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guān)于泰國上議院的憲法論爭:1997-2014年
[泰]邁克爾·H·納爾遜*
摘要:代表制度是現(xiàn)代憲法的關(guān)鍵要素之一。代表制度的編撰工作長期以來屢引爭議,其推動政治秩序民主化的進程取決于諸多因素,包括憲法起草者所處的既有制度環(huán)境、關(guān)鍵政治主體間的權(quán)勢格局、以及可獲取的思想資源或政治文化。本文主要通過對泰國《2007年憲法》起草委員會(簡稱憲草委,CDC-Constitution Drafting Committee)多次會議記錄的字斟句酌,深入探析其在議定泰國國會上議院(即參議院)構(gòu)架方面所吸納的思想緣起。為了提供憲法論爭的相關(guān)背景,本文對1997年憲草委的各項工作進程做了更為簡要的描述。最近的一項會議記錄是在2013年11月,泰國憲法法院(the Constitutional Court)裁決已獲泰國國會通過的憲法修正案無效,該修正案試圖重新引入一個完全由民選產(chǎn)生的上議院。本文將此項研究與抵制“他信政權(quán)”的民眾抗議活動形勢深度相融??棺h活動始于2013年11月,一直在自稱“人民民主改革委員會”(簡稱民革會,PDRC-People’s Democratic Reform)的組織領(lǐng)導之下。
關(guān)鍵字:泰國;憲政主義;上議院;人民民主改革委員會
*作者MICHAEL H. NELSON是泰國洛坤府瓦萊臘大學人文學院(School of Liberty Arts, Walailak University, Thasala, Nakorn Si Thammarat, Thailand)東南亞研究碩士項目負責人。
*本文系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課題“國外智庫2000-2013泰國研究譯介”(SC13WY25)階段性成果。
2014年2月2日的泰國大選恰逢一場文職官員發(fā)起的未遂政變,部分受此影響,本屆選舉無果而終。政變領(lǐng)袖人物為政治掮客素貼·特素班(Suthep Thaugsuban),曾任民主黨國會議員,也是2010年4月對紅衫軍抗議運動實施軍事鎮(zhèn)壓的關(guān)鍵人物。超過90人在這次鎮(zhèn)壓中喪生,他們大多為手無寸鐵的抗議者。此前,英拉·西那瓦(Yingluck Shinawatra)總理政府棋錯一招,試圖強推議會通過一項特赦法案。如果該法案得以通過的話,其兄長、前總理他信·西那瓦(Thaksin Shinawatra)就可以重返泰國,并免受因其濫用職權(quán)向前妻出售土地一案而被判的兩年監(jiān)禁,但計劃最終流產(chǎn)。此事余波尚未平息,素貼即出任人民民主改革委員會(民革會)秘書長一職。自2013年11月以來,素貼一伙人不斷組織民眾的抗議活動,旨在推翻所謂的“他信政權(quán)”。①關(guān)于這個由來已久的問題,較早的一篇論述是KasianTejapira, “Toppling Thaksin”, New Left Review 39, 2006, pp. 5-37. 抨擊他信的五卷本叢書首卷于2004年出版,澤薩·比通主編:《認識他信》,曼谷:自省出版社,佛歷2547。(Chermsak Pinthong, ed., Knowing Thaksin, Bangkok: Kho KhitDuay Ton Publishers, 2004.)第五卷于2006年出版,以“政治的戰(zhàn)爭”為副標題,闡釋了斗爭的嚴峻形勢,澤薩·比通主編:《政治的戰(zhàn)爭》,曼谷:自省出版社, 佛歷2549年。(ChermsakPinthong, ed., Knowing Thaksin 5: Political War,Bangkok: Kho KhitDuay Ton Publishers, 2006.)民革會所采取的系列行動,正如人民民主聯(lián)盟于2005-2006年以及2008年的抗議活動一樣,將于本文中得到呈現(xiàn)。其近期目標為推翻合法當選的英拉政府(包括立即查收西那瓦家族及其親信的資產(chǎn)),廢除《2007年憲法》,組建委任政府,以委任制的“人民議會”(People’s Council)取代民選產(chǎn)生的下議院,并負責草擬一部新憲法。②一些觀察家將事態(tài)的進展與漸近的皇室繼位問題相聯(lián)系。他們聲稱,?;逝傻募鹊美婕瘓F并不希望皇室繼位發(fā)生在他信當權(quán)期間。在英拉總理解散下議院并呼吁舉行臨時選舉(由于民主黨國會議員從下議院集體辭職)之后,民革會以阻礙候選人登記和預先投票、阻礙當天選票發(fā)放與選民投票等手段擾亂選舉,進行抗議。與此同時,民革會“以前所在的老巢民主黨也與其聯(lián)合抵制這次選舉。盡管選舉在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進展順利,但是在曼谷地區(qū)卻受到部分抵制,在民主黨控制的泰國南部省份更是舉步維艱。民革會的關(guān)鍵主張是“先改革、再大選”。③民革會系列行動是適用《2007年憲法》第68條的典型案例。該項條例禁止使用憲法規(guī)定之外的任何手段顛覆民主或攫取政權(quán)。但是在一件關(guān)于憲法第68條的案子被提交憲法法院時,法院拒絕對其進行裁決,聲稱抗議者們不過是運用憲法賦予的自由權(quán)利來反對政府。參見憲法法院辦公室,2014年第3期新聞,2014年2月5日,星期三。憲法法院一再重申其在2014年2月12日駁回另一申訴時的立場,參見泰國憲法法院辦公室,2014年第4期新聞,2014年2月12日。
因此,民革會的抗議并非完全就是為了奪得政權(quán)。相反,他們也代表了一種憲法主張,即重構(gòu)正常的政治秩序。④這應(yīng)該被置于泰國“二元政體”的背景中來進行考量,即政治秩序范式具有兩大對立特征,一方面是“國家、宗教、國王”的官方意識形態(tài),另一方面則是“憲政政府”主張。尤為矚目的是,除對“他信政權(quán)”和“腐敗”的憎惡因素外,“國家”和“君主政體”成為民革會抗議活動的兩大動力,而政客、政黨、選舉和選民則構(gòu)成了其反面參照點。正如一幅標語所說:“大選只讓強盜掌權(quán),我們?yōu)楹我镀??”參見Michael H. Nelson,《泰國民主研究》(“Some Observations on Democracy in Thailand”),香港城市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Southeast Asia Research Centr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12年;BjurnDressel,《合法性遭遇概念沖突:以泰國為例》(“When Notions of Legitimacy Conflict: The Case of Thailand”),Politics and Policy 38(2010): 445-69;James Stent,《泰國2010年6月11日亂局之思考》(“Thoughts on Thailand’s Turmoil, 11 June 2010”),載于《2010年之五月曼谷:泰國分歧問題的多視角研究》(Bangkok May 2010: Perspectives on a Divided Thailand),Michael J. Montesano,PavinChachavalpongpun和AekapolChong vilaivan主編(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2012),第15-41頁。