多種文化成份的多元特征,形成以漢族移民文化為主調(diào)、以黎族民族文化為特色的多元文化體系。

圖3 西沙北礁出水的宋代青釉纏枝蓮紋雙耳小罐

海南省管轄的南海海域面積,約為二百萬平方公里。海南省三沙市轄區(qū)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廣東省所屬的東沙群島,統(tǒng)稱南海諸島。在南海諸島中,海南省管轄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和中沙群島及其海域約占南海面積的三分之二,相當于全國海域面積的一半,三組群島共有已命名的島礁沙灘近300座,像一顆顆明亮的珍珠閃耀在碧波浩渺的海面上。南沙群島在南海諸島中面積最大、島嶼最多,其中曾母暗沙是中國最南端的領土。早在漢代,漢皇朝已經(jīng)派地方官員巡視南海一帶水域。南朝宋代武帝時(420—422年),派“舟師漲?!?漲海即指南海)巡視①謝靈運《宋文紀·武帝誄》卷十。?;食醒朐O治管理南海諸島則始于唐代。唐代已將時稱“千里長沙”、“萬里石塘”的南海諸島列入中國版圖,劃歸海南的瓊州府管轄②宋·趙汝適《諸蕃志·海南》卷下記載:“貞元五年(789年),以瓊為督府,今因之。……至吉陽,乃海之極,亡復陸涂?!薄澳蠈φ汲牵魍媾D,東則千里長沙,萬里石塘。渺茫無際,天水一色,舟船來往,惟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唯謹……四郡凡四十一縣,悉隸廣南西路?!?。北宋時在海南設置巡海水師營壘。南宋時,南海諸島則屬于廣南西路瓊管(即瓊管安撫都監(jiān))管轄,列入瓊管四州軍中的吉陽、昌化軍的巡視范圍。元代,忽必烈把渤海、黃海、東海乃至南海作為大元帝國的內(nèi)海。明、清兩代,南海諸島歸萬州管轄,一直列為水師巡防范圍。清光緒年間,廣東水師提督李準赴西沙群島巡視戡察,測繪地圖。明、清《廣東通志》、《瓊州府志》、《萬州志》等,均在“疆域”或“輿地山川”條目中記載“萬州有千里長沙、萬里石塘”,說明南海諸島是海南萬州的一部分。南海諸島及其海域自唐代以來就明確為海南歷代轄區(qū),是構成海南歷史人文發(fā)展的組成部分。

海南省管轄的南海海域,是西太平洋的邊緣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通過南海北部,穿臺灣海峽北上,與大陸沿海地區(qū)相聯(lián),且可與朝鮮、日本甚至俄羅斯遠東海域相通;東部有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和巴布延海峽溝通;東南部有民都洛海峽和巴拉巴克海峽通往菲律賓群島與加里曼丹之間的蘇祿海和蘇拉威西海,可達大洋洲;西南部通過馬六甲海峽與印度洋相通。海南省的南海海峽溝通亞洲、大洋洲、非洲和歐洲,在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上具有“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作用,素有“世界第三黃金水道”之譽。

早在漢代,中國曾有舟師經(jīng)常來往于印度、今斯里蘭卡和東南亞各國。據(jù)《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曾派遣使者偕同翻譯人員,從廣東的徐聞或廣西的合浦出發(fā),經(jīng)南海,過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再經(jīng)緬甸到黃支國(今印度馬德拉斯略南的康耶弗倫)③《漢書·地理志》卷二十八下載:“自日南障塞(今越南順化附近)、徐聞、合浦航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航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航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氏俗略與珠崖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異物,賚黃金雜繒而往……自黃支船行八月,到皮宗,航行可八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黃支之南,有己不程國(多謂今斯里蘭卡)。漢之譯使自此還矣?!敝腥A書局1962年版。。漢武帝至漢平帝時,漢王朝屢派使者航行南海,并往東南亞進行國際交流和貿(mào)易活動。三國時,東吳將領康泰出使東南亞各國,歷時十多年,歸國后著有《扶南傳》一書。據(jù)《三國志》、《梁書》、《法顯傳》等史書記載,中國船隊途經(jīng)南海與東南亞、南亞各國間的海上交往相當頻繁。唐代的經(jīng)濟發(fā)展,對外貿(mào)易發(fā)達,漢代開辟經(jīng)過南海達波斯灣的“海上絲綢之路”更加繁盛。唐、宋以后,南海成為中國對外交流的紐帶,即所謂“通海夷道”,亞洲各國使團紛紛前往中國,中國與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朝貢貿(mào)易關系,并在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設立了專門管理航海貿(mào)易的政府機構市舶司。元末明初,是中國古代海洋事業(yè)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明永樂、宣德年間(1405—1433年),著名航海家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七下西洋,馳騁萬頃波濤,遠涉萬里重洋,多次遍歷南海諸島,遍訪亞洲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明中葉至清初,一度實行“禁海”國策,但通過南海的私商海外貿(mào)易卻日益增多,即所謂“官市不開,私市不止,自然之勢也”①明·徐光啟:《海際迂說》,見《皇明經(jīng)世文編》卷491。。例如,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海南島的海瑞之孫述祖“治一大舶”,自充舶主兼海商,貨運西洋發(fā)賣,“瀕海賈客三十八人,賃其舟,載貨互市海外諸國,以述祖主之”②清·紐秀:《觚賸續(xù)編·海南行》卷二。。清代,海南不僅每年有浙商、閩商船從海口裝運土特產(chǎn)往日本等國,而且海南本土對外貿(mào)易較為活躍。清前期,每年由海南開赴暹羅的民船不下40只;開赴交趾支那南部的船有25只,開赴東京和交趾北部的通常有50只,大船載重159噸。這種通過南海從事國外貿(mào)易的規(guī)模雖小,但為數(shù)甚多③《亞細亞雜志·海南島》1826年版。。中國人自西漢起就開辟了南海的海上航線,自此歷代在浩瀚的海疆上所創(chuàng)造的海上文明,持續(xù)不斷地閃爍著人類征服海洋的智慧的光芒。

