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
4000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大碰撞,引發(fā)了橫斷山脈的急劇擠壓、隆升、切割,高山與大江交替形成,在中國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帶,呈現(xiàn)出舉世無雙的自然奇觀——“三江并流”。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行于擔當力卡山、高黎貢山、怒山和云嶺等崇山峻嶺,其“江水并流而不交匯”的奇觀令世界驚嘆。
2003年7月,“三江并流”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目錄》,成為中國境內(nèi)面積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產(chǎn)地。與此同時,一個曾經(jīng)名不見經(jīng)傳的地方——尼汝村,作為“三江并流”的標志性提名地之一,聲名鵲起。
事實上,尼汝村不僅位于“三江并流”的核心腹地,更是人們公認的人間秘境——香格里拉的核心區(qū)域,甚至被稱為“秘境中的秘境”,是個“讓人愿意醉死在那里”的地方。在當?shù)兀?00多名藏民固守著原始的神山、圣湖和牧場,又奇妙地包容了苯教、藏傳佛教等多元化宗教信仰,在群山深處默默地傳承著世外桃源般的淡定生活。
“秘境中的秘境”
神山深處的世外桃源
1933年,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在長篇小說《失去的地平線》中,描繪了一個遠在東方群山峻嶺之中的永恒、和平、寧靜之地——香格里拉。從此,香格里拉便成了許多人心中的圣地,無數(shù)探險家、詩人、藝術(shù)家和旅行者,通過各種方法,來到中國西南地區(qū),尋找他們心中魂牽夢縈的世外桃源。但是,由于每個人的理解都不盡相同,便產(chǎn)生了無數(shù)個“香格里拉”,久而久之,“香格里拉”的地名含義日益淡泊,但卻逐漸成為一種心態(tài)、一種意念,抑或是一種生活方式。
尼汝村就保留著這樣原始、淡泊的生活。這個位于云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縣洛吉鄉(xiāng)的小山村,總面積約80平方公里,全村僅有100多戶藏族人家,共600余人。村子位于大約海拔2700米的地帶,周邊有多座高山環(huán)抱,地理環(huán)境復(fù)雜,這就使得尼汝村成了一處世外桃源,長期以來罕有外人涉足,就連距離此地僅70多公里的縣城居民,也幾乎對這里的情況一無所知。
要進入尼汝,如果沒有當?shù)厝酥敢?,真的很難看出這是一條路——騾馬踩出的印跡常常被新落的樹葉掩蓋,遮天蔽日的樹蔭常常讓人無法辨認方向,只有尼汝村的藏民,憑著天生的細心和敏銳,才能進出自如。人背馬馱的古老的運輸方式,已經(jīng)在尼汝延續(xù)了不知多少歲月,雖然近些年已經(jīng)修了一條小公路,但由于環(huán)境所限,也幾乎只有拖拉機才能通行。對尼汝人來說,通往外界的人馬驛道有數(shù)十條,其中通往香格里拉縣城的兩條,通往洛吉鄉(xiāng)的一條,還有通往四川稻城、木里的驛道——但事實上,每一條道路都沒有路標,這些路線都裝在他們心里。而他們的交通工具除了馬,還有犏牛、黃牛、騾子,尼汝人把這些大牲口當作與外界往來的“車輛”,看得跟家人一樣珍貴。
