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洛
人們通常把1895年看作電影的誕辰,盧米埃爾兄弟的這項發(fā)明到今年正好也120周年了,于是盧米埃爾中心在巴黎的大宮(GRAND PALAIS)舉辦了一次特別的展覽,介紹電影的前世今生。
電影的出現(xiàn)絕非僅靠盧米埃爾兄弟二人之力,電影的前史可以上溯到文藝復興時期。最早的“投映”是各種神燈,它們被看作是放映設備的始祖,最早描述神燈的是1645年時德國的博學之士ATHANASE KIRCHER的記錄,他見到的神燈是用光源和透鏡把畫好的圖像投映到玻璃板上;從十七世紀末開始,神燈變得非常時髦,行商們帶著它們在一個個城鎮(zhèn)引來無數(shù)觀眾,到了十九世紀,神燈也經(jīng)歷了一場民主化,變得越來越平價親民,可供觀看的也不再是單一的內容,而是成系列的圖景。光源和圖像也逐漸演化,光源從蠟燭和油燈變成汽油燈乃至電燈,而源圖像也從畫出來的圖片變成了照片,電影放映最重要的一些要素逐漸出現(xiàn)了。
列奧納多·達芬奇對視網(wǎng)膜影像殘留的研究為日后的種種活動影像儀器奠定了基礎。十九世紀初由英國人FITTON和PARIS發(fā)明的“神奇轉轉”,其實說來非常簡單,扇面兩面畫上不同的東西,比如籠子和鳥或騎士和馬,扇面兩端裝上線繩,捻動線繩讓扇面轉動就可以得到馬上的騎士或者籠中之鳥,這個簡單的發(fā)明成了當時最流行的玩具。
而1832年由比利時人約瑟夫·普拉多發(fā)明的費納齊鏡可以播放連續(xù)的動畫,1833年這一發(fā)明商業(yè)化之后風靡整個歐洲,但由于它每次只能讓一個人觀看,巨大的成功并沒有持續(xù)多長時間。1834年,英國數(shù)學家威廉·喬治·霍爾納發(fā)明了“活動轉盤”,這種活動影像裝置類似中國的走馬燈。1877年埃米爾·萊諾獲得了“鏡轉盤”的專利,他用12面鏡子替代了“活動轉盤”上的縫隙,這一發(fā)明在1878年世博會上獲得殊榮,在商業(yè)上也大獲成功。多番改造后,1892年起他的光學劇場在著名的格雷萬博物館(MUSEE GREVIN)開場,海報上的名字是“光影默劇”,每場可有數(shù)百名觀眾同時觀看,但此時的影像仍來自圖畫而不是照片的圖像。
艾迪安·于勒·馬雷1882年發(fā)明的“攝影步槍”一秒鐘可以拍攝12張照片,依靠這支步槍,馬雷成了第一個成功捕獲鳥飛行各個階段的人,這對電影的誕生來說非常重要,拍攝活動影像開始成為可能。
愛迪生在1889年的世博會上見到了馬雷的作品,他沿用馬雷的影帶思路,但給影帶加上了一個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打孔。打孔后的愛迪生影帶的規(guī)格是35毫米,這樣的規(guī)格一致延續(xù)到了今天。但他的機器也有致命的缺陷——不停經(jīng)過片門的膠片會顯得模糊不清,這讓愛迪生非常苦惱,可他沒法解決這個難題。盧米埃爾兄弟的放映機也面臨這個問題,但有天夜里路易·盧米埃爾得到了奇特的啟發(fā),里昂是個紡織重鎮(zhèn),路易看到縫紉機突發(fā)奇想,覺得也可以用這種“一動一?!钡姆绞?。最終,一系列的繼承和發(fā)展到達了一個終點——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機,而這也是一個起點,電影從此開始進入人類的生活,成為“第七藝術”。正如展覽入口前墻壁上的薩特語錄所說,不缺面包的時候人們不會去談面包,電影也一樣,它漸漸成了法國人乃至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
每一場偉大運動都不會是一兩個人物的獨角戲,文藝復興如此,啟蒙如此,電影的時代也是如此。電影初生期的“三杰”是夏爾·百代,雷昂·高蒙和梅里耶斯,前兩位創(chuàng)立的公司依然存在,而盧米埃爾兄弟和梅里耶斯的工廠和工作室已經(jīng)消失了。但若論在電影史上的地位,反而還是這兩家失敗者更為成功。
電影就是在這樣的競爭和變化的傳承中不斷發(fā)展下去,有一句話大概不是玩笑:沒有光(LUMIERE)就沒有影像,這句話也可以理解成,沒有盧米埃爾(LUMIERE)就有沒有那些令人類如此著迷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