民革會在大選前3個月的抗議中持續(xù)呼吁“改革”,盡管其語焉不詳,但是有兩個問題非常明確。首先,他們想要改變《2007年憲法》規(guī)定的選舉制度。他們認為泰國“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造成了“不良”“腐敗”以及“無能”的政客執(zhí)政,這一切都歸咎于泰國北部和東北部(他信的票倉)內(nèi)陸選民的“愚昧無知”。顯而易見的是,他們并非僅僅期望把泰國的選舉制度從單一選區(qū)兩票制(mixed-member majority election system,又稱“混合制”)改變?yōu)榛旌媳壤碇疲╩ixed-member proportional electionsystem,又稱“聯(lián)立制”),這種轉(zhuǎn)變在《2007年憲法》的起草過程中曾引發(fā)過廣泛討論。①Michael H. Nelson, “The Attempt to Adopt a Mixed-Member Proportional Election System in Thailand: The Near Miss of the Constitution Drafting Committee and Constitution Drafting Assembly in 2007”(《泰國實行比例代表制選舉制度的嘗試:2007年憲法起草委員會與憲法起草大會的擦肩錯過》),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n Dynamics,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11, Passau: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Passau, University of Passau, 2013。也許,他們的想法與人民民主聯(lián)盟(簡稱民盟,PAD-the People’s Alliance for Democracy)在2008年組織的抗議行動所提出的想法甚為相似,當時的許多組織者和抗議者如今又加入了民革會的陣營。民盟打著“新政治”的旗號,主張由人民直接選舉產(chǎn)生的國會議員充其量為30%,而其他70%的國會議員則通過眾多職業(yè)團體組織的選拔程序產(chǎn)生。②Michael H. Nelson,《泰國人民民主聯(lián)盟:從“新政治黨”到一個“真正的”政黨?》(Thailand’s People’s Alliance for Democracy: From “New Politics” to a “Real” Political Party?),刊載于《泰國的合法性危機與政治沖突》(Legitimacy Crisis and Political Conflict in Thailand),Marc Askew主編(Chiang Mai: Silkworm Books, 2010),pp. 119-59。根據(jù)亞洲基金會(Asian Foundation)對350名民革會抗議者的調(diào)查顯示,70%受調(diào)查者同意《泰國人尚未做好平等選舉權(quán)制的準備》這項聲明,參見《“曼谷封城”運動抗議者一窺:曼谷反政府組織民革會示威者調(diào)查》(“Profile of the ‘Bangkok Shutdown’ Protesters: A Survey of Anti- Government PDRC Demonstrators in Bangkok”), The Asian Foundation, Bangkok, January 2014, p. 18。這樣就會極大地削弱這些抗議組織所不齒的政客和政黨在議會中的作用。
其次,素貼主張廢除中央政府下設(shè)的地區(qū)行政體制,改由民選的府尹(省長)取而代之。像民主黨之類的泰國保守派勢力一直對此持抵制態(tài)度,因為這與泰國作為一個嚴格的“單一制國家”的理念相悖。他們擔心這樣分權(quán)影響深遠,或?qū)⒅氐柑﹪I(lǐng)土上再現(xiàn)半獨立“王國”的歷史覆轍(正如1892年朱拉隆功大帝實施中央集權(quán)制之前歷代王朝所處的那種狀況一樣)。此外,這可能會讓那些腐敗無能、結(jié)黨營私的政客在各自的省府獨攬大權(quán)。盡管如此,一些保守派勢力對他信的“國家壟斷權(quán)力”③自帕拉瓦斯·瓦塞(Prawase Wasi)1994年組建政治改革委員會以來,這一直都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參見政治改革委員會,《泰國政治改革的方案與框架》(Bangkok: Ruean Kaew Pringting, 1995)。事實上,這個問題自1988年差猜·春哈旺(Chartchai Choonhavan)政府時就引人關(guān)注,泰國“議會專政”(parliamentary dictatorship)一詞的杜撰即為見證。一直感到寢食難安,隨時準備在現(xiàn)行的平行問責機制中融入垂直分權(quán),或所謂的“制衡體系”(這個體系包括委任上議院議員、憲法法院、國家審計委員會、國家反腐敗委員會、國家人權(quán)委員會、監(jiān)察委員會和選舉委員會)。
上議院一直是制衡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近25年來飽受憲法論爭。保守派勢力希望上議院成為與下議院中民選政客相抗衡的力量。兩屆完全民選的上議院備受爭議,尤其在被批評者貼上“他信政權(quán)”④一位此種說法的主要倡導者將他信政府稱為“民選資本專制政府”。參見KasianTejapira,《推翻他信》(“Toppling Thaksin”),同前引,第10頁。標簽的背景下,2006年軍事政變給保守派勢力或所謂精英階層(aphichon)開啟了另外一扇機遇之門,可以實現(xiàn)其不讓民選政治家操縱上議院的目的。由于精英階層在2007年憲法起草委員會占主導地位,⑤任何人都應(yīng)該慎之又慎,切勿輕易認定概念的同質(zhì)性,也絕不要輕易認定他們就僅僅是政變策劃者的工具。參見Michael H. Nelson,《泰國實行比例代表制選舉制度的嘗試》(“The Attempt to Adopt a Mixed-Member Proportional Election System in Thailand”),同前引。重新回到上議院完全由民選產(chǎn)生并不現(xiàn)實。更準確地講,憲草委在構(gòu)想一個完全委任制的上議院,由極少數(shù)精英階層成員組成國家級委員會負責議員選拔,或許與各省府遴選委員會聯(lián)合組成。憲草委從商討之初就心存疑慮,擔心公眾會認為恢復上議院完全由委任產(chǎn)生是一種倒退,尤其是在人民已對民選上議院議員習以為常之后。最終,一種混合形式得到了采納,76名上議院議員直接由各省府選舉產(chǎn)生,①曼谷作為省府進行統(tǒng)計。與此相應(yīng),省府的數(shù)量增加到77個。其他74名上議院議員由“上議院議員遴選委員會”(Senator Selection Committee)選出,該委員會由精英階層的7名高層人士組成。②該委員會(根據(jù)憲法113條規(guī)定)成員包括憲法法院院長、選舉委員會主席、監(jiān)察委員會主席、國家反腐敗委員會主席、國家審計委員會主席、一名最高法院法官和一名最高行政法院法官。
