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它用字凝練,感情濃郁,意蘊深遠。古詩詞教學在整個語文教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小學階段,每一冊教材中均有一定比例的古詩課文,給學生以中國古典文學的滋養(yǎng)。然而正因為古詩的凝練含蓄,再加上小學生認知能力、知識經(jīng)驗和人生閱歷的有限性,古詩詞教學無形中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大“雞肋”,許多學生對這些詩詞往往并不能真正理解和體會,更談不上以此來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在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古典詩詞篇目繁多,流派各異,題材豐富,底蘊深遠。這些古典詩詞作品,從一定層面反映了古代詩人的社會生活,或人生閱歷,或情感意蘊,或理想抱負等,學習古典詩詞作品對于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從目前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古典詩詞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無論是在教學理念或者在教學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在語文課堂上引導學生鑒賞古典詩詞時,教師的教學有時過于程序化、淺顯化、個性化等。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認為:古詩詞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實際上,初中畢業(yè)生中考語文的古詩詞課外閱讀卻失分很多,原因何在?筆者認為,傳統(tǒng)的詩詞教學大多采用“讀詩詞—品字句—悟感情”的方法,側(cè)重于默寫和考點挖掘,這種功利性強的古詩鑒賞方法,并沒有引領(lǐng)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更不會讓學生深入體會到古典詩歌的魅力,自然也就不能提升學生解讀古詩文本的能力。
如何使古詩詞教學走出困境,這就需要教師樹立細讀古詩詞文本的意識,以教材為范本,教會學生“文本細讀”素讀、研讀、悟讀的方法,在聯(lián)想、想象、還原、比較、質(zhì)疑等自主探究活動中,細細品析古詩詞的語言、意象、意境和形式,從中發(fā)現(xiàn)古典詩詞的意蘊美和形式美,從而觸類旁通地掌握詩詞鑒賞的方法和技巧。
一、素讀:讀出文本的最初本意
素讀是日本人對我國古代私塾教學方式的定義: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將其反復誦讀,爛熟于心,從而達到夯實文化根基的目的[1]。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用的這種“素讀”法??涩F(xiàn)在很多人卻丟掉素讀法,把研讀的重點放在教參上。雖然有多元解讀,卻缺乏自己獨特的感悟,很難激發(fā)探究的欲望。若要讀出個性、讀出自我、讀懂作者,就要學古人原汁原味地素讀數(shù)遍,然后才能“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就是素讀的典范。他的素讀有四步:第一步是理解字詞句在文中的意思,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及含義深刻的句子,在關(guān)鍵之處、精彩之處做上記號;第二步是朗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一般要朗讀四五遍,情感型課文朗讀的遍數(shù)還要多,力求將文本讀“活”;第三步是細心琢磨、領(lǐng)會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意圖;第四步是認真思考課后練習題的要求,有的還要做一做。他說:“如果老師能夠把書讀好,就是不寫教案也很好了。我備課沒有什么訣竅,就是翻來覆去地誦讀、默想,當讀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讀出了文章的妙處(小到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大到一段文字、篇章結(jié)構(gòu)、文章立意),讀出了自己的驚喜,我便敢走進課堂?!?/p>
上述例子說明素讀對語文教學的作用。如果教師都這樣素讀,并以獨特的視角、深刻的感悟和真摯的情感和文本對話,和作者對話,和同伴對話,就會在對話撞擊中產(chǎn)生共鳴,從而喚醒言語生命意識,提升言語賞析能力和評判能力。如特級教師董一菲執(zhí)教《迢迢牽牛星》時,就讓學生用素讀法體會疊詞的作用。結(jié)果學生讀出了“疊詞回環(huán)的音韻美”“有情人的相思美”“文章意境的開闊美”,還讀出了“迢迢”距離的悠長,“皎皎”光澤的永恒,“纖纖素手”的辛勞與美麗,“盈盈一水間”的相思無奈與悲傷,“脈脈不得語”的一往情深和柔情似水。如果按教參分析,文本就成了冷冰冰的音韻美和相思苦,學生很難體會本詩的憂傷、朦朧、含蓄美,更不能聯(lián)想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國破家亡之恨、一波三折的回腸蕩氣和語言的重重疊疊、平平仄仄之美。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熟、讀透古詩詞可培養(yǎng)節(jié)奏語感,可體味情感底蘊,可產(chǎn)生共鳴的審美愉悅感。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綠”“何時還”等,都表達了一種濃烈的思鄉(xiāng)情。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素讀可體會到古詩詞的音律美、意境美、形象美,也可深深感受到詩人思鄉(xiāng)心切的心情[2]。
二、研讀:品出文本的內(nèi)在之意
近三年揚州市中考語文古詩詞試題分別是:2014年考品味詞句(請說說你對第二句中“寒”的理解)和表現(xiàn)手法(古人評價杜牧的詩“好用數(shù)目”“頗妙”。你認為本詩“故鄉(xiāng)七十五長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2013年考詩歌意象(請描繪“月明蕎麥花如雪”的景象)和品味詞句(首句中運用了疊詞“蒼蒼”“切切”,好在哪里),2012年考詩歌情感、主旨(兩首詩分別突出了什么觀點?)和表現(xiàn)手法(甲詩一二句與乙詩三四句都采用了對比手法。兩者是怎樣對比的?)