海南省海域是中國最大的熱帶海洋區(qū),氣候長夏無冬。海洋資源極為豐富,有海水資源、海洋水產(chǎn)資源、海水化學資源、海洋能源資源等,油氣能源蓄量甚巨,是世界四大海洋儲油區(qū)之一;海洋水產(chǎn)資源則具有海洋漁場分布廣、海產(chǎn)品品種多、生長快和漁汛期長的特點。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在這片海域生產(chǎn)、生息。中國漁民在南海諸島進行捕撈等生產(chǎn)活動,有文字記載的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晉朝著作《廣州記》載:“珊瑚州,在(東莞)縣南五百里,昔人有于海中捕魚,得珊瑚”④裵淵:《廣州記》,《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五十七《嶺南道一·廣州·土產(chǎn)》引用,中華書局2000年版。。早在唐宋時期,中國漁民已在南海諸島上居住生活。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甘泉島唐宋時期居住遺址是為漁民長期生活而選擇的居住地[4]。宋代的《夢梁錄》、元代的《島夷志略》等,均有記載中國漁民在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的生產(chǎn)生活狀況。特別是明、清兩代,中國漁民前往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的人數(shù)日益增多,活動范圍不斷擴大。據(jù)調(diào)查,明清時代,中國漁民在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從事活動甚為頻繁,他們多是海南文昌縣鋪前市(今文昌市鋪前鎮(zhèn))和會同縣潭門市(今瓊海市潭門鎮(zhèn))人。每年從文昌的清瀾港或瓊海的潭門港出發(fā)到西沙、南沙海域捕撈的漁船幾十艘,每船有二十多個漁民,總人數(shù)約在五六百人至千人左右。中國漁民為開發(fā)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明代就有108位海南島文昌縣漁民葬身于西沙和南沙群島,被尊為108兄弟公,并建廟祭祀。據(jù)1933年4月《禹貢》雜志第七卷載“吾瓊文昌縣漁民因生活所迫,于清道光(1820—1850年)初年到其地從事漁業(yè),……嗣后各縣多數(shù)漁民移居其地,建造房屋與兄弟公廟多所”。直至現(xiàn)在,在西沙、南沙群島,仍有多所“兄弟公廟”遺存。

歷史上,中國歷代政府對南海海疆的管治和巡視,中國人開辟南海航線的海上經(jīng)濟文化活動,海南漁民在南海諸島上的生產(chǎn)和生活,凡此等等,在浩渺的萬里海疆中創(chuàng)造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海洋文化。

二、影響海南文化的歷代建置

海南簡稱“瓊”始于唐代。唐貞元五年(789年)置瓊州都督府,作為海南統(tǒng)一的軍政領導機構,海南稱“瓊”自此開始。與海南地名相關的“海南”一詞,則最早出現(xiàn)于《隋書·譙國夫人傳》:聞嶺南俚族豪杰冼夫人有志行,“海南儋耳歸附者千余峒”。此時的海南稱謂是泛指而非專指,意為“海之南一帶”。至宋代,海南見之地名逐漸增多。宋蘇軾《和擬古》詩:“稍喜海南州,自古無戰(zhàn)場”;《宋會要輯稿·刑法四·配隸》:政和二年(112年)二月十二日,“尚書刑部侍郎馬防等奏:契勘昨指揮,應配沙門島人為溢額,權配廣南遠惡海南州”。古時“州”與“洲”同義,而與“島”近義,故“海南州”即“海南洲”、“海南島”。由于海南島孤懸南海,故有“海南州”之稱。此處的“海南州”不是建置命名,而是俗稱地名。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瓊州隸屬“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海南一詞成為國家行政建置名。此后,“海南”指的是海南島,至近代被廣泛使用。民國時期,陳銘樞、陳植先后編撰出版的地方志,即命名為《海南島志》、《海南島新志》。1988年4月海南建省,命名為海南省。2011年海南省人口876萬,由漢、黎、回、苗4個世居民族及26個少數(shù)民族構成。

據(jù)明代正德《瓊臺志·沿革表》載,海南島唐虞、三代為“南服荒徼”,秦為“南越郡外境”。秦時在南越地設南海、桂林、象郡,南越郡系三郡統(tǒng)稱。清雍正《廣東通志·沿革志·瓊州志》、清道光《瓊州府志·沿革表》載:海南秦時“為象郡之外徼”。秦漢之交,趙佗在南海擁兵稱雄,建立地方政權南越國,對鄰郡或用兵,或以物質(zhì)賂遺,轄地從南海郡擴展至桂林、象郡以外,海南島遂為南越地。

