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苗
(連云港財經(jīng)高等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江蘇 連云港222061)
被胡適譽為“一代才女”的林徽因是中國著名建筑家,文學方面的成就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 她雖然只有六十幾首詩歌作品,但作為后期新月詩派的重要女詩人,她在詩歌中流露出別致的情緒體驗,她的詩美麗清新又具有現(xiàn)代色彩,本文主要從意象與情感的角度分析林徽因詩歌的特點。
林徽因的詩歌創(chuàng)作以抗戰(zhàn)為界限,大致分為前后兩期,前期風格浪漫,表達對愛、美、自然的歌頌,后期側(cè)重傾訴人生的無常與生命意識,兼有現(xiàn)代主義詩風。 她筆下的詩歌意象有的十分唯美,以女性特有的敏捷善感表現(xiàn)真摯的感情,有的意象具有現(xiàn)代性,以象征、意象疊加、比喻和朦朧意象等,含蓄地傳達情思,對色彩、形狀和建筑的喜好,又使她以“建筑家”和“美術(shù)家”的眼光描繪世態(tài)萬象。 她的詩包含了詩人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和智性思考,體現(xiàn)了詩人心靈的追求。
“意象”是個體把對生命、時間的理解賦予現(xiàn)實生活和自然存在的物象中,借物象來傳情達意,這是意象建立的依據(jù)。 作為在文化轉(zhuǎn)型期成長起來的“新月”詩人林徽因,古今文學思潮都影響過她的創(chuàng)作。 朱壽桐先生說:“中國現(xiàn)代詩人對詩歌意象的認識和把握的自覺意識主要來自現(xiàn)代主義觀念和作品的影響, 但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他們詩歌意象的設計往往與中國傳統(tǒng)詩歌意象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①林徽因參照古典詩歌傳統(tǒng)創(chuàng)作出屬于自己的新意象,如同徐志摩的“康橋”、聞一多的“死水”、朱湘的“石門”,林徽因常選擇青草地、陽光、嫩芽、白蓮、桃花等吟詠自然美景和表達愛情,體現(xiàn)她的唯美意識。
林徽因的詩歌,以天真爛漫的格調(diào),選用古典韻味的意象,創(chuàng)造出富有詩味的詩歌來。 如:“我愛這雨后天,/這平原的青草一片! /我的心沒底止的跟著風吹,/風吹:/吹遠了草香,落葉,/吹遠了一縷云,像煙——/像煙。 ”《雨后天》全詩共七行,語言簡潔清新,沒有多余的粉黛修飾,極像一副淡遠雋永的水墨畫,“風吹”、“像煙”的重復,不但沒有增添復贅感,反而輕盈、活潑,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像“雨后天”一般無憂無慮與自由。 詩歌上三行、下三行之間由“風吹”二字斷開,引發(fā)讀者思緒的遐想,形式上有種古詞小令的律動。 林徽因的詩歌受中國古典詩詞借景抒情藝術(shù)手法的影響,以“無生物的生命化”手法給詩歌帶來新鮮感和藝術(shù)魅力。 譬如在詩歌《去春》中,詩人通過營造“去年的春天”、“花香”、“小曲徑”、“蒼白的下午”、“小山”、“一片松風”、“孔雀綠的園門”、“白丁香花” 等古樸、清幽雅致的意境,一幅春天午后登山風光圖呈現(xiàn)出來,如“丁香詩人”戴望舒一般,這首詩有著寂寞的情愁與無名的煩憂, 也映現(xiàn)出對自然景致的迷醉和返璞歸真的詩情畫意。王爾德說,自然的終點,就是藝術(shù)的起點,林徽因始終在自然這條路上探索,詩歌意象呈現(xiàn)出自然的唯美性。