接下來,筆者將簡要回顧《1997年憲法》和《2007年憲法》起草過程中就上議院問題的兩次重大憲法論爭。③近期一篇關(guān)于上議院的概述論文很有價值,參見Paul Chambers, “Superfluous, Mischievous, or Emancipating? Thailand’s Evolving Senate Today”(《多此一舉、純屬惡搞還是思想解放?泰國上議院的當前演進》),Journal of Current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vol. 28, no. 3, 2009, pp. 3-38。隨后,筆者將討論為泰黨(the Phuea Thai Party)近期試圖恢復完全由民選產(chǎn)生上議院的問題,而憲法法院于2013年11月宣布為泰黨此舉違憲。最后將回歸到由民革會挑起的憲法論爭問題。
作為憲法起草大會(CDA-Constitution Drafting Assembly)的機構(gòu)組成部分,憲法起草委員會于1997年1月20日走馬上任。④憲草委相對機構(gòu)更小并實際負責起草工作,而憲法起草大會負責草案的討論并最終予以通過。1997年和2007年的組織結(jié)構(gòu)相同。筆者將首先概述該委員會有關(guān)上議院設(shè)計的議程,然后簡要描述2000年和2006年上議院選舉的決定性影響,這些影響反過來極大地左右了《2007年憲法》起草委員會在上議院設(shè)計方面的考量。
《1997年憲法》關(guān)于上議院的設(shè)計
博沃薩·烏瓦諾(BorwornsakUwanno)——《1997年憲法》起草委員會秘書長、技術(shù)官僚治國“政改派”的領(lǐng)軍人物——于1997年2月24日通報了負責制定憲法草案框架的工作組所取得的成果,他指出,工作小組成員一致認為泰國政治體系“在某種程度上”仍然需要上議院。⑤《憲法起草委員會會議紀要(第11號)》,憲法起草大會,1997年2月24日,第21頁。這涉及到上議院的兩大主要職責:立法審查,“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對下議院中的黨派制衡,尤其是涉及到憲法法院等各問責機構(gòu)(onkon truatsob)人事的考察、彈劾以及任命等事宜”。⑥同上。如果沒有上議院,問責機構(gòu)的命運將取決于下議院中的各政治黨派。因此,總理應(yīng)該將遴選上議院議員的權(quán)力轉(zhuǎn)交給一個“專家委員會”(samatcha phusongkhunnawut)。各省府地方政務(wù)會應(yīng)該遴選10人加入專家委員會。此外,76個職業(yè)團體組織應(yīng)該各自任命10名專家委員會成員。最后,總理及其反對黨黨魁各自遴選100個成員,專家委員會成員人數(shù)共計1720人。專家委員會成員每人將有3張選票,然后從他們當中選出200個上議院議員。①同上,p. 21f。
然而,這種“間接選舉”版本并非關(guān)于上議院議員遴選方式的唯一提議。一些成員仍然呼吁實施某種任命程序,而其他人則認為政黨名單制議員可以行使上議院的職能,或者上議院應(yīng)該由每個省府各自選出的一名上議院議員以及等額的職業(yè)群體代表組成。知名律師、來自佛統(tǒng)府(NakornPathom province)的憲法起草大會代表委員巴春·通米(Prachum Thongmi)提出了一個與技術(shù)官僚治國派針鋒相對的提案,堅持在省府一級實施選民直接選舉上議員。巴春在1997年2月25日的憲草委會議上就選舉問題承認:
……或許的確有賄選現(xiàn)象存在。但是,我們將會頒布相關(guān)法律,明令禁止賄選。總體而言,上議院議員應(yīng)該來自各省府——至少每個省府各兩名——只有通過直接選舉的途徑,人民才能審慎地選擇能履行其不同于下議院層級職責的(候選人)。(候選人)不應(yīng)該歸屬任何一個政治黨派,他們應(yīng)該是獨立候選人。②《憲法起草委員會會議紀要》,1997年2月25日,第99頁。
1997年3月,《1997年憲法》草案框架最終稿在全國范圍內(nèi)印發(fā),并廣泛征集討論意見。草案框架中關(guān)于上議院的部分明文規(guī)定,上議院議員的遴選工作再也不能僅由總理說了算,而必須透明,必須合法。歸根結(jié)底,上議院擁有立法審查、彈劾政府公職人員和政府官員、就國家重大問題發(fā)起廣泛的討論(盡管無權(quán)就此進行投票表決)等權(quán)力。因此,上議院議員應(yīng)該由人民直接選舉產(chǎn)生,與任何政治黨派沒有瓜葛,不是現(xiàn)任政府公職人員或官員,并且任期滿后可以連任6年(后來規(guī)定只能擔任一個任期)。③公共關(guān)系委員會、憲法起草大會,《憲法草案初步框架(大會版)》(Bangkok: Public Relations Committee, Constitution Drafting Assembly, 1997),p. 44f。
大約兩個月之后,憲法草案正式發(fā)布,“以便舉行公證會”。起草者們似乎已經(jīng)用盡渾身解數(shù),努力在兩種涇渭分明的設(shè)計模式之間達成妥協(xié)。盡管第一類型的上議院議員將由國王從“專家”(phusongkhunnawut)中任命,但其人數(shù)“不能超過”各省府全民公投產(chǎn)生的上議院議員總數(shù)的“3/4”。④公共關(guān)系委員會、憲法起草大會,《憲法草案聽證會(討論版)》(Bangkok: Public Relations Committee, Constitution Drafting Assembly, 1997, printing date 8 May 1997),p. 31。顯而易見的是,國王并不可能親自遴選“專家”。因此需要成立一個遴選委員會,遴選委員會成員由歷屆上、下議院的正副議長們組成,所有這些成員都不得擔任任何政治職務(wù)。⑤同上,第32頁。
聽證會結(jié)束之后,憲草委又進行了新一輪的審議。此時,憲草委的機構(gòu)形象更像是“憲法草案審議委員會”,負責準備草案最終稿并遞交憲法起草大會做最后一輪決策。1997年6月16日,憲草委會議得出結(jié)論,鑒于聽證會的結(jié)果,純?nèi)蚊J礁緹o法付諸實現(xiàn)。因此剩下的3種模式是:上議院議員由直接選舉產(chǎn)生與間接選舉產(chǎn)生相結(jié)合;上議院議員由直接選舉產(chǎn)生;上議院議員只由間接選舉產(chǎn)生。經(jīng)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論爭,遴選委員會進行了兩次重要投票表決。第一次表決,委員們投出了17 : 7(一票棄權(quán))贊成對上議院首先必須保留。第二次表決,遴選委員會又回到了原點,投出16 : 6(四票棄權(quán))贊成上議院議員只由間接選舉產(chǎn)生。①《委員會審議泰王國憲法草案會議紀要》,1997年6月16日,p. 46f。但是,間接選舉的辦法發(fā)生了改變。根據(jù)決定,皇室委任上議院議員中應(yīng)包括70名來自不同領(lǐng)域的專家,60名來自不同職業(yè)團體的代表,以及70名由地方政府機構(gòu)選拔的成員。上議院議員遴選任務(wù)將交由不同機構(gòu)與組織(samatcha)落實。例如,各省府商會主席負責選拔10位有商務(wù)背景的上議院議員,而地方政務(wù)會委員負責選拔5位有當?shù)卣尘暗纳献h院議員,但是不得任命在任的政務(wù)會委員或政府公職人員擔任。②這是根據(jù)博沃薩(Borwornsak)在下一次會議上提交的一份總結(jié),委員會審議泰王國憲法草案會議紀要,1997年6月17日,p. 1f。
