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古意中的科學
——淺析張大千繪畫與攝影

2015-07-20 09:16:34舒其靈
戲劇之家 2015年15期
關鍵詞:張大千攝影繪畫

王 平,舒其靈

(1.內江師范學院 內江 641112; 2.內江市市中區(qū)外事僑務旅游局 內江 641200)

古意中的科學
——淺析張大千繪畫與攝影

王 平1,舒其靈2

(1.內江師范學院 內江 641112; 2.內江市市中區(qū)外事僑務旅游局 內江 641200)

【摘 要】張大千一生博采眾長,觸類旁通,匯涓滴為巨流,為其不朽藝術奠定了寬泛而深厚的基礎,終成一代藝術巨匠。其中,攝影藝術對張大千繪畫的影響較為深遠。本文試淺析張大千的繪畫與攝影之關系,蹊徑獨辟地探析張大千多樣的藝術創(chuàng)作源泉和路徑,進而豐富張大千藝術研究。

【關鍵詞】張大千;攝影;創(chuàng)新;繪畫

張大千是近現代藝術星空中一顆璀璨的巨星,是中國畫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巨匠之一,他精研傳統畫藝,又不斷創(chuàng)新,其人生經歷師古、師自然、師心三階段,于晚年開創(chuàng)潑墨潑彩新風,完成了中國畫的現代轉型,終成一代藝術巨匠。張大千取得如此卓越成就,一個重要原因源于他廣納博取,善于博采姊妹藝術之長,他的一生,在古詞詩文、篆刻書法、戲曲園林、攝影藝術等方面都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其中,同為視覺藝術的攝影對張大千的繪畫影響較為深遠。

攝影是近代西方科學發(fā)展的代表之一,它改變了人類注視世界的方法。攝影從誕生之時開始,就與繪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許多西方繪畫大家都曾經嘗試用攝影輔助繪畫,探索攝影與繪畫之間的關系。張大千也從早年開始,嘗試探索繪畫和攝影的關系,并將攝影藝術運用到其繪畫創(chuàng)作之中。本文試淺析張大千的繪畫與攝影之關系,蹊徑獨辟地探析張大千多樣的藝術創(chuàng)作源泉和路徑,進而豐富張大千藝術研究。

二十世紀的中國,西方文化藝術隨著帝國主義列強的銅槍鐵炮,“打入”中國,以前所未有的沖擊力,沖撞著中國的古典文化藝術。張大千早年曾東渡扶桑進入藝術學校學習染織,當時的日本正值全面學習西方科學文化的階段,西方的美術教學成為日本學校的正統。留學歸來后,張大千留居中國最開放、中西文化藝術碰撞交融最激烈的上海。當時西方繪畫、攝影大量進入上海,特別是結合國畫與攝影的“畫鉛照”大行其道,受到各階層的熱烈歡迎。歸國后不久,張大千又拜滬上名士曾熙、李瑞清為師,而后者則是國內最早使用攝影輔助其書法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之一。

作為活躍于上海的商業(yè)畫家,在東西方文藝交融的大環(huán)境下,在老師藝術創(chuàng)作的影響下,張大千不可避免地愛上了攝影,并開始關注攝影與繪畫之關系。從初登黃山、遠游瑞士到橫游臺灣,只要出去游歷,張大千基本上都會隨時攜帶相機,將喜歡的景與物攝下,用于繪畫創(chuàng)作。他有時也將自己拍攝的絕美照片印版發(fā)行或登報發(fā)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張大千的幾幅攝影作品還多次獲得世界級的大獎。如1931年攝影作品《黃山云?!帆@比利時萬國博覽會的“攝影金質獎”。張大千是最早在世界上獲得攝影大獎的中國人,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攝影大師。

