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tyWipfler? Laura Markham
孩子太過爭強好勝,也許是想向你尋求情感的慰藉!
孩子們最大的對手是“別人家的孩子”,無論哪一國都一樣。
生活、學習、性格……處處都有對手和你比賽。有競爭不是壞事,心理學家Sylvia Rimm進行的一項研究就表明:善于競爭的孩子,長大之后的成就——至少在收入上——比不善于競爭的孩子高10%。
父母們樂意看到孩子因為競爭而不斷進步,卻容易忽略競爭“度”的問題——青少年心理問題越來越多,便與長期競爭過度導致的爭強好勝、壓力過大卻無處求助有關。
注意,孩子在向你求助!
爭強好勝的渴求,除了父母等外界因素施加的壓力,孩子在成長早期經(jīng)歷的一些小細節(jié),也會埋下伏筆。
“我從來不知道那次出差會給兒子造成這么大的傷害。”母親安娜曾經(jīng)因為忙于事業(yè),不得不把發(fā)燒的兩歲的兒子托付給保姆照顧。雖然這樣的經(jīng)歷只有一次,但兒子當時撕心裂肺地哭喊與絕望的眼神卻深深印在了她的腦海里。在她看來,孩子應該很快就會忘記母親的疏忽,但實際上,這次分離讓兒子感受到了深刻的無助和孤獨感。長大后的兒子并不善于與媽媽交流,但在其他各方面卻非常要強,凡事都爭取最好的成績。在別人眼里兒子是一個非常完美、優(yōu)秀的人,但在媽媽心里,兒子還是少了點什么。
生病、住院治療、與父母的分離或親子時間很少、受到威脅或恐嚇、家庭中折磨人的緊張氣氛,甚至一個大人完全沒有意識到的小驚嚇等等,這些常常被大人忽略的生活細節(jié),都會給孩子留下情緒上的負面印記。
“我要想盡辦法留住父母,不讓自己被拋棄。”這是他們自己都沒察覺到的意識。這種感覺被深藏在孩子的情感記憶里,心理學上稱為“內隱記憶”,孩子們意識不到它的存在,然而當他們與其他人產(chǎn)生互動時,負面影響就顯現(xiàn)出來。
就如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孩子也會因為那些以前想得到而不曾得到或不曾滿足的關注,而不斷地證明自己是第一、是最棒的。這時,他們需要的并不是你看到的表象——快來表揚我拿到了冠軍——而是父母主動的親近和愛。
幫孩子走出陰影
要訣是釋放孩子一直壓抑在心底的緊張情緒。我們推薦兩種方法:游戲傾聽法(playlistening)和陪伴傾聽法(staylisten)。這兩種方法的共同點是能幫助孩子開懷大笑和放聲大哭,讓情感得以釋放,感受到你的關愛。
1.游戲傾聽法:
讓你的孩子確信他是被愛的,讓他大笑。
Patty接診過一個特別好勝的三歲小男孩兒,他對勝利的執(zhí)著很容易就上升到暴力程度。為此,Patty建議孩子的父親:玩一個輪流投籃游戲。
游戲的要訣是:爸爸要假裝總是投不中,獲勝的成就感讓孩子越投越積極,尤其每次宣布懸殊得分(比如10∶0)時,他會非常開心。而爸爸要拿出他的演技,扮演一個努力但老是輸?shù)倪x手,比如完全泄氣,因莫名其妙的失敗倒在地板上捶胸頓足, 然后又飛快地跳起來,擺出“下一輪一定會贏”的樣子, 或者至少投中一次。
在這樣的游戲中,孩子會徹底釋放他的心情,由衷地肯定自己,而且越到后面,一定要分出輸贏的比賽變成了爸爸的滑稽表演秀,兒子的注意力漸漸從成績轉移到爸爸身上:原來,輸也是可以這么快樂和幽默。
Patty還針對年齡大一點的好強孩子,設計了另外一款競爭更激烈的游戲:“我要抓到你的100個吻?!?/p>
在追逐中,每次當父母抓住孩子時,就給他一個吻,孩子邊笑邊拼命掙脫逃開,而父母被要求以搞笑的姿態(tài)繼續(xù)努力。“來,寶貝,感受下我的愛!”你可以用激情而搞笑的口吻召喚他,也可以向他可憐兮兮地抱怨:“爸爸好可憐!爸爸的吻沒地方著落呢!”
