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卓君
[摘 要]傳統(tǒng)篇目《漁父》看似簡單,實則作為原典型文章,其思想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同是漁夫,但中方的“漁父”形象蘊含了豐富的傳統(tǒng)道家思維,而《老人與?!分械男蜗笫サ貋喐鐓s可以用儒家思維來理解,通過對比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儒道之別,分別汲取精神的養(yǎng)分。
[關鍵詞]漁父 圣地亞哥 道家 儒家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190009
名著《老人與?!肥歉呖济刈x書目之一,其中“圣地亞哥”的形象是西方文學的經(jīng)典。他與《楚辭·漁父》中的“漁父”,都是捕魚為生的“漁夫”,身份相同,但文化含義迥異,將其進行對比,對深化漁父形象的理解有很好的幫助。且對文科班的學生來講,可以有效地復習名著;通過對比,更能拓展視野,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真是一箭三雕。
通過前一節(jié)課的講解,學生應該已能初步把握“漁父”和“屈原”的形象,這里筆者不做詳講。本文試圖引導學生對比閱讀,來深化對“漁父”的形象的理解。
一
首先梳理圣地亞哥的人物形象。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必要的,雖說學生們已經(jīng)讀過《老人與?!?,但是多數(shù)學生只有一個抽象的印象,而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是在細節(jié)之中逐漸清晰的。
通過細節(jié)交流,我們能看到老人是一個“硬漢”的形象,他:
1.堅毅勇敢:
①圣地亞哥年輕時就很有毅力,曾和一個黑人大力士扳過手腕子,開始時,兩人勢均力敵,不分勝負。但最后,圣地亞哥以頑強的毅力戰(zhàn)勝了那黑人。
②“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著一面雖然飽經(jīng)風雨剝蝕卻依舊艷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著云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fā)光——超越極限!”
③“拽吧,手啊,……站穩(wěn),腿,替我撐下去。頭啊,替我撐下去。決不要昏過去。這一次我會把它拽過來的?!?/p>
這些都表現(xiàn)出一種不妥協(xié)、不服輸?shù)目範幘?,這是一種尊貴的品格,謳歌了面對強大不屈不撓的所謂“重壓下的優(yōu)雅風度”。
表面上老人是敗給了鯊魚,但是老人的失敗并不是缺乏堅韌不拔的精神,而是年老體弱,再加制服大馬林魚消耗了大半精力。鯊魚可以打敗老人的肉體,但那硬漢精神卻是永存的、打不敗的。正如書中所說的那句話:“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他可以被消滅,可不會被打敗。”因此,《老人與海》中的圣地亞哥的生存斗爭的描寫中無處不彌漫著一種莊嚴感和崇高感。
2.樂觀自信:
①當圣地亞哥連續(xù)出海84天,一條魚也沒有捕到時,作者著力描寫那雙眼睛:“那雙眼睛啊,像海水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本妥屪x者體會到老人那昂揚、達觀的精神世界。
②“每天都是一個新的日子,能幸運就更好了?!边@是圣地亞哥對馬若琳說的話,體現(xiàn)出他的樂觀是絕對的,不受環(huán)境的影響,正是這份樂觀幫助他度過了那一無所獲的84天,永遠懷抱希望,堅持到最后。
③“他的希望和信心從來沒有消失過,現(xiàn)在又像微風初起的時候那樣清新了。”
④盡管老人已年邁力衰、飽經(jīng)滄桑,歲月和命運幾乎奪去了他的一切,但老人仍有對勝利的沖動和渴望,依舊夢見那金黃色的獅子。老人為什么會多次夢見獅子?因為他小時候在非洲的海灘上見過獅子。獅子是動物之王,是力量的象征,是生活中強者的象征,可見,老人一生中一直強烈地追求力量,想成為一名強者,特別是精神上的強者?!皦粢姫{子”是夢想人類未來的勝利,而這種精神正在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這體現(xiàn)了小說樂觀主義的一面。
二
比較“老人”和“漁父”,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比:
(一)大海對湖泊
《老人與?!分械淖匀皇谴蠛?,至今人類對于大海的無知遠遠超過了天空,因此,大海給人的感受是神秘而偉大。它時而平靜慷慨,時而波濤洶涌吞卷一切。這種變幻莫測給人一種不安定的感受,大海充滿了不確定性,非常危險。海邊的人們縱橫馳騁、揚帆異域體現(xiàn)出一種海洋文明。故事中的老人與大海、老人與鯊魚的較量,都表現(xiàn)出人對生命力量的崇拜,對自我意志力的肯定,使他“在同不可思議的大自然的搏斗中,……成為永遠打不敗的精神力量的象征?!焙C魍敲绹耍绹彩呛Q笪拿鞯拇?,這是一個強調個體意識、張揚個性、崇拜自我的民族。美國文化自工業(yè)革命以來就是挑戰(zhàn)自然、征服自然,因此在海明威筆下的人物多表現(xiàn)出“抗爭”的生命狀態(tài)。開拓、進取、抗爭、冒險這些關鍵詞能概括美國人的民族精神,而《老人與?!分械睦蠞O夫無疑是一代美國精神的代表人物。
而相對于海洋文明,《楚辭·漁父》中的自然是“澤畔”,“滄浪水”是江河湖泊,代表的是大河文明。大河文明產生于大江大河流域,這些區(qū)域灌溉水源充足,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合人們耕作,不需要向外拓展。因此,大河文明的基本特點即穩(wěn)定持重。這跟湖泊給人的直觀感受是一致的:清澈、平靜、波瀾不驚。《漁父》中的自然是平靜的,漁父可以架一葉之扁舟,隨波而逐流。
大海對湖泊,一個激蕩一個平靜;一個神秘一個清晰;一個冒險一個持重。
(二)人類與自然
《老人與?!分械睦先耸サ貋喐缗c自然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他與大海的抗爭上。故事中的大海是充滿危險的世界,神秘而偉大。它可以很平靜,慷慨地提供食物給你,但又頃刻間讓一切化為烏有,一個巨浪或是鯊魚、暴風都能將人吞沒,人在大海上顯得孤立無援。這里的大海代表的大自然是以一種凌駕于人類的姿態(tài)出現(xiàn)的,而圣地亞哥在故事中始終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不屈服、不低頭的抗爭姿態(tài)。人與自然是割裂的、斗爭的。
而中國漁父與自然的關系更多地體現(xiàn)在人與江河湖泊的和諧共處上。漁父一出現(xiàn),必然是在廣闊的自然背景中,在湖畔的綠蔭下,在一葉扁舟的輕搖中,悠閑自在地垂釣、捕魚。人與自然相融相協(xié),人是山水中一景,放歌鼓枻。俗世動亂也好,興平也罷,中國漁父都能超然于世事之外,盡享自然之樂。“中國哲人對自然山水有種摯愛之情及深刻認識。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論語·雍也》)老子以水喻柔弱中之至強。這一方面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對于山水自然的欣賞、感悟;另一方面又體現(xiàn)了中國人如水般地與自然相和相諧。中國漁父也將自己交付與自然,不過他更強調與江湖相處的和諧、悠閑自在?!?
