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民
奧地利作曲家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海頓1732年3月31日生于羅勞,父親是農民兼車匠,母親是貴族府中的廚工。他家境貧寒,十二個兄弟姐妹中有六個夭折,他是老二。五歲時,海頓被托付給海因堡的一個親戚照管,開始學唱歌、樂理和小提琴。1754年,他任意大利作曲家和聲樂教師波爾波拉的聲樂課伴奏兼仆人,同時向他學習作曲、聲樂和意大利文。1761年至1790年,他在匈牙利埃森施塔特任保羅·埃茨特哈齊親王的宮廷副樂長和樂長,其間創(chuàng)作了約六十部交響曲、四十首弦樂四重奏、十一部歌劇等。1791年至1795年,海頓兩度訪問倫敦,獲牛津大學音樂博士學位,并創(chuàng)作了十二部“倫敦交響曲”。1792年,他收貝多芬為學生。1796年至1801年,他創(chuàng)作了兩部清唱劇《創(chuàng)世記》和《四季》。1809年5月31日,海頓卒于維也納,終年七十七歲。
海頓共創(chuàng)作了至少一百零四部交響曲,確立了樂隊的雙管編制和近代配器法原則,奠定了近代交響樂隊的基礎,被譽為“交響曲之父”。他創(chuàng)作的八十余部弦樂四重奏和八部清唱劇等也在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俄國男低音歌唱家菲奧多爾·夏利亞賓(Fyodor Chaliapin)
夏利亞賓1873年2月13日生于喀山郊區(qū)的農村,家境貧困。1892年至1893年,他在第比利斯師從烏塔托夫學聲樂,1895年進入圣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1899年至1914年,他任莫斯科大劇院演員,演唱了《伊戈爾王子》《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和《霍凡斯基之亂》等。
1901年,夏利亞賓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演出博伊托的歌劇《梅菲斯托菲勒》,1907年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出《塞維利亞的理發(fā)師》和《唐璜》等。1908年至1913年,他在巴黎賈吉列夫主辦的四個演出季中主演《鮑里斯·戈杜諾夫》等。1933年,他主演了歌劇電影《堂吉訶德》。1935年,他在中國北京、天津、哈爾濱和上海舉行獨唱音樂會。1938年4月12日,他卒于巴黎,終年六十五歲。
他是一位具有獨創(chuàng)精神的歌唱家,擯棄了違反生活真實的形式主義臺風,創(chuàng)造了尊重生活的現實主義表現藝術,把歌劇表演推到了新的高度。他的嗓音洪亮,音域寬廣,色彩豐富。他一生共錄制了近兩百張唱片,寫有兩部自傳和著作。
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恩里科·卡魯索(Enrico Caruso)
1873年2月27(一說25)日,卡魯索生于那不勒斯的一個工人家庭,家里有二十一個孩子,他排行十八,前十七個孩子都夭折。十五歲時,他的母親去世。1896年,他在米蘭師從指揮家隆巴爾迪學聲樂。1902年,德意志唱片公司在米蘭德斯旅館為他錄了十首詠嘆調,使他成為第一個錄制唱片的歌唱家。1920年12月11日,他在紐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演唱《愛的甘醇》,因患肋膜炎,導致喉嚨血管破裂倒在舞臺上,后惡化成肺炎。1921年8月2日卒于那不勒斯,終年四十八歲。
卡魯索一生共出演了六十四部歌劇,與斯基帕和吉利并稱“三大男高音”。
法國作曲家古斯塔夫·夏龐蒂埃(Gustave Charpentier)
夏龐蒂埃1860年6月25日生于迪約茲的一個面包師家庭,父親從小就鼓勵他學音樂。他十五歲進紡紗廠做學徒,廠主十分欣賞他的音樂才華,資助他考入里爾音樂學院。1881年,他獲助學金考入巴黎音樂院,1885年入馬斯內的作曲班。1887年他因創(chuàng)作康塔塔《狄多》獲羅馬大獎,赴意大利深造。1889年,他創(chuàng)作了管弦樂曲《意大利印象》一舉成名。他于1896年完成的歌劇《路易絲》是其代表作,1936年被拍成電影。1902年,他創(chuàng)建了咪咪·潘松大眾音樂學院,免費為女性職工進行音樂普及教育。1956年2月18日,他卒于巴黎,終年九十六歲。
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善于運用單純的主題材料加以發(fā)展,配器精致。他的代表作歌劇《路易絲》受現實主義文學思潮的影響,為后來意大利作曲家馬斯卡尼等人的真實主義歌劇開了先河。
意大利指揮家、大提琴家阿爾圖羅·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