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派兵平定南越,置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①《史記·南越傳》卷一百十三載:“南越已平矣,遂為九郡?!敝腥A書局1963年版;《漢書·武帝記》卷六載:“遂定越地,以為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敝腥A書局1962年版。。珠崖、儋耳2郡就在海南島上。自此海南正式列為西漢版圖。西漢朝廷也派地方官員巡視南海一帶水域。西漢在海南設置珠崖、儋耳兩郡16縣,有23,000余戶。兩郡領縣依據(jù)海南島中間高四周低地勢,以黎母山脈(今五指山脈)為中心,向四周傾斜至海地形,按環(huán)島沿海地區(qū)設置縣份。儋耳、珠崖2郡,以東、西兩部劃分,分轄海南。西部地區(qū)屬儋耳郡,東部地區(qū)屬珠崖郡,而實際管轄所及者為海南沿海沿河地區(qū),形成海南島的環(huán)島實治建置[5]。西漢在海南建置兩郡二十多年后,由于官吏的剝削,迫使當?shù)孛癖姅?shù)反,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罷儋耳入珠崖郡;元帝初始三年(前46年)罷棄珠崖郡,設立朱盧縣,屬合浦郡。珠崖郡、儋耳郡自此僅建立65年,海南建置由郡降為縣,且為都尉治。東漢復設珠崖縣和儋耳郡,最早將南海稱為“漲?!?,根據(jù)南海潮水漲退的自然現(xiàn)象,東漢楊孚《異物志》記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

漢代是海南建置的初創(chuàng)時期。環(huán)島實治建置的設立,不僅宣告海南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在海南建置史上成為后世統(tǒng)一皇朝在此建置的范例和建置發(fā)展的依據(jù),而且中原封建制由此楔入海南原始氏族制之中,在海南地域文化發(fā)展史上成為多元文化的發(fā)端。

東漢以后至隋代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海南島建置多變。大陸各代王朝對海南的管理形式各有不同,或島內(nèi)設治,或隔海遙領,但總的趨勢是海南與內(nèi)地關系日見密切,隨著大陸漢族移民的不斷遷入,漢文化逐漸為當?shù)鼐用袼菁{。

隋、唐重建海南環(huán)島建置。隋在海南環(huán)島設3郡12縣。唐貞觀元年(627年)亦設3州12縣;龍朔二年(662年)設5州22縣。隋唐時期特別是唐代,系繼西漢之后海南建置史上的重要時期,其建置有著顯著的特點:其一,建置從沿海開始向內(nèi)地伸延,隋、唐繼西漢之后重建海南環(huán)島建置,唐代各縣轄地均有向內(nèi)地伸延之勢,并且開始在內(nèi)地設置,如落屯縣、樂會縣、忠州等均設在內(nèi)地山區(qū)邊緣;其二,唐代在海南首設統(tǒng)一的行政領導機構,貞觀元年(627年)置崖州都督府,領3州12縣,隸中央政府和廣州中都府雙重管轄,貞元五年(789年)停崖州都督府,置瓊州都督府,領5州23縣,隸屬同前;其三,隋、唐海南相當部分州縣名稱為歷代建置長期沿用,如瓊山、澄邁、昌化、感恩、陵水、文昌、樂會、臨高等8縣名沿用至現(xiàn)代,崖州、儋州、瓊州等州名則多為后代皇朝所沿用;其四,唐代最早明確將南海諸島列入中國政治版圖,唐朝廷先后將“漲?!?今南海諸島)劃歸崖州都督府的振州和瓊州都督府的萬安州管轄。

隋、唐兩代是海南建置史上承前啟后的重要歷史時期。中央政權對海南地區(qū)統(tǒng)轄力度的加強和統(tǒng)轄范圍的擴展,表明海南建立的行政區(qū)劃和管理機構已具有相當?shù)姆€(wěn)定性,這為海南多元文化發(fā)展中的漢文化主導地位的確立,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制度基礎。

宋初,以瓊州為瓊管安撫司,領州之屬縣及儋州、萬安州、崖州3個州(后改為昌化軍、萬安軍、珠崖軍)。宋中葉,瓊管安撫司改為瓊管安撫都監(jiān),加管轄“萬里石塘”(今南海諸島)。南宋時,設瓊州、萬安軍、吉陽軍、昌化軍1州3軍行政建置,并管轄“千里長沙”、“萬里石塘”。當時南海為吉陽軍、昌化軍的巡視范圍。元廢宋瓊管安撫都監(jiān),置瓊州路安撫司,隸于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的海北海南道,后改為乾寧軍民安撫司,再改為乾寧安撫司,元末改隸廣西行中書省海北海南宣慰司。元朝將“萬里石塘”作為內(nèi)海,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1279年)親自派著名天文學家、主管全國天文測量工作的同知太史院事郭守敬到西沙進行天文測量,行使主權。元將史弼曾到“萬里石塘”巡視。