在前往尼汝村的途中,當前行的路消失于河對面的一座巨大石壁之后,就到了當?shù)厝怂Q的“關(guān)門山”:它就像一座緊閉的“大門”擋住了去路,而尼汝村就隱身于其后。當年,崩主活佛為此山取名“丹松農(nóng)布林稱”,意為“寧靜、吉祥的地方”,因此常有村民在此燒香,祈求出行平安。繞過這座“大門”,便看到一片田園沿著小河兩岸鋪陳開來,一座座并不高大的房子三三兩兩散落在田間地頭,那就是尼汝人的家。偶爾會有一些小小的木頭房子,若即若離地孤立于田間,那是當?shù)厝嗽诟骰蚴斋@季節(jié)時暫住的“莊房”。
尼汝村的藏族傳統(tǒng)民居風(fēng)格別致,保存完好。土木結(jié)構(gòu)的兩層碉式板屋建筑,以粗大木柱支撐,平坦的屋頂可用于儲藏飼草飼料,晾曬青稞、小麥、玉米,樓上一層是日常起居的地方,火塘、神龕、廚房、宿舍、客廳分設(shè)于此,而底層則用作畜欄、馬廄。主人的糧倉一般不設(shè)在室內(nèi),而是在二樓走廊右側(cè)的向陽處,另建一井干式小木楞房,藏語稱“崩旺”。
長期以來,這里的藏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綠火焰一樣的禾苗,用時而歡唱的牛羊雞鴨,用不絕的炊煙和夢想,裝扮著自己的家園,過著“童孺縱行歌,斑白戲游詣,怡然有余樂”的悠然生活……
“世界第一生態(tài)村”
原始的神秘之美
2002年10月,“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chǎn)申報工作已到關(guān)鍵階段,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派吉姆·桑塞爾和萊斯·莫洛依兩位專家,前往麗江、德欽、怒江、迪慶等地,對其八大腹心區(qū)域進行實地評估考察。
吉姆·桑塞爾是“一句話頂一萬句”的首席報告人,據(jù)說云南石林申報世界自然遺產(chǎn)的命運,就曾經(jīng)因他的一話而終止。在這次考察的路上,吉姆·桑塞爾一直不茍言笑,讓隨行的工作人員忐忑不安。然而,當他來到尼汝時,他那雕塑般的臉上第一次綻放出了燦爛的笑容,他說,在自己所走過的村莊中,尼汝是自然生態(tài)和人文生態(tài)保留最為完整的山村,他還情不自禁地揮筆寫道:“世界第一村……”
從此,“尼汝”這個名字逐漸走進了世人的視線。也是在這個時候,專家才發(fā)現(xiàn),作為“三江并流”自然奇觀標志性提名地之一的尼汝,擁有保存完好的暖溫帶、溫帶、寒溫帶、寒帶等多種氣候生物群落,是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qū)之一。
“三江并流”堪稱一部地球演化的歷史教科書,除了巨大山脈與河流并行的橫斷山脈主體,還點綴著壯觀的雪山冰川、險峻的峽谷急流、開闊的高山草甸、明澈清凈的高山湖泊、秀美的丹霞峰叢和喀斯特臺地……可以說,除了沙漠和海洋景觀之外,“三江并流”區(qū)域幾乎匯聚了北半球所有的自然景觀——而這一切,就環(huán)繞在尼汝村周圍。尼汝村,最大的特點便是這種發(fā)于原始的神秘之美。村莊四周青山蒼翠,近千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麝、熊、藏馬雞、猴猁等珍禽異獸游弋其中;群山起伏之間,為數(shù)眾多的急澗、險灘、草甸、山泉星羅棋布,渾然天成。山間壩子上,是藏民經(jīng)年累月開墾的小塊梯田,而他們的房舍就如
灑落的珍珠一樣點綴在地頭田間。離村子不遠就是大大小小的湖泊,湖邊的草甸就是尼汝人的天然牧場,他們懂得保護生態(tài)的重要性,因此一直控制著放養(yǎng)的牛羊數(shù)量,完全沒有破壞當?shù)氐纳鷳B(tài)。
村子旁邊,聳立著扎拉勝嘎神山。自古以來,尼汝人都崇奉以扎拉勝嘎為首的九大神山,山上的一草一木都因信仰的力量而得到了保護,人與自然相處和諧。在尼汝村周圍,從海拔 2500 米到 3800 米之間峰回路轉(zhuǎn),你會經(jīng)歷從溫暖到寒冷的交替。
