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
在第23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微電影作品大賽頒獎典禮上,羌族青年導演藝兮的處女作《莫朵格依》獲得大獎。站在領獎臺上的藝兮感慨萬千:“羌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基因,然而‘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古老的羌族文化遭受重創(chuàng)。從那一刻起,我發(fā)誓勵志傳承羌族文化,用影像講述羌寨里的故事……”
一個羌族少年的希冀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毕嘈藕芏嗳硕际熘瞥娙送踔疁o《涼州詞》的這一詩句。詩中的“羌笛”,便是我國古老民族——羌族的傳統(tǒng)樂器。
羌族是漢民族前身華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遠在殷商時代,甲骨文中就有“羌”的記載。在漫長的歷史時期,羌族演化為許多支系,其中一部分融合于漢族,一部分發(fā)展為藏緬語族的若干民族?,F(xiàn)今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以及綿陽市的北川、平武等地。其中以茂縣的羌族人口最多,約10萬人,占全國羌族人口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
1989年5月10日,藝兮出生在茂縣維城鄉(xiāng)納古寨。那是一個離縣城近百公里、交通極為不便的偏遠羌寨。藝兮這個名字是他爺爺起的,按照羌語讀音,是“過年時喝的美酒”之意。爺爺給他起這個名字的用意,是希冀他把自己最美好的一切展現(xiàn)給世界。
藝兮自小生活在羌族家庭,和很多寨子里的孩子一樣,小時候只會說羌語。直到進入納古寨的小學校,藝兮才從老師那里學會用漢語識字讀書。但這個大山深處的羌寨小學只有一、二年級,上三年級,就要到維城鄉(xiāng)中心小學讀書。每天上學,他都得走一個多小時的崎嶇山路;鞋子磨破了,他就光著腳丫去上學;每天的中餐,他都是就著開水吃家里帶來的干面饃。雖然條件非常艱苦,但藝兮學習用功,成績一直不錯,還年年當班長。
2003年,藝兮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茂縣中學讀初中。為了供他讀書,他的父親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到海拔五千多米的碩布雪山和萬年雪山上挖蟲草賣錢,一去就是一個多月。而他八十多歲的爺爺陪著他來到縣城,在離縣中五六里的岷江岸邊租了間民房,爺孫倆聊以棲身。
年少的藝兮深知父母的艱辛,感恩他們的深愛和無私奉獻,也從爺爺和父母那里秉承了羌人特別的真誠和熱情;他學習刻苦,樂于助人,熱心參與班級和學校的各種活動。初中畢業(yè)后,他又順利考入茂縣中學的高中部。
這時,一位同樣來自羌族山寨的高三學生找到他:“我們很想成立一個羌族文化社,傳承和保護我們民族的文化,但高三學業(yè)重,又很快就要畢業(yè)離校,同學們商議再三,覺得你適合當這個社長……”藝兮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作為一名羌人,自小耳濡目染,我對羌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保護本民族文化是我義不容辭的義務?!睉{著這樣的信念,羌族文化社成立了,17歲的藝兮擔任社長。
高中三年,藝兮帶領羌族文化社的同學們,開羌語課,跳薩朗舞,在時任阿壩州羌學學會秘書長張成緒的幫助指導下,開展了不少活動。他還利用假期和課余時間,到縣志辦、縣文聯(lián)、文化館、圖書館等單位拜訪求教,并在一些羌文化研究保護者的支持下,收集了400多本有關羌族歷史、文化方面的書籍,在學校成立了羌族文化圖書室。
本來,高中的學業(yè)就很繁重,而藝兮要抽出很多時間用在保護羌文化的行動中,有人對他的做法不理解:“保護羌文化那是專家、學者做的事情,你一個高中生,好好讀書考大學才是正事?!钡囐饣卮鹫f,羌族的歷史文化悠久,卻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許多世代生活在高山峽谷的羌人不會說漢語寫漢字,許多獨特而神秘的民俗文化靠口口相傳,而現(xiàn)在生活在城里的羌族孩子大部分連羌語都不會說……羌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非常迫切,尤其是羌族青少年,更應該關心這件事。
羌文化舞臺上活躍的身影
2008年5月12日,發(fā)生了舉世震驚的汶川特大地震,緊鄰汶川的茂縣是這次地震的重災區(qū)。當時,在縣中讀高二的藝兮正在教室里上課。地震來襲,天昏地暗,地動山搖,藝兮感覺自己像被篩沙子似的搖晃起來,先是重重地摔倒在地,接著又像籃球一樣彈起來。所幸的是他們的教室沒有倒塌,他和同學們安全地撤離到了操場上。隨后,他一路狂奔,去出租房找到了爺爺。爺孫倆很快加入到了抗災自救的人群。藝兮后來才知道,地震時,他的父親正在雪山上挖蟲草,雪崩和泥石流同時發(fā)生,一塊巨石從他的身邊擦肩而過,幸虧他躲閃及時,只受了點輕傷。
“5·12”特大地震覆蓋了羌族主要居住區(qū)域,羌族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遭到毀滅性破壞,一些羌族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在地震中遇難。藝兮自己辛苦收集來的幾百本有關羌族文化的書籍,也在地震中被掩埋遺失了。
劫后余生的藝兮從內心深處強烈感受到傳承與保護羌族文化的危機與緊迫,從那時起,他決定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羌族文化的未來做點實事。
