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母親河。出管涔,入黃河,奔騰千里,滋潤良田萬頃,孕育數千年燦爛文明,養(yǎng)育桑梓無數。她如生命似血液,貫穿了山西的發(fā)展軌跡,見證了三晉兒女的奮斗歷程。
汾河,傷痛河。河床涸,黃沙顯,滄桑幾度,但見兩岸高樓起,卻是魚鳥常別離,旖旎風光難覓。她時而安詳時而憤怒,古往今來頻頻發(fā)出警告,傍水而居必須懂得和諧之道。
經歷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破壞和過度開發(fā)利用,汾河流域生態(tài)已十分脆弱。省委、省政府深知,水已是山西發(fā)展的掣肘之患。省委十屆六次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強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保護,系統(tǒng)推進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水生態(tài)保護等工作,做好興水增綠這篇大文章。王儒林書記多次強調,要綜合施策,下大力氣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制約山西發(fā)展的問題。李小鵬省長多次就汾河流域生態(tài)問題調研、部署,指出山西治水必先治汾。樓陽生、郭迎光等省領導也就此做了專題調研。
該如何面對汾河之痛,該如何療治汾河之傷?我省今年7月印發(fā)《汾河流域生態(tài)修復規(guī)劃綱要(2015—2030年)》已經給出答案:必須重現汾河旖旎風光,讓她成為三晉大地的“生態(tài)長廊”“宜居長廊”和“富民長廊”。由此,新中國成立以來規(guī)模最大,力度最強的生態(tài)化、全流域、系統(tǒng)性汾河流域生態(tài)修復工程,在三晉大地拉開了帷幕。
明清以來,汾河流域人口劇增,竭澤屯田,汾河的命運急轉直下;而當代工業(yè)文明既帶來了經濟的飛躍,也為汾河再添新傷
山西曾有千泉之省美譽,湖泊沼澤遍布勝似今日江南。漢代可溯汾而上,“泛樓船”“揚素波”,汾水何其壯闊。盛唐之際,汾河仍漕運繁忙,有萬舟競發(fā)的盛景。宋太宗趙光義曾引汾水淹晉陽取得軍事勝利,可以想象彼時的汾河水量是多么驚人。
進入明清,山西經濟迎來一個歷史高峰,而汾河卻因此走上傷痛之旅。明朝在汾河上游設九大軍事重鎮(zhèn),泄水墾荒,伐木屯植,山西人口超越陜、豫總和,突破400萬人。清光緒,山西人口增至1643萬人,泄湖造田也達到了最高峰,總計耕地面積幾乎與今天的總量接近,達到5000萬畝之巨,而澤國水鄉(xiāng)與山西漸行漸遠,幾成追憶。
無節(jié)制開發(fā)換來的不只是經濟繁榮和人口激增,自然無情的報復也相伴而至:明清兩代汾河因人為破壞而變得旱澇無定。據歷史記載,明代汾河流域平均4年就要經歷一次洪水,清代則增至兩三年一次。而且,旱災也開始頻繁光顧,唐宋至遼金元時期42年才發(fā)生一次大旱,明清時期則頻繁至4年一次。
新中國成立后,面對旱澇無常的汾河,山西不得不踏上持續(xù)不斷的治汾之路。疏河道,固堤壩;治污染,興水利;引客水,復清流……母親河終于恢復了些許慈祥,但流域內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人口的迅速增加卻又讓生態(tài)環(huán)境面臨新的挑戰(zhàn):
2004年之前的30余年中,太原盆地地下水位埋深由7.6m下降至89m,下降幅度81.4m。
實測水文資料顯示,1956—1979年,汾河平均地表徑流量為 26.5億m3,1980—2000年平均值降為17.4億m3,2001—2013年則低至 13.3億m3。
流域內現有森林面積6180 km2,森林覆蓋率僅為15.7%。植被覆蓋不夠留不住降水,也就沒有了常年流水的溪流。