宋、元兩代是海南島建置由沿海向島內(nèi)山區(qū)拓展的發(fā)展時期。宋代中央政權對海南地區(qū)的治理政策多為招撫,故對其統(tǒng)轄不斷深入。宋大觀元年(1107年)在島西感恩縣東北黎母山峒置鎮(zhèn)州,轄區(qū)深入山區(qū)腹地,建鎮(zhèn)僅四年,因官兵死損過多而廢。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五指山黎峒首領王仲期“率其傍十峒,丁口千八百二十歸化。仲期與諸峒首王仲文等八十一人詣瓊管司,受之,以例詣顯應廟研石歃血,約誓改過,不復鈔掠。犒賜遣歸。瓊守圖其形狀衣制,上經(jīng)略司”②清·道光《廣東通志·瓊州府·前事略》第563頁,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五指山是海南島的中心腹地,也是黎峒的主要聚居區(qū),其黎峒的大舉歸順,表明宋時中央政權在海南建置的制度文化影響已覆蓋全島。此后雖有黎峒的反抗活動,但海南黎峒逐漸接納宋的統(tǒng)轄成為總的歷史趨勢,如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黎峒首領之女被襲封:“詔三十六峒都統(tǒng)領王氏女襲宜人”;嘉定九年(1216年)“詔以宜人王氏女吳氏襲封,統(tǒng)領三十六峒”①《宋史·蠻夷傳》,中華書局點校本,第14220頁。按:王氏和宋政權的關系已經(jīng)比較密切,同前史料云:“初,王氏居化外,累世立功邊陲,皆受封爵?!贝舜问芊庵从谒胃咦诮B興年間(1131—1162年)海南山民許益為亂,“王氏母黃氏扶諭諸峒,無敢從亂者,以功封宜人”。。元代在北部和東部內(nèi)地增設定安、會同兩縣,以及一度將定安縣升格為南建州。元代對海南治理政策多系征伐,在終元九十余年間,大舉征伐見之史籍記載者不下十次,尤其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1291—1294年)的“奮師大伐”,兵分四路,“深入千萬年人跡未至之處,刻石黎婺五指山而還,增戶九萬二千二百有零,自開郡以來未有過之者也”②元·脫脫等:《宋史·宋徽宗紀》,《二十五史》(上海書店影印本)(7),上海古籍出版社。。把勢力深入前朝未曾達到的五指山腹地,并以屯田作為建置的補充形式,促使建置區(qū)域向島內(nèi)山區(qū)推進。隨著行政建置的深入,宋、元時期漢文化的影響擴展至島內(nèi)山區(qū)。

明初改元乾寧安撫司為瓊州府,領崖州、儋州、萬州3州13縣,明中后期領3州10縣,隸廣東等處行中書省,自此至海南建省前,海南成為廣東省政區(qū)一個組成部分。清依明制,至光緒年間升崖州為直隸州,后改3州為縣,于是海南13縣建置格局沿襲至20世紀30年代。明、清海南建置區(qū)劃史載甚詳,縣以下設鄉(xiāng)、都圖(廂)。都圖為民居基本單元,以其居民的民族、職業(yè)的不同,對都圖分別注明為疍(即疍家、漁民)、民疍(疍家與農(nóng)耕之民共處)、鹽(即曬鹽戶)、灶(即煮鹽戶)、民灶(農(nóng)耕之民與鹽戶共處)、黎(即黎人)、民黎(即漢人與黎人共處),表明漢族不同的族群和黎漢之間雜居現(xiàn)象的普遍,多元文化的融洽。明、清兩代,“萬里長沙”、“千里石塘”隸屬瓊州府萬州管轄,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后,隸屬崖州直轄州萬縣管轄。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測繪的《大清中外天下全圖》、雍正二年(1724年)《清直省分圖》、乾隆二十二年(1767年)《大清一統(tǒng)天下全圖》、嘉慶五年(1800年)《清繪府州縣廳總圖》,以及嘉慶二十二年(1818年)《大清一統(tǒng)天下全圖》等,均將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分別標繪為“萬里長沙”、“萬里石塘”而列入清朝版圖。

明、清兩代是海南島古代歷史上建置成熟穩(wěn)固、封建制全面確立的時期,也是海南文化發(fā)展的高潮時期,尤其是明代達到了海南古代文明發(fā)展的頂峰。終明一代,海南“其人文之盛,貢選之多,為海外所罕見”③民國·彭元藻、曾友文:《儋縣志·選舉志·序》卷十三,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造就了明代“海南村老非真村,家能識字里能文”④明·邢宥:《湄丘集》第34頁,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至此,海南地域文化以嶄新的面貌屹立于中華民族文化之林。

三、多元文化的融匯發(fā)展與地域特色的形成

在海南地域文化形成過程中,隨著各民族文化模式在海南島上的出現(xiàn),其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以至同化現(xiàn)象也隨著發(fā)生,使各種文化模式涵包著多種文化因素。漢族文化自進入海南島后,就與黎族文化逐漸發(fā)生了密切聯(lián)系。一方面漢文化對沿海廣大區(qū)域的黎文化發(fā)生了影響和改造,并同化了部分黎族;另一方面,根植于本島的黎文化發(fā)生逆向流動,同化了部分漢族,形成黎漢民族雙向同化的歷史現(xiàn)象。這種文化融匯經(jīng)歷了黎漢文化的對立、磨合至容納、接受,最后發(fā)生雙向同化的三個階段。