羅丹說過,“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fā)現(xiàn)出美來。 ”②林徽因用自己“藝術(shù)家的眼睛”,用“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經(jīng)人到的底里去”,在“一些顏色,一些聲音,一些香氣,一些味覺,一些觸角”③里,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在微細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唯美瞬間。 在《一首桃花》中,嫣紅(視覺)、勻的吐息(聽覺)、生姿的顧盼(神態(tài)),構(gòu)成一個柔媚與歡喜的輕盈世界,桃花這種司空見慣的花,在她的筆下宛如多情嬌美的少女般美好,“玲瓏的”、“柔的勻的”、“淡淡的”,有種婉約細致的唯美情懷。“花”這種唯美意象在林徽因詩集中出現(xiàn)于15 首詩中,可見詩人對它的偏愛。
“愛”是林徽因詩歌中另一個閃光的字眼,朱自清在《中國新文學大·詩集·導言》(1935)中曾寫道:“中國缺少情詩,有的只是‘憶內(nèi)’、‘寄內(nèi)’或曲喻隱指之作,坦率的告白戀愛者絕少,為愛情而歌詠愛情的更是沒有。 ”林徽因用意象收斂感情,抑制感情的奔騰宣泄,以淡淡的筆觸描畫純粹的美、崇高的愛?!白仙筋^抱住紅葉,將自己影射在山前,/人在小石橋上走過,渺小地追一點子想念。 ”“當時黃月下共坐天真的年青人情話, 相信/那三兩句長短,星子般仍掛秋風里不變。 ”(《山中》)整首詩先后出現(xiàn)紫山、紅葉、白云、深藍天、黃葉、青影、黃月等五彩斑斕卻不夸張的唯美意象,表達對愛情的疑慮與迷茫、憧憬與追求、沉寂與無奈。
林徽因以唯美的意象,呈現(xiàn)出奇特的審美感知,她曾說:“詩中意象多不是尋常純客觀的意象, 詩中的云霞星宿、山川草木,常有人性的感情,同時內(nèi)心人性的感觸反又變成外界的體象,雖簡明淺顯隱奧繁復各有不同的?!雹苓@增添了她的詩歌的多層次閱讀性。
隨著西方現(xiàn)代主義詩歌藝術(shù)的深入影響, 林徽因接受了象征詩派和意象詩歌運動啟發(fā),她通過意象的朦朧性、象征性、比喻性和意象疊加與組合,追求意象的多重蘊含。
林徽因認為寫詩的過程是這樣的,“寫詩, 或可說是要抓緊一種一時閃動的力量,一面跟著潛意識浮沉,摸索自己內(nèi)心所縈回,所著重的情感——喜悅,哀思,憂愁,戀情,或深,或淺,或纏綿,或熱烈”,“然后以語言文字(運用其聲音意義)經(jīng)營、描畫、表達這內(nèi)心意象情緒,理解在同時間或不同時間里,適應或矛盾的所共起的波瀾。”⑤她的詩作《晝夢》里,“晝夢、紗、乳白色的莖、銀光、盤盤絲路、花、天上一顆星”等意象,構(gòu)成了一種模糊與朦朧的意境。詩人從“入夢前”寫起,在“垂著紗”的迷離環(huán)境中,開始追尋“情緒”,在找來找去的境界中,漸入夢的佳境,思想如“盤盤絲路”“騰飛”,但卻又觸摸不到,最后在“全是無名”中一閃而過,結(jié)束晝夢。 林徽因喜歡描寫感覺和情緒,在《記憶》中,詩人再次展開“情緒的花”,尋找“沉在水底記憶的倒影”,夜的神秘,記憶的凌亂,頗具朦朧之美。
“象征主義本質(zhì)上屬于西方文化超越此岸人生的性格,同時也就是具有神秘主義的色彩?!雹尴笳餍砸庀缶褪撬枷胪黄浦庇X層面后向更深意識的沉潛, 林徽因通過擴大意象的象征內(nèi)涵,將個人情緒“非個人化”,呈現(xiàn)出表層經(jīng)驗之外的深層意旨。 《前后》是具有象征主義特色的一首詩,第一節(jié)用“船”、“足跡”和“路”展示河碼頭上繁忙的景象,第二節(jié)“不能問誰/想望的終點——/沒有終點/這前面。背后/歷史是片累贅!”“終點”、“前面”等意象,是對生命的沉思與探尋,意象的表層之上,有對時間、生命、歷史的哲理沉思,使這首詩具有多義性和暗示性,表現(xiàn)出多維內(nèi)涵?!讹L箏》、《小詩(二)》、《過楊柳》等,也是具有象征主義色彩的詩歌。