流域內湖泊大多已經消失,汾河河道從寬2~3 km壓縮至250~300m。這不僅減弱了河流的蓄洪能力,而且降低了河流對地下水的補給。
……
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徑流減少,水域面積萎縮和工業(yè)污染加劇,一組組數據觸目驚心,訴說著汾河之殤。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不斷治理,使汾河不再肆虐無常,但她的面貌卻并未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造血”功能仍未恢復,山西缺水的格局依然。
在不斷反思和不斷治理中,山西也漸漸明白必須與汾河和諧相處的道理。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強調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統(tǒng)籌自然生態(tài)多種要素,協(xié)調解決復雜水問題。今年,我省因勢利導制訂了《汾河流域生態(tài)修復規(guī)劃綱要(2015—2030年)》,省委、省政府下定決心,調動全省力量修復汾河生態(tài),誓要治理汾河之殤。
面對遍體鱗傷的汾河,山西不得不展開艱苦卓絕的治汾之戰(zhàn);前期治理注重保障供水,后期則逐步向生態(tài)化治理轉變
新中國成立以來,大規(guī)模、成體系的汾河治理已經有4次。
前三次,興修水庫保障發(fā)展用水之需要,疏渠筑堤完善防洪體系:20世紀50年代,建設汾河、文峪河等大中型水庫,建成文峪河、瀟河等大型灌區(qū),中下游農業(yè)用水有了基本保障;20世紀六七十年代,建成汾河一、二、三壩,并且在流域內打井抗旱、開發(fā)地下水、新建淤地壩,水利開發(fā)與洪災治理并舉;1998年,我省再次大規(guī)模修建堤防,完成中下游800 km堤防新建和加固工程,對上游81 km河道進行治理,汾河干流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防洪體系。2008年開始實施的“千里汾河清水復流工程”則是第四次治理,通過調引黃河、沁河等客水補給汾河,結束了汾河河道斷流的歷史。
為換回汾河往日容顏,山西在所不惜,全力以赴。大規(guī)模關停上游煤礦,植樹造林涵養(yǎng)水源,源頭泉水四季噴涌,往日勝景重現;引黃水源源不斷匯入汾河,水量充足、清流直下,兩岸漸漸生機盎然。如果說前三次治理重在加固河道和水資源開發(fā),那么第四次就是用水與治水并重,逐步向生態(tài)化治理轉型。引來充足的水源,不僅要復流地上水,更要補充地下水。通過地質下滲,汾河二庫平均每年補充地下水3000多萬m3,使蘭村泉域地下水位抬升了8~9m,下游清徐縣平泉村斷流10年的泉眼已經復流。2014年,山西省加大汾河向晉祠泉域的補水力度,通過工程措施使二庫蓄水位抬高5米之多,對地下水的補給進一步增強,三晉名泉晉祠泉域復流指日可待。
大面積建濕地,讓汾河水質逐日改善,魚鳥源源不斷在此安家。汾河中下游管理局辦公室主任衛(wèi)浩介紹:“中下游沿線已經建成堤內濕地6個,面積57.73萬m2?!备魈帩竦叵嗬^建成后,有效改善了河流水質,每年都吸引大批過冬候鳥在此駐留。汾河“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自然生態(tài)格局正在逐步恢復,汾河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修復與保護的目標初步實現。他介紹,濕地還將繼續(xù)建設,將來會有60多個濕地出現在汾河灘涂。