托斯卡尼尼1867年3月25日生于帕爾馬一個清貧的裁縫家庭,1876年考入帕爾馬音樂學院學習大提琴、鋼琴和作曲,靠獎學金才讀完長達九年的課程。1885年,他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后的第二年便被一家樂團聘為大提琴手,1886年任意大利一個歌劇巡回演出團的大提琴手,在南美洲巡演時被臨時推上指揮臺指揮歌劇《阿依達》,獲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從此便一發(fā)而不可收,開始了他近七十年輝煌的指揮生涯。1898年至1903年、1906年至1908年,他任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的首席指揮,確立了其作為世界一流指揮家的地位。
1937年,因堅決反對法西斯主義,多次拒絕為墨索里尼歌功頌德,他慘遭毒打和迫害,只得流亡美國。1937年至1954年,他在紐約任美國國家廣播公司專為其組建的新管弦樂團(NBC)的指揮。1942年7月19日,他在美國指揮演奏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七交響曲》,并通過電臺轉播至世界各地,成為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的重大歷史事件。
1943年,墨索里尼垮臺,飽受戰(zhàn)火蹂躪的斯卡拉歌劇院出現了“托斯卡尼尼萬歲”“托斯卡尼尼,您快回來”的大幅標語。他在萬里之外的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錄音棚里獲悉祖國解放的喜訊后,熱淚盈眶地放下指揮棒大聲宣布:“我的祖國終于得救了!”并且為重建千瘡百孔的斯卡拉歌劇院捐出了一百萬里拉。1946年5月11日,年近八旬的他在重新開張的斯卡拉歌劇院舉行了回國后的首場音樂會,慶祝米蘭解放一周年和斯卡拉歌劇院重建首演,歌劇院的廣場上聚集了一萬兩千多人聆聽了音樂會。
1954年4月4日,他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指揮了最后一場音樂會后宣布退休。1957年1月16日,他在紐約寓所中安睡時去世,終年九十歲。他的遺體被運回祖國后,意大利政府舉行了最高規(guī)格的國葬儀式。
他是名副其實的全能型指揮家,指揮過的歌劇就達一百多部,指揮過的交響樂更是不計其數。他的指揮強調忠實于原作,奠定了二十世紀的現實主義指揮風格,嚴謹、質樸、精確而充滿激情。他具有驚人的音樂記憶力,指揮全部背譜。他不僅是現代指揮藝術的開拓者、奠基人和泰斗,還是反法西斯的英勇斗士。
中國琵琶演奏家汪昱庭
汪昱庭1872年9月29日生于安徽休寧縣一個農民家庭,因家境貧困,1885年隨鄉(xiāng)人來到上海,在南市區(qū)花衣街一家布店當學徒。他業(yè)余時間喜習書畫,頗有造詣;更喜音樂,初學簫和三弦,后習琵琶,先后師從琵琶名家王惠生、李芳園、倪清泉等。他謙虛好學,以能者為師,博采眾長,認真鉆研古譜而不拘泥于傳統(tǒng),悉心學習前人而不固步自封,在繼承平湖、浦東兩派琵琶藝術之長的基礎上加以發(fā)揮創(chuàng)造,融入個性,自成一格,逐漸形成了以他為代表的獨樹一幟的新流派——汪派(亦稱上海派)。
1921年,他應上海大同樂會邀請任琵琶教師,受其教益而后成為琵琶名家的有李廷松、孫裕德、衛(wèi)仲樂等,被后人譽為近代琵琶的一代宗師。1951年2月20日,汪昱庭卒于上海,終年七十八歲。
他的演奏以古樸簡潔著稱,講究力度和音色的變化對比,在技法上主張右手演奏時要形成拳心,并根據演奏者手的條件確定右手夾彈的“龍眼”“鳳眼”的手形。他首先運用了從食指開始的“上出輪”彈法,被后人普遍采用。由其傳譜并演奏的樂曲有《潯陽夜月》《塞上曲》《平沙落雁》《將軍令》《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流傳至今的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就是柳堯章等人根據其《潯陽夜月》傳譜改編的。
法國爵士樂小提琴家斯特凡·格拉佩利(Stephane Grappelli)
格拉佩利1908年1月26日生于巴黎,幼年喪母,六歲時父親把他送入孤兒院后上了“一戰(zhàn)”前線,父子在戰(zhàn)后團聚。1918年開始自學小提琴,主要從街頭藝人和音樂會欣賞中汲取養(yǎng)料,后進入巴黎音樂院學了兩年基本樂理。
1927年左右,他轉入爵士樂演奏。1934年,他與吉他演奏家德讓戈·雷納特組建法蘭西熱爵士俱樂部五重奏組,不僅演奏小提琴和鋼琴,還為樂隊編配樂曲,風靡一時。1974年,他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首演。1988年,慶賀格拉佩利八十壽辰音樂會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行,大提琴家馬友友、朱麗亞四重奏、法國作曲家米歇爾·勒格朗等嘉賓與格拉佩利同臺獻藝。