游戲的重點是為了讓父母表達關愛,填補掩藏在他情感記憶里想得到的肯定和安撫。Patty強調:“千萬不要到最后,輸不起的變成父母自己啊?!?/p>
2. 陪伴傾聽法:
當孩子輸了的時候,或者當需要對孩子的跋扈
行為立規(guī)矩的時候,請嘗試陪伴傾聽法。
孩子因“輸”而不快的時候,其實是與他加深溝通的好機會。比如,孩子玩籃球輸了,黑著臉,把書扔在地上,情緒十分暴躁。這時候,你只需要靜靜地陪伴在孩子身邊,等他的情緒稍微平復,再溫柔地詢問一句:“能告訴媽媽,你哪一局打得最滿意呢?”
此時,孩子講述的“原因”并不是最重要的。很多時候,孩子發(fā)脾氣是因為他深切地需要有人來關注和傾聽他,即便最開始他會對旁人的傾聽和靠近發(fā)脾氣——這恰恰說明他真的需要釋放情緒、得到安撫。
先用同理心與孩子溝通,讓他能接受輸?shù)氖聦?,然后,父母可以在此時提出規(guī)矩:即便是輸了,也沒有理由亂發(fā)脾氣,冷靜的反省才會幫助我們更快進步。
打破孩子的爭強好勝特質
1.如果他是“吹牛大王”
告訴孩子:除了“贏”之外,他還有很多值得贊許的品質;而能讓父母和他自己最引以為傲的不是“贏”這個瞬間,而是幫助他贏得比賽的那些品質,比如勤奮、投入和堅持不懈。擁有這些品質,比總是贏得比賽更能獲得朋友堅實的友誼。
2.如果他不尊重自己的競爭對手
當父母聽到孩子用臟話或刻薄的語氣貶低甚至污蔑對手時,請立刻嚴肅糾正他,“別人的長處證明他們是同樣有價值的人?!苯酉聛恚膭詈⒆犹魬?zhàn)自己的極限,讓他學會從自身的進步中獲取成就感和自豪感,而不是依賴于從打敗別人中獲取成就感和自豪感,養(yǎng)成自我激勵的能力。
3.如果他為了“贏”而欺騙作弊
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有口頭欺騙或偷偷破壞規(guī)則——即使它只是一個小游戲或課外活動——的行為,父母需要立刻和孩子進行一次強有力的談話,嚴重時甚至需要進行適度處罰。
“除了輸贏和第幾名,應該還有很多重要的問題值得家長去關心?!盨chpancer教授指出。如果你對孩子輸了反應很大或者拿他和別的孩子比較,你發(fā)送給孩子的信息就是你只關心勝負成績。家長需要明確表達態(tài)度,你為孩子的努力而驕傲而不在意結果。
4.如果他為了“贏”過度透支
成功固然是甜蜜的,但快樂和平衡是更深層的甜蜜。如果出現(xiàn)下面跡象,則說明你的孩子是太忙或壓力過大了:他總是感覺,對從前很喜愛的很多東西都失去了興趣,他變得喜怒無?;蛴粲艄褮g,他甚至懶得交朋友。
對于這種情況,父母沒有必要讓孩子退出比賽。你們只需要幫助孩子理清思路:他是不是真的很喜歡這項競賽?抑或只是為了榮譽或升學?的確,這是一個競爭的世界,但是仍需以孩子的心理健康為重,給他選擇的權利,幫助他尋找動力,由他自己決定是否要繼續(xù)參與這些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