除濕地建設外,我省對汾河中下游還開展了河道疏浚整治,入黃口段堤防下延,汾河蘭村至柴村橋段整治,汾河堤路林建設,汾河二、三壩水閘庫區(qū)擴容清淤等工程。通過各項工程和生物治理措施,汾河中下游段河道過流能力明顯提升,兩岸堤坡更加穩(wěn)定,防汛搶險通道連貫暢通,汾河中下游整體堤防體系得以完善。汾河中下游全河段防洪減災和供水保障能力的極大提升,為我省汾河中下游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忽視生態(tài)的經濟發(fā)展換不來幸福感;治理母親河靚麗全山西,這是三晉兒女共同的期盼
管涔之山,汾水出焉。寧武縣管涔山以雷鳴寺泉為代表的眾多山泉形成汾河源頭。大自然不僅賦予寧武靈山秀水,也賦予它豐富的煤炭資源。全縣曾經密布著200多座煤礦,汾河源頭因此而水缺山殘??h財政收入95%與煤有關,而采煤100%會破壞水源,面對滿目瘡痍的汾河源該如何決斷?過去的無奈選擇是經濟,而現在的堅定選擇是生態(tài)。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這就是百姓之愿!十幾年來,寧武煤礦從200多座壓減至4座,每年因此減收20多億元;“樹上山、糧下川、人出山、畜進圈”,治理河灘0.287萬hm2,栽植水土保持林2.2萬hm2,源頭水土面貌有了根本好轉;既有生態(tài)效益又有富民產業(yè),發(fā)展經濟林每畝為農民增收千余元,開發(fā)源頭旅游業(yè)讓周邊群眾收益實現穩(wěn)定增長。
如今的汾河源頭景區(qū)山清水秀、游人如織,成了周邊農民的搖錢樹。景區(qū)不遠處的石窯溝村農民陳壽平,每年旅游旺季僅銷售土特產的收入就有五六千元。用他的話說:“祖祖輩輩守著汾河源,現在才真正嘗到靠水吃水的甜頭?!?/p>
距源頭不到20 km有一個治汾史上不得不提的村莊——頭馬營村。此處,引黃南干線以12m3/s的流量匯入,巨大的水流讓汾河頓顯大河雄姿?!吧嫌魏用娌坏?0m,而由此往下81 km河面寬度可達百米之寬”,汾河上游水務管理站站長庫占福幾乎每天都要巡河一次,每到此處總有一種抑制不住的激動。
為使黃河水安全入汾,我省對頭馬營以下81 km河道進行了大規(guī)模綜合治理:加固堤防102 km,新修排水涵洞53座,滾水壩5座,農用橋10座,新植防護林帶496 hm2,主河道整治71.4 km。
寧武縣石家莊村就在這一河段,村民馮卯玉說:“河面寬了,交通好了,這樣的治理老百姓喜歡?!彼钢蛔P跡斑斑的吊橋解釋,不到兩米寬、只能步行,那就是過去連接兩岸的通道。遇到搬運大件物品,只能從河道穿過,被河水沖走的事常有發(fā)生。汾河上游81 km河道治理后,沿線新修的10座農用橋讓兩岸農民告別了延續(xù)千年涉險渡河歷史。
一路安瀾,汾河結束上游之旅進入太原境內,經汾河水庫、汾河二庫蓄水調洪成為省城太原的供水命脈。汾河二庫管理局局長周永紅介紹:“二庫2007年交付使用,總庫容1.33億m3,使太原城區(qū)防洪標準從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僅2008年以來,二庫為下游平均每年調蓄下泄水量達2.12億m3,至今已向下游供水1300多天?!?/p>
太原蘭村,二庫開閘放水的第一站。河道中央的魚嘴壩將汾河一分為二,東干渠滿足太鋼等大型企業(yè)用水,西干渠滿足西山和晉源供水。因為充足的水,太原有了近20 km長的濱河公園,有了西山面積萬畝的生態(tài)公園,有了常年不斷流的環(huán)城水系……2500年歷史名城因水而靈動。太原市民王隨德如是說:“治理一條河,靚麗一座城?!逼鋵崳睾用恳蛔鞘械木用穸加泻退粯拥钠谂?。
重現汾河旖旎風光,是必行之舉是可行之舉;山西治汾史翻開生態(tài)化、全流域、系統(tǒng)性治理的新篇章,她將成為“生態(tài)長廊”“宜居長廊”“富民長廊”
借助客水,汾河湯湯南流,基本告別斷流歷史,但與20世紀50年代的大河風光相比仍相差甚遠。其中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自身造血功能并未完全恢復。對此,本屆省委、省政府有著清醒的認識。
