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6月29日文章,原題:中國和西方在科學倫理上產(chǎn)生分歧 為成為生物醫(yī)學研究領域的領軍者,中國正斥巨資建造許多實驗室并培養(yǎng)成千上萬的科學家。但一些專家擔心,在中國醫(yī)學研究人員匆忙奔向科技最前沿之際,或許正在越過已被西方長期接受的科學倫理邊界。
今年4月當中山大學的黃俊就博士領導的團隊發(fā)表修改人類胚胎基因的實驗結果時,全世界科學家都感到震驚。這項技術或?qū)⒃谀骋惶毂挥糜诟z傳疾病。但在理論上,它也能被用于改變眼睛顏色或智力,并確保這些變化被傳遞給后代。鑒于此類研究或?qū)⒂糜谌祟惢蚬こ?,西方科學家普遍對此退避三舍。在全球科技界許多人看來,這仍是一條不應被逾越的界線。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倫理學中心研究主任李湖樹說,“(國際)科學界的共識是‘現(xiàn)在還不是時候?!钡袊茖W家似乎已迫不及待,“人們都說已無法阻擋中國內(nèi)地的基因(研究)列車,因為它行駛得太快。”
2013年中國斥資1.18萬億元用于科研和實驗,相當于其GDP的2%以上。中國生命倫理學專家翟曉梅教授說,“中國新的生物科技與西方的差距正日益接近?!钡t(yī)學倫理學家鄧睿表示,西方和中國的“紅線”并非很相近,“倫理學事關文化、傳統(tǒng)……儒家思想認為人出生后才成為一個人。這與美歐或其他受基督教影響的國家不同,后者或許認為不能對胚胎進行研究?!庇袑<艺J為,為規(guī)范科學實驗,應設立由世衛(wèi)組織等掌管的全球性醫(yī)學倫理機構。但中國的基因研究學者們“并不希望被西方人主導?!薄?/p>
(作者狄雨霏,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