4周之后的1997年7月16日,憲法起草大會對上議院的最終構(gòu)架進行審議。憲法起草大會副秘書長宣讀了憲法第120條關(guān)于上議院構(gòu)成部分的文本內(nèi)容,并將上述3種類型人員構(gòu)成的比例調(diào)整為60 : 60 : 80。此后不久,來自素叻他尼府(Surat Thani)的憲法起草大會委員德措·薩萬納農(nóng)(Decho Sawananon)在會議上發(fā)言要求直接選舉上議院議員,他說:“我堅信在我們的民主制度體系中,選舉機制必須處于核心地位?!雹邸稇椃ㄆ鸩荽髸h紀要(第20 號特刊)》,佛歷2540年7月16日,1997年7月16日,p. 51。德措繼續(xù)追問道,憲法第3條規(guī)定主權(quán)在民,可是當人民并未參與上議院構(gòu)成決策時,一個由“間接選舉”產(chǎn)生的上議院如何在立法過程中具有合法性呢?此外,上議院的權(quán)力已經(jīng)大勢擴張,選舉在這種情況下更是勢在必行。如果上議院不由人民直接選舉產(chǎn)生,那么這樣的上議院我們寧可不要。④同上。
憲法起草大會主席覺察到大會內(nèi)部存在兩大陣營,并且勢均力敵。⑤同上,第54頁。顯而易見的是,他想通過投票表決對這個問題給出一個決議,尤其是午休時間已經(jīng)臨近,而且他不愿將此事拖到午休之后。眼看憲法起草大會主席即將達成目的之際,憲草委主席、前總理阿南·班雅拉春(Anand Panyarachun)出面阻撓,聲稱憲草委尚未闡釋其提議。來自碧差汶府(Petchabun)的憲草委委員維?!た咨缤咿r(nóng)(Visan Khosiyanon)接著解釋憲草委所持立場,指出“國民議會(the National Assembly)必須代表泰國所有的群體”。⑥同上,第71頁。就下議院議員選舉而言,選區(qū)議員已具有地方代表性,政黨名單制議員則具有政黨代表性:“但是仍然有許多群體在國民議會中卻始終未能得到代表。因此憲草委認為,上議院應(yīng)該由那些尚未能進入國民議會的群體組成?!雹咄稀_@是憲草委首次提出專家、私營企業(yè)以及地方政府3類群體代表主張。維桑認為,這3類群體“一直未能進入政治體系”。⑧同上。另外,人們擔心上議院議員直接選舉還會帶來一些嚴重問題,會出現(xiàn)上議員與下議員參政從政手段相互重疊的問題。當選的上議院議員最初必須參加費時耗錢的競選活動。一旦當選之后,他們還必須通過興修與支持公路與電力建設(shè)項目,以及出席各種各樣的社交集會,來取悅那些支持他們的選民。最后一點,政治黨派也會干預選舉過程,從而改變憲草委關(guān)于上議院的最初構(gòu)想,即議員在上議院中保持政治中立并恪守本職。①同上,第73頁。
在巴春·通米(主張直接選舉)和博沃薩·烏瓦諾(主張間接選舉)對各自的立場再次做了辯護之后,主席最終要求大家投票表決。他首先問與會人員誰支持直接選舉,之后又問誰支持間接選舉。結(jié)果是42 : 30贊成直接選舉。②同上,第81頁。這樣,上議院完全由民選產(chǎn)生成為《1997年憲法》的最顯著特征。值得一提的是,憲法起草大會委員們總計投出72票,明顯少于憲法起草大會全體委員99人的總數(shù),甚至連主席也指出這一事實或許會遭到觀察家們的質(zhì)疑。③同上。大家當然會有疑問,為什么在對上議院未來構(gòu)架這一重大憲法設(shè)計議題進行決策時,竟有27名憲法起草大會委員缺席會議?要知道,這可是對制度設(shè)計中的其他構(gòu)成要素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呀。
2000年和2006年上議院選舉
2000年上議院選舉是對《1997年憲法》的首次檢驗。同時,這次選舉涉及到新憲法結(jié)構(gòu)的基石問題?!堵揉]報》(Bangkok Post)在其增刊“選舉特刊”中對上議院給予期望,“如果讓其充分發(fā)揮作用,泰國政治就可以與高度發(fā)達的西方民主國家不相上下”。④“Election Special”, Bangkok Post, 3 March 2000.而另一方面,同樣這份報紙也深度懷疑這個期望不切實際,原文如下:“首次上議院選舉……并不會產(chǎn)生一個道德清明的上議院,相反這將是政客和國家官員們的利益代理機構(gòu)?!雹萃?。帕拉瓦斯·瓦塞是“政治改革”進程的一名主要推動者,他也同樣認識到必須以一份措辭激烈的道德呼吁書來警醒選民,以表達曼谷精英普遍對當選代表的極度不信任。他將文章的標題擬為《別選“不明是非的無恥之徒”做上議院議員》,并且這樣寫道:
如果一切都是政治——這意味著你必須去競爭,相互角逐,以不當手段占得上風,施展權(quán)謀之術(shù),用錢開路并謀取回報——那么我們的國家必將道德淪喪。一個寡廉鮮恥的國家是無法繁榮昌盛的。道德是進步的基石……如果有一個(遵循)正確原則的獨立機構(gòu),它或可成為我國正確原則的支柱。它能有助于鉗制(使政治)發(fā)生異動的事物,并向正確原則愈趨靠近。這樣,我們的國家就能實現(xiàn)進一步的發(fā)展。⑥從頁面布局判斷,這篇文章明顯在2000年大選之前就曾在《民意報》(Matichon)上刊出。北柳府(Chachoengsao province)選舉委員會將這篇文章的影印件收入一套文件當中,并提供給該省府上議院議員候選人。遺憾的是,這些官員沒有提供文本的日期。
大選前幾個月,《國家周末》(The Nation Weekend)于1999年12月16日至22日,連載了一篇題為《稱兄道弟、夫唱婦隨的議會》(sapha phi-nongsaphaphua-mia)的文章。⑦“The siblings and husbands-and-wives assembly”, The Nation Weekend, 16-22 December 1999.這篇文章羅列出全國上議院議員候選人的政治關(guān)聯(lián)。上議院選舉之后,《泰國郵報》(Thai Post,2000年3月5日)強力發(fā)聲,在頭版頭條刊登了《蹩腳的笑話!奴才議會》一文。⑧“A bad joke! An assembly of slaves”, Thai Post, 5 March 2000.文章副標題中寫道,“教父(政界黑幫人物)(Chao Pho)與議員之妻小共施政改,為父親、老公、老板來埋單”。事實上,在運行兩年之后,上議院似乎已從一個原本相當中立的機構(gòu)蛻變成了公開支持他信·西那瓦政府的機構(gòu)。這一方面是由于他信試圖抵銷不同來源的獨立權(quán)利,同時這樣做也符合上議院議員們的政治私利(參見下文中引用愛挑刺的上議院議員薩科·平松(Chermsak Pinthong)的話)。在2006年第二次上議院選舉之后,《泰國日報》(Thai Rath)的一篇社論文章無疑讓道德觀察家們陷入絕望:
不出所料,大部分的新當選省府上議院議員都與政客們有著各種關(guān)聯(lián),尤其是來自看守總理他信·西那瓦領(lǐng)導的泰愛泰黨(TRT-Thai Rak Thai)的上議院議員。曼谷地區(qū)當選的上議院議員大多是獨立候選人,當中許多人參與了最近反對他信先生的大規(guī)模集會。①Thai Rath, as printed in Bangkok Post, 25 April 2006.