他是首屈一指的爵士小提琴大師,其快速的弓法、靈巧的指法和清澈的音色,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爵士樂即興性和多變性的藝術特點。
中國民族樂器演奏家衛(wèi)仲樂
衛(wèi)仲樂1908年3月23日生于上海一個碼頭工人家庭,是家里的第八個孩子。因家境貧困,他出生后不久,就被父母以五十塊的價格賣給一個有女無子姓衛(wèi)的寡婦,更姓改名為衛(wèi)秉濤。他自幼喜愛音樂,自學了笛、簫、二胡等樂器,1928年加入上海大同樂會,先后師從鄭覲文、柳堯章和汪昱庭學習古琴、瑟、琵琶和小提琴等。
他的聰明好學深得大同樂會會長鄭覲文的賞識,后者建議他改名為衛(wèi)仲樂,并推薦他擔任樂會的樂務副主任。1933年,他在大光明電影院落成慶典上演奏了琵琶獨奏《十面埋伏》,技驚四座,一舉成名。1935年,他加入百代唱片公司國樂隊,結識聶耳,錄制琵琶和古琴獨奏的唱片。1936年,他首演了俄國作曲家阿甫夏洛莫夫的二胡組曲《楊貴妃之死》,由作曲家指揮上海工部局交響樂隊伴奏,一時傳為佳話。
1938年,他與孫裕德、許光毅等十一人參加國際紅十字會救濟總署組織的中國文化劇團,隨同抗日演講團去美國舉行救濟難民的捐款演出,在洛杉磯、舊金山、芝加哥、紐約、華盛頓等三十多個城市巡演七個多月。舊金山一家報紙以《琵琶上的克萊斯勒》發(fā)表評論,將他與小提琴大師相提并論。紐約電視臺邀請他上電視臺演奏古琴,成為“第一個上美國電視臺的中國人”。
1940年,他回到上海,任教于滬江大學音樂系。1941年創(chuàng)辦仲樂音樂館和中國管弦樂隊,1949年被聘為上海音樂學院教授。1956年,他與沈知白創(chuàng)建了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1997年4月7日,他在上海逝世,享年八十九歲。
他精通多種民族樂器,尤其擅長琵琶,其演奏風格講究氣質和氣度,剛柔相濟,形神兼?zhèn)?。他博采眾長,獨樹一幟,中西結合,融會貫通。他長期從事民族音樂教學,培養(yǎng)了一大批音樂人才,為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yè)作出了重大貢獻。
美國女高音歌唱家萊昂泰恩·普萊斯(Leontyne Price)
普萊斯1927年2月10日生于美國密西西比州勞雷爾,父親是鋸木場工人,母親是護士。1949年,在黑人歌王保羅·羅伯遜的推薦和資助下,她考入了紐約朱利亞音樂學校聲樂系,畢業(yè)后即在格什溫的歌劇《波吉與貝絲》中飾演女主角,并在美國巡回演出。
1954年,她在紐約成功舉行了首場獨唱音樂會。1955年,她應邀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電視中心演出電視版《托斯卡》,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在電視上表演的黑人女高音歌唱家。自1957年起,她在舊金山歌劇院、維也納歌劇院、科文特花園劇院、薩爾茨堡音樂節(jié)、斯卡拉歌劇院首演。
她的演唱音色純凈甜美,感情豐富,擅長演繹莫扎特、威爾第、普契尼和理查·施特勞斯的作品,是阿依達的最佳扮演者。她與指揮大師卡拉揚、明希有多次成功的合作,被多明戈譽為“最完美的威爾第女高音”。
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卡迪亞·里恰萊麗(Katia Ricciarelli)
里恰萊麗1946年1月16日生于洛維,童年十分不幸:三歲喪父,而后四個姐姐相繼夭折,只能與母親相依為命,家境極其貧寒。但她十分喜愛音樂,靠母親省吃儉用攢下的錢考入威尼斯馬切洛音樂學院。1968年,她獲意大利廣播歌唱比賽大獎,1971年獲意大利廣播公司主辦的新威爾第聲樂比賽第一名。
1972年起,她在芝加哥抒情劇院、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科文特花園劇院首演。1975年,她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與卡雷拉斯合作演出《藝術家的生涯》,榮獲“最佳魯道夫和咪咪”的美譽。1984年,她與卡拉揚合作演出了《阿依達》,與多明戈合作演出了《奧賽羅》。
她說:“有些人是為歌唱而生的,從我意識到擁有這樣一副喉嚨起,就認定我是這種人。但這并不是全部,你還需要更多的素質——堅強的意志,不屈不撓的勇氣,以及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沒有這一切是無法獲得成功的?!闭沁@種天資和努力,使她成了當代意大利最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