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召紅,薛 敏
(皖西學院政法學院,安徽 六安237012)
最近幾年,公交車上的縱火、爆炸、砍人等公共安全事件屢屢驚現(xiàn)。從2005年8月8日(福州公交車自殺性爆炸案)到2014年7月15日(廣州公交車爆燃事件)之間的9年間,公交車公共安全案件共發(fā)生35起,造成近100人死亡,392人受傷[1]。其犯案動機為“個人厭世,報復社會”11例,高達31.4%[1]。這些犯案者都是典型的社會失意者,廈門公交車上縱火者陳水總,城市貧民,50多歲,數(shù)十年一直掙扎在貧困線上;杭州公交車縱火者包來旭,出身西北農(nóng)村,30多歲,農(nóng)民工;廣州公交爆炸制造者歐長生,出身于湖南農(nóng)村,25歲,農(nóng)民工。一系列血淋淋事實告誡我們要關注這些社會失意者,做好相關工作,防止社會失意者的極端暴力行為。
目前,對“社會失意者”的心理學研究很少,本文就社會失意感的產(chǎn)生過程、原因和社會失意者的行為表現(xiàn)作一初步探討。
失意,學界沒有明確定義,《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不得志;不如意”[2](P1137)。本文也是基于這樣定義來談失意的。失意感產(chǎn)生是社會比較的結果,因為即便一個人已經(jīng)做得很好,但總會發(fā)現(xiàn)身邊有人比自己做得更好,這時,沮喪感、失意感隨之產(chǎn)生,所以本文采用“社會失意”一詞來探討這一問題。社會失意者是指在社會生活中不得志、不如意、心理不平衡的人。
社會失意感的產(chǎn)生有個過程,一般有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構成:
1)個體的需要、動機與目標
需要是個體對一定對象的需求性和占有性,目標是行動的預期結果,動機是為滿足某種需要、實現(xiàn)一定目標而行動的內部動力,個體的行為往往取決于需要與目標的相互作用,只有需要和目標相結合,才會有實際行動的動機。一個人沒有強烈的需要,也沒有明確的目標,他就沒有強有力的動機。這樣的人,沒有志向沒有追求,不會產(chǎn)生不得志不如意的失意感。
2)實現(xiàn)目標的實際行動
有了強烈的動機,一般就會有實現(xiàn)目標的實際行動。但在行動后沒有達到目標,這時就會產(chǎn)生失意感。如果目標高遠,動機強烈,只停留在想象上,沒有實際行動,也不會產(chǎn)生失意感。
3)挫折情境
在通向目標的道路上遇到障礙而又不能克服時,就出現(xiàn)了挫折情境。挫折情境出現(xiàn),無法達到預期目標,行動者失意感隨之產(chǎn)生。當然,如果實現(xiàn)目標一帆風順,個體也無失意感。
4)對挫折情境的認知
個體認識到因行為受到阻礙,目標無法實現(xiàn),因而感到不如意。如果客觀上有阻礙存在,但主觀上并無知覺,當然也就不會有失意感。
5)情緒表現(xiàn)
目標沒有達到,個體心理上感到不平衡,并產(chǎn)生一系列消極的負性情緒,如憤怒、怨恨、自責等。如果目標沒有達到,個體抱著無所謂態(tài)度,也不會有失意感。
影響社會失意感產(chǎn)生的因素多種多樣,概括起來,可分為主體外因素和主體因素2類。
這是由于外界事物或情況阻礙人們達到目標而產(chǎn)生的社會失意感。一是自然環(huán)境,包括個人能力無法克服的自然因素的限制。嚴重的如無法預料的天災地變,以及衰老、疾病、死亡;輕微的如下雨無法去郊游等自然因素。另一是社會環(huán)境,包括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所遭受到的政治、經(jīng)濟、道德、宗教、風俗習慣等人為因素的限制[3](P74-75)。如考試制度的關系,使一個具有特殊才能的人,無法發(fā)揮其潛力;在工作單位里,人際關系緊張、工作崗位不能使人充分發(fā)揮才能、管理方式不妥等,都可能成為社會失意感產(chǎn)生的原因。公交車上縱火等行為的社會失意者多數(shù)是生活上貧困潦倒者。就當前來說,社會失意產(chǎn)生的主體外因素有貧富差距擴大、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民生建設落后、利益訴求渠道不暢等。
