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9月,九月授衣。我孑然南下,開始了我無定的創(chuàng)業(yè)生涯。在深圳這座年輕的城市,41歲的我,已沒了生存優(yōu)勢,只有憑借一只禿筆,寄生在名曰海天出版社門下的一個私營文化公司,當所謂的“專業(yè)作家”;10個月后,我如法炮制,另起爐灶,辦起了自己的文化傳播公司,雇請了批量的“專業(yè)作家”,為名人立傳……
2004年8月,八月流火。我欣然北上,受聘原長江文藝出版社主辦的《報告文學》雜志常務副主編一職,將一本一時在中國文化領域風雨飄搖的期刊支持下來;第3年,我趁勢而上,與何建明先生合作,受職《中國作家·紀實版》編務總監(jiān)至今,給這本艱難生存的國之大刊注入了生機;第5年,我大步躍進,與傅溪鵬先生、李炳銀先生合作創(chuàng)辦了在當今中國文壇有著一定影響力和真正具備主旋律價值與品格定位的 《時代報告·中國報告文學》一刊,其文學的光芒正暖照大地……
但是,我一直不滿意自己的作為,在文化市場化的過程中,我依然求索未止。
2015年,我虛歲花甲。我想辦一本真正靠讀者的手捧讀出來的一本真正的期刊,這就是《長江叢刊·中國記實》。我要靠每賣一本賺一元錢的方式建立起本刊不朽的精神與物質的大廈。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在紙媒一落千丈的時代,我要從谷底崛起,能否保持我的市場運作之不敗記錄,真的有些迷茫!多少朋友、同事、親人反對我“倒行逆施”,怕我“燒錢蝕本”,規(guī)勸我關停本刊,輕裝上陣,為晚年積累財富,但我就是心存不甘。我從草根而出,卻知貧不棄書,無知何年始有知性,竟然肩負起傳播文化的使命。我知道前進需得小心謹慎,似履薄冰……我們只有把健康的、積極的、進步的、有益于開啟人們心智的、鼓舞人們趨善趨美的記實佳作呈現(xiàn)給讀者,我們的刊物才能得到人民大眾的青睞。
作為一個出品人,我想讓讀者告訴我,你們的精神之需、文學審美之需、抑或市井之市儈之需,究竟是什么?我想我一定會探索出一條有益于傳播中國文化、給各種人等輸送精神正能量、并給本刊帶來一種持續(xù)發(fā)展力財富支撐的文化的光明大道。
謹此,告慰讀者、告慰發(fā)行商,并向你們深深鞠躬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