2009年9月,藝兮被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原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羌藏歌舞表演專業(yè)錄取。該專業(yè)立足羌藏民族的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fā),培養(yǎng)既具有音樂舞蹈專業(yè)技能,又著重具有羌藏民族特色音樂表演的綜合性人才。
一進大學,藝兮就在校園里著手成立了羌族文化保護與發(fā)展促進會,并擔任會長。在成都、綿陽等地舉辦的各種與羌文化有關的大型活動中,都活躍著這個年輕人的身影。他發(fā)起組織了“首屆中國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災后重建研討會”、“羌歷新年文藝晚會”、“愛天使國際旅游小姐走進四川羌區(qū)公益之旅”等一系列活動,被多家媒體譽為“羌族文化的守護者”,并入圍“2011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他們的社團被評為“全國高校十佳社團”,是當年四川省唯一獲得此榮譽的大學生社團。
2011年4月,在中國原生態(tài)民歌盛典暨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評選中,藝兮參與創(chuàng)編并領舞的羌族酒歌《爾瑪西惹木》得到評委們的一致好評,榮獲金獎和優(yōu)秀傳承人獎。這個節(jié)目展現(xiàn)的是每逢重大節(jié)日、集會聯(lián)歡、婚喪嫁娶、賓客來訪之時,羌族男女老少都要圍著火塘,品著咂酒,載歌載舞,盡情歡歌的場面,同時也展現(xiàn)了災區(qū)人民化感恩為力量,自強不息建設美好新家園的精神風貌。初次“觸電”大獲贊譽
大學畢業(yè)后,藝兮因成績優(yōu)異和能力突出,順利留校,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工作。他感覺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怎樣才能更好地把現(xiàn)存的羌族文化保存和流傳下去?藝兮在苦苦思索。
也許是機緣巧合,這時,一位來羌寨考察的臺灣學者對藝兮說:“有機會的話,你應該嘗試一下電影,用影像記錄歷史更加原汁原味?!边@個提議讓藝兮怦然心動:如果有一天自己能成為一名電影導演,用影像的方式記錄和傳播羌族的歷史文化,那該是一件多么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啊。
2013年,藝兮帶著家鄉(xiāng)族人的眾望,肩負著傳承與保護羌族文化的重任,只身一人來到北京,成為北京電影學院第一位羌族學生。
在北影電影導演專業(yè)為期一年的進修期間,張藝謀、田壯壯、謝飛、許鞍華等著名導演先后為他們上課。讓藝兮難忘的是,名導們大多以具有民族特色的電影,如《紅高粱》、《黃土地》、《霸王別姬》等經典影片為樣本來展開講授,這讓藝兮眼前一亮——他學習導演專業(yè)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完成一部展現(xiàn)羌文化民族特色的作品。就在這個時候,《莫朵格依》的藍本已經在他的心中悄悄醞釀。
北京電影學院進修的學員都要完成一份作業(yè),參加畢業(yè)展映活動。藝兮準備拍攝一部以羌族傳統(tǒng)文化為題材的微電影,作為自己的處女作,來參加這次展映?!澳涓褚馈钡那颊Z意思就是“天籟之音”,故事的原型其實是藝兮自己,但在劇本里,他把主角換成一個女孩——羌族少女依娜,她自小便有天籟般的歌喉,并深得祖輩羌族歌舞的熏陶,長大后偶得專業(yè)人士賞識,得以進入專業(yè)音樂學院學習。學成后的依娜,是回到家鄉(xiāng)發(fā)掘傳承羌族音樂,還是迷醉在城市的現(xiàn)代生活中?一場大地震讓依娜下定決心……
藝兮一邊籌劃劇本,一邊尋找贊助單位。他的努力得到了家鄉(xiāng)父老和母校的支持,茂縣爾瑪(羌族)協(xié)會、爾瑪羌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重慶市華巖文教基金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和北京電影學院決定共同合作、聯(lián)合攝制《莫朵格依》這部微電影。已在多部影視劇中擔綱的羌族明星“天仙妹妹”爾瑪依娜飾演女主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笛傳承人陳海元飾演男主角,還有許多普通的羌族群眾,包括羌寨里德高望重的釋比也參加了演出。他們都不計薪酬,無條件地支持這位本民族的年輕導演。
2014年5月14日,《莫朵格依》在茂縣“中國古羌城”舉行了開機儀式。在五天時間里,劇組克服重重困難,分別在茂縣縣城和距離縣城一百多公里的高山羌寨取景拍攝。拍攝結束后,隨即送往北京剪輯。6月底,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辦的展映活動中,《莫朵格依》作為第一部影片閃亮登場,片中融入羌寨雕樓的自然景觀和淳樸的風土人情,展示了厚重的羌文化,題材新穎,畫面和音樂獨具一格,加之全部用羌語對白,讓現(xiàn)場觀眾耳目一新,同時也得到了觀賞領導及國內知名導演的交口稱贊。7月,《莫朵格依》在茂縣舉行了首映。8月,影片在愛奇藝網站獨家首播,僅半個月,點擊量就高達100多萬。9月23日,影片在第23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微電影作品大賽中獲獎。此后的兩個月里,《莫朵格依》又榮獲第二屆亞洲微電影藝術節(jié)“金海棠獎”、第二屆中國(武漢)微電影大賽“金鶴錄音獎”、2014中國·天津國際微電影節(jié)“最佳音樂獎”等諸多殊榮。
筆者在采訪中得知,目前藝兮正在努力,準備將《莫朵格依》籌拍為院線電影,如果一切順利,將在今年下半年開機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