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強
他說他再也不想留洋了,回歸的時候,張稀哲語氣里充滿著失落和疲憊。
這一段的經歷,從憧憬期待到咫尺天涯的遙不可及,再到夢想破碎之后接受現實,絕不是166天時間概念上的距離?;氐奖本﹪?,張稀哲和母俱樂部重新簽訂工作合同,據說就是在俱樂部食堂完成的,簡單低調至極。俱樂部領導會用“孩子回來了”這種語氣,聽似溫暖地輕松帶過,然而,失落蔓延在各個層面上,不僅是張稀哲。
這是發(fā)生在錯誤時間和錯誤對象的一次錯誤轉會,但是就此“再也不想留洋”,傳遞的卻是一種更錯誤的信息。張稀哲的德甲之旅失敗了,在他之前,馬明宇的意甲之旅、李金羽的法甲之旅、李瑋峰的英超之旅,都沒能獲得成功,而國內聯賽在投資規(guī)模和喧囂程度上,正以瘋狂速度不斷向上攀升。至少在經濟意義上,留洋對中國球員沒有了太大的吸引力。可視留洋為畏途,而“再也不想留洋”,卻會使中國足球繼續(xù)封閉,中國球員無法真正到更高水平環(huán)境中磨礪自己的競技水準。歐洲足球對于中國球員最高一級打磨淬火的作用,如果因為這樣的個體失意而作用消失的話,那會是中國足球另一種角度上的失敗。
留洋拯救不了中國足球,但是不留洋,中國球員不可能真正參與國際競爭。
張稀哲留洋的失敗發(fā)生在一個錯誤時間。冬季從來都不是最佳轉會時機,因為歐洲聯賽的賽制跨年度,俱樂部陣容和球隊各項安排往往都是在夏窗確定,冬窗的引援不是查漏補缺,就是為未來做儲備,留給新援一些適應時間。張稀哲頭半年沒踢上球,并不奇怪,溫格對于加盟英超球員設定的適應時間就是半年,當初皮雷斯這樣的法國國腳由法甲到英超,尚有半年適應期。中國球員如果不能在夏窗加盟,有一個相對完整的賽季前訓練營,要想中途融入團隊,難度空前之大。本來語言溝通、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根本還是初來乍到的適應,就想在競技場上頂替掉已有的布置,談何容易。
這也是對象錯誤的一次轉會。沃爾夫斯堡正處在強勁上升期,以德布勞內為核心的中場運轉極其有效,充滿觀賞性。張稀哲有自己的技術特點和組織能力,可水準不足以和這些歐洲球員比肩。加盟沃爾夫斯堡,更是因為背后大眾集團的商業(yè)推手。轉會之后落得這樣的結果,對參與的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所以,這是一次全敗的轉會個案。
后來者由此警惕,而不再向前?張稀哲正處在競技黃金年齡,他的灰心可以理解,但不能成為后來者的羈絆。不去和最強者直接面對,就永遠不知道自己的能力究竟如何,不知道差距何在。中國傳統思維里,遇到挫折就龜縮,以退而結網的言辭自慰,然而這個世界的現實是越退縮、越放棄對話和溝通,與領先一方的差距就會越大。
可怕的是國內聯賽薪資與轉會費水平,在春藥效應的資本市場鼓噪下甚囂塵上。吉安加盟上海上港,薪資能排進全球球員前十。國內球員的價格也水漲船高,孫可的6600萬元轉會費,雖然是一個天津式笑話,但刷新這個紀錄,估計不需要多長時間。球員在為自己規(guī)劃和考慮時是十分現實的,有限的職業(yè)年華內,當然要爭取最大的收益作為生活保障。
打不上球,又賺不到錢,為什么還要留洋?球員的考慮合乎他們自身狀況。
即便同樣是國家隊隊員,可中超磨礪出來的能和在歐洲聯賽里競爭的相比嗎?孫繼海、李瑋峰年近四旬,仍然能在中超登場,仔細去看看他們平素的訓練和生活安排,留洋時代養(yǎng)成的各種良好習慣是他們競爭力的保證。這還都是成年之后才留洋的中國球員。于海、于大寶他們都在歐洲培訓過,早早歸國,真因為他們在歐洲找不到踢球機會?現實因素更重要。
球員不可能解決這些難題,俱樂部在投資人瘋狂追求成績的壓迫下只能取短視。要保持留洋成為坦途甚至育才捷徑,行業(yè)管理者必須扮演更積極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