如果張大千繼續(xù)潛心攝影的話,可能中國會憾失一個藝術大師,但也可能會多一個世界級的攝影大師。雖然,攝影不是張大千的藝術重心,但攝影卻在他的藝術中扮演著較為重要的角色。梳理張大千一生的藝術,可以發(fā)現許多畫作都與攝影有著密切關系。結合張大千的畫藝發(fā)展,張大千的繪畫與攝影之關系,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一、探索期

1924年,張大千的父親張忠發(fā)在江蘇病逝,他在悲痛中,精心繪制了《先奉政公六十四歲遺像》(圖1)。畫中人像微側,頭戴冠帽,身著中國傳統服飾,目光凝重,表情肅穆莊嚴。此畫最為特別的是,畫家在人物臉部刻畫上選擇了迥異于傳統國畫的畫法,采用了類似西方素描的繪畫技巧,人物面部光影效果十分明顯,額角、眼眶、臉側的陰影與面部正面的受光部形成強烈的對比,使臉部輪廓具有體積感,呈現出近似照片般的真實感。

圖1 《先奉政公六十四歲遺像》

此畫是張大千畫作中目前已知最早的具有西方寫實素描技巧的畫作。將此畫和近年發(fā)現的張大千父親生前照片(圖2)進行比對,可以發(fā)現二者高度相似。畫作應是張大千在照片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的。為了更加真實地再現父親的音容笑貌,讓自己和家人能夠通過繪畫直觀真實地感受父親,張大千根據照片,又借鑒當時流行于上海的擦炭畫照相技法,并融入自己的畫藝,繪制了父親的遺像。畫中人物臉部的明暗、透視與實景照片非常吻合,古典服飾的衣紋皺褶也通過明暗對比,產生了凹凸感,仿佛一張西方寫實素描像。除了局部的寫實,畫家又用毛筆細心收拾,為人物增加了中國古典的服飾,讓畫作在寫實的同時,充滿著國畫神韻。如此匠心獨具,融合中西的畫法,可能是張大千在追求畫中人物真實感的同時,又想恰到好處地表現出畫中人物身上所獨具的華夏傳統美德。

圖2 張大千父親生前照片

隨后,張大千又陸續(xù)創(chuàng)作了《李瑞清像》(1926年)、《衡陽曾農髯師七十歲造像》(1930年)、《三十九歲自畫像》(1937年)等仿攝影照片的繪畫。張大千此類形似攝影、但又獨具國畫神韻的繪畫,曾名噪一時,受到許多圈內藝術家的青睞。如著名篆刻家陳巨來曾回憶到:“先君(陳巨來父)因見大千為曾農髯所作立像一幀,有若攝影者,因命余(陳巨來)請求為畫一幅。時先君年六十六歲,亦流髯矣,多花白者。大千欣然應命,既蒞舍下進見先君,坐談約半小時,即謂先君曰:‘請攝四寸側面小一照,裨作參考即可?!盵1]從此記錄可以窺探出,張大千此類畫作的創(chuàng)作秘訣,均是通過對臨攝影照片而畫,因此,極具攝影真實感。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后,張大千罕有此類直接摹臨攝影的人物繪畫了,可能是他認為一味用繪畫來還原真實照片,會讓畫者被攝影器材所奴役,而失去國畫魅力。正如他所說:“大抵畫一種東西,不應當求太像,也不應當故意求不像。求它像,當然不如攝影;如求它不像,那又何必畫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與不像之間,得到物的天趣,方算是藝術。”[2]但這并非意味著張大千放棄了攝影與國畫的探索。攝影被譽為“光與影的藝術”,攝影的光影效果,變成了另外的形式進入他的畫中。臺靜農曾回憶老友張大千往事說:“抗戰(zhàn)前,大千任中央大學教授,每周來南京,落腳在張目寒兄家。有次在目寒家客廳,一面作畫,一面同朋友說笑,畫一完成,即釘在墻上,看‘亮不亮’,這是我第一次才聽到畫法上有所謂‘亮’這一名詞。其實便是西畫法的‘透視’。”[3]