林徽因的詩比淡而無味的白話詩要有味的多, 其核心就是比喻美,“比喻的性質(zhì)也發(fā)生變化, 成為一種情感語言。 喻指從客觀世界向主觀世界轉(zhuǎn)移, 也就是更多情況下不是為了揭示某物的特征而用比喻,而是用比喻表達自己的感受、情緒。 ”⑦如“你舒伸得像一湖水向著晴空里/白云,又像是一流冷澗,澄清/許我循著林岸究究你的泉源”(《仍然》),抓住此刻人的悠閑與自在,強調(diào)主體的感受性。 “信仰只是一細柱香,/那點子亮再經(jīng)不起西風/沙沙地隔著梧桐樹吹! ”(《秋天,這秋天》)。 再如“是誰笑成這百層塔高聳,/讓不知名鳥雀來盤旋? 是誰/笑成這萬千個風鈴的轉(zhuǎn)動,/從每一層琉璃的檐邊/搖上/云天? ”(《深笑》)。 這兩首詩都是本喻體之間非絕對線性對應關(guān)系,而是飄忽、新奇、游離不定,表現(xiàn)了一種“感覺的錯綜”,給人一種特殊的審美感受。
在現(xiàn)代詩歌藝術(shù)上, 形式美的又一特征是意象組合美,通過多種意象的疊加并置,象征性地表現(xiàn)詩情。如《六點鐘在下午》:“六點鐘在下午/點綴在你生命中,/僅有仿佛的燈光,/褪敗的夕陽,窗外/一張落葉在旋轉(zhuǎn)! ”這首詩的意象仿佛散漫的珠子,“仿佛的燈光”、“褪敗的夕陽”、“一張落葉”三個視覺意象并置,被已逝的生命與時光這根鏈子串起,暗示生命易逝的失落與哀愁,這種組合后的意象的整體價值, 超過各部分的簡單相加。 林徽因很多時候以意象疊加的方式抑制過熱的情緒,“但林徽因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又不拘囿于這泓完全交融合一的境地,她更重視主題自我向世界的開放性存在,也即將自我以客體的方式投入觀察的事物中,把生命存在也作為一種客體的體驗對象,展現(xiàn)出詩人更深層的生命體驗。”⑧《一串瘋話》中將這“一傳話”繞過葉子,經(jīng)歷“風露日夜”,在春里開花,“全說在你面前”, 這是意象的跳躍性或幻想性組合,將情緒的波動不斷擴展,形成一種多樣情態(tài)的意象流動美。
林徽因詩歌的建筑美,不僅僅體現(xiàn)在“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均齊”的詩行排列,而是將古建筑作為一種意象形態(tài)融入詩歌, 建筑與文學在她那里是水乳交融的。 像 “百層塔”、“琉璃的檐邊”、“古城墻”、“萬字欄桿”、“矮墻” 等建筑性意象,以比喻、背景、象征暗示的形式出現(xiàn),詩人以豐富的想象力將情感熔鑄在古建筑意象中,做到了建筑藝術(shù)與純藝術(shù)美的和諧統(tǒng)一。
過去與回憶。 林徽因早年間受到良好的中西文化的熏陶,使她對現(xiàn)實人生有較強的敏感性,對時間的思索更加強了詩人體驗的凝重。林徽因的很多詩涉及時間概念,直接以時間命名的詩有《那一晚》、《中夜鐘聲》、《秋天,這秋天》、《十月獨行》、《年關(guān)》、《六點鐘在下午》、《一天》、《八月的憂愁》等,包含鐘點、天、月、四季等,在這時間系列里,詩人品味過去與回憶的美。 如“昨天又昨天,美/還逃不出時間的威嚴;/相信這里睡眠著最美麗的/骸骨,一絲魂魄月邊留念,—/……/菩提樹下清蔭則是去年! ”(《題剔空菩提葉》),“美”在時光的流逝中被帶走,最美的則是回憶,詩人以憂傷體驗著人生易逝的感嘆。