《曼谷郵報》于2006年4月21日發(fā)表一篇社論文章,進一步聲明如下:“泰愛泰黨政客的家族成員、政府官員的裙帶人士以及那些堪稱露骨的政治獻媚者,他們又一次藐視了《1997年憲法》的精神?!雹贐angkok Post, 21 April 2006.最終,第二屆民選上議院甚至還沒有開始工作,2006年9月的軍事政變便已終結(jié)了這一切。
鑒于民選上議院的經(jīng)歷,《2007年憲法》起草委員會的部分委員——在軍方發(fā)動推翻時任總理他信·西那瓦政權(quán)的政變以后任命——主張取消上議院。例如,“反政客”強硬派議員舍拉查·查羅巴尼(Sriracha Charoenpanich)聲稱:“我當然不會贊同民選上議院。與其我們要選舉產(chǎn)生上議院,不如徹底將其廢棄,因為其職能與下議院的職能相重疊?!雹邸稇椃ㄆ鸩菸瘑T會會議紀要(第9號)》,憲法起草大會,2007年2月15日,第57頁。然而,他的絕大多數(shù)議員同僚都認為上議院應(yīng)該繼續(xù)存在。例如,比舍·立他(Pisit Leeahtam)就質(zhì)疑下議院是否達到足以成熟成為全國唯一的代表機構(gòu)。事實上,上議院仍然在立法審查方面發(fā)揮作用,由于下議院過去草擬的許多立法文件經(jīng)常過于倉促,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需要上議院發(fā)揮平衡的作用。④同上,第61頁。盡管如此,甚至于兩個月之后的2007年4月4日,憲草委秘書長頌奇·勒派圖(Somkid Lertpaithoon)仍然認為有必要確認委員們是否真正贊成繼續(xù)保留上議院。
如果事實并非如此(即如果委員們反對上議院),將會引發(fā)重大變化。就上議院是否應(yīng)該存在這個問題,我懇請諸位最后的意見是應(yīng)該存在?!绻覀兏臑槌蜂N上議院,這將造成憲法中數(shù)十個部分的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而且這會讓憲法的起草工作舉步維艱。⑤《憲法起草委員會會議紀要(第20號)》,2007年4月4日,第19頁。是否取消上議院這個問題同樣也在1997年憲法起草過程中被提出。當時,坎尼·卜素萬(Khanin Bunsuwan)提出,如果國民議會投票中沒有上議院的參與,憲法草案的擬定勢必異常艱難。上議院議員們在國民議會中會有260張選票,憲法起草大會會議紀要,1997年6月2日,第8頁。
在上議院的諸多設(shè)計元素中,上議院議員的遴選方式問題非常重要。如前所述,全民公投方式已經(jīng)令許多觀察家,當然還包括權(quán)勢集團以及許多憲草委委員們極度蒙羞。努臘·瑪巴尼(Nurak Mapranit)如是說:
關(guān)于上議院這個問題,我認為我們應(yīng)該保留其存在。至于以前的選舉制度,我絕不贊同,因為我們現(xiàn)在有的是一個家族式議會。然而如果我們采用委任制度,這將會導致派系制度。這既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但是既然我們采取民主制度,那么我認為上議院議員應(yīng)該由間接選舉產(chǎn)生。①《憲法起草委員會會議紀要(第5號)》,2007年2月1日,第16頁。
因此,看起來我們在遴選上議院議員方面有3個主要選項:人民直接選舉,總理或其他機構(gòu)委任,間接選舉。請注意該名憲草委委員在明確提及民主之時,實則是對選擇設(shè)限。努臘所謂的“間接選舉”是指基于商會、工業(yè)聯(lián)合會、還有非政府組織和其他一般組織的職業(yè)代表制或協(xié)會代表制。他提出了讓上述組織從其成員中選舉產(chǎn)生上議院議員的設(shè)想。不僅如此,政府各部委局長也可自行選舉產(chǎn)生上議院議員:
這樣,上議院將涵蓋全國各類組織,聚集不同領(lǐng)域?qū)<?。政府官員將不可能引誘或賄賂這些間接選舉產(chǎn)生的上議院議員,因為上議院議員會受制于其相應(yīng)的組織。②同上。
在2007年2月15日憲草委的第九次會議上,扎蘭·巴迪納坤(Jaran Phakdithanakun)③扎蘭(Jaran)在憲草委委員任期間,擔任司法部常務(wù)次長一職。他曾擔任過最高法院院長秘書。他曾公開向他信宣戰(zhàn),也堅決捍衛(wèi)政變。在2006年4月大選之后的危急時刻,他歪曲憲法說:“為了國家的緣故,選舉委員會應(yīng)該辭職。他們的辭職可以讓司法機關(guān)能夠?qū)π碌拇筮x實施監(jiān)督,并選出新的選舉委員會委員(《國家報》(The Nation),2006年5月9日)。2008年5月,在政變結(jié)束之后,他被任命在憲法法院履職,由此造成利益沖突,并在裁決駁回國民議會關(guān)于恢復完全民選上議院的修憲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參見本文“返場加演”部分)。憲草委的另外兩名委員素珀·凱木(Suphot Khaimuk)和努臘·瑪巴尼(Nurak Mapranit)與扎蘭一起被任命為憲法法院法官。”匯報說其第二分委員會已就政治機構(gòu)問題達成了初步共識。關(guān)于上議院問題一共有5點意見。出于本研究的目的,第五點意見最為有趣,關(guān)系到上議院議員的選拔辦法。④第一點意見涉及上議院議員的人數(shù);第二點意見涉及上議院的權(quán)限;第四點意見涉及上議院議員的年齡;第五點意見重新確定了上議院議員的唯一任期制。直接選舉并未被廢止,部分原因是憲草委打算剝奪上議院對民選官員的彈劾權(quán)。此外,正如過去一樣,同樣不允許由單個人(總理)做出任何任命。相反,扎蘭的分委員會提出了兩種選擇:首先,尋找或搜索(sanha)來自社會各種行業(yè)、各類部門的人選,“交由政治中立的相關(guān)獨立機構(gòu)進行委任”;⑤《憲法起草委員會會議紀要(第9號)》,憲法起草大會,2007年2月15日,第14頁。其次,間接選舉。他們?nèi)栽谔接懭绾螌嵤┑牟僮骷毠?jié)問題。同時他們也在考慮,如果上議院有權(quán)彈劾政府公職人員,那么它就應(yīng)該由選舉產(chǎn)生,“這樣才能代表人民行使其肩負的重要職責”。⑥同上。
經(jīng)過數(shù)輪深入的探討后,已到了憲法草案聽證會的籌備工作階段,2007年4月4日的第二十一次會議上,扎蘭再次進行陳述。其提出的主要問題仍然十分明確:
關(guān)于上議院議員的來源問題,第二分委員會認為地方直接選舉存在許多薄弱環(huán)節(jié)和缺陷。然而如果我們回到1997年之前那樣總理任命的方式,那么這樣非但不是減少缺陷,問題可能甚至會更多。⑦《憲法起草委員會會議紀要(第21號)》,2007年4月4日,第17頁。
為此,他們建議采取一種新的“折衷”方式,即建立一個在政治上“中立的遴選委員會”。由于大多數(shù)的憲草委委員認為正是政治因素造成了1997年上議院失靈問題,他們因此更傾向于采用一種新的方法,可以讓上議院議員任命與上議院運行均不受政治因素的干擾。憲草委委員們都希望以下議院技術(shù)專家治國派的政治制衡邏輯來取代上議院的政治邏輯,無論后者是基于全民公投或是基于行政長官委任制度。上議院議員無須考慮獲取或捍衛(wèi)其權(quán)力,而只需考慮特定政策領(lǐng)域內(nèi)的客觀事實問題。扎蘭還說:
我們的目的不在于議員們是否來自地方的代表,而是來自各類職業(yè)群體或者按人口比例產(chǎn)生的代表,他們術(shù)有專攻,能力出眾,至少每個省府一個名額……這樣下議院才有意義(sati)。①同上。