除了汲取攝影中的光影透視元素外,張大千也常用攝影來輔助臨摹、寫生等繪畫創(chuàng)作。張大千“搜盡奇峰打草稿”,遍游名山大川,拍攝黃山、華山和峨眉山等攝影照片,出版了《華山攝影畫冊》和《黃山畫景》等珍貴的攝影藝術影集,并以照片作為他的畫稿。1951年張大千自學生手中得到現藏于上海博物館傳巨然《萬壑松風》的照片,并據此繪成后來入藏大英博物館的巨然《茂林疊嶂圖》[4]。

攝影帶給張大千關于繪畫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讓他進一步嘗試探索繪畫創(chuàng)作與攝影的關系。他將攝影與中國畫理融合,使之更好地為繪畫創(chuàng)作服務。在張大千拍攝的影集《黃山畫景》中,他不僅用攝影家的眼光捕捉了黃山的奇美,還用水墨畫理、名人畫風對照片中的景象進行了論評。如攝影作品《法臺石即清涼臺》中,張大千題識:“唐宋人豆瓣皴可于此山石上。參觀松,則純是漬墨法,古畫已不易見之?!睌z影作品《獅子林諸松》中,題識:“獅子林諸松夭矯雄奇,非石濤、瞿山莫辯?!?/p>

縱觀張大千的《黃山畫景》影集,作品《獅子林后奇峰》(圖3)尤其值得關注。這幅《獅子林后奇峰》拍攝于1931年,張大千在照片旁題識:“神似云林,仿荊浩。筆秀勁處,雖大癡猶有不逮”。將此攝影照片與張大千的山水扇面《仿弘仁山水扇面》(圖4)比較,兩者景象和構圖高度相似。該繪畫描繪了黃山奇峰的一隅,是張大千約創(chuàng)作于1932年仿清初四僧弘仁筆法的畫作。張大千用細筆勾勒線條,再以淡彩渲染,輔以淺淡的皴擦,畫中山峰怪石嶙峋、巍峨壯麗,黃山險奇之姿躍然紙上。

圖3 《獅子林后奇峰》

圖4 《仿弘仁山水扇面》

通觀全畫景象和構圖,此扇面應該是對攝影作品《獅子林后奇峰》的臨摹創(chuàng)作之作。但是相較張大千早期臨摹攝影照片的人物畫作品,此扇面更接近國畫。畫家沒有繼續(xù)將西方攝影的光影明暗引入畫中,而只是借用了攝影照片的構圖和肌理并融合中國畫理,創(chuàng)作出純粹的國畫作品。正如張大千所說:“繪畫不等于寫生、照相按原樣復制下來,而要有所取舍,要有意境,要把自己的感情加進去?!盵5]

此后,張大千繪畫中常有受攝影藝術影響而迥異于傳統國畫構圖的佳作,如《摩登仕女像》(1945年)和《春睏》(1953年)等。這些仕女畫大異于傳統國畫的構圖方式,采用仿如攝影取景式的截取式構圖,突出仕女人物的近景主體,構圖奇特,形式新奇,讓整幅畫如時尚雜志封面的攝影照片。

張大千的繪畫與攝影相輔相成,互為促進和補充。這除了張大千本身的攝影天賦外,也與他虛懷若谷,向他人學習有關。張大千一生交游廣闊,他常向藝道中人學習,其中很多摯友為攝影大家,如郎靜山、高嶺梅、王之一等。郎靜山一生執(zhí)著于攝影研究,14歲開始攝影之路,將現代攝影技術與中國的傳統繪畫理論相結合,以“集錦攝影”獨步天下。郎靜山的攝影理念深深地影響著張大千,他們兩人時常一同游歷、寫生、攝影,相互砥礪,得益匪淺。正如張大千的女兒張心慶女士在回憶錄中所寫:“朗靜山伯伯和我們家是世交,他和父親的友誼長達一個世紀,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朗伯伯擅長攝影,他的技術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東方,乃至整個世界,都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他對父親的繪畫藝術真的是鼎力相助。爸爸從朗伯伯身上學到不少東西。他倆惺惺相惜,配合非常默契。二人同游黃山時,父親寫生,朗伯伯攝影,倆人的取景竟然不謀而合,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盵6]

