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石羽
(電影頻道 國際部,北京 100088)
在當今,對電影文學性的界定,依舊未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是由于其文學性,是通過在電影的發(fā)展過程中的長期認識考量,而形成的比較寬泛的概念,并且這種電影文學性是無法通過語言來表達的。其實一部電影的形成要經過一個極為復雜的程序,對各方面都必須統籌兼顧,電影的文學性也僅是其特性的一方面。
如今的電影技術依然在不斷地更新,其創(chuàng)造新的拍攝手法的時間在不斷的縮短,相比而言,電影在敘事性等內在的藝術表現能力的創(chuàng)新上,卻顯得十分緩慢。這種畸形的發(fā)展必然會導致電影藝術水平的下降,其帶來的弊端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電影故事不突出,不吸引人。想要一部電影受到觀眾喜愛,故事情節(jié)尤為重要。尤其根據中國人的審美習慣,相較于華麗的形式,電影觀眾更期望看到一個精彩的故事。就以我國著名導演張藝謀為例,從《英雄》到《歸來》,在這個階段的電影,其中不乏各類大片,但是收獲觀眾好評的,依舊是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性強的電影。雖然《英雄》《十面埋伏》等電影在形式與風格上令人驚嘆,但由于故事性的缺失,使得觀眾對這些影片吐槽不斷。
(2)電影缺失人文關懷。經過不斷的發(fā)展,現今的電影已能夠與戲劇、建筑、文學、繪畫等藝術形式并駕齊驅,那么既然電影這樣,就應該加入更多的人文元素,使其更具魅力。但是由于一些電影人對文化藝術的豐富內容并未加以考慮,因此電影在人文關懷方面也就存在許多的問題。其一,是文化精神的扭曲。例如,現今的古裝影片,為了吸引觀眾眼球,隨意更改歷史,影片中充斥著越來越多的殺戮場面,空洞而無味。這樣一來,最終使觀眾感到乏味,其期待感更無法獲得滿足。其二,是缺失理想與道義。對于當今的一些大制作的電影,由于他們一味追求電影場面的宏大而華麗,使其對理想與道義上的追求逐漸丟失。其三,過分追求另類。對歷史及俠義精神任意篡改,最終造成影片的低俗不堪。
(3)影片缺乏深度。一部優(yōu)秀的影片,總會讓觀眾在觀看之余產生一些深度的思考,引起觀眾的共鳴,甚至在思想層面上獲得理想的效果??墒俏覈斀竦拇蟛糠钟捌?,情節(jié)上沒有波瀾,內容是未能給觀眾帶來思考的空間,總的來說,就是缺乏深度。例如,電影《無極》故事空洞蒼白,《三槍拍案驚奇》故事平淡,缺乏新意。未能讓人感受到思想的蔓延。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當下電影創(chuàng)作團隊整體隊伍的落后,無法為電影選擇一個具有深刻內涵的藍本。
電影雖是娛樂化的產物,但是若缺乏內涵深度,對其以后的長期發(fā)展有著極為不利的影響。特別是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普遍存在著“叫座不叫好”的現象。針對這類現象,筆者就怎樣發(fā)揮文學性在電影創(chuàng)作中的作用,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思考與闡述:
(1)可見的形象。在文學與電影的結合方面,可見的形象是其第一結合點??梢姷男蜗螅词潜容^直觀的,將文字的描寫通過影像呈現在觀眾眼前。例如,電影《天云山傳奇》,導演在塑造宋薇這個人物的心理情感時,花費了很多心思。她既是熱情而善良的大膽女性,又是幼稚而軟弱的政治追求者。這種多重性格,就使得宋薇這個人物生動而飽滿。讓觀眾能深刻感受到人物是有血肉的存在。
(2)時空的自由性。在電影與文學結合的過程中,將電影在時空上的自由性與文學處理時空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是文學性電影的第二個重要方面。電影對時空的剪輯與處理,是運用蒙太奇完成的。所謂蒙太奇,就是通過一些手段使單獨的兩個畫面相結合,使其從中產生更多的含義。例如,電影《巴山夜雨》,影片在拍攝對劉文英講述自己遭遇的情景時,沒有按照老套的模式展現秋石對杏花講述故事經過的畫面,而是通過劉義英的內心發(fā)生沖突后,跑到夜晚的江邊進行展現的。做此編排,不僅能夠表現出劉義英得知事件真相后內心的巨大沖擊,而且也為其后來思想的轉變設下了伏筆,從而使得文學意味更濃、更深
(3)合理的謀篇布局。在對影片進行謀篇布局時,蒙太奇手法是其重要的途徑。要想電影情節(jié)吸引人,設懸念是其重要的方法。但是在設置中,不能憑空想象,要在符合電影內容與思想的前提下來建立。例如,在影片《法庭內外》中,影片通過多個懸念的設置,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將觀眾逐漸引入對事實真相的探索中。由于影片以生活為基礎,懸念設置符合生活邏輯,因而能夠將觀眾引向對影片的情節(jié)發(fā)展的思考中,并產生強烈的共鳴。此外,文學對電影的積極影響除了在懸念設置上的體現外,在對電影結構的創(chuàng)新方面也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因此,電影應多加利用文學這個工具,創(chuàng)作出更多引起共鳴,寓意深刻的優(yōu)秀作品。
除了上述三點,在拍攝文學性電影的過程中,還需對細節(jié)、色彩等細小方面的注重。總而言之,文學不但對電影的內容方面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在電影的形式方面也能夠給予很多助力。因此,我們中國電影人在文學與電影的結合上要有更多的關注。
在與電視、網絡視頻等新媒體的競爭中,電影本身所具有的獨特優(yōu)勢是其在競爭中優(yōu)勢提供了重要保證。但電影要想長期、穩(wěn)定地發(fā)展下去,僅憑這一點優(yōu)勢是遠遠不夠的。畫面終究只是電影特性的一個方面,相當于一部電影的“骨架”,還需要電影的內容這個“血肉”的加入,才能使電影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本文就此進行了簡要分析,希望可以對電影人提供一些幫助。
[1] 齊偉.從誤讀到正解:1980年代電影“文學性”論爭的再考察[J].東南學術,2015(02).
[2] 陳林俠.文學性與當下中國電影的競爭力——以北美電影市場為樣本[J].浙江學刊,2015(01).
[3] 金寧.“電影文學性”論爭:視域的窄化及未盡的問題[D].中國人民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