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旸
在德國總理默克爾的辦公桌上立著一個小小的銀色立方體,當遭遇棘手的問題時,她就會將其捏起來把玩,閃亮的立方體上鐫刻著一行字——“力在靜默中”。2015年5月,默克爾第五次蟬聯(lián)《福布斯》雜志評選的世界最具權(quán)勢的女人。從風雨飄搖的歐債危機中一路走來,曾經(jīng)被德國前總理科爾稱為“小姑娘”的默克爾嬗變成為力挽歐洲狂瀾的“女武士”,如果說沉著冷靜是她應對危機的“盾”,那么科學分析則是她克敵制勝的“矛”。她在沉默中觀察,在安靜中蓄力,步步為營,演繹著德國撬動歐洲、影響世界的新篇章。
安靜地打敗你
默克爾一向被認為拙于言辭,在公眾面前演講勉為其難,而她從政之路上所面對的對手往往口才非凡,但卻一個個敗在她手下。前總理施羅德政治直覺敏銳、言辭犀利,他曾經(jīng)慷慨激昂地預言,默克爾永遠當不上總理,對此默克爾淡然處之,兩個月后她昂首走進了總理府。2013年大選,面對口若懸河、咄咄逼人的社民黨候選人,默克爾只打出了一張牌,即“我是默克爾”。她向德國選民承諾:“我可以再給你們美好的四年。”結(jié)果,基民盟完勝。默克爾相信事實勝于雄辯。
安靜是默克爾用來瓦解對手進攻的武器。左翼黨領(lǐng)袖莎拉·瓦根內(nèi)特在德國議會質(zhì)疑她擅用德國在歐洲的地位,“將傷害歐洲人民,并最終傷害德國人”時,她完全未予抗辯,而是報之以厭倦輕視的眼神,令對手頗感無奈。從閣員博士論文抄襲丑聞、武器研發(fā)超預算到“棱鏡門”事件,面對一次次政府信任危機,默克爾并不急于回應,她審視自己的團隊,也在觀察對手的“招式”,讓對手盡情表演,熱鬧過后再冷靜出手。
安靜是默克爾選擇隊友的重要標準。她欣賞沉默寡言的人,在她看來,社會變得太吵,有時候緘默是一種高尚的情懷。默克爾培養(yǎng)守口如瓶的親信,為自己打造了一個忠心耿耿的密友圈,也讓她自己有了沉心靜氣的空間和資本。
安靜并非出讓話語權(quán)。只是不與不在一個話語體系里的對手糾纏,只是以平心靜氣的方式演繹另一種取勝之道。默克爾喜歡擺事實講道理,在這方面甚至有點“話癆”。她喜歡在長途旅行的飛機上召開座談會,歌劇、足球,無所不談;她一遍遍地向希臘、意大利等國領(lǐng)導人闡釋財政緊縮和改革的道理;她滔滔不絕的政治形勢分析深得奧巴馬認同;她也樂于給日本人講二戰(zhàn)的歷史課。
執(zhí)政已近十年的默克爾在民眾中依然擁有崇高的威望,這令眾多德國前輩政治家艷羨不已。自2000年當選基民盟黨主席以來,默克爾八次選舉支持率均超過88%,近年來更幾乎是全票當選。德國民調(diào)中,她多次被選為最受民眾喜愛的政治家,偶爾被超越反而會成為新聞。德國民眾喜歡她,并非因為她卓爾不群,而是因為她以普通人的形象和情感,執(zhí)守著德國理念。執(zhí)政十年,默克爾對德國國內(nèi)政治駕輕就熟,在黨派林立的叢林中,她的安靜儼然似一種“超脫”。
驚險的平衡術(shù)
《紐約客》曾有一篇關(guān)于默克爾的文章描述說:默克爾在議會大廈演講,半數(shù)座位空著,她“正竭力讓自己的演講不那么有趣,像是在引導聽眾將注意力轉(zhuǎn)向別處”。事實上,默克爾并非不懂演講之道,她上中學的時候就成為了前民主德國的俄語演講比賽冠軍,并贏得了前往俄羅斯旅行的機會。只是眼下德國議會中,聯(lián)合政府議席近80%,反對派掀不起大浪,默克爾自然無需在此花費過多精力。默克爾的注意力在柏林之外。2014年9月,德國左翼黨、社民黨和綠黨在圖林根州組成聯(lián)合政府,左翼黨人首次出任州長。這引來了默克爾的激烈批評,她譴責社民黨自甘墮落。此前,社民黨和左翼黨之間老死不相往來,如今社民黨在地方選舉中敞開口子,昭示著社民黨、左翼黨和綠黨未來聯(lián)手的可能,這將直接威脅到基民盟的統(tǒng)治地位。默克爾決不允許心中完美的政治平衡被打破。
默克爾自詡平衡感很差,五歲的時候走一段下坡路還要跌幾個跟頭,但這并不妨礙她內(nèi)心對平衡感的追求。