張大千曾說:“‘他(郎靜山)可以把黃山的松樹搬到黃果樹瀑布下面,把桂林的山石搬到太湖旁邊。’他指的是靜山先生把攝自各地的景物按照自己的美學觀點組合、洗印成一幅令人賞心悅目的畫面,而又不露出人工的痕跡。”[7]在早期仿古中,張大千常將同一古人的兩幅畫作組合成一幅,并相互勾勒修補,互為補充,使畫作天衣無縫,這正是從朗靜山處學習的“集錦攝影”法。如張大千作于1926年的《仿倪云林秋水清空》,此畫雖采用標準的蕭疏云淡的倪瓚風格,但其章法已在他的“集錦”手法下變得繁復起來。畫中近中景的坡石,取自由董其昌填寫的《小中見大》(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冊頁一,而遠景則來源于同冊頁二中的遠山。此類“集錦”畫作在張大千此后的作品中常有出現,最為著名的就是張大千晚年的巨作《廬山圖》,畫中除了廬山實景,也“集錦”了他晚年居住的美國“優(yōu)美勝地”景色。

二、揉和期

遠渡海外后的張大千,繪畫技藝日臻化境,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期,他衰年變法,開創(chuàng)了潑墨潑彩一代畫風,揭開了中國水墨畫現代發(fā)展新的一頁。面對世人質疑他的潑墨潑彩源于西方繪畫,張大千予以否認,并明確說明,他的潑墨潑彩是來源于國畫傳統,是從唐代王洽、宋代米芾、梁楷他們的潑墨法發(fā)展而來的,是對傳統畫的延伸與發(fā)展,“只是在光暗的處理上,采用一點西方的手法而已”[8]。張大千口中所謂的“一點西方的手法”正是將西方繪畫特別是攝影藝術的光影、構圖、色彩和視角等元素巧妙地融入畫作之中,化有形于無形,使其深得攝影之精妙卻不露一絲痕跡。

張大千創(chuàng)作于1962年的《青城山通景屏》(圖5)正是其融合潑墨與攝影的一次嘗試。此畫氣魄宏大,云山迷蒙,全景式的鳥瞰無余,一派古貌盎然之下,兼具創(chuàng)新之氣,被視為張大千潑墨山水成熟的標志。作品除了古樸的技法外,張大千在畫中還使用了迥異于傳統國畫“平遠”等視角方式的全新視角,采用全景式鳥瞰視角作畫?!斑@種由高空鳥瞰俯視地面,并用潑墨技法表現下面廣闊朦朧山水的繪畫技法,系由先生最早領先嘗試。”[9]作品不但潑墨技法嫻熟,且引用了新的俯瞰視角方法,讓世人為之震撼。張大千于跋山水(《題峨眉天門石接引殿》)時曾提到:“今有飛機攝影,始詫為先覺。老杜詩云:‘決眥入歸鳥’,山水畫決一語道破?!盵10]此種“飛機攝影”的技法正是張大千從攝影中學習而來。此畫已非表象地借鑒攝影,而是畫家將攝影與潑墨結合,再揉合西畫的渲染,進而創(chuàng)造出獨具韻味的潑墨巨作。