這是由于個人條件的限制不能達到目標而產(chǎn)生的社會失意感。一是個體身心狀況的缺陷。個體健康狀況不佳或生理上有缺陷,不能勝任某種工作;個體知識不足或智力水平較差,在工作中遭到失敗。這些身心狀況的缺陷導致個體生活上的貧困。二是個體需要的沖突。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同時產(chǎn)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需要,假如這些并存的需要互相對立或排斥,那么就無法同時獲得滿足,其中某一需要獲得滿足,其他需要滿足就可能受到阻礙。在這些需要之間發(fā)生沖突的情況下,無論怎樣,都有某種需要得不到滿足,社會失意感都會產(chǎn)生。三是個體抱負水平高。一個人在心理上是否體驗到失意,同他的抱負水平密切相關,同樣的工作成績和生活條件,抱負水平低的人,感到滿意,但抱負水平高的人則覺得不如意。四是個體歸因偏差。歸因是個體對他人或自己行為原因的解釋和推論過程,“人們的行為表現(xiàn),究其原因不外乎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種,內部原因是指個體自身具有的、導致其行為表現(xiàn)的品質和特征,外部原因是指個體自身以外的、導致其行為表現(xiàn)的條件和影響?!保?](P158)一般人在歸因中,“對于良好的行為都采取居功的態(tài)度,而對于不好的、欠妥的行為則否認自己應負的責任。”[4](P172)這就是歸因的自我服務偏差。公交車上縱火等行為的社會失意者通常把自己生活不如意歸因于社會不公。2005年8月8日,福州市一輛公共汽車發(fā)生爆炸,2人死亡,31人受傷,疑犯黃茂根在遺書中說是“黑暗的權貴當?shù)腊盐冶瞥山裉斓慕Y局”[1]。
社會失意感是主體因素與主體外因素相互作用下產(chǎn)生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人的人生際遇都難免有失意的時候,為什么有的失意者卻做出極端暴力犯罪行為呢?這與失意者的主體因素密切相關。
人在失意時,心理上極不平衡,人們都有維持心理平衡的需要,失意者常常通過一系列行為來維持這種心理平衡。
人在失意時,最常出現(xiàn)的是生氣、憤怒等情緒,如果失控,在行動上往往表現(xiàn)為攻擊。
一是直接攻擊。攻擊的對象是目標障礙的人或物的本身,如直接攻擊障礙物,對人嘲笑謾罵,甚至動手打人。這是爭強好勝的青少年或膽汁質的成年人失意時的主要反應方式。
二是轉向攻擊。如有的人因工作不如意,回到家里罵妻子、打孩子、摔東西,以發(fā)泄自己的情緒,這便是轉向攻擊的表現(xiàn)。轉向攻擊發(fā)生在失意者無法直接攻擊妨礙自己達到目標的對象,或者沒有明確的直接攻擊對象,就把攻擊行為轉向某種代替物。這種攻擊行為往往采取尋找“替罪羊”或“出氣筒”,表現(xiàn)為“遷怒于人”。通常情況下,失意者會選擇軟弱的、沒有反抗能力的人作為“替罪羊”,公交車縱火犯案者和砍人者多數(shù)采用這種攻擊方式。
轉向攻擊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自我攻擊。即把攻擊對象轉向自己,自我折磨或自我虐待。個人由于對自己缺乏信心,或悲觀失望,將造成不得志的原因全部歸咎于自己,認為自己無能、不爭氣,感到羞愧和屈辱,將情緒一股腦兒向自己發(fā)泄,如敲打自己的頭,嚴重的甚至可能導致自殺。王永民,原在一家保險公司工作,后被單位辭退,生活十分落魄,自焚而死[5]。
有時候,個體失意后表現(xiàn)出來的不是攻擊,而是冷漠。冷漠,表面看上去似乎對挫折情境漠不關心,表面冷漠退讓,但當事人的內心是十分痛苦的。在不得志時出現(xiàn)冷漠,多半是由以往的經(jīng)驗造成的。如果個人曾用攻擊對付挫折并得到滿足,那么,此后他遭受挫折就會采取攻擊的方式;而如果以往的經(jīng)驗告訴他攻擊是無效的,甚至會導致更多的痛苦,此后,他就可能改以冷漠的方式來應付挫折。形成冷漠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挫折情境對個人的壓力過分嚴重,使個人感到無助、絕望,因而失去信心和勇氣[6](P84)。李年勇,2013年8月25日,在成都公交車用尖刀捅刺乘客,造成死亡、重傷、輕傷各5人。據(jù)李年勇的堂哥后來介紹,李年勇并不經(jīng)?;乩霞易。退慊丶乙部偸且粋€人在屋里住上10多天不出門[7]。
有的成年人不得志時,也會像孩子一樣無理取鬧、哭鬧不止或滿地打滾,這就是倒退行為。通常,人的行為表現(xiàn)都帶有一定的年齡特征,但倒退是指人們在不得志、不如意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與自己年齡、身份不相稱的幼稚行為[8](P315),以這種幼稚行為求得別人的同情和照顧。主要表現(xiàn)為情緒的任意發(fā)泄和行為的失控。如個別教師與學校領導有沖突而甩手不干工作;或因職稱未如愿解決而哭鬧、吵罵,甚至“請假”不上班;或因受到學生頂撞而大發(fā)雷霆、中途罷教等。