人生無常。時間是位殘酷的現(xiàn)實主義者,它將希翼與幻想碾得粉碎,生活的變幻無常使人感到一種無可奈何的凄涼,父親和知己的突然去世,經(jīng)過與死亡的對視,林徽因把人生的意義看得更加澄澈。“人生,你是一支曲子,/我是歌唱的;//你是河流/我是一條船,一片小白帆……//現(xiàn)在我死了,/你,—/我把你再交給他人負擔! ”(《人生》)對必然存在的死亡,表現(xiàn)出恐慌、凝懼是沒有意義的。 死亡對于詩人是一種象征物,它是一種生命的完成,也是實現(xiàn)理想必要的代價, 死亡的意義在于尋夢的過程,也是追求的過程, 反映了林徽因?qū)λ劳龅闹运妓鳌?只有理性而積極地活著,承擔各自在世的責任,珍惜生命的意義,才是通達生命意識的另一種體現(xiàn)。詩人要像“蓮燈”一樣,雖只是一個平凡的過客,也要亮出“一片輝煌”?!叭绻业男氖且欢渖徎?,/正中擎出一枝點亮的蠟,/熒熒雖則單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驕傲的捧出輝煌。 ”“算做一次過客在宇宙里,/認識這玲瓏的生從容的死,/這飄忽的途程也就是個——/也就是個美麗美麗的夢”。 (《蓮燈》)這是詩人對個人終極命運形而上的思索,對死亡的領(lǐng)悟與直面是林徽因把握人生存在的本質(zhì),其內(nèi)在生命的堅韌與不屈顯示了詩人廣泛而豐富的情感世界。
日常普通人的生活與愛國。現(xiàn)代都市發(fā)展的產(chǎn)物,不僅有文明的成果,也有與自然對抗的異己之物,林徽因關(guān)注周圍環(huán)境和人的生活狀態(tài)的變化, 詩人用現(xiàn)代意識洞察丑陋現(xiàn)實, 關(guān)心日常民眾的普通生活。 《古城春景》中“偏又流成憤怨,聚一堆黑色的濃煙/噴出煙囪,那矗立的新觀念,在古城樓對面! ”是對遭到破壞的自然環(huán)境的憤怒與惋惜?!恫桎仭肥鞘忻癜偕鷪D,辛苦勞作的人們在這一刻偷得安閑,還有《年關(guān)》里“孤零的影子斜映著,/一年,又是一年辛苦。 ”算珠里盤算的是人們生計的艱難,這是詩人接觸底層人民生活后寫出的富有現(xiàn)實主題的詩歌。面對國家和人民的苦難,詩人又以滿腔的愛國熱情表達自己的民族憂患意識,《除夕看花》“關(guān)心的是馬蹄平原上辛苦”,《哭三弟恒》呼喊的是“中國還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痹娙说脑娨淹黄苽€人情緒的藩籬,貼近時代,體現(xiàn)知識分子的質(zhì)樸愛國熱情。
林徽因是用心靈來感受這個世界的, 始終以充沛的情感關(guān)注現(xiàn)實人生,她的詩歌藝術(shù)表現(xiàn)出追求至真唯美的傾向,把多樣的意象與復雜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形成一個獨特的詩美世界。
注釋:
①朱壽桐:《論中國現(xiàn)代詩歌對古典意象的繼承與改造》,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2001 年第4 期.
②謝文利.詩歌美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 第143頁.
③朱自清.新詩雜話[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4 第16 頁.
④林徽因:《究竟怎么一回事》,《林徽因詩文集》,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6 年8 月版,第112 頁.
⑤林徽因:《究竟怎么一回事》,《林徽因詩文集》,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6 年8 月版,第110 頁.
⑥李怡:《中國現(xiàn)代新詩的進程》,《文學評論》1990 年第1 期.
⑦朱棟霖等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8 月版,第83 頁.
⑧(《論林徽因詩歌的意境美》熊延柳《名作欣賞》2011 年第05 期7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