圖5 《青城山通景屏》

1967年,張大千喬遷至美國風景優(yōu)美的海濱小城卡密爾。在此時期,加州光影斑斕的陽光海岸及美國前沿美術的直觀影響,讓張大千的作品國畫內涵減至最低,是其繪畫最接近西方抽象藝術的時期?!断纳綀D》(圖6)正是這段時間他的代表作之一。此圖描繪的正是加州優(yōu)美勝地(YosemiteValley)公園的象征“半圓頂”(HalfDome)的景色。張大千常常到優(yōu)美勝地游覽,不但是因為此地鬼斧天工極具美國西部特色的自然景色,更是因為此地對他還有特殊的個人意義——“他一直保留著他的兄長張善子1930年旅美時在優(yōu)美勝地旅游所留下的一張照片?!盵11]正是基于此,《夏山圖》異常忠實于實景,此畫極有可能是在張善子遺留照片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的。畫作構圖拋棄了中國傳統山水“上留天,下留地”的傳統,選用全方位、毫不留白、有如取自相片的攝取性角度,將“半圓頂”一瀉千里的氣勢表露無遺。如果將畫作和“半圓頂”實景照片(圖7)進行對照,它的寫實度極高,從山頂到飛瀑,再到山脊線都一如實景。畫的頂部用白中呈藍的顏色表現云彩,正上方,張大千采用中國青綠山水罕用的黃色進行大面積的潑彩,形成的半圓山脈再現了美國加州的特殊地貌,下部分用青黑色表現潭水、蒼綠色表現山旁的巨松。畫面上下色彩的強烈對比,更突顯了山體的耀眼。整幅畫的用色異常忠實于“半圓頂”的實景,強烈對比的光影效果,注重景色剎那景象的描繪,讓整幅畫宛如一幅光和影的風景攝影照片。

圖6 《夏山圖》

圖7 “半圓頂”實景照片

1981年,張大千為賀摯友臺靜農八十大壽而創(chuàng)作《南山聳翠》(圖8),此畫也是他善用攝影原理的一幅杰作。畫面中山體占據大部分,畫家先用花青色調和墨色寫出山勢主體,再于山勢下方大片潑撒石青,通過色彩之間的交疊、暈染,營造出一派山嵐升騰的神奇化境。畫面最上方極遠處的河岸與屋宇順勢點染了赭色、赭黃等暖色。上下方的色調冷暖互補,對比強烈,讓色彩有了流動的生命感。畫面實虛相間,云霧繚繞中綴以房舍、林叢、山徑等點景,呈現意象之美。畫作右邊江水環(huán)繞,兩葉扁舟泛于江面,兩位隱者相隨遨游,一派悠然。

圖8 《南山聳屏》

張大千的繪畫理論在此幅畫作之中清晰地表達了出來。他談到:“‘遠山無皴’。遠山為何無皴呢?因為人的目力不能達到,就等于攝影過遠,空氣間有一種霧層,自然看不見山上的脈絡,當然用不著皴了。‘遠水無波’,江河遠遠望去,那里還看得見波紋呢?‘遠人無目’,也是一樣的,距離遠了,五官當然辨不清楚了,這是自然的道理。所謂透視,就是自然,不是死板板的。從前沒有發(fā)明攝影,但是中國畫理早已發(fā)明這些極合攝影的原理。何以見得呢?譬如晝遠的景物,色調一定是淺的,同時也是輕輕淡淡、模模糊糊的,這就是用來表現遠的;如果畫近景,樓臺殿閣,就一定畫得清清楚楚,色調深濃,一看就如到了眼前一樣?!彼€談到:“石濤還有一種獨特的技能,他有時反過來將近景畫得模糊而虛,將遠景畫得清楚而實。這等于攝影機的焦點,對在遠處,更像我們眼睛注視遠方,近處就顯得不清楚了。這是‘最高’現代科學的物理透視,他能用在畫上,而又能表現出來,真是了不起的?!盵12]

畫中,山體近處色彩瑰麗明亮,石青色與花青色、墨色交融在一起,層次豐富而又和諧統一,山體遠處以淡墨色為主,色調清新雅致,與張大千近濃遠淡的色彩理論不謀而合。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此畫采用了石濤法,山體遠方的村落與樹林、山徑,乃至那兩葉扁舟,畫家都細細描繪,使之躍然紙上,活潑生動,而山體中心處,在一片墨色包圍之中,細細觀察,隱約可見幾片屋頂,在山嵐霧靄處若隱若現。這就仿若觀賞者將自己的目力放在了遠方的山邊,近處的景物反倒變得模糊而又虛幻了,這正暗合了攝影的焦點原理,所謂得其神而去其形也。

