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2014年11月18日上午,浙江省溫州市錦繡路與西山路十字路口裝上了“斑馬線智能護欄”,當紅燈亮起,欄桿自動降下,阻止行人橫穿馬路。當綠燈亮起,欄桿自動上升放行。
“中國式過馬路”成了困擾社會文明與交通安全的一個普遍問題,各地也曾出臺過一些辦法希望能予以“矯正”,比如有不少地方希望能通過對亂闖紅燈的行人實行現(xiàn)金處罰,或罰其做義工,直到揪出下一個亂闖紅燈者為止,或納入城市管理失信懲戒范圍,給其個人扣分,有的地方則對遵守交通規(guī)則者實行獎勵,比如去年江蘇省馬鞍山市當涂縣就發(fā)起了一場行人、非機動車駕駛人帶頭遵守交通規(guī)定,就有機會贏取50元現(xiàn)金獎勵的活動。
各地對令人頭疼的“中國式過馬路”是想盡招數(shù),或獎或懲,溫州此次在十字路口設立“斑馬線智能護欄”,也是出于遏制“中國式過馬路”的目的,但一個護欄能否將不文明的危險行為擋在馬路之外?比如這個“斑馬線智能護欄”設置后,仍然有行人彎腰穿過護欄,橫穿馬路,護欄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拿一個固定的護欄去攔住在人們思想中根深蒂固而隨時給人下達指令的思維陋習,顯然不會有很理想的效果,看看那些馬路上的護欄,照樣還是有行人飛跨而過。
“斑馬線智能護欄”看上去是一種規(guī)范交通文明的新事物,其實也不過是車道護欄的一種,只不過將這種護欄延伸到了人行道上,人行護欄難以攔住橫穿車流的“勇士”,斑馬線智能護欄又如何能攔住不守規(guī)則橫穿斑馬線的行人?況且行人如果習慣了護欄所起的作用,則會不習慣注意紅綠燈的提示,紅綠燈也成了擺設,一旦護欄不起作用時,人們倒不知道如何過馬路了。
但斑馬線護欄還是能起到一定的規(guī)范與提醒作用,正如車行道護欄所起到的對行人的作用一樣,只是不宜夸大和過高估計護欄對不文明現(xiàn)象的阻攔作用。再說,紅綠燈本來就應該起到規(guī)范與提醒行人的作用,給斑馬線上欄桿,其實證實了紅綠燈所起作用的無力;而且,給斑馬線上欄桿,也需一筆不菲的費用,全市有多少條道路,有著太多的斑馬線,如果給幾處設置欄桿,有些地方卻不設置,會讓已習慣了只看護欄起降而決定是否過馬路的行人,不看紅綠燈,在經(jīng)過沒有欄桿的斑馬線時,則可能發(fā)生危險,如果所有的斑馬線都裝上智能護欄,則顯然又需要一大筆財政開支,又有浪費公帑及累及民生之嫌。
要想根治“中國式過馬路”頑癥,需要對這種根深蒂固的陋習施加潛移默化的正能量影響,不能希冀一蹴而就,需要逐漸的教化與引導,讓民眾懂得遵守公德與規(guī)則。同時,一些旨在糾正這種行為的做法,也值得肯定,比如實行一定的獎懲制度;或是圍繞人行道做一些“文章”,像日本愛知縣的做法就值得借鑒,愛知縣有50條人行橫道安裝了紅色發(fā)光裝置,只要天黑后有行人走,發(fā)光裝置就自動閃爍。據(jù)稱,這種人行道,可使交通事故死傷者至少減少四分之一。
但相關部門在采取一些做法時,還是需要多征求民意,多方評估其可行性、有效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