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達
飯桌上忌說“晦氣”話
這兒說的“晦氣”,并不是罵人的話,而是那些讓人聽了心里不舒服的話。
什么意思呢?說白了就是:有些不吉利或者不干凈的事兒,比如拉屎撒尿這種齷齪的事兒,在飯桌上不能說。
其實,北京人說話是非常講究禮貌周全的。平時,在說到一些“臟事”時,總要拐彎抹角,用隱語或自篡的文雅詞兒來代替。比如說撒尿,通常會說:“解小手兒”“方便一下”“下水道告急了”“去一趟衛(wèi)生間”等等。如果是小孩兒,一般則說“尿嘩嘩”等。拉屎,通常會說:“解大手”“出恭”“出去蹲一會兒”等等??傊?,要回避撒尿拉屎這些詞兒。
平時說話都回避“晦氣”話,到了飯桌上,要加個“更”字。
毋庸諱言,吃飯是滿足食欲的快樂之事。按老規(guī)矩,吃飯時是不能說話的??墒牵艘坏┏悦懒?,就管不住自己的嘴了,不但舌頭根兒癢癢,嗓子眼兒也跟著癢癢。這時,說說話,聊幾句閑篇兒,也沒什么不可以的。
但是有一樣兒,飯桌上只能聊高興的事兒,快樂的事兒。因為聊幾句快樂的事兒,能起到助興的效果,讓胃口開得大一些,再多吃點兒。
相反,碰上不懂規(guī)矩的人,在大家吃得正痛快的時候,聊起上手術(shù)臺做手術(shù),或者誰誰出了車禍,現(xiàn)場怎么慘不忍睹。再不然說起上廁所的事兒,您說這不是給大伙兒添惡心嗎?
正因為如此,北京人給自己的孩子從小就立下規(guī)矩,在飯桌上,絕對不說讓人晦氣的話,不能給人添堵。直到現(xiàn)在,北京人依然在遵守這個老規(guī)矩。
不倚門兒
老北京人大都住胡同的四合院或大雜院,所以說到“門兒”主要是指家門兒和院門兒。倚,是偏著身子靠的意思。不倚門兒,就是不能歪著身子靠在門框上,也不能倚在門板上。
這是當長輩的教育晚輩從小就必須要做到的老規(guī)矩,也是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大忌。
為什么北京人忌諱倚門呢?
一是歪著身子靠著門框或門板,樣子太難看,不文明也不雅觀,用北京話說,看上去比較匪氣(土匪之氣)。如果倚門跟人說話,不但有損自身形象,也是對對方的不尊不敬。
二是在老北京,倚門是妓院妓女特有的動作和姿勢。當時,三四等妓院和一些土窯子(劣等妓院)的妓女,為了招攬客人,通常濃妝艷抹地倚著門,叼著香煙,嬉皮笑臉地拉客。這種姿勢幾乎成了窯姐(妓女)的所謂“標志”動作。
所以,老北京人特別忌諱家里人倚門。長輩對晚輩也從小就給立下了這個老規(guī)矩。
不能踩門檻兒
門檻兒,是門框下邊兒挨著地面的橫木。老北京的四合院以及住的平房,都是木頭門。我們通常說的門實際上是由四部分組成,即門板、門框、門楣和門檻兒。
這四部分各有各的功能,缺一不可,但以門檻兒為重。如果門板是敞開的,進門或出門,在門里還是在門外,都是以門檻兒為界的。換句話說,邁過了門檻兒,才算出門或進門,所以北京人對門檻兒很當回事兒。
老北京人的生活理念里多少帶有一些迷信色彩。門檻兒的“檻兒”,兒化以后,跟“坎兒”字的兒化同音。而“坎兒”的字義,除了土坎兒之外,還有當口兒、節(jié)骨眼兒(最緊要的地方和時機)的含義。這就使門檻兒具有非同一般的寓意。
換句話說,門檻兒就如同是一道坎兒。所以,踩門檻兒,就如同踩到了坎兒上。按迷信的說法,坎兒是劫數(shù)。您踩坎兒,就意味著您會遇到坎兒,而且這個坎兒還邁不過去。您說這不是找倒霉嗎?