西漢郡縣制在海南的建立,帶來了中原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開始溝通了海南與中原地區(qū)的聯(lián)系。但是,這種聯(lián)系的溝通有一個歷史磨合的發(fā)展過程。史載:海南“自初為郡縣,吏卒中國人多侵陵之,故數(shù)年壹反”⑤《漢書·地理志·風俗》卷末條,中華書局1962年版。,西漢郡縣官吏對黎族先民的酷虐統(tǒng)治,引起頻繁的反抗,初入海南的漢族中原文化與黎族氏族文化處于激烈對抗、沖撞的狀況,使得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不得不下詔“罷儋耳,并屬珠崖”,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又“罷珠崖郡”,設朱盧縣,封建統(tǒng)治被迫在海南島上退卻、讓步,“民有募義欲內(nèi)屬,便處之,不欲,勿強”⑥《漢書·賈捐之傳》卷六十四下,中華書局1962年版。。此后,自漢至南北朝梁朝計580年,海南島上建置多變,或設治于本島,或隔海遙領,海南與大陸各代皇朝的聯(lián)系,時緊時松。只是“魏晉以來,中原多故,衣冠之族,或宦或商,或遷或戍,紛紛日來,聚廬托處”,中原文化通過官宦行商,流民遷客,“熏染過化,歲異而月或不同,世變風移”⑦明·丘濬:《丘濬集·南溟奇甸賦有序》,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黎漢民族逐漸溝通,中原文化開始對黎族氏族文化發(fā)生影響。特別是梁武帝天監(jiān)年間(503—527年),嶺南俚族女中豪杰冼夫人以信義著聞于眾,經(jīng)“多所規(guī)諫,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歸附者千余峒”⑧《隋書·譙國夫人傳》卷八十,中華書局1973年版。,梁朝遂在海南置崖州,大陸皇朝中央對海南的統(tǒng)轄得以加強,黎族氏族文化對漢族中原文化從對立、磨合轉向容納、接受,中原文化對海南影響自此日見加深。

隋、唐以降,漢文化對黎族的影響進入了歷史的全新階段。隋、唐重建包括南渡江中下游在內(nèi)的沿海環(huán)島建置,擴展了對海南的統(tǒng)轄區(qū)域,黎漢民族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往進一步擴大,對黎族的社會人文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開始出現(xiàn)“黎”這一族稱。唐德宗時期(780—805年),有“珠崖黎民三世保險不賓,佑討平之”①《新唐書·杜佑傳》卷一六六,中華書局1975年版。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了“黎”的稱號;唐昭宗時(889—904年),曾任廣州司馬的劉恂載有:“儋(州)振(州)夷黎海畔采(紫貝)以為貨”②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中,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黎”之稱謂漸見使用。宋代,“黎”則成為海南島先民的專用族稱。宋代文獻如樂史《太平寰宇記》、蘇軾父子謫居海南時所作詩文、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周去非《嶺外代答》、趙汝適《諸蕃志》等,均有用“黎”的族稱。黎族作為單一民族也在正史中列傳,《宋史》在卷四九五中就列有“黎峒”專目?!袄琛边@一專用族稱的起用和固定化,說明根植于海南島上的氏族先民的意識活動,作為一種世代相襲的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模式,從遠古百越中獨立出來,得到歷史的確認,構成海南地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基本組成部分。

郡縣制在海南環(huán)島的重新設置,形成了一個漢族居于沿海地區(qū),“熟黎”居處毗鄰漢區(qū)內(nèi)地,“生黎”聚居于山區(qū)腹地的三層環(huán)形人文格局。黎族受漢文化影響而產(chǎn)生了人文分化,出現(xiàn)了“生黎”和“熟黎”之別。自宋以來,史籍對“生黎”、“熟黎”屢有記載。黎族生熟之別,以居地處于郡縣治所遠近、接受漢文化影響程度深淺來劃分:“去省地遠者為生黎,近者為熟黎”③宋·趙汝適:《諸蕃志·海南》卷下,中華書局1956年版。,“生黎居深山,性獷悍,不服王化,不供賦役,足跡不履民地”④清·道光《瓊州府志·海黎志·黎情》卷二十,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熟黎“開險阻,置村峒,外連居民,慕化服役”⑤清·同治《廣東通志·嶺蠻·外蕃附》卷三百三十。。這種黎族生熟分化,是一種歷史進步,是黎族氏族文化模式的運動更新和對漢文化的吸納發(fā)展,使黎族原始氏族社會跨越奴隸制階段而逐漸進入封建制社會。歷史上異質(zhì)文化之間的流動交往、融匯發(fā)展,往往導致民族之間的同化。據(jù)宋人《建炎以來系年錄》卷一百八十七載:“四郡各占島之一陲”,“四郡人多黎性,蓋其裔族,而今黎族乃多姓王”⑥宋·王象之:《輿地紀勝·瓊州》卷一百二十四,中華書局1992年版。。所謂“黎性”“裔族”,系漢化了的黎人,說明黎漢之間民族社群融合早在宋代已經(jīng)發(fā)生,以至出現(xiàn)“文昌無黎”⑦清·同治《廣東通志·嶺蠻·外蕃附》卷三百三十。,黎族在較大面積區(qū)域內(nèi)被漢化的文化同化現(xiàn)象。明、清兩代更出現(xiàn)“會同無黎”⑧《廣東圖說》卷六十七。,澄邁“黎人歸化既久,與齊民等”,“雖有黎都之名,實無黎人之實”⑨清·道光:《瓊州府志·海黎志·村峒》卷二十,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等,大面積區(qū)域的黎族文化被漢文化同化的人文現(xiàn)象繼續(xù)發(fā)展。這顯示了海南多元地域文化的歷史更新和趨同發(fā)展的態(tài)勢,反映了漢文化在黎、漢文化交往融合中的主導地位和主動勢頭。