上述考題看似書外,實質(zhì)在教材上都能找到相關(guān)文本依據(jù),不能得分的原因是日常教學未能很好地研讀文本、歸納方法。其實“研讀”的關(guān)鍵在于找到進入文本的“切入點”,而“切入點”,可從語言入手,抓住文本的根基;可從語境入手,把握文章整體之美;可從文本出發(fā),注重細節(jié)的解讀;可從內(nèi)部組織結(jié)構(gòu)入手,了解表現(xiàn)手法[3]。研讀的目的是品味語言背后的內(nèi)涵與風格,真正把握文本的真諦,發(fā)掘文本的核心價值。下面以《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借用文本細讀,用知人論世法、比較法、還原法、聯(lián)想想象法、多元解讀等方法,引領(lǐng)學生研讀古詩的語言、意象、意境和形式。
(一)知人論世,了解送友人的背景。借助“泛文本”素材可知李白當年送友人的背景: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時,他眼里的世界,幾乎像黃金般美好。此時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多歲,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并詩名滿天下。學生可聯(lián)系實際,想象此時的詩人在江邊極目遠送老朋友去繁華的揚州,應(yīng)該是怎樣的羨慕與向往。
(二)比較體味,感受送別詩的情味。引領(lǐng)學生比較同主題的送別詩,本詩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于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可以說是表現(xiàn)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詩人愉快的離別,而且這次離別是在一個繁華的開元盛世時代、繁華的煙花三月季節(jié)、繁華的地區(qū)黃鶴樓,自然帶著李白對揚州的向往,無形中增添了不少詩意。
(三)還原生活,再現(xiàn)送別時的氛圍。“故人西辭黃鶴樓”,黃鶴樓乃天下名勝,提到黃鶴樓,就會聯(lián)想到美麗的傳說和詩意的生活,而對孟浩然即將去的揚州,又構(gòu)成一種聯(lián)想,這些聯(lián)想增加了愉快暢想曲的氣氛?!盁熁ㄈ孪?lián)P州”,把送別環(huán)境中那種詩的氣氛涂抹得尤為濃郁。煙花者,煙霧迷蒙,繁花似錦也。給人的感覺決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固然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何嘗不是煙花之地呢?“煙花三月”,不僅再現(xiàn)了那暮春時節(jié)、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
(四)想象聯(lián)想,體驗古詩詞的意蘊美。“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句看似寫景,實質(zhì)包含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jié)。借助想象聯(lián)想,讀者仿佛看到:李白把朋友送上船,船已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并消失在碧空的盡頭時,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唯見長江天際流”的眼前景象,既寫出了詩人翹首遠送時間之久,暗示詩人對朋友的真摯友情;又寫出詩人此時神馳目注、心潮起伏,暗示詩人對友人遠赴揚州的向往之情。聯(lián)系全詩,不難發(fā)現(xiàn):這場帶著李白一片向往之情的詩意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景色,用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用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jié),傳神地展示出意境之美[4]。
(五)多元解讀,兼容、共享細讀經(jīng)驗?!坝幸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讀《送孟浩然之廣陵》,很多人聯(lián)想想象的形象并不相同。如讀《游子吟》,有的想到的是兒子睡在床上,母親在床邊燈光下給兒子縫衣服;有的想到的是兒子在燈下看書,母親在燈前縫衣服;還有的想像兒子臨行時穿著衣服,母手拿針線在兒子身上縫補[5]。作為老師,應(yīng)允許學生自由想象、多元解讀、自主感悟,還應(yīng)鼓勵學生突破常規(guī)、大膽質(zhì)疑。如比較《早梅》“昨夜數(shù)枝開”和“昨夜一枝開”哪句好?學生在爭論中,思維空間得以拓展,潛能得以發(fā)揮,個性得到張揚,也讓課堂和詩詞煥發(fā)出生機活力。
新課程標準對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應(yīng)充分調(diào)動學生深入研讀的積極性,在教會學生細讀文本方法的同時,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感悟,從而提高古詩詞閱讀鑒賞的水平,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三、悟讀:讀懂文本的表達技巧