也許是體裁的限制,小說中圣地亞哥雖一人一船,但令人看到一張清晰的臉龐:皺紋深刻、眼睛明亮;而詩歌中漁父雖也一人一船,但我們看見的是或鼓枻舟上、或垂釣江邊,能看到的永遠只是其模糊的背影。可以說《老人與?!肥且环鶟饽夭实挠彤嫞冻o·漁父》是一幅水墨丹青的中國畫;《老人與?!费葑喑龅氖且皇卓犊ぐ旱拿\交響曲,而《楚辭·漁父》則是唱出了一曲高山流水遇知音。
(三)儒家對道家
海明威筆下的圣地亞哥是地地道道的“美國硬漢”,在他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那“不自由,毋寧死”的“美國精神”。而這種態(tài)度與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儒家精神不謀而合。孔子所處的時代禮崩樂壞、列國紛爭,他仍然秉持信念,游說列國,力圖憑一己學說拯救那混亂的時代,最后雖也失敗告終,卻也是這“失敗”成就了孔子的偉大。而圣地亞哥孤身一人在海上同風浪搏斗、與鯊魚搏斗、與自我搏斗正也是體現(xiàn)了不放棄、有堅持的人生選擇。最后雖是以失敗告終,敗得只剩下馬林魚的骨架,但他憑借頑強的意志將鯊魚趕走,雖敗猶榮。大海能征服的只能是人的身體,永遠征服不了人的意志?!叭耸悄芩枷氲娜敳荨?,這是人類之所以偉大的原因。
與“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生選擇相對,屈原筆下的漁父則呈現(xiàn)出“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家精神。這里的漁父是“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順時利導,無為無爭,獨立物外的人生態(tài)度。他的形象一出現(xiàn)便是模糊的,模糊在山水之中的。這種模糊可以理解為是種“融合”,他不像圣地亞哥那么棱角分明。文中屈原對他沒有過多的交代,以致后人一直懷疑這位漁父的真實性。這里筆者贊同“分身立言”說,他是屈原的另一個自我,是他內心痛苦、困惑到堅定的心路歷程。漁父形象之所以模糊,或許也正是因為他是屈原虛構的,他不需要面目清晰,只需站在屈原的另一面替他說話。
三
通過以上比較,我們看到的是中西方不同文化關照下的兩個迥異的“漁父”形象:一個清晰一個模糊;一個與自然抗爭,一個與自然融合;一個是“自我奮斗者”,一個是“自在歸隱者”;一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一個“無為而無不為”。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本課的亮點:回憶總結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漁父”形象,并積累提煉鞏固。
學生對“漁父”的印象可能來源于曾經(jīng)學過的兩篇文章: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焙吞K軾《赤壁賦》:“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逼渲忻枥L的漁翁投身于大自然,與自然相融合,能自適于江河湖海間,與魚蝦麋鹿為伴,同清風明月為友,表現(xiàn)出來的無不是恬淡灑脫、放浪形骸、避塵遠世的形象。
教師可以適時補充一些句子,例如:在“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中我們能讀出李白的豪放;在“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中讀出李商隱的無奈;大文豪蘇軾也感嘆“長恨此身非吾有,何時忘卻營營”,不如“小舟從此去,江海寄余生”,并詠出了“漁父醉,蓑衣舞,酒醒還醉醉還醒,一笑人間千古”的曠達等。
筆者認為清代王士禎《題秋江獨釣圖》(“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寫盡了每個人心中的“漁父”,最后設計了一個填詞環(huán)節(jié):
一 一 一 ,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 ,一人獨釣一 。
讓學生討論揣摩來填詞,鞏固漁父的形象,答案不必一致,只求神韻。實踐中學生們非常踴躍,一黑板填得滿滿的,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過以上三個環(huán)節(jié)的解讀,我們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漁父”這個形象的豐富性及本土性?!冻o·漁父》中的“漁父”作為文學原型,實際上是一個符號,一個象征,一個意象。學好這種原典式的文章,對學生來講有重大的意義,尤其是文科班學生更加需要融會貫通地學習,這次課便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