圖4 清代畫家筆下的黎族婚嫁風俗

歷史總是在矛盾辯證中發(fā)展的,作為海南地域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黎族文化,在受到漢文化影響的同時,也融化了某些漢族文化的歷史人文。由于諸種社會、經(jīng)濟原因,部分漢人被迫遷入黎族聚落,與黎民共同生活,逐漸黎化。史載:“熟黎多湖廣福建奸民”,“亡命雜焉”⑩宋·周去非:《嶺外代答·海外黎蠻》卷二,中華書局1993年版。。所謂“亡命”“奸民”,乃因故逃亡的漢族人;又載:熟黎“初皆閩商,蕩貲亡命為黎,亦有本省諸郡人,利其土,樂其俗,而為黎者”①清·張嶲:《崖州志·黎防志·黎情》卷十三,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上述以黎族漢化為主流的黎漢民族雙向同化的人文現(xiàn)象,自宋以降,一直延續(xù)至明、清兩代,達到高潮。據(jù)統(tǒng)計從明嘉靖至清道光不足三百年間,海南黎峒減少了30%,在明、清兩代海南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劇增的情況下,黎峒數(shù)量卻大幅度銳減,說明民族文化雙向同化的過程中,黎族漢化規(guī)模的擴大,同化速度的增快,而文化融匯發(fā)展的加快,反映了明、清兩代海南社會文明進步發(fā)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即封建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制度在海南島全面確立。

海南回族,在民族習俗、宗教和語言諸方面有別于島上其他民族,作為海南地域文化的歷史人文構成,也是在民族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中發(fā)展。唐代萬、振兩州的穆斯林,系或海難假泊者,或被掠為奴者,他們已融化在漢文化之中,僅能從今尚存的古萬、振番坊和穆斯林墓葬群等遺跡中,窺見其歷史的存在。宋、元期間落籍海南的穆斯林,其人文發(fā)展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宋代占城穆斯林內(nèi)附的儋州后裔,其民族文化特性至清代已與漢文化融合,史載:清初此部后裔,“今皆附版籍,采魚辦課,食豕肉,無齋會矣”②清·康熙《儋州志·民俗志·番俗》卷一,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元初散居??凇⑷f州者,至明、清亦逐漸被融化。尚存的聚集于今三亞鳳凰鎮(zhèn)的回族,仍維持其傳統(tǒng)文化和宗教習俗,使用本民族的語言——回輝話③回輝話系宋元期間從占城入瓊移民占語的海南本土化語言。,但其文化亦兼容了他文化因素,諸如其方言數(shù)詞,一部分帶有馬來語的語根[6];回民的姓氏,除古老的蒲姓外,還增加了方、劉、海、哈、楊、馬、米、汪等十余姓,這些都是回族文化與其他文化長期交往、歷史融匯的結果。

由于海南歷史上各民族所處的社會發(fā)展階段和生產(chǎn)方式相異,以及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不同,各民族文化成分對他文化的吸收、融匯發(fā)展呈現(xiàn)其不平衡狀態(tài)。漢文化作為海南地域文化的主導文化顯得活躍自信,具有主動進取性;根植于海南本土的黎文化則在承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下,主要在黎漢文化雙向同化活動中,刻鵠類鶩地發(fā)展;回文化因其自身民族本體多系劫難入瓊的境遇,在與漢文化融合過程中尚存發(fā)展;苗文化則因深居僻嶺,在海南地域文化的融匯發(fā)展中舉步獨處。

明、清以后,海南地域文化出現(xiàn)新的變化。明、清兩代特別是清康熙年間(1661—1722年)以降,海南人文興起向海外移民之風,至清末民初形成海外移民高潮,移民范圍主要在南洋各地。海南人文大規(guī)模向海外發(fā)展,同時也使海外文化不斷輸入本島,對海南漢文化發(fā)生了深刻的影響。

與全國相比,海南多元文化在其融匯發(fā)展過程中,由于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際遇,形成了有別于他文化的地域文化。其中,有濃郁本土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有五個方面。

海洋文化。海南擁有中國最大的海域,朝夕與海相伴,以海為生,與海共存。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形成了富有海洋氣息的海洋文化。海南的海洋文化,屬于中國文化中與海南密切關聯(lián)的文化,是緣于南海而生成的區(qū)域性文化,具有外向性、兼容性和開拓進取性。海洋文化自古以來都是中華文化的淵源和重要組成部分。

黎族文化。黎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唯一聚居在海南且超過百萬人口的少數(shù)民族。由于居處于獨特的歷史地理環(huán)境,長期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黎族文化既閃爍著中原文化的靈光,又呈現(xiàn)出濃厚的原始氏族文化特色,許多中國各民族業(yè)已消失的遠古文明現(xiàn)象,仍頑強地遺存至當代,成為民族學研究的活素材,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耀眼的明珠。

