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仁海
秦始皇叫“嬴政”,一稱“趙政”。秦人為避嫌名“正”字,把“正月”稱為“端月”;后人又將“正月”讀作“征月”。漢景帝叫劉啟,漢人諱“啟”為“開(kāi)”,把“啟明星”稱為“開(kāi)明”,把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的“啟蟄”改為“驚蟄”,至今沿用。三國(guó)時(shí),魏武帝曹操的父親名曹嵩,魏人因避嫌名“菘”字,把一種可腌制咸菜的植物“菘”稱為“蔓菁”。隋朝著名學(xué)者劉臻,特別愛(ài)吃蜆子,但他父親叫劉顯,為避“顯”之嫌名“蜆”,就把“蜆子”改稱為“扁螺”。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馬青衫濕”一句,其中“司馬”原是由“治中”(州刺史的副職)這一官號(hào)改來(lái)的。唐高宗李治為避其名諱,于貞觀二十三年七月下令“改諸州治中為司馬”。唐高祖名諱“淵”,唐人遂把“龍淵劍”改稱“龍泉?jiǎng)Α?。唐太宗叫李世民,朝廷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為“戶部”。唐武后名曌,避“曌”之嫌名“詔”,改“詔書(shū)”稱“制書(shū)”。唐代宗叫李豫,為避“豫”之嫌名“蕷”,把“薯蕷”改稱“薯藥”;到宋代時(shí),宋英宗叫趙曙,為避“曙”之嫌名“薯”,又把“薯藥”改稱“山藥”。五代時(shí),吳國(guó)建立者、太祖武皇帝楊行密占據(jù)揚(yáng)州,其名諱“密”之諧音為“蜜”,揚(yáng)州一帶人即改稱“蜂蜜”為“蜂糖”;又避“行”之嫌名“杏”,把“杏子”稱為“甜梅”。吳越太祖武肅王叫錢镠,吳越人即避“镠”之嫌名“榴”,把“石榴”改稱“金櫻”。南唐后主叫李煜,為避“煜”之嫌名“鵒”,把“鴝鵒”稱為“八哥”。宋仁宗叫趙禎,時(shí)人不得不將蒸包子、蒸饅頭的“蒸”字改為“炊”字,“蒸餅”改稱“炊餅”。宋光宗趙惇的妻子名李鳳,為避李皇后的名諱,宮中稱“鳳仙花”為“好女兒花”。唐高宗時(shí)有一個(gè)年號(hào)叫顯慶,但到唐中宗時(shí)卻有“明慶中,皇后親蠶”的說(shuō)法,這里的“明慶”其實(shí)就是“顯慶”,是為了避唐中宗李顯的名諱而諱“顯”為“明”。唐太宗年號(hào)叫貞觀,到宋代時(shí),為避宋仁宗趙禎名諱的嫌名“貞”,把唐代年號(hào)“貞觀”稱為“真觀”或“正觀”。
(選自《文史雜志》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