在尼汝,抬頭就能看到那藍天上仿佛可以抓進手里的云朵;腳下軟軟的草甸上,霜染的狼毒、高山杜鵑紅成一片又一片,點染著山體;而在一些干燥的草窩里,星星點點地怒放著一些藍紫色的小花,那就是云南八大名花中的高山龍膽。躺進草里,放低目光,凝視那紫色小花,眼前會緩慢地搖曳出一片藍色的模糊夢境;在七彩瀑布,看見原生態(tài)的苔原上飛墜的水流,那淙淙流水,騰騰水霧,恍如仙境……
桑煙中的丹巴節(jié)
“童話森林中的仙人聚會”
尼汝先民原本是在青海一帶游牧的氐羌部落族群。從尼汝河兩岸的多處苯教瑪尼堆等遺址來看,大約在公元7世紀,尼汝河沿岸就有人居住,當時居民大多信仰苯教;11世紀中葉開始,由于尼汝地處滇、川往來的古道上,藏傳佛教的寧瑪派、噶舉派等從稻城、木里、永寧、鄉(xiāng)城、建塘等地進入尼汝,派生、演變出“倉巴”、“昂吹”、“面翁”等地方性支系宗教,逐步形成了多元的宗教形態(tài),雖然人們祭祀的對象有所不同,但那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信仰卻都是一樣的虔誠。
發(fā)源于松匡嘎雪山西坡的尼汝河縱穿尼汝全境,農(nóng)田和村舍都分布于河兩岸的偏坡臺地上。在這里,尼汝人傳承著苯教的原始自然崇拜,認為河里沒有生靈,就不成為河流,所以必須保護河里的一切生物;同時他們又受到藏族傳統(tǒng)習(xí)俗的影響,把河里的魚都當作“龍的化身”,禁止捕撈打殺,也禁食魚肉。所以,每到三月桃花開時,就能看到河里的裂腹魚群或歡蹦跳躍,或在石縫里和礫石間產(chǎn)卵繁殖,形成了著名的“三月桃花魚”景觀。
苯教對當?shù)氐纳钌a(chǎn)、民風(fēng)民俗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滲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建房習(xí)俗上,包括擇地、選材、建房、進房、誦經(jīng)等過程,都有一整套祭祀禮儀;婚喪和節(jié)慶習(xí)俗同樣嚴格遵循傳統(tǒng)方式,尼汝人很早就有自己的歷法,他們以月亮圓、缺、朔、望的周期來計算月份。在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五日“開犁節(jié)”、四月十五日“祭水神節(jié)”、七月十五日“丹巴節(jié)”、九月十五日“祭山跑馬節(jié)”等節(jié)慶日,尼汝人都要舉行儀式,其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當屬“丹巴節(jié)”。
尼汝的“丹巴節(jié)”,全稱“丹巴熱果”(或音譯為“丹巴日古”),“丹巴”意為“七月”,“熱果”意為“轉(zhuǎn)山”。當?shù)厝诉^丹巴節(jié)有兩層含義:一是祭虎神,七月是“敬虎月”,通過祭拜虎神來祈求族人安康、生活幸福、六畜興旺;二是慶豐收,圍繞快要成熟的莊稼祈求當年好收成和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
這一天,尼汝村的倉巴(祭司)在眾人莊嚴的注目中點燃了桑煙,然后帶領(lǐng)大家慢慢向扎拉勝嘎神山走去。人們將在那里煨桑祈福,然后接連幾天就是祈神舞蹈和轉(zhuǎn)山儀式。只有在此時,平日無比寧靜的山谷才沸騰起來。然而對于外人來說,這個古老的節(jié)日,就如同童話森林中的仙人聚會——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當桑煙燃起,仿佛時空已穿越回到遠古時代;再回過神來,天地依舊一片空靈,若轉(zhuǎn)身去尋來時的路,恐怕已經(jīng)了無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