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梨花與廉頗撮合在一起,似乎有點兒不倫不類。然而,當(dāng)你漫步在八公山下的梨園,當(dāng)你在梨花的拂拭下登上廉頗墓頂,再回望山洼里層層疊疊的梨花,你就會發(fā)現(xiàn),梨花的冷艷與廉頗的凄涼,已融為震撼人心的滄桑。
陽春三月,壽縣朋友相陪,我們西出古城,沿著八公山蜿蜒北去。一路梨花盛開,白如雪,繁似星,染遍了山麓,醉人,醉心。我們穿行在梨花叢中,偶爾也會撞上三兩株桃樹,與冰清玉潔的梨花相比,桃花艷得俗不可耐。難怪宋代詩人黃庭堅也抑桃揚梨:“桃花人面各相紅,不及天然玉作容?!崩婊ǖ拿溃涝诠亲永锏木?,不獻媚,不取寵,不招搖,不輕浮。我們陶醉在梨園,不忍離去。
如果說,梨花給足了我視覺上的享受,那么,憑吊廉頗大將軍,則讓我的靈魂經(jīng)受了一次洗禮。
早在九年前,我就到過這里。記得最清楚的是,暮秋時節(jié),枯草飄零,將軍墓前只有一塊石碑,剛立不久,“趙大將軍廉頗之墓”乃壽縣人司徒越先生手書。而今,碑還是那座碑,濃綠的字跡淡了,淺褐的碑體黯了,好在春風(fēng)初度,有桃花和梨花相映,倒也顯現(xiàn)幾分生機。
登到墓頂,我發(fā)現(xiàn)一處爆炸后的痕跡,炸點不大,破損也不烈,不知是否有人想盜此墓?按一般常識,盜墓者追蹤之地,必有貨真價實的古跡,很多時候,他們比考古學(xué)家更敏感,更具有窮根究底的“探索”精神。
關(guān)于廉頗墓,當(dāng)?shù)赜袃煞N傳說。一說是,從河南到壽縣,沿淮共有十八座廉頗墓,是他的十八位夫人堆的。另一說是,廉頗出殯時共有二十副棺木下葬,只有這個是真墓,其他都是衣冠冢。傳說畢竟是傳說,無據(jù)可考,廉頗流落到楚國,并未得到重用,出殯時哪來那么大的排場?。∠氡匾矝]有那么多的金銀財寶陪葬,何勞十八位夫人興師動眾?傳說無非是后人對英雄的追慕而已。
梨園已在腳下,午后的斜陽射過來,天地之間一片明媚,梨花漫山遍野,像云,又像海。大將軍風(fēng)流一世,負(fù)荊之舉,天地動容,一出《將相和》,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已經(jīng)演變?yōu)橐磺腥A民族的“愛國歌”。雖然抱憾而終,但在這風(fēng)聲鶴唳的古戰(zhàn)場安眠,與淮南王、春申君為伴,并不孤獨,也無愧于后人。
不搞窩里斗,則戰(zhàn)無不勝,這是廉頗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令人遺憾的是,廉頗恰恰就受困于窩里斗,趙國最終也是慘敗于窩里斗。當(dāng)年,秦強趙弱,廉頗率趙國將士屯兵長平,堅守三年之久,秦國徒喚奈何。硬攻不下,秦使反問計,蠱惑趙王亂了心性,棄廉頗而用趙括。結(jié)果,錯用一將,喪師辱國,面對強大的秦軍,趙括只會紙上談兵,致使45萬趙俘盡被秦將白起坑殺。
長平之戰(zhàn)負(fù)載著深重的歷史,歷代文人墨客莫不感慨系之?!笆篱g怪事哪有此,四十萬人同日死。白骨高于太行雪,血飛進作汾流紫!”(明代王世貞《過長平》)“積雪如山夜唱籌,廉頗為趙破秦謀。將軍老去三軍散,一夜青山盡白頭?!保骼钛┥健对伱咨健罚﹦僬咄鹾顢≌呖埽钐斓刂朴?,獨憐廉頗最可憂。
假如趙王不信秦國的奸計,假如廉頗不被罷黜,秦國還能兵吞六國嗎?歷史沒有假設(shè),總是在偶然中演變?yōu)楸厝?,趙的滅亡,秦的統(tǒng)一,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為,亦是天意。千百年來,為什么世人總是認(rèn)定,唯有廉頗就能抗秦呢?廉頗不去,趙國真的就不會滅亡了嗎?歷史從來沒有假設(shè),所以,歷史也就不可能改寫。是人,無論君主與大臣,不管英雄與庶民,都逃不脫歷史的宿命。