因此,許多憲草委委員并不將個體公民看作是代表的基礎(chǔ),無論他們是居住在曼谷還是其他省府,而是把職業(yè)團體或?qū)<覉F體視為代表的基礎(chǔ)。顯而易見的是,憲草委認為由于政客和下議員們?nèi)狈δ芰?,因此上議院需要聚集具有高水平職業(yè)能力或廣泛領(lǐng)域?qū)I(yè)知識的人才,以平衡政治格局。緊接著的問題是,怎樣打造一個獨立且不帶任何黨派色彩的遴選委員會,以杜絕“濫用職權(quán)”(扎蘭在此使用了英文單詞“Abuse”)的可能性呢?最初,他們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計劃組建國家級遴選委員會,并在各省府建立相應(yīng)分委員會。第二種選擇是,按照秘書起草的草案中的建議,只準備設(shè)立一個國家級委員會。扎蘭指出,他個人贊同第二種選擇。然而許多分委員會委員也贊同在各省府建立遴選委員會。因此他們必須再次就這個問題做出決議。②同上。至于遴選委員會構(gòu)成問題,格吉·披巴舍覃(Krirkkiat Phipatseritham)、派羅德·坡杉(Phairote Phromsan)和巴潘·乃孔韋(Praphan Naikowit)提出了如下構(gòu)想:
(1)憲法法院院長、選舉委員會主席、審計委員會主席、國家反腐敗委員會主席、國家人權(quán)委員會主席,即這4個獨立機構(gòu)的主席,共5人。
(2)最高法院全體大會委任的一名法官。
(3)最高行政法院會議任命的一名法官。③同上。
扎蘭指出,“我們認為從政治中立角度而言,上述7名遴選委員會成員多將為國之棟梁,他們能對政治干預保持獨立。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都是德高望重的資深人士(Phulak Phuyai)?!雹芡稀?/p>
從這點來看,國家層級遴選160名上議院議員程序的構(gòu)想涵蓋兩個因素。⑤2007年2月7日,第二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對160名成員人數(shù)進行了討論,派羅德·坡杉(Phairote Phromsan)提出國民議會最多包括500名成員,即340名議員和160名上議院議員,《憲法起草委員會第二分委會關(guān)于政治機構(gòu)框架會議紀要(第二稿)》,佛歷2550年2月7日星期三,2007 年2月7號,第4頁。首先,申請者來自于各個省府,每個省府各有一名上議院議員(76名)。由于未對申請者設(shè)置數(shù)量限制,國家級遴選委員會將會逐一審核每個申請者的資格,然后在每個省府選出一名上議院議員。這些上議院議員“不是地區(qū)代表,而是各個省府的博學之士、有識鄉(xiāng)紳,德高望重者?!雹佟稇椃ㄆ鸩菸瘑T會會議紀要(第21號)》, 2007年4月4號,第17頁。換言之,省府層級的上議院議員不得與省府政界有絲毫干系。他們均為來自于政界以外的省府精英,或許還包括不介入政治的商人、宗教組織人士以及退休官僚。其次,另外84名上議院議員還需經(jīng)過其各自職業(yè)團體內(nèi)部的一道申請程序。這些職業(yè)團體向遴選委員會提名候選人,由遴選委員會對提名候選人進行審查并做出選擇。
憲草委將上述遴選模式寫入憲法草案并供聽證會討論,并于2007年4月26日公開發(fā)布(憲法第107條和108條)。②《泰國佛教時代憲法草案(意見收集修訂版)》,曼谷:憲法起草委員會,憲法起草大會,第2委員會辦公室,下議院秘書長辦公室,2007。最終,這種模式未被采納。事實上,憲草委成員武提薩·唐翟(Woothisarn Tanjai)早前就曾說過,如果聽證會認為這種遴選方式是嚴重倒退的話(鑒于2000年和2006年上議院議員均為選舉產(chǎn)生),那么他會更傾向于一種混合體系,即每個省府的人民直接選舉一名上議院議員,同時還有另外一部分上議院議員通過間接選舉的遴選方式產(chǎn)生。兩種類型的上議院議員數(shù)量應(yīng)該有所不同。③《憲法起草委員會會議紀要(第5號)》, 2007年2月1號,第40頁。最終的決議是76名上議院議員由各省府人民直接選出,另外74名上議院議員由總部設(shè)在曼谷的遴選委員會負責選拔(不同的組合方案備受熱議;76 : 74模式使得民選上議院議員僅占微弱人數(shù)優(yōu)勢,然而遴選產(chǎn)生的上議院議員卻是一種巨大的制衡力量)。
盡管如此,在遴選程序最終敲定之前,還有3個必要的步驟。首先,憲草委聽取憲法起草大會委員們匯報其提交的修訂議案。在2007年6月6日召開的這次會議上,支持民盟,并曾反對他信的上議院議員薩科·平松指出,上議院在最初的一到兩年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在此之后,大多數(shù)上議院議員“為了其親屬的飛黃騰達,逐漸出賣了自己的靈魂。接下來更糟糕的是,每當有重大投票表決時,(上議院議員們)會固定領(lǐng)到月薪或者偶爾得到報酬……在其任期的第六年,即最后一年,200名上議院議員中僅有大概40名仍然還在獨立工作?!雹堋稇椃ㄆ鸩菸瘑T會會議紀要(第38號)》, 2007年6月6號,第4頁。正因如此,薩科倡導單院制議會。另一方面,他也倡導完全民選上議院。正如一位發(fā)言人所言,民眾“不能放心地將其至高無上的“決策權(quán)”托付給這7名遴選委員會委員。(上議院議員)必須由6千萬人民共同決定產(chǎn)生。”⑤同上,第48頁。另一位發(fā)言人在這場爭論中談及的一個側(cè)面也尤其引人關(guān)注,即上議院的權(quán)力與上議院議員選拔方式之間的關(guān)系問題。要賦予上議院諸種實權(quán),就需要采取上議員民選制:
如果上議院僅有立法審查權(quán),或者是相當于下議院或下議院的顧問議會(saphaliang),那么關(guān)于上議院由委任或者遴選產(chǎn)生的規(guī)定則是可行的。但是,憲法草案規(guī)定上議院的職責并非僅限于立法審查,還包括任命獨立機構(gòu)以及罷免政客職位。因此,我們認為上議院議員應(yīng)由人民選舉產(chǎn)生。⑥同上,第66頁。
其次,一天以后,即2007年6月7號,憲草委開會討論如何基于憲法起草大會委員們所提交的修正議案做出結(jié)論。結(jié)論包括憲草委關(guān)于上議院構(gòu)成的決議,憲草委會將之納入憲法草案,并提交憲法起草大會進行審議和最終決議。整個會議共討論了4種方案:取消上議院議員;只通過遴選產(chǎn)生(正如憲草委草案中所提及);只通過選舉產(chǎn)生;遴選和選舉方式并存。①《憲法起草委員會會議紀要(第39號)》, 2007年6月7號,第5頁。經(jīng)過總結(jié)發(fā)言之后,憲草委以21 : 4的投票結(jié)果,贊成保留上議院。②同上,第25頁。至于上議院議員是否完全由選舉產(chǎn)生,僅有10票贊成,15票反對。③同上,第26頁。憲草委秘書長頌奇·勒派圖(Somkhit Lertpaithoon)仍然指出,就混合體制而言,投票結(jié)果留給憲草委兩大選項,即1)省府層級直接選舉與國家層級的遴選委員會相結(jié)合,或2)省府層級遴選委員會及之后的各種選舉,與國家層級遴選委員會相結(jié)合。④同上,第27頁。接下來的主要問題是省府上議院議員應(yīng)該是直接選舉產(chǎn)生,還是由其他方式選出。投票結(jié)果非常明確,19 : 5贊成直接選舉。⑤同上,P. 39f。
最后,憲草委所草擬的憲法草案須經(jīng)憲法起草大會審議并決議。這次會議的主要議程集中在2007年6月22日。⑥《憲法起草委員會會議紀要(第30號特刊)》,佛歷2550年6月22日,星期五, 2007年6月22號。在長時間的激烈辯論中,混合選拔體制的重要推動者扎蘭·巴迪納坤做了一番重要陳述。他指出:
第二分委員會中大部分委員希望建立一個政治中立的上議院,從而能夠制衡政治斗爭激烈的下議院。如果上議院不能保持政治中立,那么它將毫無用處而言。我們又將回到單院制體系,正如很多委員已在修正議案中所提到的那樣。⑦同上,第80頁。
