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靜
為知識的閱讀與為成長的閱讀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像咱們今天讀書,每天都在增益,但自己的內(nèi)心,每天都要放下一遍。讀書以后你會懂得悲憫,做人多不容易,人生在世多不容易。接下來老子說了一句話,他說:“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眲偛盼艺f的道理就出自這段話。一個人到無為的時候內(nèi)心沒有多糾結(jié)、沒有那么多煩惱,能夠通透、柔順、自然、歡喜,能夠打開整個的自己去跟世界結(jié)個緣分,這個時候就叫無為而無所為。
中國最早的圣人老子說過,仁義禮智信是什么?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讀書是為了增進智慧的,但是智慧的開端不是知識,是明辨是非。也就是中國老百姓說的知道好歹,如果一個人念書最后念到不知好歹了,那你能說他真正有智慧嗎?所以過去中國的農(nóng)民老說,人得識文斷字,會念書了才知書達禮。我要說遺憾的是,現(xiàn)代社會,識文斷字的人越來越多,明辨是非的人越來越少。識文斷字就知書達禮嗎?你們看這四個字,知書與達禮是兩個階段,知書是達禮的途徑,達禮才是知書的目的,我們現(xiàn)在有多少人知書而不達禮,把自己念成一個好孩子、念成一個精英,但是你反而不跟世界結(jié)緣了。我們的內(nèi)心變得有很多的沖突,有很多焦慮,有很多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這叫明辨是非嗎?
我想說,讀書能不能成為一個生活方式,能不能夠明辨是非,能不能把書讀化了?其實今天電子閱讀比紙質(zhì)文本顯然方便很多,但再方便它仍然是一個外在的閱讀器,什么時候把書讀成自己的呢?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講一個人,這是一個中國人熟悉的陌生名字,可以說這個名字很熟悉,但是這個人很陌生,就是王陽明。都知道這個名字,但是有多少人像了解李太白、蘇東坡那樣了解王陽明呢?我今天講這個人的故事只為說明一點,就是讀書為什么成全人。
人腦子和心都得用才叫真的會讀書。頭腦和心靈的結(jié)合叫思,用頭腦孕育我們的理性學知識,用心靈滋養(yǎng)我們的情感去學習成長和生活,在頭腦和心靈之間有我們的人格底線就是這一生的有所無為究竟是什么,這就叫做有所思的人生。王守仁從小智慧過人,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問了他老師一個問題,什么是世界上第一等事。老師說像他爸爸這樣考狀元,讀書就叫第一等事。這個孩子說不,“我以為不然,世間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賢”,他說做圣賢比讀書重要,也就是讀書的目標是做圣賢,圣賢人格就是讀書成全的一顆心。
所以讀書要是不走心,最后它跟你的幸福就無關(guān)?,F(xiàn)在人都活在角色中,離角色越來越近,離自己越來越遠。角色有時候是盛名之下可以綁架人的,頭銜越走越高,人心就失去柔軟,失去自我。
把讀書變成相伴一生的生活方式
念書這件事,小的時候念,長大了的時候悟,有點像牛吃草的反芻。你說現(xiàn)在守著課堂,守著各種念書的方式,這些都是草料,你說現(xiàn)在我沒明白,沒明白沒事,記性好,嘩啦嘩啦都讀,等到后面一點一點重新咀嚼反芻,那個營養(yǎng)才是消化,王守仁就是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才領悟,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說。他說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圣人只做一事不可分為二處。知識分子的良知是改變現(xiàn)實。學問是帶在自己生命里的,以后你們會明白,總有一天錢財權(quán)力,甚至你自己的子女都會離你而去,但是有兩樣東西是砍了你胳膊砍了你腿都拿不走的,一是信仰,二是學問。
讀書和讀心是個什么樣的概念,就是先讀自己能夠投入的有興趣的書。在一個全民閱讀的時代,我要提出一個命題,就是我們有多少有效閱讀。其實我們要思考一個命題,就是無效閱讀都是偽閱讀。我們今天的社會是一個真?zhèn)文娴氖澜纾裁词敲鞅媸欠?,就是去偽存真,做個真人。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書的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念書的人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如果想要求真,想要被書香成全,就要讓閱讀成為習慣。我們今天的中國,整個的經(jīng)濟實力上去了,各種有形指標都是可以排名的,但是國民素質(zhì)怎么排名?我們今天說全民閱讀的閱讀榜大家可以看到,但是我要說一個問題,我們閱讀榜里有多少是無效閱讀,比如說我們被老師和家長壓著的閱讀,讀出了對書的煩躁厭煩,讀出了一輩子都不想看書的感覺,這是有效閱讀嗎?再說今天的電子閱讀大家是方便了,電子閱讀帶來的碎片的信息就全都有效嗎?我也上朋友圈也轉(zhuǎn)朋友圈,有很多精彩的論斷,但那不是閱讀的全部。如果家家戶戶在吃飯的時候每個人低頭刷朋友圈,不說一句話,飯都吃不香,這是好的閱讀時代嗎?
電子時代全面來臨了,我們的出版,包括版權(quán)的引入到了一個最繁榮鼎盛的時候,但這意味著我們就擁有真正的書香和浸潤靈魂的生活嗎?這中間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每個生命是否愿意因為書而與世間結(jié)緣,因為讀書而達到讀心。只有我們自己寧靜下來不浮躁,把讀書變成相伴一生的生活方式我們才有這個緣分。人跟書也是這樣,今天我們結(jié)了一個美好的緣,能不能真正拋開碎片完成深閱讀,能不能夠讓這種閱讀融入身心,能不能像王守仁那樣在一個人百死千難之后對于文化和文明保持信仰和傳承的力量?讓我們在一個閱讀時代中提升有效閱讀,遠離浮躁喧囂的偽閱讀,讓我們跟讀書結(jié)緣,變成生活方式,而去掉那些功利的東西。不僅讓讀書作為知識成全職業(yè),更讓閱讀作為心靈成長的滋養(yǎng)劑,可以相伴終生甚至可以留給后代。如果做到這一切,我想今天我們不白結(jié)緣,每一個人會用自己的讀書守住這個份,由讀書而讀心,用知識和信仰成全自己的一生。
(整理自于丹《讀書與讀心》演講錄,摘自《新華書目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