移民文化。在漫長的歷史上,海南有過源自不同地區(qū)的多次移民,由于海南懸孤海外,各移民族群既融入海南社會,又部分保留了原住地的傳統(tǒng)習慣,形成多色彩的人文景觀,出現(xiàn)了熱帶島嶼的文化習俗和南腔北調(diào)的多種方言現(xiàn)象,既保存了古代中原傳統(tǒng)文化的若干特點和語言方面的不少活化石,供后人不斷研究揭密解謎,又折射出海南民族融和的歷史發(fā)展影像。

民間文藝和手工技藝。勤勞智慧的海南人,在長期的繁衍發(fā)展和生產(chǎn)勞作中,創(chuàng)造了燦爛文明的非物質(zhì)遺產(chǎn),并代代相傳,成為海南人民的精神財富。其民間文學、傳統(tǒng)音樂、傳統(tǒng)舞蹈、傳統(tǒng)戲曲、傳統(tǒng)手工技藝等,是海南地域文化的歷史積淀的產(chǎn)物,無不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名勝古跡。海南是全國唯一的熱帶大島,旖旎的自然風光和全年長夏無冬的氣候,賦予海南獨特的物質(zhì)條件,自然的天斧神工,加上歷代的藝術加工,文化渲染,成為人們神往的地方。如凝固著歷史的虛幻空靈的天涯海角,記載著海南先民開發(fā)史的“地球之腎”熱帶雨林,天賜福地的地質(zhì)公園瓊北火山群,舉世罕有的陸陷成海的海底村莊,撐起炎荒半壁天的五指山等。海南的先民也以特有的文化底蘊,給世人留下了文化古城古村古民居,以及古樓祠古學宮古塔等大批有海南特色的物質(zhì)遺產(chǎn),成為海南地域文化的歷史見證。

四、海南地域文化的特性

海南島位于中國的南疆、南海的西北部,處于中國大陸和南海之間的中樞位置,具有大陸文化和海外文化接觸的邊際性獨特文化地位,既具有容納大陸文化追宗溯本的傳統(tǒng)性,又具有海洋文化開放進取的創(chuàng)新性。海南島背靠大陸,自秦漢以來,就源源不斷地接受中原傳統(tǒng)文化,逐漸形成以漢文化為主導的海南地域文化;同時,海南島面對大海,逐步吸納海洋文化。與大陸的許多高山深谷將各個地區(qū)和民族分隔開來不同,海洋是沒有自然界限的,因而在交通不發(fā)達的古代,海洋是人類外向交往的重要通道。從唐代開始,海南就培養(yǎng)起開放、多元、開拓等海洋文化精神。唐代嶺南海上交通工具和對外貿(mào)易的發(fā)展,使居于南海航運線上的海南島的海外貿(mào)易隨之發(fā)展起來。宋元時期發(fā)展起來的多元經(jīng)濟促進海南商貿(mào)的繁盛,與廣州、泉州、福州、杭州等港口常有商船往來。明代海南經(jīng)濟取得史無前例的發(fā)展,海南對外貿(mào)易港口增至28個,許多外國“朝貢”船只常來停泊,墟市急劇增多,海南地域文化邁入興盛繁榮時期。這些外向經(jīng)濟活動使海南沿海,尤其是東部、北部、西部沿海發(fā)達縣份的人民培養(yǎng)出外向開放、勇于開拓的精神。他們不僅向大陸發(fā)展,而且走向海外,尤其東南亞一帶華僑眾多。至近代鴉片戰(zhàn)爭前后,出外謀生的人劇增,從而使這些地方后來成為著名的僑鄉(xiāng)[7],形成兼容海外文化元素的僑鄉(xiāng)文化。

圖5 海南漁民更路簿

海南自漢代至清代,均處于較為松動平和的政治文化環(huán)境,有利于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地平和發(fā)展。西漢賈捐之曰:海南“顓顓獨居一海之中”、“棄之不足惜”;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年)清廷官員何降稱:“且得其地不足益國家分毫之賦,得其人不能當一物之用”①清·何降:《不宜平黎立縣說》,《黎族古代歷史資料》第251頁。中國科學院廣東民族研究所編。。實際上反映自西漢設立郡縣后,歷代皇朝對海南鞭長難及,在政治上采取時收時放、放多于收的態(tài)度,海南的政治文化環(huán)境比較寬松。同時,海南地處南疆海中一隅,遠離歷代皇朝政治紛爭中心,相對處于世外桃源。明代官居高位的海南籍名士邢宥《瓊臺雜興》詩云:“一經(jīng)相繼續(xù)南華,誰似清林處士家。庭外雨晴喧鳥市,檐前日暖散蜂衙。菊含霜氣秋香烈,蔗釀寒漿晚節(jié)嘉。且幸海門波不動,居閑隨分足生涯?!保?]29邢宥詩認為,海南人之所以閑靜舒適地過著桃源般的生活,一是“檐前日暖散蜂衙”,官府衙門的無為而治,平民百姓的自為而息;二是“海門波不動”,海南社會清平安寧,沒有政治動蕩與戰(zhàn)亂;三是“居閑隨分足生涯”,海南物產(chǎn)豐富,居閑隨逸,知足常樂。海南地域文化是在這種政治環(huán)境中對外開放不斷建構起來的,因而沒有形成強烈的中原正統(tǒng)文化優(yōu)越感和故步自封的社會心態(tài),文化的平和寬松性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