扎蘭認為,上議院一旦被政治化,必定會偏袒已經(jīng)掌控國家權(quán)力的政府和立法部門多數(shù)人群?!叭绻献h院總是與政治多數(shù)派站在同一戰(zhàn)線,那我們拿上議院又有何用呢?⑧同上,第81頁。2000年和2006年的兩次上議院選舉已經(jīng)表明,這種做法并不能帶來一個中立的上議院。盡管有一些上議院議員持中立的政治立場,但是畢竟數(shù)量太少且不能制衡各政治團體。此外,他們也明白上議院在獨立審查機構(gòu)的人員選拔中的重要作用:
如果獨立問責機構(gòu)在政治上不能保持中立,制約機制就會遭到破壞,正如我們眼前所見。這是目前憲法起草大會的根本性問題?!@是以往政治體系滅亡的關(guān)鍵所在——上議院正是其癥結(jié)所在。如果2000年上議院以政治中立方式履行其職責,如果它真正是國家的支柱,如果獨立問責機構(gòu)不走向腐敗,那么導致這場危機的各種機制問題也就不至于嚴重到如此地步。⑨同上。
然而他們必須承認,聽證會版本憲法草案提出不能單憑遴選方式產(chǎn)生,因為根據(jù)他們的一項民意調(diào)查顯示,60%的民眾希望選舉。因此他們提出了混合體制?!斑@是我們從民眾那里了解到的。我們并未忽略民眾的聲音”。⑩同上,第83頁。提出76 : 74的“妥協(xié)方案”是為了創(chuàng)造出一批可能獨立的無黨派上議院議員的“群聚效應(yīng)”。?同上。
扎蘭發(fā)表強硬聲明之后不久,憲法起草大會委員們即被召回會議大廳進行投票表決。然而在投票之前,反對憲草委版本的委員們還有最后一次機會,就其贊成的完全民選上議院進行最后陳述。其發(fā)言人阿披查·覃迪(Aphichart Tamdi)接受了憲草委提出的上議院議員遴選新方案:“然而需要指出的一點是,任何一次不遵從民主原則的革新,必將脫離民眾,給人民帶來苦難……同時也會給整個憲法起草大會帶來災(zāi)難。我個人對此心懷憂慮?!雹偻?,第88頁。非民選代表怎能彈劾由人民選舉產(chǎn)生的代表呢?很多人講,上議院選舉完全是失敗的,它在3年以后就喪失了其中立立場。然而,“這是我們所設(shè)計的這套體制的錯誤,還是個人的失敗呢?這樣的失敗與個別人的覺悟意識和倫理道德密切相關(guān)?!雹谕希?9頁。事實證明,政府在過去試圖控制上議院說明了上議院還是行之有效的。此外,憲法的起草必須是基于基本原則,而非基于某個時期的政治大環(huán)境。如何確保由七到八人組成的遴選委員會沒有賄賂選舉或買官賣官問題?誰能確?!氨幼o體系”(rabop uppatham)不對遴選委員會委員們施加影響呢?憲草委的提案“無法保證玩弄政治權(quán)謀會有所收斂,不至于再出現(xiàn)先前那樣的夫妻店議會(saphaphua mia),……我們絕不能把屬于全體人民的權(quán)力拱手讓給一小部分人來決定。”③同上,P. 90f。
上議院應(yīng)由人民選舉產(chǎn)生是一個重要的原則。……這是民主的基本原則?!覀儽仨毎褭?quán)力交還給人民。無論對錯好壞——人民會從中領(lǐng)悟。政治發(fā)展止步不前的原因在于我們幾乎沒有給予人民(領(lǐng)悟的)機會。④同上,第91頁。
最后進行投票表決。諾拉尼·舍達卜(Noranit Setabutr)主席詢問憲法起草大會委員們是否同意憲草委的憲法草案,同意該草案則表示他們主張選舉。結(jié)果非常明確,50票贊成憲草委草擬的原則,27票反對。⑤同上,第92頁。因此,最為重要的設(shè)計方案終于有了定論,上議院由民選上議院議員和委任上議院議員共同組成。然而關(guān)于兩類上議院議員的組成比例仍然存在爭議,因為一些憲法起草大會委員更傾向于120 : 40或76 : 84的比例結(jié)構(gòu),而不是憲草委提出的76 : 74的比例結(jié)構(gòu)。顯而易見的是,120 : 40的比例尤其打破了上議院的平衡,對民選上議院議員非常有利。大會就以上問題展開了較長時間的爭論,直到一些與會人員強烈要求終止這場爭論。這次投票結(jié)果非常接近,憲草委議案僅以2票的微弱優(yōu)勢獲得了通過(37票贊成,35票反對,一票棄權(quán))。⑥同上,第145頁。正如之前提到的1997年投票表決過程,投票數(shù)總額少于注冊參會人員。會議紀要之前所附的與會人員名單表明有6人缺席大會,94人參會。然而,第一次投票僅有77張選票,第二次只有73張選票。
關(guān)于上議院的憲法論爭并未到此結(jié)束。為泰黨(Phuea Thai Party)繼2011年大選重掌政權(quán)后,一直致力于兌現(xiàn)其促進憲法“更加民主”的競選承諾。①Micheal H. Nelson, “The Democrat and Phuea Thai Parties in Thailand’s 2011 Election: Thaksin Shinawatra Returns to Power”, Southeast Asia Research Centr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3.為泰黨起初試圖修改憲法第291條,目的是為了另外組建一個憲法起草大會,專門負責重新起草憲法全文的工作。憲法法院于2012年7月13日宣布裁決該行為違憲。②《憲法法院裁決書(佛歷2555年,2012年第18-22號)》,2012年7月13日。載于泰國《政府公報》,第129號,第118條,佛歷2555年12月13日,2012年12月13日,第1-26頁。憲法法院所持關(guān)鍵論點是確立憲法的主權(quán)在民,而且《2007年憲法》是經(jīng)過人民在全民公投中行使主權(quán)通過的。因此,這部憲法是由人民自己確立的。③同上,第23頁。這一論點頗具諷刺意味,因為《2007年憲法》是由一個具有排他性的精英團體起草,由2006年軍事政變策劃者委以此任(盡管各省府也舉行了“聽證會”)。憲法起草大會通過憲法草案后,全民公投被作為盡快舉行大選的先決條件而強加于人民,其目的是為了恢復民主治理。組織這次全民公投沒有自由與公平可言,并不具備關(guān)于大選結(jié)果合法性的基本條件。④Michael H. Nelson, “Looking Back before the Election of 2011: Thailand’s Constitution Referendum and the Election of 2007”, European-Asian Journal of Law and Governance, no. 1(2011), pp. 49-74.盡管如此,憲法法院仍然利用全民公投,讓多數(shù)國會議員試圖重寫憲法全文的努力流產(chǎn)。憲法法院聲明,如果他們打算重寫憲法,首先必須再次舉行全民公投。但是,下議院仍然有權(quán)繼續(xù)修改憲法中的個別條文。⑤《憲法法院裁決書(2012年18-22號)》,2013年7月13日。
由于再次舉行全國性的全民公投成本太高,為泰黨選擇了修改憲法個別條文。其中一項特別重要的修訂與上議院有關(guān)。2013年9月28日,國民議會各執(zhí)政黨及其議員投票,表決通過了一項憲法修正案,恢復《1997年憲法》所規(guī)定的上議院完全由選舉產(chǎn)生。這激怒了多數(shù)為委任議員和民主黨議員的群體,他們要求憲法法院對該修正案是否違反《2007年憲法》第68條做出裁決,該條規(guī)定不得“推翻根據(jù)本憲法建立的以國王作為國家元首的民主政體,或者違反本憲法規(guī)定采取其他任何方式獲得國家統(tǒng)治權(quán)”。⑥《泰王國憲法,佛歷2550年(2007年)》(Constitution of the Kingdom of Thailand, B.E. 2550(2007)),PinaiNanakorn譯, Bangkok: Secretariat of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2007。2013年11月20日,憲法法院做出了裁決。⑦《憲法法院裁決書(2013年15-18號)》,2013年11月20日。