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輝
小學二年級學生年齡幼小,尚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逐漸過渡階段。其生活經(jīng)驗不足,基本上不能表達一句完整的語句,引導學生臨場述說出極其簡單的故事場景或口頭表達一句句“語意完整、譴詞準確”的話語,是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目標的落腳點。為實現(xiàn)這一特定的教學目標,近年來,我巧用多媒體技術,多角度、多層次緊扣教材內(nèi)容,圍繞小語課標,立體層次地處理“課前、課中、課后”的三處生活片段,不失時機地創(chuàng)設鮮活、特定的說話情境,試圖努力培養(yǎng)學生說話能力。
一、再現(xiàn)語境,催生學生說話激情
創(chuàng)設奇特的文本語境,有利于透徹理解文意,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模仿文本說話能力。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的每一篇文章,均配有一幅幅對文本內(nèi)容理解有提示和指導意義的插圖,這是編者一種基于“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和個性思維”意向的彰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除深刻理悟編者這種意向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將文本中古板的靜態(tài)插圖虛擬成一組組穿破學生生活時空,召之即來集聲、光、動、色為一體的動態(tài)畫面,讓學生的情感和個性思維按教學進度需要,自然融入語境,只有這樣,學生的心靈和智慧才會與文本中的人與事進行零距離對接,雙方的情、智商融合與互動。
教學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語文中的《程門立雪》時,這篇課文敘述的是北宋時年輕楊時在大雪紛飛的天氣與學弟結伴去請教師長學問,見師長熟睡房中椅上,害怕驚醒老師,而在門外大雪中徘徊一事,體現(xiàn)了學生尊師的美德。教學本課文,重要的是啟導學生如何敘述這種場境。為此,為完成讓學生“述說”語境一事,我課前利用“Flash”動畫系統(tǒng),虛擬了四組動畫,并下載“古典音樂”和“風雪狂飄”的聲音。
這四組動畫分別是:一組是大雪紛飛的一幢由木板作墻,頂蓋青瓦的樓房前,兩名著深藍色長衫的青年搓手縮脖在雪地上來回走動;二組是左側廂房中,一位五十上下胡須飄飄的長者,正斜躺在椅上睡覺,呼嚕聲直沖耳門;三組是兩青年小聲對話,讓老師多睡一會;四組是被狂風吹打窗戶驚醒后,程老師出門拉學生進屋及其對話。
學習本課時,先讓學生熟讀課文,后逐一播放這四組動畫亮相多媒體投影屏,緊接著我啟發(fā)性提問:“什么季節(jié)、什么天氣、什么地方,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場境中有哪幾類人物,這件事說明了學生應具有什么品質?誰能迅速簡述這個故事情節(jié)?!蔽业脑捯魟偮?,學生們一個個踴躍舉手,一個學生是這樣敘述的:北宋時的一個冰天雪地季節(jié)里,年輕楊時和學友結伴去請教老師知識,見程老師熟睡在房中椅子上,他倆只好在大雪中徘徊……,這兩個學生非常尊敬老師呀……。
這種利用Flash技術創(chuàng)設異特的文本情境,讓學生自覺融入氛圍,這種教法除讓學生感受文本內(nèi)涵之外,還發(fā)展了學生抽象思維語言,這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的:“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jié),而是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
二、再現(xiàn)生活情境,幫助學生提高“會說”技巧
小學二年級學生情感可塑性很大,對外界刺激,其情感波動性很大。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應將生活中的人和事與文本中的人和事進行無縫對接,這樣才能及時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的人和事離不開教師和同學,因為這些人接觸最多,印象頗深。
教學小學二年級語文《掌聲》時,學生對為什么會響起掌聲,感情淡漠,更不會去主動述說課文內(nèi)容。鑒于這種情況,講授這一課前,我先用攝像機拍攝了有腿傷的五十八歲的語文教師廖小林執(zhí)教的一段錄像,并剪輯配音,教學本課時,左手拄著拐杖,右寫時而寫粉筆字,時兒拿著教本,豆大的汗珠從布滿皺紋廖的老師臉上涌出的圖像逐一亮相教學熒屏。播放完畢后,我追問學生們,廖老師可愛嗎?能否贏得掌聲?誰能述說一下場景?
