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十二大召開,選舉產生的348位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中,不僅出現了50歲以下的人,還有一位40歲以下的候補委員——時年39歲的甘肅省建委副主任胡錦濤。時年39歲的胡錦濤之所以能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一是因其自身的素質和過硬的能力,二是離不開鄧小平大力倡導和推行的干部“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yè)化”政策。從1982年底開始,胡錦濤在團中央歷練了三年。
1985年下半年,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再次拔高了“干部年輕化”的位置:“我們現在的兩個主要任務是經濟改革和干部年輕化……通過改革使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地發(fā)展,通過干部年輕化確保政策的連續(xù)性,使局勢更加穩(wěn)定。”鄧小平還以自己的經歷為鑒:“我二十幾歲就做大官了,其實也不比現在年輕人懂得多,不是照樣干嗎?”
1990年12月24日,鄧小平同江澤民、楊尚昆等談話時說:“后年黨代會(黨的十四大)要選一些年輕一點的精力充沛的人進政治局,進常委會更好。”
兩年后召開的十四大實現了鄧小平的愿望,時年49歲的胡錦濤被選進政治局常委會,負責黨的組織和人事工作。1992年10月19日,新當選的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通過電視鏡頭,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把政治局常委一位一位介紹給大家,當介紹到最后一位常委時,江澤民特意說:“這是一位年輕人,50歲不到,今年49歲的胡錦濤。”當天,美聯社駐北京記者就發(fā)出電訊,稱胡錦濤被選舉為黨的最高機構成員,是一位“出人意料的人物”。然而只要人們認真了解鄧小平的用人觀,就會明白,這絕非“出人意料”,而是必然選擇。
鄧小平對朱镕基的考察,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從1988年到1994年,鄧小平每年都帶家人到上海過春節(jié),一共在上海過了7個春節(jié)。其中,朱镕基接待過4次。在這4個春節(jié)里,鄧小平親眼看到上海的發(fā)展變化,親耳聽到朱镕基對經濟改革的看法,也更深地了解了朱镕基。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政治格局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由上海調往北京的朱镕基被國內外媒體譽為中國政壇的“黑馬”,而“伯樂”正是鄧小平。1992年5月,鄧小平視察首都鋼鐵公司時說:“我不懂經濟,但是我能聽懂。我們選干部,還要懂經濟。朱镕基就懂經濟。”
1992年10月19日,朱镕基在中共十四屆一中全會上連跳幾級,由中央候補委員躍升為政治局常委,成為排在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huán)之后的“第五號人物”。
當然,對于朱镕基進入政治局常委,黨內外是有一些不同意見和聲音的。有人寫信表示反對。有人說:“多考察,注重實績?!边€有人說:“要多聽意見,上來了,再下去就被動?!?/p>
但是,鄧小平愛才用才的態(tài)度十分堅決而明確,他意味深長地講道:“我們黨現在和將來都需要一批黨性強、懂經濟、思想開放、富于創(chuàng)新、任勞任怨的領導干部,這樣的同志現在還不多,朱镕基就是這樣一位同志。他從地方到中央作出了不少成績,黨和人民都見到的。一些同志應當把偏見收起來,一大批新的能獻身于黨的事業(yè)的好干部就在眼前。”
在鄧小平的認可與支持下,翌年3月,在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朱镕基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去世一年后,1998年,朱镕基走上了國務院總理的領導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