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理縣藏、羌音樂比較

2015-07-20 09:16:34張升浩
戲劇之家 2015年15期

張升浩

(西華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理縣藏、羌音樂比較

張升浩

(西華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摘 要】在同一地緣關系中,理縣藏族與羌族盡管地理分布的界線比較明顯,但是二者并非相互隔絕,而是在共同的勞動生活中互相交往、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兩個民族之間相互受著對方的影響,這種影響使藏、羌音樂在類型上表現出了驚人的同一性和音樂本體的相似性,這無疑反映了他們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相互吸收、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事實。

【關鍵詞】音樂類型;音樂本體;音樂比較

一、理縣藏族和羌族地域分布

理縣屬于阿壩州下屬的一個行政縣,地處岷江上游,沿岷江支流雜谷腦河西行,便逐漸進入理縣境內。理縣與汶川縣、茂縣、黑水縣、馬爾康縣、小金縣、紅原縣接壤,是一個藏族、羌族、漢族與回族混居的地方,該縣常居人口主要為羌族、藏族、漢族。理縣藏族屬于嘉絨藏族的中部,嘉絨藏族在此人口最多,最具社會、政治優(yōu)勢。理縣自古以來就是漢人與嘉絨藏族(舊稱西番)貿易的通道重鎮(zhèn),而今又是西去阿壩州政府馬爾康大道上的中間要鎮(zhèn)。理縣藏族是歷史上吐蕃向東擴展,融合了氏羌部落而逐步形成的,該縣藏族主要分布在米亞羅、古爾溝、夾壁、上孟、下孟、甘堡、雜谷腦、樸頭八個鄉(xiāng)鎮(zhèn)。

理縣羌族主要居住在通化、薛城、蒲溪、桃坪、佳山一帶。從地理分布圖上看,理縣藏族居住地主要位于理縣的中西部地區(qū),而羌族主要分布在理縣的東部地區(qū)。具體而言,理縣羌族村寨主要分布在該縣甘堡以東,桃坪、通化、薛城附近各溝都是羌族村寨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qū),其中蒲溪溝是最深入大山中的一條溝。理縣羌族長期以來受嘉絨藏族與漢族的雙重影響,尤其是除蒲溪溝之外各溝的羌族受嘉絨藏族的影響較深,舉個較為明顯的例子:在薛城和通化附近的羌族,婦女戴頭巾的方式為“搭帕子”,這與嘉絨藏族相似,而蒲溪溝羌族婦女則稱為“包帕子”①。同時在通化、薛城一帶的羌族,常自豪于他們過去與嘉絨人(藏族人)同為“五屯”之民②,有事時受清政府調度出征,理縣羌族各村寨在清代有的就屬于五屯中的“九子屯”。由此可見,理縣羌族與藏族在地理分布上盡管界線比較明顯,但是他們在歷史的進程中相互之間已經受到了對方的影響,這種影響又主要體現為藏族對羌族的影響較深。本文將立足于理縣藏、羌民族之間的文化藝術,對其音樂方面進行比較和闡述。

二、理縣藏、羌音樂類型的同一性

(一)藏族音樂的類型有:酒歌,是理縣藏族人民逢年過節(jié)、婚喪嫁娶、喬遷新居、親朋相聚的宴席間所唱的歌;山歌,是理縣藏族人民在放牧、割草或其他勞作中,為了消除疲勞、消愁解悶、抒發(fā)情感,以及觸景生情時所唱的歌;情歌,多以歌頌永恒的愛情為主,以男性唱給女性的最多,理縣藏族情歌對唱的形式較少,曲調因人而異;鍋莊,是嘉絨藏族歌舞的統(tǒng)稱,理縣藏族鍋莊主要是“達爾嘎”,民間傳統(tǒng)又將其分為兩種,分別為達爾嘎底(大鍋莊)和達爾嘎任(小鍋莊),達爾嘎任流傳于理縣的米亞羅,它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屬于民間自發(fā)性的娛樂活動,如該地的“來蘇鍋莊”即屬此種類型。