以5(包括支持民選上議院的2007年憲草委委員扎蘭·巴迪納坤)比4的投票結(jié)果,把這項曾在國民議會獲得通過,并已遞呈國王簽字的憲法修正案廢止(盡管法院不再命令解散為泰黨)。憲法法院的解釋聽起來巧舌如簧,宣稱該修正案是“人民或政治黨派”(憲法第68條規(guī)定對象)妄圖在憲法規(guī)定手段之外獲取權(quán)力的表現(xiàn)。事實上,國民議會是一個憲政機關(guān),它曾行使憲法賦予的權(quán)力改變國民議會自身的體制結(jié)構(gòu)——上議院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此外,正是憲法法院的這一簡單推理,反映出包括關(guān)鍵人物扎蘭法官在內(nèi)的多數(shù)憲草委委員的意圖,諸如利用委任議員制衡民選下議院議員和民選上議院議員。憲法法院也在憲草委審議期間反復提及上述觀點,諸如民選上議院實為夫妻店議會,以及上議院應(yīng)該為下議院創(chuàng)設(shè)“意義”或提供“智慧”。⑧同上,p. 31f。如前文所引,第二點意見曾由扎蘭在憲草委中提出。事實上,憲法法院裁決書的實質(zhì)性部分讀起來更像是憲草委審議上議院機構(gòu)設(shè)計問題的延續(xù),而不是就憲法規(guī)定對某個具體事件的適用。
一個知名的公法講評團隊的分析很具說服力。他們認為,憲法法院無權(quán)直接接受原告起訴,也無權(quán)對修正案做出裁決,駁回修正案的法理依據(jù)和邏輯理由均不充足。因此,憲法法院的裁決是無效的,不具有法律約束性。①《國民法律集團(Nittirat Group)關(guān)于憲法法院就國民議會修訂上議院議員來源憲法一案裁決書的聲明》,2013年11月23日。盡管如此,裁決宣布之后,包括多為反他信派委任議員在內(nèi)的一些群體,要求國家反腐敗委員會啟動程序,彈劾所有投票贊同憲法修正案的下議院議員和上議院議員。2014年1月7日,國家反腐敗委員會公布消息,聲稱已經(jīng)以瀆職罪對308名國會議員和上議院議員(不包括看守總理英拉·西那瓦和72名其他議員)提起指控,要求其向國家反腐敗委員會報到,聆聽指控并為自己辯護,盡管國會議員們早在下議院解散之時就已經(jīng)離任。②國家反腐敗委員會辦公室,《公共關(guān)系新聞:關(guān)于上疏彈劾修改泰王國憲法提案的進展報告》,2014年1月7日。國家反腐敗委員會一旦發(fā)現(xiàn)其罪名成立,將獲憲法授權(quán),向上議院遞送報告要求執(zhí)行彈劾程序——包括5年內(nèi)不得從政的禁令——并向首席檢察官遞送報告要求進一步起訴。如果彈劾成功(這一點讓人心存疑慮,因為彈劾要求在上議院得到3/5及以上的大多數(shù)同意),那么這就標志著精英階層多方持久協(xié)同致力于摧毀“他信政權(quán)”烏托邦幻想的行動取得了新的進展?!八耪?quán)”實則是將法律和法院當作政治斗爭的工具,極大地損害了憲政和法治的進程。③2006-2008年曾進行相似的司法改革,參見泰國“司法化”(tulakanphiwat)術(shù)語介紹。巴頌(Prasong)給當時主編的一本書題名為《司法化:泰國政治革命》,參見巴頌·勒達納威素主編:司法化:泰國政治革命,曼谷:民意出版社,2551。同時期的英文資料,參見Bjorn Dressel,“Judicialization of Politics or Politicization of the Judiciary? Considerations from Recent Events in Thailand”, The Pacific Review, vol. 23 (2010), pp. 671-91。
泰國憲法論爭通常會涉及制度設(shè)計問題,諸如上議院、選舉制度或獨立機構(gòu)等。民革會也觸及到了這些問題,主要與下議院選舉制度有關(guān),更為具體的則是與分權(quán)制度有關(guān)。但是抗議活動還提出了諸多概念問題,并指出了泰國憲政基礎(chǔ)的脆弱性(還對泰國“民主”政治文化現(xiàn)狀做出了一些全新的闡釋,或許還語出驚人)。
同等重要的則是主權(quán)在民問題。民革會聲稱其抗議群體代表的是《2007年憲法》第3條中所規(guī)定的“人民”。該條規(guī)定:“最高權(quán)力屬于人民?!币虼?,其抗議群體要求英拉政府下臺,就是“人民”收回憲法賦予其的主權(quán),取消英拉政府和下議院因為泰黨2011年大選勝利而獲暫時讓渡的主權(quán)。由于民革會要求英拉政府下臺,英拉政府和下議院失去了其合法性與正當性??棺h者似乎忘了“人民”包括所有的泰國人,以及“人民”只能依照憲法規(guī)定主要通過選舉的途徑共同行使其主權(quán)。
“人民”代表了各種不同的政治主張,其憲政建設(shè)取決于是否采納政治多元化、包容性以及對他人權(quán)利的尊重。然而,民革會斷言他們的那一套獨特的政治主張就是絕對真理,而不僅僅是眾說紛紜中的一種觀點而已,無須參與政治市場競爭,也用不著服從大多數(shù)人的決定。由于這是絕對真理,抗議者不僅認為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多數(shù)人天經(jīng)地義,而且認為其抗議采取孤注一擲的手段也是天經(jīng)地義——即政府必須下臺并將權(quán)力移交給違憲委任的機構(gòu);不妥協(xié),不談判。民革會自然認為這大有必要并且政治上也容許,即在2014 年2月2日大選中,以圍堵候選人登記場地、預先投票以及選舉日投票等方式,阻止多數(shù)人行使其憲法賦予的權(quán)力并表達自己的觀點??棺h者們看起來并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行為從根本上侵犯了憲法賦予同胞的權(quán)利,同時一個特定人群無權(quán)剝奪他人的此項權(quán)利。因此,觀察家紛紛見證了勇氣可嘉的選民們千方百計行使其憲法賦予的投票權(quán),同時其他公民組織又為自己的權(quán)利舉行游行示威。這些選民和組織的抗爭對手并非敵對的政府,而是同胞——并且是理應(yīng)平等的——泰人。他們認為自己的政治觀允許他們將自己凌駕于憲法之上。甚至光天化日之下在曼谷中心地帶發(fā)生了一起長達一小時的槍戰(zhàn)。當時,由一名極具爭議的和尚領(lǐng)導的抗議組織向紅衫軍組織發(fā)起反擊,紅衫軍正試圖打破前者對曼谷市某區(qū)政府分發(fā)選票的封鎖。與此同時,抗議者看似并未覺察到褻瀆了其自身的選舉權(quán)。與此相反,阻撓選舉、不讓同胞以投票方式表達其政治傾向、他們阻止選舉投票的行為被視作“非暴力反抗”的英雄壯舉,其目的是實現(xiàn)“政治改革”的更大利益,即重新設(shè)計憲法以避免“他信政權(quán)”通過又一次大選勝利而重掌政權(quán)。
總之,民革會抗議活動既代表了有關(guān)設(shè)計問題的憲法論爭,這種憲法論爭更具常規(guī)性;同時又代表了關(guān)于泰國憲法地位及其可持續(xù)運行所必要的概念基礎(chǔ)的論爭,這種憲法論爭更具根本性。在諸多公共討論中,問題經(jīng)常被僅僅歸結(jié)為他信陣營與反他信陣營之間的政治斗爭。然而民革會試圖推翻《2007年憲法》這個問題更具根本性。極具諷刺意味的是,曾通過2007年全民公投參與將憲法強加于全體人民的那些勢力,現(xiàn)在又用盡全身解數(shù)想要破壞憲法,同時那些曾被強加于身的人們——英拉政府所代表的——又竭盡全力(不管為了何種原因)想要保持憲法的完整性。在筆者撰寫本文時,泰國政治斗爭的應(yīng)對之道與憲政問題的解決方案都仍然沒有答案。
(原載《當代東南亞》2014年第1期)
成都學院(成都大學)四川省泰國研究中心教授杜 潔
成都學院(成都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楊 茜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