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讓幾個學生個別進入實驗室,該室有4個門,其中3個門是鎖住的,只有1個門可以打開,只要按順序將各門試一下,便能很快找到出路。但當實驗者用冷水、電擊、強光、噪音等強烈刺激同時加之于受試者,使之趨于緊張狀態(tài)時,好幾個被試呈現(xiàn)慌亂現(xiàn)象,不知道按順序找出路,到處亂跑,已經(jīng)試過是被鎖住的門,會重復地去嘗試,這就是固執(zhí)的表現(xiàn)。固執(zhí)即“頑固地堅持某種不合理的意見或態(tài)度,盲目地重復某種無效的動作,不能象常態(tài)下那樣正確合理地作出判斷?!保?](P86)常見的固執(zhí)行為除上面的驚慌失措外,還有破罐破摔和強迫癥表現(xiàn)?,F(xiàn)實生活中,當人失意后,往往會抵制經(jīng)濟或技術上變革,他會執(zhí)拗地認為老一套辦法是最好的,甚至找出各種理由為他的抵制行為辯解[10](P130-131)。2013年6月7日,廈門一輛公交車在行駛過程中突然起火,47人遇難,34人因傷住院,縱火犯案者陳水總因戶籍年齡被弄錯以致無法辦理退休,反復上訪[1]。
人們表現(xiàn)于外的行為或情感,與他們內心的感受完全相反,稱之為反向行為[10](P131)。通過反向行為,以掩蓋自己的本意,避免或減輕自尊心受損。例如,畏于權勢去愛自己所恨的人,或因愛不成反生恨就是這種情況。戀愛不成功的失意者所引發(fā)的兇殺案,多數(shù)是這種反向行為所致。
一個人把自己的不良品質或失誤強加于別人身上就是投射的表現(xiàn)[10](P131)。如自己無能,往往大談別人的無能;作風不正派的人往往認為世上沒有作風正派的人;自己憎恨別人卻認為別人憎恨他。這種“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的投射行為會減輕自己的內疚、不安和焦慮。社會失意者本人都有一系列問題,但他們大多缺乏反省意識和能力,把自身的問題看成別人問題或社會問題。
如家里的事使自己“勃然火起”或“郁悶不樂”,就趕快上班,這種回避、躲開、不接觸導致心理困擾的外部環(huán)境,即“眼不見心不煩”的行為就是逃避。通過躲開現(xiàn)實,放棄原來所追求的目標,撤退到比較安全的地方去。這種行為有3種表現(xiàn)形式:一種是逃向另一現(xiàn)實,回避自己面臨的挫折情境,這種方式對于解除焦慮困擾的作用只具有暫時的、過渡的性質,它只在于讓情緒獲得一定程度的平息,為冷靜而理智地處理挫折后果創(chuàng)造心理條件,因為逃避本身并未解決問題。另一種是逃向幻想世界,即從挫折情境中撤退,逃向幻想的自由境界,走向想入非非。還有一種是逃向生理疾病。例如學生害怕考試失敗,竟在考試當天發(fā)燒。個人借生理上某種機能的障礙以避免面對困難,這種疾病的產(chǎn)生往往是無意識的,與裝病不同[6](P86)。社會失意者傾向于逃避現(xiàn)實,如前文提到的李年勇就是一個個案。
壓抑是指“當一個人失意之后,用意志力量壓抑住憤怒、焦慮的情緒,表現(xiàn)出正常情況下的談笑自若的情緒狀態(tài)?!保?](P317-318)壓抑是回避自我內心危險和矛盾的手段。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減輕焦慮,獲得暫時的安全感,但欲望并未消失,而是深入到個體的潛意識里,影響人格的健全發(fā)展。壓抑的結果,往往造成情緒的突然爆發(fā)或患病,社會失意者的極端暴力行為常常是壓抑的情緒突然爆發(fā)的結果。
以上是人們在失意時消極行為的主要表現(xiàn)。事實上,社會失意者的行為表現(xiàn)多以綜合的形式出現(xiàn),諸多消極的行為常常導致社會失意者個人極端暴力犯罪活動。
[1]戴玉.公交車公共車安全事件調查[J].南方窗,2014(16):65-67.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徐厚道.心理學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4]章志光.社會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admin.應加強對失意群體的研究與心理疏導[EB/OL].http://www.zhipr.org/jianxinyanjiu/2014-06-26/2717.html.
[6]程正方.學校管理心理學[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6.
[7]陳明玥.成都血案兇手身份曝光[EB/OL].http://sc.sina.com.cn/news/b/2013-08-27/0824116341.html.
[8]俞文釗.管理心理學[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8.
[9]中央教育行政學院.學校管理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6.
[10]盧盛忠.管理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