“五十八歲的廖老師為了把知識傳給學生,整節(jié)課拄著拐杖強忍傷痛,汗流浹背講完了一節(jié)課,他是我們的好老師?,F(xiàn)在我們用掌聲致敬!”這種讓學生跳出文本,對自己身邊發(fā)生的人和事加以簡單述說,是課本知識與生活知識的巧妙融合最佳體現(xiàn)。
這正如葉瀾教授所指出的:“課堂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的路線,沒有激情的‘行程?!?/p>
三、巧創(chuàng)生活特境,幫助學生“常說”、“巧說”
上小學語文教學關鍵是如何培養(yǎng)學生說話和寫作能力。說話是在生活中感性材料的基礎上而進行的一系列的情智雙商互動和抽象邏輯思維綜合加工。小學二年級學生能在公眾場合中述說一句句完整的語句,這種說話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任課教師教學思路聚焦于課內(nèi)與課外的多種場合,傾心培植。事實上,任何書面語言源于原始生活材料積累和個人親身的感悟。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依據(jù)準學課文的需要,課前,要設法引導學生共同采集生活中與準學文本內(nèi)容相關的材料,這類材料采集源其一來自學生現(xiàn)實的生活,其二,來自網(wǎng)上或報刊。
如教學小學二年級下冊《劉家峽水電站》時,課前,我利用節(jié)假日特邀兩名教師,帶著兩名學生驅車前往衡東甘溪水輪泵水電站。
該站置于湘江支流——洣水上游,對其現(xiàn)場場景拍攝,按照拍攝前的分工,兩名教師分別指導兩名學生用數(shù)碼相機拍攝水電站攔河大壩的“人工湖”、水電站水輪機組和水能撞擊機組后從巨大閘門縫隙泄出情境。而我用攝像機對學生拍攝過程和整個電站周圍場景進行立體層次拍攝,拍攝完畢歸校后,我悉心指導這兩名學生剪輯,配上音樂,編制成題為“洣水上游明珠——甘溪水電站”。
當講授《劉家峽水電站》時,我在學生熟悉和鑒賞這一課內(nèi)容后,先要求學生述說“劉家峽”氣勢恢宏場景,學生頓感困惑,我立即將課前由師生共同采集的“洣水上游明珠——甘溪水電站”電視短片亮相投影屏幕:一組組精美圖像,在輕柔音樂伴奏下,逐一展示屏幕,學生眼球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尤其是見到自己的同學在圖像中參與拍攝的場景時,一下子歡呼雀躍。隨后,我調(diào)出短片參與學生片中述說串串聲音,學生們一下子鴉雀無聲。與此同時,我適時拋出述說任務:甘溪水電站大壩鑲嵌于哪兩山之間,攔河壩頂與河床落差多大?水流泄出呈什么形狀?約模2分鐘過后,曾參與過拍攝過現(xiàn)場的兩名學生中的一名,舉手述說:“甘溪水電站攔河大壩鑲嵌金覺山和楠竹山之間,河床與壩頂落差40多米,巨大的水能從水閘門的縫隙泄出,濺起水花如煙如霧;轟鳴聲如萬馬奔騰……”。緊接著另一名學生,脫口而出,“好偉大的發(fā)電工程,衡東人民治水的壯舉……”
以上這種通過由學生親身現(xiàn)場采集材料,處理材料,提升材料效能——轉化為抽象文字語言的一系列舉措,真正實現(xiàn)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平鋪過渡目標。這印證了葉瀾教授所指出的:“要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為實現(xiàn)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nèi)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chǎn)生交通的影響,以動態(tài)的生成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
綜上所述,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需要教師關注學生個體的認知規(guī)律和個性特征,教師的身心要傾注于“著眼于學生未來發(fā)展”的高度上。培養(yǎng)學生說話能力,除充分利用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文本情境之外,更要回歸于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關注那些不曾預約的精彩——課堂“意外”生成,說不定“意外”的生成,會給學生說話帶來意想不到的精彩。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