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厚能
1935年6月18日晨,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主要領(lǐng)導(dǎo)人、一代英才瞿秋白被國民黨殺害于福建長汀,年僅36歲。瞿秋白詩文書法皆佳,就義前曾留有詩文手跡。據(jù)當(dāng)時的《申報》報道,瞿秋白就義前,曾“取筆書詩一首并序如下:1935年6月17日,夢行小徑中,夕陽明滅,寒流幽咽,如署仙境。翌日讀唐人詩,忽見‘夕陽明滅亂山中句,因集句得《偶成》一首:夕陽明滅亂山中,落葉寒泉聽不窮;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萬緣空。秋白絕筆六月十八日”。
瞿秋白的絕筆,原件現(xiàn)已無處可尋,也沒有影印件發(fā)表,使我們無緣目睹其真容,但可以想見的是,其書法一定是從容不迫、大義凜然的。
我們現(xiàn)在能夠看到的他最后的墨跡,是他于獄中寫給獄醫(yī)陳炎冰的3首詩詞:
廿載浮沉萬事空,年華似水水流東,枉拋心力作英雄。湖海棲遲芳草夢,江城辜負落花風(fēng),黃昏已近夕陽紅。(《浣溪沙》)
寂寞此人間,且喜身無主。眼底云煙過盡時,正我逍遙處?;渲簹?,一任風(fēng)和雨。信是明年春再來,應(yīng)有香如故。(《卜算子》)
山城細雨作春寒,料峭孤衾舊夢殘。何事萬緣俱寂后,偏留綺思繞云山?(《夢回》)
這3首《獄中述懷》書寫在一張一尺寬、一尺七寸長的宣紙上,落款是1935年初夏,與他就義時間基本相同。其影印件發(fā)表在《中國書法》雜志2006年第7期。
這幅《獄中述懷》書法,基本體現(xiàn)出了瞿秋白的書法風(fēng)格。筆畫寓方于圓,線條凝厚飽滿,結(jié)體扁方緊密,章法瀟散自然,于規(guī)矩中透射出一股靈動之氣,風(fēng)格似從顏出,還帶有魏碑的方正風(fēng)格,融革命家的正氣、學(xué)者的書卷氣與書法家的靈氣于一體,渾然天成,從字里行間仿佛可以讀出他在獄中堅貞坦蕩、從容不迫的心態(tài)。
作家梁衡在《覓渡,覓渡,覓何處?》一文中對瞿秋白曾作過這樣的假設(shè):“如果他一開始就不鬧什么革命,只要隨便拔下身上的一根汗毛,悉心培植,他也會成為著名的作家、翻譯家、金石家、書法家或者名醫(yī)。”
但歷史不容假設(shè),人生也不能假設(shè),瞿秋白的慷慨就義,成就了他的偉大,瞿秋白的詩文書法,豐富了他光輝燦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