(二)羌族音樂的類型有:酒歌,羌族生活中的婚、喪、喜慶、節(jié)日、請客迎賓都離不開咂酒,凡集體祭儀或聚會大家都要高唱酒歌,酒歌有齊唱、對唱、獨唱,歌詞冗長;山歌,是羌族人民在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下,抒發(fā)內心世界對生活的希望,或對理想的追求等,這類歌曲多數是即興演唱;情歌,主要抒發(fā)男女青年相愛而激發(fā)出的悲歡離合的情調,有對唱,也有獨唱;薩朗,羌語稱集體歌舞為“薩朗”,而漢語則俗稱“鍋莊”,羌族薩朗可以分為喜事“薩朗”和喪事“薩朗”,喜事“薩朗”羌語稱為“勒魯惹木”,喪事“薩朗”羌語稱為“乃布格惹木”。

在同一地緣關系中,看理縣藏、羌音樂的類型,不難發(fā)現二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即音樂類型具有同一性。而這種同一性主要體現在藏族和羌族的集體歌舞形式上,藏族集體歌舞被稱為“鍋莊”,羌族集體歌舞被稱為“薩朗”,雖然稱謂不同,但表演形式和音樂風格極為類似。理縣藏、羌音樂類型的同一性,反映了在同一地緣中兩個族群之間不是完全隔離的,而是相互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交往,進而在文化以及其他領域才有著不同程度的融合,這種融合既有歷史的沿革,也有現實的體現。

三、理縣藏、羌音樂本體的相似性

(一)理縣藏族音樂的類型主要為上述的酒歌、山歌、情歌、鍋莊,其音樂的本體主要涉及調式調性、曲式結構、旋律、節(jié)奏、歌詞等。

藏族酒歌,曲調短小,旋律優(yōu)美,常采用徵調式,一般首尾部分有固定唱詞,中部則根據敬酒對象的身份和輩分的不同,采用即興填詞演唱的方式。

譜例1:

藏族山歌,曲調與唱詞單純而原始,其音樂節(jié)奏鮮明而強烈,多表現勞動節(jié)奏,譜例2中的曲調,采用了色彩明朗的宮調式,樂曲由兩個平行關系的規(guī)整性樂句組成。

譜例2:

藏族情歌,節(jié)奏比較自由,裝飾音較多,尾音較長,音調或高昂激越或憂傷委婉。譜例3運用了徵調式,旋律由低到高逐層推進,上行中小附點節(jié)奏的運用極為精妙,旋律達到至高點后,又逐層下行到調式主音。

譜例3:

藏族鍋莊“達爾嘎”,開始的音調比較低沉,速度緩慢,旋律裝飾音較多,在不斷反復歌唱中速度逐漸加快,旋律裝飾音遞次減少,而且每次反復時旋律自然上移約半音,直至最后只保留旋律骨干音。達爾嘎底(大鍋莊)在曲式上,舞曲一般為兩樂句樂段,節(jié)拍相對固定,節(jié)奏多樣,在調式上多以內容的需要和舞蹈的動律來選擇,有變化音。譜例4是一首理縣大鍋莊樂曲,采用了羽調式,旋律線條呈波浪式進行,變徵音“#4”的加入,將音樂的色彩作了很好的潤飾。

譜例4:

達爾嘎任(小鍋莊),流行于理縣的米亞羅,該地的“來蘇鍋莊”,其音樂旋律流暢,多用大小二度和大小三度的音程,樂句之間的銜接常用純四度或純五度的跳進音程,音域普遍在一個八度音程之內,音樂節(jié)奏與舞蹈的動率相符,調式上以羽調式居多,徵調式和商調式次之,宮調式極少;曲式結構上,多以兩個樂句組成單樂段,也有用三個樂句組成的樂段,甚至還有不規(guī)整的樂段類型。

(二)理縣羌族音樂的本體特征,理縣羌族民歌原始古樸,多用民族五聲音階,六聲音階較少,主要運用徵調式,宮、商調式次之,羽、角調式極少,旋律流暢,變化音較少,有些民歌音域較寬、曲調高亢,有些民歌音域較窄、旋律線條平穩(wěn),常用二拍子和變換拍子。曲式方面,多用二樂句或四樂句構成的單樂段結構。

羌族酒歌,旋律起伏不大,音域在一個八度之內,樂句之間有明顯停頓,音調相對高亢,采用了較為明朗的徵調式。

譜例5:

羌族山歌,如譜例6《愁苦鎖嘴邊》由兩個樂句組成,徵調式,二拍子與三拍子交替進行,音域在八度之間,第一樂句的節(jié)奏變化比較頻繁,音程上無明顯的跳躍。歌詞“瓦若納里,納拉基喲”意思為“越往下唱越傷心”。

譜例6:

羌族情歌,多為二樂句或四樂句構成的樂段,歌詞富于比興,易于上口。譜例7采用了少見的角調式,旋律呈波浪起伏,為了感情表達的需要,在二分音符處添加了自由延長符號,歌詞大意為“我的好哥哥,廣闊天空,布滿星星”。

譜例7:

羌族莎朗,歌詞結構固定,唱詞中大量運用襯詞,節(jié)拍常以2/4拍為主,但變換拍子也較常見。理縣佳山一帶常將辦酒席時跳的莎朗舞稱為“喲粗布”,其曲調的速度緩慢,節(jié)奏均勻,結構短小,音樂常采用徵調式或宮調式的五聲音階,旋律多用級進進行,因此顯得平穩(wěn)流暢,偶爾出現跳進音程,音域一般在八度以內。

譜例8:

通過對理縣藏、羌音樂類型的羅列,并對各自音樂本體特征的舉例分析。不難發(fā)現,在理縣藏、羌音樂的本體特征中,既包含有共性特征,也體現出了個性特點。但從兩個民族的音樂本體上進行比較,他們的共同特性主要體現為民族化調式的運用、曲式結構的簡潔、旋律音域的狹窄,這些音樂本體的同一性,注定了藏、羌音樂風格的相似性。因此,立足理縣藏、羌音樂的類型,分析其音樂的本體,既可體現同一地緣中藏、羌音樂的共性,也能洞察出不同民族之間音樂本體所具有的個性。

研究理縣藏、羌音樂,絕不能拋開樂器的介紹,因為樂器演奏是他們除歌舞之外,豐富生活、表達感情的又一種方式。理縣藏族人民演奏樂曲時,使用的樂器主要有嗩吶、牛角琴、莽筒、骨號、螺號、藏鼓、長柄鼓、小鈸、銅鑼、碰鈴、巴郎鼓。

理縣羌族人民除了用歌舞表達自己的感情之外,在其歷史的進程中,他們發(fā)明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樂器,“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便是歷史的佐證之一。因此,論及理縣羌族音樂,與之有關的羌族樂器也是絕對不能被忽略的。羌族樂器主要有:羌笛、羊皮鼓、盤鈴、口弦。其中羌笛和口弦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樂器,而藏鼓、嗩吶和牛角琴又是藏族樂器中比較常見的。理縣藏族和羌族樂器的名稱雖然不一樣,但是就樂器的種類和演奏方式而言,都可以分為弦樂、吹奏樂和打擊樂三種,也具有極大的相似性。

四、結語

在理縣,藏、羌民族之間文化藝術的互相影響與滲透,較突出的表現就在音樂、舞蹈上。在阿壩州理縣民間歌舞中,跳本民族的舞、唱他民族的歌是很常見的現象。因此,理縣藏、羌音樂類型的同一性和音樂本體的相似性,反映了二者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相互吸收、相互滲透、相互融合,這也是藏、羌人民在共同的勞動生活中互相交往、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必然產物。

注釋:

①搭帕子是將折成方塊狀的布置于頭上,再以布條或假發(fā)固定;包帕子則是直接以長布巾纏頭。

②乾隆十七年,清廢除雜谷土司蒼旺之后,在本地實行屯兵制。以本地五個大寨子為首,置五屯,統(tǒng)一調動諸寨兵員,此五屯為雜谷腦屯、甘堡屯、上孟屯、下孟屯、九子屯。

參考文獻:

[1]阿壩州文化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藝術志[M].成都:巴蜀書社,1992.

[2]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四川卷(下)[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7.

[3]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M].北京:中華書局,2008.

[4]張若熙.理縣——從藏羌走廊邁向世界[J].中國西部,2012(11).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8-0115-03

作者簡介:

張升浩(1975-),男,四川通江人,碩士研究生,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

課題來源: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民間文化研究中心項目,項目編號:MJ13—37。

尚义县| 黄陵县| 扎赉特旗| 长泰县| 台中县| 许昌市| 宕昌县| 隆回县| 盘锦市| 深圳市| 印江| 克山县| 济南市| 揭东县| 阿坝县| 梁河县| 新竹市| 伽师县| 庆城县| 永德县| 兴仁县| 沙坪坝区| 富宁县| 连平县| 谷城县| 灵寿县| 蓬安县| 孙吴县| 疏勒县| 长乐市| 阿拉善右旗| 北宁市| 中方县| 曲水县| 平乡县| 工布江达县| 利川市| 炎陵县| 德安县| 霍林郭勒市| 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