重現汾河旖旎風光必行!數千年來,母親河已經付出太多,承載太重,流域生態(tài)已經十分脆弱。不抓緊修復,流域內八大名泉很可能徹底破壞,晉祠泉、蘭村泉、古堆泉等千古名泉將失去復流的機會,這將成為山西人民永遠的遺憾。更重要的是,她對山西舉足輕重。汾河蜿蜒700余km,途經6市27縣區(qū),直達黃河。兩岸生活著1390多萬人口,全省43%的GDP由汾河流域提供,域內糧食產量占到全省近四成?,F實告訴我們,不能再走邊利用、邊破壞、邊治理的老路,汾河生態(tài)需要進行系統(tǒng)性修復。
重現汾河旖旎風光可行!在保障經濟社會發(fā)展用水需求的同時實現生態(tài)修復,最難的是水,最缺的是水。所幸,我省地表水替代工程——“大水網”建設已經先期開工,其中有五項工程向汾河流域供水。萬家寨南干線、禹門口提水、和川引沁入汾三項工程已經建成,而中部引黃和東山供水工程則在加快推進。目前,12000名建設者夜以繼日奮戰(zhàn)在“大水網”一線,“五水濟汾”格局有望兩年基本形成。以上“五水”年最大供水能力可達到12.3億m3,已接近汾河流域近10年年均水資源的1/2,修復汾河流域生態(tài)有水可用。
一場前所未有的汾河修復工程鋪開,一件功在千秋的偉業(yè)啟幕。2015年7月11日,《汾河流域生態(tài)修復規(guī)劃綱要(2015—2030年)》印發(fā),汾河翻開了生態(tài)化、全流域、系統(tǒng)性治理的新篇章。
水利廳廳長潘軍峰用“治汾六策”解讀《綱要》的精髓。一是科學配置水土資源,節(jié)水優(yōu)先,高效利用,保障流域經濟社會健康發(fā)展;二是實施“五水濟汾”,增加汾河流域地表水資源量,保障修復流域生態(tài)有水可用;三是充分利用洪水資源,恢復水域,重建水系;四是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強化地下水系的保護;五是建立河源和泉源保護區(qū),恢復植被,有效涵養(yǎng)水源;六是控制污水排放,加強污染防治,實現污水資源化。
他說:“各項治理措施的核心一是地下水位的恢復。地下水位恢復了,‘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地下水位恢復了,小河有水大河溢,汾河才能重現大河風光。二是植被的恢復。有了植被,才有溪流。”因此,汾河流域生態(tài)修復一方面要嚴格限制地下水開采,另一方面要多渠道補充地表水。通過少采一些,多補一些,用10到15年的時間把地下水補回來,把高山大川的森林植被恢復起來。
利用洪水資源重建水系則是本次治理一大亮點?!耙淖円酝挥龊樗团藕?、泄洪的做法,真正把洪水視為資源,留下來、用起來”,潘軍峰說:“同時,還要在汾河干流兩側建設高效節(jié)水的設施農業(yè)。通過汾河水系重建,實現農牧漁業(yè)結構調整,完成生態(tài)系統(tǒng)重建?!?/p>
汾河流域生態(tài)修復工程還有一核心任務就是依法劃定各支流源頭巖溶大泉源頭保護區(qū),開展河源和泉源的“兩源”保護,通過在流域內恢復森林植被,形成高郁閉度森林覆蓋,有效涵養(yǎng)水源。
汾河全流域治理的一個重點區(qū)域是太原市,汾河污水的2/3來自太原,來自于太原市的9條河流和晉中市的太榆退水渠?!笆硬恢?,汾河難清”,汾河治污迫在眉睫。
總之,這將是一項生態(tài)化、全流域、系統(tǒng)性的綜合工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然修復與保護是主線,“增水、添綠、節(jié)水、治污”是手段,治理內容涉及土、水、林、城、環(huán)保、煤炭等多個領域。因此,它是一項公益性、基礎性和長期性的任務。我省將用15年左右的時間實施這項規(guī)劃,在流域內重現山水相依、林泉相伴、河湖相映、溪水長流、湖光山色的田園風光,使汾河水系重現河暢泉涌、碧波蕩漾、魚鳥翱翔的大河風光,將汾河建設成為三晉腹地植被蔥郁、水流清澈的“生態(tài)長廊”、適宜人類生活的“宜居長廊”和經濟發(fā)展的“富民長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