默克爾善于在國內(nèi)民眾情緒和歐元區(qū)要求救助的壓力之間尋求平衡。她深知希臘等國無力還債,施以援手在所難免,但錢來得太容易,希臘的改革就會失去動力,因此不收到其實質(zhì)性的改革方案就不能借錢給它。她明白德國民眾不愿拿錢給希臘人花的心理,所以得讓歐元區(qū)的危急狀況充分暴露,才能說服德國民眾打開錢包。德意志銀行的經(jīng)理人心懷忐忑地說,默克爾是那種不到最后一刻決不松口的人,簡直“讓人心跳都快停止了”。
默克爾善于順水推舟。用《明鏡》周刊政治新聞編輯庫伯尤偉特的話講:“她看清楚了火車的去向,然后跳上火車?!比欢?,默克爾不會逆勢而為,但也并非隨波逐流。她心中有自己的指向,只不過需要良好的時機。她支持歐盟一體化進程,但并不是無條件地支持地強化歐委會、歐洲議會的權(quán)力,她希望歐盟能夠更深入地體察各國關(guān)切,歐盟峰會的作用不能被削弱,不能出現(xiàn)凌駕于國家之上的歐盟超級機構(gòu),她深知歐盟每前進一步,還是要回到國與國之間的談判桌上。然而,公開表露這一想法會讓她失去歐盟機構(gòu)里的盟友,也會失去黨內(nèi)癡迷于歐洲一體化的若干元老的支持。因此,當英國首相卡梅倫以“脫歐”為要挾、要求歐盟改革時,默克爾并未過多阻攔。英國“脫歐”,德國在歐盟將面臨來自法國、意大利以及南歐國家強大的壓力,歐盟亦不會輕易放走這一金融中心,所以歐盟改革勢在必行,且將沿著默克爾期許的軌道小步前行。
默克爾還能準確把握世界大國的心理,在各大國之間掌握平衡。如果說歐債危機讓默克爾在歐盟擁有了一錘定音的地位,那么烏克蘭危機則將默克爾推上了更廣闊的國際舞臺。2015年2月15日,關(guān)于烏克蘭東部?;鸬摹靶旅魉箍藚f(xié)議”生效,默克爾在一周時間穿梭來往于烏、俄、美三國之間,行程超過三萬公里,更是經(jīng)歷了一場長達16個小時的馬拉松談判,終于促成這份協(xié)議的最終達成,連左翼黨人都為其點贊。事實上,也只有默克爾能勝任這一角色。她深知美國人的想法,知道其國內(nèi)鷹派存在“投入越大,成果越多”的思維定式,向烏克蘭提供致命性武器并非虛張聲勢;她也了解普京的大國情懷,明白其憤怒的情緒和底線思維,因此,唯有她能尋找到其中的平衡點。自從1997年作為聯(lián)邦德國環(huán)境部長主辦全球氣候峰會以來,默克爾逐漸形成了她實用色彩鮮明的多邊外交風格,即每前進一步都是勝利,她不尋求全方位的突破,而是用不厭其煩的努力,從每個國家的蛋糕上都刮下一層奶油。
沒有問題,只有尚待完成的任務
政治形勢波譎云詭,樹欲靜而風不止,對于崇尚小步走戰(zhàn)略的“德國母親”默克爾來說,幸福不會來得太突然,煩惱卻是常相伴。國內(nèi)情報機構(gòu)協(xié)助美國人監(jiān)聽自己人的丑聞愈演愈烈,希臘債務危機再度成為歐盟的“定時炸彈”,烏克蘭東部的沖突急遽升級,在慕尼黑風景秀麗的埃爾茂宮召開的G7峰會注定不太平。而在默克爾看來,更大的挑戰(zhàn)是新興經(jīng)濟體追趕的腳步越來越近,發(fā)達國家卻止步不前,改革乏力,對此她憂心忡忡。然而默克爾天性樂觀,她深信,政治不是爭吵的禍根,而是活水之源,選擇了政治作為職業(yè),就要有希臘神話人物西西弗斯推滾石的毅力和堅韌。默克爾的座右銘是:沒有問題,只有尚待完成的任務。
施羅德重回總理府參觀時,曾經(jīng)指著掛在墻上的往屆總理肖像對默克爾說:“你的肖像也會掛在我的邊上。”歷史將如何評價默克爾尚未可知。但以往人們一提起德國,常常首先想到的是汽車、啤酒和天鵝堡等,而今這一長長的標簽清單上還可以添上一名新的成員——默克爾。她正用其低調(diào)勤勉的作風讓歐洲接受戰(zhàn)后德國重新崛起的事實,用務實平和的手段塑造著德國外交的新形象。
(作者為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guān)系研究院歐洲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