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燕
每到歲末年初,每個人都止不住感慨:時光飛逝。在這時光飛逝的2014年,我們得以安身立命的出版行業(yè),有一如既往的堅持與變化。
我所在的傳統(tǒng)經典文學出版,沒有像前些年惶恐預言的那樣,會被青春文學和數字出版迅速擠出歷史舞臺,而是依然在堅守屬于自己的陣地,而且在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甚至顯露出回暖的態(tài)勢。這一年,一大批傳統(tǒng)意義上的作家推出了新作,如賈平凹的《老生》、嚴歌苓的《媽閣是座城》、閻真的《活著之上》、遲子建的《群山之巔》等小說,都是傳統(tǒng)現實主義文學的創(chuàng)作,題材與審美都承襲著傳統(tǒng)小說的架構。這些書進入市場后,仍然引起了讀者注意,品質不俗,銷量不差。這個現象告訴我們,文學已經被分類,每個類別的作家擁有每個類別的讀者,但不會被互相取代。
關于數字出版,較之前兩年的蜂擁燒錢階段,目前逐漸趨于理性,各家都在尋找長期有效的發(fā)展模式。眾所周知,目前比較成熟的數字出版,只有專業(yè)化、學科化的大數據模式會盈利,而占比例較大的大眾出版,還沒有找到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盈利模式。多年以來,少有單純依賴數字出版來盈利的文學書。其實,傳統(tǒng)出版與數字出版應該找到和諧相處的中間模式。舉例來說,2011年賈平凹的長篇新作《古爐》出版,一家網站率先推出電子版,一下子虎視眈眈地站在了出版社紙質版的對立面。但是2014年,同樣是賈平凹的新書,《老生》的紙質版和數字版卻聯(lián)合推出,互相借勢,謀求共同發(fā)展。如何將傳統(tǒng)讀物數字化,應成為從業(yè)者理性面對的行業(yè)問題。
近幾年,出版機構和媒體都相繼評選好書榜,2014年尤其多,幾乎每家報紙和網站都有自己的“十大好書”。參加這些評選和頒獎禮最大的感受是,評選標準趨于學院派和學者化,在推選的圖書中,經濟、時政、歷史等圖書的比重越來越大,小說尤其是中國的本土小說,很難進入評選者的視線。如“深圳讀書月”評選的“十大好書”,只有兩本小說,而且極為小眾。位居榜首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靜》,更是在大眾閱讀之外。這個現象無所謂好與壞,只是說明評選結果很難成為行業(yè)價值判斷的依據。也許,這些高處不勝寒的圖書可以引領大眾的嚴肅閱讀,不失為一件好事。
這一年,還做了好多事,出版了幾本書,在時光飛逝中留有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