因此,北京人有個老規(guī)矩,甭管誰都不能踩門檻兒。搬東西的話,碰上重物,實在不好搬,寧肯不搬,也不能中途把東西撂在門檻兒上。您想誰愿意碰到坎兒呀!
北京人說“過門檻兒”的時候,壓根兒就說“邁門檻兒”。一個“邁”字兒,反映出北京人對“坎兒的”畏懼。
有關(guān)不能踩門檻兒的老規(guī)矩,還有一種說法:門檻兒的“檻兒”跟“坎”同義?!翱病笔前素灾弧!翱病?,代表水。水主財運。您把主財運的“坎”給踩了,這輩子還想發(fā)財?門兒也沒有!
一般的老百姓,誰不想發(fā)財呀?踩了門檻兒,一輩子受窮。誰愿意犯這忌呀?所以,家里的孩子剛會走,當長輩的就囑咐他,不能踩門檻兒,更不能坐門檻兒。
其實不光是老百姓家里有這規(guī)矩,過去,包括皇上在內(nèi),朝廷里的皇親國戚和文武大臣都有不能踩門檻兒的規(guī)矩。有皇上的年代,國家專門有負責制定頒布和操演各種禮儀的禮部。
所有新到都城任職的官吏,先要到禮部接受培訓(xùn),弄明白各種規(guī)矩,才能覲見皇上。其中就有進宮時不能踩踏任何宮門的門檻兒。違者,不是摘紗帽翅兒的事兒,而是腦袋要挪地方。想想吧,踩門檻兒是多大的罪?
歷史上,還沒有出現(xiàn)一個因為踩門檻兒掉腦袋的人。當然,誰也不會那么傻,明明知道要被殺頭,偏偏去踩門檻兒。
忌跟人說“坎兒年”
北京人認為,人這一輩子,總會碰到不少“坎兒”。這個“坎兒”字,有“溝溝坎坎兒”和“坎坷”之義,也有“門檻兒”之義。由“坎兒”衍生出“坎兒年”的說法。
老北京人把人能活多大歲數(shù),叫人的壽數(shù),或者說人的“大限”。老北京人認為:人的壽數(shù)當中,有不少“坎兒年”。比如“七十三,八十四”(歲),是眾所周知的“坎兒年”。因為孔子活了73歲,孟子活了84歲。他們都屬“圣人”,一般老百姓的壽數(shù)能超過“圣人”不容易,所以“圣人”的壽數(shù),成了老百姓的“坎兒年”。
此外,老北京還有一些所謂的“坎兒年”,比如66歲是“坎兒年”,老北京有句俚語:“六十六,不死也要掉塊肉?!边€有一種說法,本命年也是“坎兒年”等等。
我們且不論這些所謂“坎兒年”的說法,是不是合情合理,也不管它是不是帶有迷信色彩。既然它成了一種民俗,那么我們就得正視它。
比如北京人過66歲這個“坎兒年”,按老規(guī)矩,女兒要在父親66歲生日這天,買一塊肉,扔到住家的房頂上。為什么要扔到房頂上?因為平房四合院的房頂,是貓和鳥兒經(jīng)常出沒的地方。
不是說“六十六,不死也要掉塊肉”嗎?當女兒的買塊家畜豬馬牛羊的肉,扔到房頂上,讓貓和鳥兒給吃了,等于把父親的“坎兒年”災(zāi)禍給破(解)了。家里沒有閨女怎么辦?由兒媳婦代行此責。這種風俗如同臘八喝粥,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吃月餅,頭伏吃餃子、二伏吃面、三伏吃烙餅攤雞蛋一樣,都已深入人心。
由于“坎兒年”意味著災(zāi)禍,肯定不是個吉祥話兒,所以,北京人有個老規(guī)矩,忌諱跟長輩或客人說“坎兒年”。
比如,家里來了客人,寒暄的時候,您問他貴庚(多大年紀)了?人家告訴您:73或84了。您千萬不能說:“您是‘坎兒年呀!”因為,在老北京,誰也不愛聽別人說自己有“坎兒”。所以,您或者什么也不用說,或者用別的話繞開這個話題。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