張大千沖破傳統國畫思維定勢,將攝影藝術融入到傳統國畫創(chuàng)作之中,攝影中的光影、構圖、色彩和視角等元素對張大千的繪畫均具有較深影響。他早年運用攝影輔助繪畫,不斷借鑒、探索攝影與繪畫的關系,晚年開創(chuàng)潑墨潑彩畫風,將攝影藝術等現代精神與傳統繪畫揉和為一,使其作品“看起來完全是國畫的神韻,不留絲毫西畫的外貌”。張大千繪畫的成功不但是其深耕中國文化、集傳統藝術之大成的成功,也是其善于博采眾長、吸收借鑒各種藝術源泉的成功。

參考文獻:

[1]陳巨來.安持人物瑣憶[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34.

[2]李永翹.張大千藝術隨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14.

[3]臺靜農.為藝術立心的大千居士[A].張大千的生平與藝術[C].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26.

[4]馮幼衡.張大千中期(1941-1960)青綠山水:嘗恨古人不見我也![A].書畫藝術學刊第十一期[C].臺北:臺灣藝術大學,2008.33.

[5]陳止中.張大千青海軼事[A].張大千的生平與藝術[C].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267.

[6]張心慶.我的父親張大千[M].北京:中華書局,2010.

[7]內江市檔案館.回憶張大千[M].內江:內江市檔案館,1992.145.

[8]張心智.從銀川舉辦我父親張大千的畫展談起[A].張大千的生平與藝術[C].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38.

[9]李永翹.張大千全傳[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8.425.

[10]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張大千先生詩文集(下)[M].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3.91.

[11]馮幼衡.張大千晚期(1960-1983)青綠山水:從古典到現代之路[A].書畫藝術學刊第十二期[C].臺北:臺灣藝術大學,2008.89.

[12]李永翹.張大千藝術隨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9.

中圖分類號:J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8-0161-04

作者簡介:

王 平(1979-),男,漢族,內江師范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美術史、張大千生平與藝術;

舒其靈(1982-),女,漢族,內江市市中區(qū)外事僑務旅游局,科員,本科。研究方向:文化藝術與旅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年度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碰撞與交融——張大千繪畫藝術中的西方影響研究”(項目編號:SC11E018)階段性成果;2011年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四川張大千研究中心)青年課題(項目編號:ZDQ2011-18)成果。

猜你喜歡
張大千攝影繪畫
傳奇大師張大千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3:00
曾熙&張大千:得弟,吾門當大
藝術品鑒(2020年9期)2020-10-28 08:59:24
“吃貨”張大千
我的最牛老爸
歡樂繪畫秀
WZW—bewell攝影月賽
旅游縱覽(2014年8期)2014-09-10 07:22:44
歡樂繪畫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1期)2014-08-16 15:57:49
歡樂繪畫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3期)2014-08-16 09:02:22
歡樂繪畫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5期)2014-08-16 02:33:53
最美的攝影
焦點(2014年3期)2014-03-11 23:03:43
四川省| 河池市| 石泉县| 苏州市| 巴里| 同心县| 佛坪县| 合肥市| 台江县| 兰考县| 康乐县| 荆门市| 聂荣县| 喀什市| 旌德县| 胶州市| 大渡口区| 兰坪| 金秀| 武定县| 鹤山市| 屏南县| 新巴尔虎右旗| 宝鸡市| 改则县| 张家界市| 嘉兴市| 黄大仙区| 北海市| 湖州市| 崇信县| 惠来县| 娱乐| 揭阳市| 江孜县| 涞水县| 乐清市| 祁东县| 习水县| 五指山市| 襄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