詩人表達情感的方式很多,有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托物言理)、欲揚先抑、欲抑先揚、以小見大、化虛為實、虛實結(jié)合、動靜相依、以樂寫哀、對比映襯、巧用典故、比興等等。以送別詩為例,世間離別情萬種,有的是把酒言別,有的以目相送,有的執(zhí)手相看淚眼,可《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無一字提及離別的痛苦和傷感,又如何表達離別的不舍與惆悵呢?我們不妨用以下步驟質(zhì)疑追問,感悟一下送別情的表達方式。
(一)輕讀,勾畫關(guān)鍵詞語。找出詩中體現(xiàn)離別景物的關(guān)鍵詞語:“煙花三月”“孤帆遠影”“碧空”“長江天際流”。
(二)琢磨,讀活詞外之義。煙花三月:陽春三月,在柳如煙、花似錦的美妙季節(jié)里,友人去了美麗的揚州,此時愛四處游歷的李白會怎么想?“碧空”天空晴朗,詩人心情并未隨著船的“遠影”而萬里無云。何以見得?長江自古以來就是航運要道,不可能只有“孤帆”!如果有其他船只,作者只看到朋友的船僅僅說明友情深厚嗎?“長江天際流”長江好像流到了天邊,水天相接,朋友的小船已經(jīng)消失在視線里,按常理詩人應(yīng)回去了,可是他還佇立江邊,在想什么呢?通過對景物描寫關(guān)鍵詞的感悟、琢磨,我們“破解了一個謎團”:李白在江邊送走友人,心里除了戀戀不舍,還有羨慕之情,他其實也很想去揚州看看。
(三)換詞,體驗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方法。這首詩明里寫景,暗里將詩人的情感蘊含其中,可字面上很難發(fā)現(xiàn)。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景物,揣摩背后的情感,并且要將自己相關(guān)的體驗調(diào)動起來,與之對接。比如,詩中每句都各用一個動詞“辭”“下”“盡”“流”,這些充滿動感的詞語不但帶來了時空上的轉(zhuǎn)換,更使詩歌本身情景交融,營造出離別時的幽深高遠、雄渾壯闊的意境。
(四)悟讀,關(guān)注特定語境。古詩詞的解讀主要從形象分析、表達賞析、內(nèi)容把握、語言鑒賞四方面進行。要真正讀懂詩詞必須關(guān)注特定的語境,切不可生搬硬套、牽強附會。比如牡丹,一般被視為富貴的象征,然而,宋代詩人陳與義的“一自胡塵入漢關(guān),十年伊洛路漫漫。清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卻與眾不同。原來,詩人寫這首牡丹詩的時候正在浙江公干。當時,他的故鄉(xiāng)洛陽已被金兵侵占,不能回去了,詩人只得獨立風中看牡丹,是借看牡丹抒發(fā)戰(zhàn)亂使自己游離他鄉(xiāng)、思念故鄉(xiāng)的深情。
此外,品析“詩眼”成關(guān)鍵詞,也不能憑空分析或泛泛說用了什么修辭,詩句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而要結(jié)合語境,分析煉字使怎樣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更含蓄、更有意蘊等。比如,李清照的《如夢令》全詞“詩眼”是“綠肥紅瘦”,極富表現(xiàn)力。其表現(xiàn)力既體現(xiàn)在用“肥”字寫葉準確、凝練,不僅寫出葉多、大,還寫出潤澤鮮亮之狀;又體現(xiàn)在感情融注用“瘦”字寫花,不僅寫出花少、小之狀,還可感受到惋惜憐憫之情。
總之,文本細讀必須花功夫素讀、研讀、悟讀。只有沉入文本、走近作者、體驗生活、感悟情感,才能讀懂內(nèi)涵、讀出意蘊與美感,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自主品讀古詩的興趣,從而大大提升學生古詩鑒賞品位和綜合分析能力。
注釋:
[1]曹彥杰. 改進母語教育的救命稻草:素讀教學法[EB/OL].http://blog.tianya.cn,2013-05-08.
[2]陳曉秋. 新理念指導下的古詩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2005,(10).
[3]龐瑛. 抓住關(guān)鍵詞句進行文本細讀[J].考試周刊,2012,(11).
[4]佚名.“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全詩賞析[EB/OL].http://www.shicimingju.com,2011-01-03 .
[5]林茂彪.新課標下的古詩詞教學策略[EB/OL].http://www.xzbu.com/9/view-3054676.htm,2012-06-05.
參考文獻:
[1]陸云峰.從素讀到研讀:師本閱讀的有效軌跡[EB/OL].http://art.ntjy.net/my_blogs/6277,2008-03-17.
[2]陳斌如. “中國古典詩文解讀與答題方法”專題研修學習之總結(jié)[EB/OL].http://www.jxteacher.com,2012-6-1.
(侯樹軍 ?揚州大學文學院 ?2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