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彬,劉圓圓 ■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遼寧 鞍山 114051
也叫標志性建筑,即之為“地標性建筑”[1]。標識性建筑最基本的特點就是人們能夠利用最簡潔的語言來描繪對它的記憶,一看到就可以在腦海中想到它所代表的城市及其所在,就像兵馬俑、泰姬陵、比薩斜塔、長城、白宮、古羅馬競技場等同時具有地理位置特征和心理意義上的建筑才能稱之為標識性建筑。一座城市最快吸引人眼球就是它的標識性建筑。
標識性建筑與普通建筑最大的不同點在于,標識性建筑是對于城市來說最鮮明最重要的建筑。標識性建筑在其功能上具有穩(wěn)定性和兼容性,并且在外形上要有其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標識性建筑應該是超群絕倫、不同凡響的,并且將其地理位置優(yōu)勢也體現的淋漓盡致;從市場運作的層面上來講,政治活動、經濟活動、文化活動的進行可以很好的依附標識性建筑;從其功能性方面來講,標識性建筑對于城市經濟發(fā)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并且加深了城市的文化底蘊,在當代社會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當代城市經濟水平發(fā)展促使之下,標識性建筑的產生不單單只是表達其建筑本體,更是一種社會生活方式的切換。建筑之所以能在城市中稱之為標識,是建筑本身,經濟,政治,文化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說起一個城市的名片以及代名詞之所以想到標識性建筑,因為標識性建筑具有以下五個特征:
(1)標識性建筑具有與眾不同的功能。像皇家建筑——故宮,它雄偉壯麗象征著皇權的至高無上,是明清兩代君王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的地方,作為北京的標識性建筑,它在建筑群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的天安門,埃及的金字塔,英國的倫敦塔,法國的凡爾賽宮等都具有它的與眾不同,因而成為其所在地的標識性建筑。
(2)標識性建筑一般都是由著名或公眾認可的設計師建造的。對于現如今來說,一般重要大型的標識性建筑設計的前提都是由大家所公認的設計師來進行設計的,當然這個前提往往也是會有意外發(fā)生的,比如被譽為“悉尼歌劇院”之父的約恩烏特松,如果當時他沒有這樣宏偉的一個設計,又或者他的設計沒有被他人發(fā)現,那么如今的悉尼歌劇院就不會這樣展示在我們眼前了,所以建筑都是要經過時間的證明的。
(3)標識性建筑往往規(guī)劃在經濟繁華的地段。在某些城市的標識性建筑多數規(guī)劃在經濟繁榮的地帶,通常都有良好開闊的視覺效果,且和周圍環(huán)境相得益彰,充分體現區(qū)域地段特殊的優(yōu)勢。
(4)紀念性的標識性建筑與歷史事件的關聯。也有一些標識性建筑的誕生與一些歷史事件有一定的關聯,像英國的大笨鐘,起初是因為有人燃燒文件使得議會大廈變成一片廢墟,而后到了維多利亞女王時期開始建造鐘樓和議會大廈,慘遭焚燒前的議會大廈是沒有鐘的。
標識性建筑在城市的發(fā)展歷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標識性建筑的外在價值和當代城市所散發(fā)的精神面貌共同促使形成了城市現在的美好形象,首先滿足了人們對生活的物質精神要求,其次更為當代城市帶來了美好形象。對標識性建筑進行正確的認知,能充分反映出一個城市原有的風貌,且充分向我們展示它的人文關懷和個性魅力。因此,我們要立足于我國社會現階段城市建設的情況對標識性建筑及其含義進行研究,通過城市整體設計布局和標識性建筑設計的結合與分析,得出切實有效的標識性建筑和城市布局相結合聯系的設計方案,促使其成為當代社會城市形象與標識性建筑空間布局的指導性方針;同時,應提供一種標識性建筑的標準評價體系,使得以后在當代城市標識性建筑塑造中具有良好的認知性。
(1)文化與技術的結合。標識性建筑的塑造是文化與當代技術的相結合,我們注重的是標識性建筑所特有的文化內涵,因為建筑是文化的載體,能充分反應當代城市的個性面貌。現如今,我們不需要再靠人工運送木石等建筑材料來建造功能實用性較強的建筑。很多標識性建筑本身就文化科技的載體,例如鳥巢、水立方,在造型、材料就是一種突破創(chuàng)新,在當代建筑行業(yè)中得到了充分的應用[2]。因而,標識性建筑不僅要注重其所內在的文化底蘊,更要與科技發(fā)展結合。
(2)標識性建筑需要多角度、多層次的規(guī)劃。在當代城市的建設過程中,我們要牢記標識性建筑是城市的一片旗幟這一要點,在當代城市建設中規(guī)劃多角度、多層次的標識性建筑宏圖。要建造能夠代表城市文化意象的標識性建筑,并且要考慮與人類的生活關系密切聯系,人們都要對此標識性建筑達到最大的認可和共識。因為塑造一個合理合適的標識性建筑會使得城市文化意象變得更加鮮明,促使人們更好的對城市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
(3)保護與發(fā)展并進。在發(fā)展日益迅猛的今天,舊時期的標識性建筑遺產被不斷破壞,城市的歷史因此斷片。在發(fā)展社會經濟的同時必須要對標識性建筑進行保護,兩者要有一個合理的協調。
追溯到5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在北京地區(qū)就開始有人類活動的蹤跡,據3千多年前歷史就開始記載北京這座城市。在北京所發(fā)生的可考歷史一直在人們心中有很大的影響力。數千年的歷史文化是北京特有的財富,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種類的建筑陸續(xù)出現在北京城的街頭巷尾。
老北京以棋盤式布局建城,以宮殿為中心對稱布置,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彰顯君王的權威。從外城南永定門直至鼓樓的南北軸線成為城市的主軸形成了縱貫正陽門、故宮、景山等雄偉建筑的長廊。伴隨著城市格局的不斷擴張,北京的對稱式棋盤布局逐漸演變?yōu)樵谀媳敝休S和東西向控制軸的構架下,與城市三條環(huán)路相結合的同心放射布局結構[3]。
北京給人首要印象是多風格共存的,雖說這種風格貫穿了北京這座城市絕大幅度的空間,但是主要的城市脈絡還是非常清晰的,人們在生活中也可以極其容易的辨別地理位置。古時的北京,是完全依附對稱軸線來規(guī)劃城市的,北京的歷史文化是絕無僅有的在北京有太多代表歷史故事的標識性建筑,這些標識性建筑合理地存在在這個城市格局中,具有統領性作用;比如長安街就是非常鮮明典型的例子[4]。
標識性建筑一直以來都受到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不僅是因為標識性建筑在當代社會中發(fā)揮了其積極具有影響力的作用,更是因為在時代發(fā)展速度迅猛的今天,對標識性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當代城市化建設催生之下,探討研究城市的文化、歷史繼而將其和先進的科技強有力的結合,從而合理地對標識性建筑進行布局規(guī)劃。當代城市標識性建筑的塑造可以極大有效的促使社會環(huán)境優(yōu)良變化。
[1]周擁軍,鄭衛(wèi)民.標識性建筑的原生與創(chuàng)新[J].中外建筑,2007(2):54~56.
[2]劉益汛.建筑塑料在我國建筑造型塑造的應用與發(fā)展前景[J].科技與企業(yè),2014(2):218.
[3]陳乃華.基于類型學的城市標志性建筑的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05.
[4]趙燕青.從計劃到市場:城市微觀道路—用地模式的轉變[J].城市規(guī)劃,2002(10):2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