海南自古以來是一個島嶼移民社會,其獨立的地理位置,優(yōu)越的熱帶島嶼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歷代各類移民提供了多元文化可塑性發(fā)展的空間。明代位極人臣的丘濬《南溟奇甸賦有序》云:“凡夫天下之所常有者,茲(即海南)無不有者,而又有其所素無者,于茲生焉。歲有八蠶之繭,田有數(shù)種之禾。山富薯芋,水廣鮮蠃。所生之品非一,可食之物孔多。兼華彝之所產(chǎn),備南北之所有?!庇衷?“茲甸(即海南島)也,居嶺之盡處,又越其涯而獨立,別開絕島千里之疆,總收中原百道之脈也。”[1]4458-4460地理上的人類遷居,是人類最具心理意義的活動,古代中國大陸群體向海南北來南遷的流向,是人類群體對海南適宜群體生存和發(fā)展的生態(tài)空間的追求。邢宥《海南風景》詩云:“南荒千里盡王疆,四顧天連海色蒼。二郡輿圖興自漢,五州編戶盛于唐。故家多半來中土,厚產(chǎn)偏多起外莊。弦誦聲繁民物庶,宦游都道小蘇杭?!保?]28顯示了海南地域文化具有各地社會群體移民南遷發(fā)展的自然優(yōu)勢,具有海南地域文化可塑性發(fā)展的空間。

海南地處北承中原傳統(tǒng)文化,南納海外異質(zhì)文化的邊際性地理位置,海南人文群體在歷史上相對處于較為寬松、開放的政治文化、經(jīng)濟文化環(huán)境和優(yōu)越、獨特的生態(tài)文化環(huán)境之中,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存在和兼容發(fā)展。因此,海南地域文化是一種具有濃厚的人文特質(zhì)的文化,是一種較為平和的、歷史發(fā)展可容性較大的文化,發(fā)展前景具有極大的可塑性,有利于在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堅持科學發(fā)展觀,擴大開放,容納新的有益文化,構建和諧社會,更好更快地發(fā)展。

[1](明)丘濬.瓊臺詩文會稿[M]∥丘濬集.???海南出版社,2006.

[2]司徒尚紀.嶺南海洋國土[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179.

[3]唐永鑾.海南島的景觀[M].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8:53.

[4]廣東省博物館,海南行政區(qū)文化局.廣東省西沙群島第二次文物調(diào)查簡報[J].文物,1976(9).

[5]符和積.西漢海南島建置區(qū)劃探究[J].中國地方志,2005(3).

[6]鄭貽春.海南島崖縣的回民及其語言[J].民族研究,1981(6).

[7]李權時,李明華,韓強.嶺南文化(修訂本)[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84.

[8](明)邢宥.湄丘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袁 宇)

The Historical Construction,Development and Features of Hainan Regional Culture

FU Zhi-he
(Party History Research Office of Hainan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Hainan Provincial Office of Local Chronicles,Haikou 570203,China)

Hainan Province,located off the vast South China Sea and composed of Hainan Island as well as Xisha Islands,Zhongsha Islands,Nansha Islands and numerous islets and reefs and their surrounding water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Sansha City,has produced its natural scenery and history-related landscapes distinct from those of other regions aswell as its unique regional culture with Hainan characteristics,thereby having constituted amultiethnic immigrant society composed mainly of ethnic Han and other nationalities like the Li,the Hui,the Miao,etc.As such,Hainan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zed by the pluralism ofmultiple cultural elements has developed into a system of cultural pluralism with Han immigrant culture as its keynote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of the Li nationality as its feature.Moreover,the highlights of Hainan regional culture also include Hainanmarine culture originated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various folk literature,artand artistry based on the accumulation of historical culture aswell as numerous scenic spots and historical sites scattered across Hainan Island.In the process of i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Hainan regional culture has exhibited such cultural features as its compatibility for cultural elements from both the North and the South,its relaxation in cultural norms and its flexibility in cultural development,which shows that Hainan regional culture is onewith strong humanistic qualities and is a precious asset in the treasury of Chinese culture.

Hainan;regional culture;geographical conditions;nationality constituency;organizational systems of various dynasties;multi-culture;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cultural features

G127

A

1674-5310(2015)-04-0096-11

2015-02-10

符和積(1949-),男,海南文昌人,原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省地方志辦公室)巡視員、海南師范大學兼職教授,主要從事海南歷史、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海南島黎族海南
金橋(2022年9期)2022-09-20 05:51:06
《黎族母親》等
青年文學家(2022年3期)2022-03-16 22:50:41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設計方案》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的云
59國免簽游海南
南方周末(2018-05-03)2018-05-03 17:02:13
為海南停留
56個民族56枝花 黎族
是海南省還是海南島?
關于海南島戰(zhàn)役作戰(zhàn)方針的考察
軍事歷史(1994年6期)1994-08-15 08:56:38
江川县| 哈巴河县| 车险| 黄骅市| 柳州市| 饶阳县| 南平市| 新蔡县| 石屏县| 科技| 永丰县| 重庆市| 天水市| 滁州市| 惠安县| 内黄县| 凭祥市| 衡山县| 枞阳县| 文安县| 乃东县| 德保县| 高安市| 榆社县| 类乌齐县| 凤凰县| 文水县| 卢氏县| 镇原县| 定州市| 夏邑县| 江口县| 灯塔市| 南阳市| 商洛市| 松原市| 宣汉县| 福泉市| 随州市| 克什克腾旗| 扶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