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女兒為何叫公主?
皇帝的兒子,有稱呼“王子”的,有稱呼“皇子”的,從字面上就能理解這些詞的意思。不過皇帝的女兒叫做“公主”,這是為什么呢?
“公主”這個稱呼,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才出現(xiàn),更早的時候,她們被稱為“王姬”。為什么這么稱呼呢?因為周朝的時候,“姬”本是周天子的姓氏,后來也作為形容婦人的美稱。人們認為這個字比較高貴,而周天子的女兒也比其他王族的女兒要高貴,于是就能配得上這個“姬”字,所以就叫“王姬”。
“王姬”也要結婚,結婚就得辦婚禮,得有主婚人。一般來說,家長要做主婚人,可“王姬”的家長是周天子,地位太尊貴,屬于遇到什么事兒都使別人去干的主兒,沒法做主婚人。古人很聰明,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就是在比天子低一級的諸侯里挑人選。由于要主婚,所以這個人選一定要和天子同姓。而那個時候的諸侯,級別最高的就叫做“公”,因此“王姬”的定義就變成了:需要由“公”來主持其婚事的女子。所以,她們就被稱為“公主”了。
多大的汽車輪胎能達到最高的能效?
輪胎是一種簡單機械,能夠把車軸旋轉產生的扭轉力轉化為向前的驅動力。輪胎周長越長,“機械利益”就越大(機械利益是機械輸入的動力與產生的有效力的比值,表示機械的省力程度),也就是說輪胎越大,能效就越高。但汽車設計者也必須考慮其他因素。當機械利益隨著輪胎增大而增大時,旋轉輪胎的扭轉力也必須增大,汽車就必須擁有一臺強勁的發(fā)動機。而且巨型輪胎非常沉,會抬升汽車的高度和重心,影響操控難度和汽車性能。所以大多數汽車輪胎差不多一樣大——直徑約40厘米。
蝸牛有牙齒嗎?
有!而且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有25600顆牙齒!
在蝸牛的小觸角中間往下一點的地方有一個小洞,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條鋸齒狀的舌頭,科學家們稱之為“齒舌”。齒舌的表面就像擦姜末用的銼板一樣,有一些角質的小齒整整齊齊地排列著。蝸牛吃東西的時候就用這把“小銼板”把植物的葉子磨碎,再一點點地吃下去。雖然它的牙齒很小,肉眼無法看到,但是卻十分厲害,即便你把蝸牛放入一個比它的殼還硬的硬紙盒中,它也能咬破硬紙板爬出來。
“掉”到地球另一端需要多久?
如果有人設法挖了一條貫穿地球的通道,并成功“掉”了進去,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到達通道的另一端呢?大家普遍認為的答案大多是42分鐘。但科羅茨認為不是,并用數學的方法給出了證明。
在得出42分鐘這個答案時,人們往往將重力變化產生的影響考慮了進去(由空氣引起的摩擦力在此不予考慮),因為人在接近地心時,重力會逐漸減弱;而隨后遠離地心時,重力逐漸加強,這時人體就相當于沿著與重力相反的方向向“上”飛去。人們普遍認為,在前半程“墜落”過程中產生的速度足以讓人克服重力,來到通道的另一端。
但科羅茨認為,應當將地球內部密度的變化考慮進去。已經有很多研究顯示,地心處的密度比地殼要大很多,而這無疑會對墜落過程產生影響。他使用了一系列地震勘探數據,計算出地球內部不同深度處的密度,從而對上述問題給出了一個更精確的答案。最終的結論是,一個人只需38分鐘零11秒便可穿越地球。
在真空中血是紅色的?
我們的血液通常是紅色的,因為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分子同氧相結合,形成氧合血紅蛋白。如果血液放置在真空中,它將失去所有的氧,變成脫氧血紅蛋白,而脫氧血紅蛋白呈現(xiàn)一種發(fā)紫的顏色。軟體動物的血液也是藍色的,但是原因不一樣。它使用一種含有銅的成為血藍蛋白的分子來攜帶氧。
地球會有怎樣的歸宿?
科學家已經得出結論:太陽像其他熾烈的天體一樣,總歸是會冷卻下去的。因為它不斷地向空間傾瀉能量,這種巨大的能量總會枯竭的。與此同時,地球也會緩慢地冷卻下去。越來越多的水將凍結起來,兩極地區(qū)也會擴展。最后,就連赤道地區(qū)都會缺少足以維持生命的熱量了。整個海洋將凍結成一塊堅冰,空氣也會液化,隨后還會凍結成固體。不過,即使到了這個時候,地球也并不會毀滅,冰凍了的地球還會繞著死去的太陽運轉數不清的年頭。
為何只有人類有下巴?
為何人類是唯一有下巴的靈長類動物之謎或許已被解開??茖W家認為,這與烹飪的發(fā)明有關。研究指出,下頜的進化和萎縮是由于烹飪使食物變軟。
詹姆斯·潘普什指出,猿類和猴類無下巴的事實表明,下巴一定是在人類祖先與靈長類其他分支分離后進化而來的。潘普什博士推測,下巴是在600萬年前至20萬年前之間的某段時期出現(xiàn)的,最有可能是在200萬年前左右。這與人類智力出現(xiàn)巨大飛躍的時間重合,而這一飛躍導致人類實現(xiàn)了諸多突破,其中包括發(fā)明烹飪。
潘普什博士說,下巴的進化源于人類牙齒與下頜的萎縮,因為人類再也無需咀嚼未加工的肉類和植物?!拔艺J為這發(fā)生在約200萬年前,當時人類的腦容量劇增。我們的食物較軟,因此我們再也無需大顆牙齒。我想,最終導致人類進化出下巴的變化與烹飪直接相關,與大腦及軀體變大間接相關?!?/p>
“豐碑”自古不是碑?
碑,本來指的是沒有文字的堅石或樁,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宮廟前以觀日影、辨時刻,二是豎于宮廟大門內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圓孔,施轤轆以繩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現(xiàn)在工地上上樓板所用的吊板機的工作原理很相似)。古時往往用大木來引棺入墓,這大木的特定稱呼就是“豐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漢代以后才改用石頭。
該規(guī)格本來只是為天子定制,后來諸侯們也開始用之。顯然,所謂的豐碑,就是一種特殊的葬禮規(guī)格。先是只有天子才可使用,后來發(fā)展到皇室成員,再往后發(fā)展到諸侯也可用。后人沿襲了此種習俗,普通百姓也學著用起了“豐碑”,他們在親人的墳前立起了石頭。
所以,后來有人開始在光禿禿的石頭上刻字記錄父輩的功績,這就是今天我們見到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