秦統(tǒng)一中國,是歷史的進步,創(chuàng)造這一歷史的,是秦不是趙。歷史留給了廉頗一個機會,成全了他的英雄形象,讓趙括充當(dāng)了歷史的罪人。廉頗還算幸運的,沒有被釘牢在長平之戰(zhàn)的恥辱柱上,沒有淪為亡國敗將,與那40萬亡靈一起殉葬。我們何必要為廉頗抱屈呢?應(yīng)當(dāng)為他慶幸才是。
我腳下的這片厚土,曾上演過淝水之戰(zhàn),也積淀著一部厚重的歷史。八公山下聚集著眾多先賢墓址,從楚春申君到漢淮南王劉安,都長眠在這塊土地上。背倚八公山,遠(yuǎn)望奔流不息的淮河,我在心中浩嘆:“逝者如斯夫!”越發(fā)感受到這部歷史的厚重。“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是漢高祖劉邦的天子胸懷。“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這是為漢家打天下的開國功臣的下場。納賢士與殺功臣,同一個帝王所為,屢見不鮮。反復(fù)無常帝王心,廉頗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楚考烈王仰慕廉頗的知名度,把他接到楚都壽春(今壽縣)安頓下來,直到廉頗終老壽春,也不重用。戳穿了看,楚王只是作秀而已,借廉頗的名氣,為自己打一個廣納天下英雄的活廣告罷了。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大將軍名彪青史,雄風(fēng)不衰。自古以來,英雄惜英雄,辛稼軒借《京口北固亭懷古》悲嘆:“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位將軍詞人追懷廉頗,抒發(fā)了郁積在胸中的怨憤,怨誰?英雄難遇明君,空懷報國之志,焉能不怨!時人與后人為廉頗而悲,而憂,而嘆,都是一種寄托,讓英雄更英雄,讓小人更小人。廉頗的悲劇也就成為千百年說不盡的話題。兩千多年來,英雄輩出,而小人常在,歷史往往重復(fù),古往今來,多少英雄滿襟淚?
一年一度梨花開,梨花白了,還會謝,歷史在花飛花謝中交替,英雄在歷史的演進中升沉。凝視廉頗墓頂?shù)狞S土,我默誦清人王佩蘭的《廉頗墓》:“氣吞六國掃群雄,能使相如拜下風(fēng)。百戰(zhàn)邊關(guān)摧勁敵,千秋日月照孤忠。老成持重兵容肅,權(quán)佞交讒計劃空。今日荒墳憑吊處,摩挲青史蔚豐功?!崩婊▍仓?,英雄安在?
披著斜陽的余暉,踩著飄落的梨花,我們下山了,耳邊突然響起了一支歌: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選自《北京文學(xué)》2006年第12期)
羅會祥,筆名阿祥,著名博主。
這篇文章的特色在于作者的獨特的視角。作者把梨花蘊含的玉潔冰清的不獻媚、不取寵、不招搖、不輕浮的精神和廉頗為人處世的精神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寫出了趙國的衰頹的令人惋惜,更突出了廉頗的悲劇意義。這是一篇典型的覽古文章,作者通過自己的憑吊廉頗墓表達了對英雄的無限敬意。另外一大特色就是作者深厚的國學(xué)功底。大量詩詞史料的引用,不僅增添了文章的氣勢和內(nèi)容的厚重,更讓文章的語言張力無限增強。這也是我們寫作時所要學(xué)習(xí)和注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