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文
詩曰:舍側(cè)甘泉出,一朝雙鯉魚。子能知事母,婦更孝于姑。這首詩講的是漢代姜詩與其妻的孝行。此為《二十四孝》第十則故事。
“崇德向善,大孝如泉?!痹谒拇ㄊ〉玛柨h境內(nèi),有一個(gè)叫“孝泉”的地方。孝泉之所以叫孝泉,是由于這里出了個(gè)“孝”的典型——姜家一門三孝?!鞍舶菜兔住?、“涌泉躍鯉”和“姜詩孝親”被作為“一門三孝”故事如清泉流芳、化育子孫。民間還創(chuàng)造性地豐富了這一故事,“一門三孝”的美麗傳說,在當(dāng)?shù)亓鱾髁艘磺Ф嗄辍?/p>
東漢時(shí)候,四川廣漢郡良田萬頃,民風(fēng)淳樸。廣漢孝泉地有一姜姓人家,父親姜文俊,母親姓陳,家中有一個(gè)聰明活潑、文質(zhì)彬彬的兒子姜詩。姜詩為人正直,深得名人龐盛的賞識(shí),將女兒龐三春許配給他,并向朝廷舉薦他。不久,皇上下詔,任命姜詩為江陽縣令。姜詩上任后,愛民如子,為政清廉。
幾年后,父親病故,姜詩夫婦侍奉母親愈加勤勉,體貼入微。龐氏性格賢淑,服侍婆婆,曲心盡意。古代人們吃水大多是由河里和井里汲取,姜詩的母親身體衰弱,喝了河水之后,常常生病。有一天,老太太嘆息著說:“唉,家在河邊,只能吃河水。若是住在山邊,那就好了,我聽說山上的泉水不但清涼可口,還可以治病呢?!饼嬍下犃似牌诺脑挘诙煲辉缇吞糁?,到山邊去尋找泉水。山路十分崎嶇,她走了很遠(yuǎn)的路,終于在山腳找到了泉水,她立即把泉水裝進(jìn)桶里,挑回家中。她用泉水給婆婆泡茶,婆婆喝了泉水,覺得味道甜美,好像病也減輕了許多。從那以后,龐氏每天都挑著水桶去取水。雖然辛苦勞碌,但她心中很高興。有一天,婆婆說:“我最喜歡的是活魚,活魚肉鮮嫩可口。”龐氏聽了就常常做鮮魚給她吃。婆婆不愿意獨(dú)自吃,姜詩和龐氏就請(qǐng)來鄰居的母親來作陪。
姜家因?yàn)橛旋嬍线@個(gè)孝順媳婦,全家人過得十分幸福和睦。有一次,龐氏取水回來晚了,姜詩的姑姑便從中挑撥,說龐氏的壞話。于是,婆婆就請(qǐng)人做了一個(gè)尖底的木桶,讓龐氏以后用這個(gè)桶跳水。桶底是尖的,裝上水后無法放在地上,中途不能歇息,無奈,龐氏只好一路把水挑到家,累得腰都直不起來了。龐氏的孝行感動(dòng)了上蒼,天上的太白金星看到人間有這么一個(gè)孝順的媳婦,便下到凡間,扮作一個(gè)老者,他將一根馬鞭送給龐氏,告訴她,回去把這根馬鞭放在水缸里,以后就再也不用挑水了。龐氏回到家,按照老者說的做了,瞬間只見水缸涌出了泉水,屋外的井里有兩條鯉魚跳躍起來。從此后,龐氏再也不用從遠(yuǎn)處挑水了,每天都有兩條大鯉魚從井里跳出來,她就把魚做給婆婆吃。婆婆知道這件事后大怒,把涌泉躍鯉看成妖術(shù),逼著姜詩休了龐氏。姜詩為了孝敬母親,不明就里將她逐出家門。有位鄰居可憐龐氏,找到了白衣庵道姑收留了她。龐氏寄居在庵中,期待有朝一日洗清冤屈。寄居在白衣庵,龐氏仍然盡她一個(gè)媳婦的孝道。她白天砍柴,夜里紡紗織布,做針線活,晝夜辛勞,換得銀兩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姜詩的兒子安安當(dāng)時(shí)只有七歲,知道母親被休,他擔(dān)心母親在庵堂里挨餓,便每天把自己要帶入私塾的白米藏在路邊的土地菩薩背后,日積月累,安安終于積蓄了一小口袋米,他背上米去看望含冤受苦的母親。當(dāng)安安將米送到白衣庵時(shí),龐氏抓起米來,見那米的顏色深淺不一,頓時(shí)憤怒地質(zhì)問兒子。安安只得說出這是自己積攢起來的米。龐氏聽后再也忍不住了,抱著兒子痛哭了一場(chǎng)。后來,姜詩弄清楚了事情原委后,將龐氏領(lǐng)回家,一家人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